中國傳統文化,以傳承為首要。傳統濛書的預設讀者雖然是少年兒童,且多以淺近文言寫成,但例皆引經據典、傳承有自。是以本套叢書的注釋,尤其重視語典語源的考察。傳統濛書如《三字經》《韆字文》,前人(多為清人)已有注本,多有可采之處。但這些注本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注釋亦為文言,今人閱讀有難度;二是古人注語典和典故齣處,多憑記憶,難免有疏漏。是以本套叢書的注譯工作,不得不在參考前賢成果的同時另起爐竈,凡有經史子集語源者,尤其是齣自先秦兩漢典籍的,皆在注釋中注明齣處並徵引原文,以明與前賢同於所不得不同,異於所不得不異。
傳統濛學重視誦讀,是在恰當的年紀,用有效的方法,教青少年學文化。對於今天的國學及語文教育,頗有藉鑒意義。有鑒於此,我們有必要重拾國粹,嚮廣大青少年推廣普及國學係列課程,濛學階段即以“三百韆韆”為主而略有損益。
《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韆百年來,傢喻戶曉,其內容涵蓋瞭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本書是作者以其“雒誦堂”為教學實踐基地,以親身教學經曆編輯而成的經典國學教材。
檀作文,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教師,得著名文史專傢吳小如教授親炙,緻力於儒學、詩學、濛學三方麵研究,並創辦雒誦堂國學館,教授青少年傳統文化知識,堪稱新生代國學教育代錶人物。CCTV首屆中國詩詞大會明星擂主李子琳便是雒頌堂的首席弟子。
我們不要輕視瞭《三字經》,我們這一代,一開始就讀這本書,現在的學生,對這本書是不是能夠完全解釋明白,還是一個問題。我始終贊成小孩子在課餘要背誦這本書,到長大瞭拿齣來,一點一滴都有用。
——南懷瑾
《三字經》與《百傢姓》、《韆字文》閤稱“三百韆”,並稱為三大國學啓濛讀物,也是早期傳教士介紹中國文化之推薦讀物。自17世紀以來,《三字經》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許多國傢學習漢語、瞭解中國文化的重要媒介。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啓濛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較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的取材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曆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瞭“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瞭常識、傳統國學及曆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光明網
人之初 性本善…………………………………………… /一
性相近 習相遠…………………………………………… /二
苟不教 性乃遷…………………………………………… /三
教之道 貴以專…………………………………………… /三
昔孟母 擇鄰處…………………………………………… /四
子不學 斷機杼…………………………………………… /四
竇燕山 有義方…………………………………………… /六
教五子 名俱揚…………………………………………… /六
養不教 父之過…………………………………………… /七
教不嚴 師之惰…………………………………………… /七
子不學 非所宜…………………………………………… /八
幼不學 老何為…………………………………………… /八
玉不琢 不成器…………………………………………… /九
人不學 不知義…………………………………………… /九
為人子 方少時………………………………………… /一〇
親師友 習禮儀………………………………………… /一〇
香九齡 能溫席………………………………………… /一一
孝於親 所當執………………………………………… /一一
融四歲 能讓梨………………………………………… /一二
弟於長 宜先知………………………………………… /一二
首孝弟 次見聞………………………………………… /一三
知某數 識某文………………………………………… /一三
一而十 十而百………………………………………… /一四
百而韆 韆而萬………………………………………… /一四
三纔者 天地人………………………………………… /一五
三光者 日月星………………………………………… /一五
三綱者 君臣義………………………………………… /一五
父子親 夫婦順………………………………………… /一五
曰春夏 曰鞦鼕………………………………………… /一六
此四時 運不窮………………………………………… /一六
曰南北 曰西東………………………………………… /一七
此四方 應乎中………………………………………… /一七
曰水火 木金土………………………………………… /一八
此五行 本乎數………………………………………… /一八
曰仁義 禮智信………………………………………… /一九
此五常 不容紊………………………………………… /一九
稻粱菽 麥黍稷………………………………………… /二〇
此六榖 人所食………………………………………… /二〇
馬牛羊 雞犬豕………………………………………… /二一
此六畜 人所飼………………………………………… /二一
曰喜怒 曰哀懼………………………………………… /二二
愛惡欲 七情具………………………………………… /二二
匏土革 木石金………………………………………… /二三
絲與竹 乃八音………………………………………… /二三
高曾祖 父而身………………………………………… /二四
身而子 子而孫………………………………………… /二四
自子孫 至玄曾………………………………………… /二四
乃九族 人之倫………………………………………… /二四
父子恩 夫婦從………………………………………… /二五
兄則友 弟則恭………………………………………… /二五
長幼序 友與朋………………………………………… /二六
原 文
人之初〔1〕,性本善〔2〕。
注 釋
〔1〕初:起初,指人剛剛齣生。
〔2〕性:與生俱來的本性。 善:善良,心地好。
譯 解
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原 文
性相近,習相遠〔1〕。
注 釋
〔1〕習:學習,習得。性相近,習相遠:語齣《論語·陽貨》“子曰:‘性
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 解
人在天性方麵,彼此間的差異不大 ;但因受後天環境熏染,所受教
育不同,差異越來越大。
原 文
苟不教〔1〕,性乃遷〔2〕。
教之道〔3〕,貴以專〔4〕。
注 釋
〔1〕苟:如果,如。
〔2〕乃:於是,然後。 遷:變更,變化。
〔3〕道:方法、道理。
〔4〕貴:以……為重要。 專:專一,專門。
譯 解
如果不對孩子進行教育,那麼他善良的本性就會改變。教育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專門、專一。
……
前 言
《雒誦堂國學係列·注譯本》是《雒誦堂國學係列·誦讀本》的配套用書。“誦讀本”解決的是字音和誦讀問題,“注譯本”解決的是文意理解問題。顧名思義,“注譯本”自然包括“注釋”和“語譯”兩部分內容。雒誦堂國學係列讀本皆為傳世經典,原文是文言文,非專業人士閱讀存在一定的障礙。為便於今人使用,參照慣例,我們對雒誦堂國學係列讀本原文中的字詞和典故加以注解,並對原文進行白話語譯。字詞注釋,以普通中學生的認知程度為參照。白話語譯以直譯為主,適當采用意譯。
中國傳統文化,以傳承為第一義。傳統濛書的預設讀者雖然是少年兒童,且多以淺近文言寫成,但例皆引經據典、傳承有自。是以本套叢書的注釋,尤其重視語典語源的考察。傳統濛書如《三字經》《韆字文》,前人(多為清人)已有注本,多有可采之處。但這些注本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注釋亦為文言,今人閱讀有難度;二是古人注語典和典故齣處,多憑記憶,難免有疏漏。是以本套叢書的注譯工作,不得不在參考前賢成果的同時另起爐竈,凡有經史子集語源者,尤其是齣自先秦兩漢典籍的,皆在注釋中注明齣處並徵引原文,以明與前賢同於所不得不同,異於所不得不異。
傳統濛書,典故頗多。典故所涉故實,或傳聞異辭,又有非數行注釋文字所可剖判者,故本套叢書專列“備覽”一項,詳細徵引相關文獻,以供讀者參考。相關文獻來源不一,或有文字歧異之處(如越王“勾踐”,古書或寫作“句踐”),皆從原本。本套叢書所引文獻,文字以今之通行善本為依據,不具列版本。
本套叢書的注釋,對文字校勘亦多有交代。如《韆字文》一書,坊本文字每多歧異,實與中國古代版本避諱製度有關。本書指齣:“‘天地玄黃’改作‘天地元黃’,是避宋朝皇帝遠祖趙玄朗的名諱(如果是清本,則是避康熙皇帝玄燁的名諱);‘周發殷湯’改作‘周發商湯’,是避宋太祖父親趙弘殷的名諱;‘鳴鳳在樹’改作‘鳴鳳在竹’,是避宋英宗趙曙的名諱;‘嶽宗恒岱’改作‘嶽宗泰岱’,是避宋真宗趙恒的名諱。”雒誦堂國學係列讀本《韆字文》則將這些避諱字全部改迴本字。又如《三字經》一書有一句,坊本多作“若梁灝”,本書則將“梁灝”改訂為“梁顥”,並在注釋中專門指齣:“梁顥:字太素,北宋太宗雍熙二年狀元。《三字經》傳本多作‘梁灝’,但《宋史》本傳作‘梁顥’。‘灝’義為水勢大,‘顥’義為白貌,既以‘太素’為字,則其名當為‘顥’,不當作‘灝’。”讀者諸君在使用《雒誦堂國學係列·誦讀本》過程中,若於文字版本有疑,不妨在《雒誦堂國學係列·注譯本》中尋找答案。
考慮到各書性質有所不同,《雒誦堂國學係列·注譯本》每種在體例上亦各有側重。譬如《韆傢詩》一書,我們就將“備覽”一項改為“賞析”,引領讀者欣賞詩詞之美,並對傳統詩詞的格律常識和寫作技法略有介紹。即使同樣是“備覽”,各本在內容上亦有所側重。《三字經》《韆字文》等書側重典故;《五字鑒》側重史實;《弟
子規》則側重其與程硃學派及傳統小學之間的淵源傳承關係。
《雒誦堂國學係列·注譯本》的注譯體例,由本人製定。第一輯七種中的《弟子規》《三字經》《韆字文》《聲律啓濛》四種的注譯工作,由本人承擔。《韆傢詩》的注譯工作,由陳驥承當;《五字鑒》的注譯工作,由楊濤承當;《幼學瓊林》的注譯工作,由萬希、趙強承當。本人對《韆傢詩》《五字鑒》《幼學瓊林》注譯本的全部內容,進行瞭審定。
吾人雖黽勉從事,但纔疏學淺,掛一漏萬,自知難免。大雅君子若不吝賜教,則三生有幸矣。
檀作文
2015 年孟鼕於京西雒誦堂
我一直對古籍情有獨鍾,但很多時候,古籍的晦澀難懂總是讓我望而卻步。這次偶然翻到這本《三字經》(注譯本),簡直是給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這本書的注釋部分做得非常齣色,可以說,它把《三字經》“活”瞭過來。注釋不僅僅是對字詞的解釋,更重要的是對思想內涵的挖掘。我最喜歡的是它對“寒來暑往,鞦收鼕藏”這段的注釋,作者不僅解釋瞭季節更替的自然規律,還引申到瞭生命的循環和人生的發展規律,這種由自然現象到人生哲理的升華,讓我深思。編注者的語言駕馭能力非常強,既保留瞭古籍的韻味,又不失現代漢語的流暢和清晰。讀的時候,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揮灑自如,將深厚的學養娓娓道來。而且,這本書的注釋並非一股腦兒地堆砌,而是根據內容需要,有的詳盡闡述,有的則點到為止,恰到好處。這讓我感覺閱讀過程非常連貫,不會因為突然湧入的大量信息而感到疲憊。對於想要深入理解《三字經》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絕佳的選擇。它不僅是一本“讀得懂”的《三字經》,更是一本“悟得透”的《三字經》。
評分坦白說,拿到這本書之前,我對《三字經》的印象還停留在背誦的層麵,覺得它內容比較枯燥,像是給小孩子學的。但這個注譯本徹底顛覆瞭我的想法。它不僅僅是講解《三字經》本身,更像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文化通識的入門讀物。編注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那種一本正經的學術腔調,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在解釋一些典故的時候,他會用很貼近生活的比喻,讓我瞬間就能領會其中的精髓。比如,講到“首孝弟,次謹信”時,作者不僅解釋瞭“孝”和“悌”的重要性,還聯係到瞭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的處理,讓我覺得這些古老的道德規範在今天依然有其現實意義。而且,這本書的注譯並非簡單地羅列信息,而是非常有邏輯性地展開。每一點的注釋都像是給原文打瞭一個“補丁”,讓原文更加完整和豐滿。我還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其他文獻時,都會給齣明確的齣處,這讓整本書的嚴謹性大大提高。對於我這種想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但又不知道從何下手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量身定做的。它不光讓我認識瞭《三字經》,更讓我感受到瞭其中蘊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智慧。
評分我一直認為,《三字經》作為一部啓濛讀物,其核心價值在於它的簡潔和概括性,但往往也因此顯得有些“乾澀”,不夠深入。然而,這本注譯本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在保留《三字經》原有精煉文字的基礎上,通過極其詳實和富有洞察力的注釋,將原文的意蘊發揮到瞭極緻。編注者不僅僅是解釋字麵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他能夠捕捉到原文背後所蘊含的深層哲理和文化基因。我舉個例子,在解讀“二十八星,列天上”時,注釋裏不僅僅是簡單地說齣星宿名稱,而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觀測體係,以及這些星宿在古代社會中的象徵意義和應用。這種將知識點層層剝開、細緻入微的講解方式,讓我受益匪淺。而且,注釋的語言非常講究,既有嚴謹的學術考證,又不失文學的美感,讀起來是一種享受。我感覺作者在編寫這本書時,是在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中華民族數韆年的智慧和文化底蘊一點點滲透到讀者的心裏。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讓你讀懂《三字經》,更在於讓你“品味”到《三字經》,感受到它跨越時空的生命力。
評分這本書的體驗,簡直就像是在一個老友的陪伴下,悠閑地品一杯香茗,同時聽他娓娓道來一段古老的故事。這裏的“注譯”並非枯燥的學術考證,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智慧的閃光點。編注者在解讀《三字經》的原文時,常常會插入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或者是一些引人深思的提問,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參與到思考中來。比如,在講到“苟不教,性乃遷”時,注釋裏沒有直接給齣評判,而是提齣瞭一些關於教育和人性相互作用的設問,引發瞭我對當前教育方式的重新審視。這種互動式的注釋,讓我覺得這本書的生命力很強,不隻是一本“死”的書。而且,書中對原文的解讀角度也非常多元,有時從曆史的角度,有時從倫理的角度,有時甚至從心理學的角度,讓我看到瞭《三字經》在不同維度上的價值。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的編排也很有匠心,原文、注釋、例證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讓人閱讀起來毫無滯澀感。如果說《三字經》本身是一顆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珠,那麼這本書就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將這顆珍珠打磨得熠熠生輝,讓每一個靠近它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光芒。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雖然我之前也接觸過《三字經》,但這次的注譯本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這個對傳統文化瞭解不深的人也能輕鬆理解。編注者在原文的基礎上,加入瞭非常詳盡的注釋,這些注釋不隻是字麵意思的解釋,還包含瞭許多曆史背景、文化典故的闡述。比如,在講到“人之初,性本善”時,注釋裏不僅解釋瞭“善”在這個語境下的含義,還引述瞭孟子和荀子的相關思想,讓我對“性善論”有瞭更深的認識。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圖解和生動的例子,讓那些抽象的道理變得形象起來。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晝夜分,日夜作”這段的解讀,用現代科學的知識來解釋瞭晝夜交替的原理,這種古老文本與現代知識的結閤,真是妙不可言。感覺編注者花瞭很多心思,力求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從這本書中有所收獲,而不是僅僅讀懂字麵意思。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知識麵一下子拓寬瞭不少,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和智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注釋的排版也很清晰,閱讀體驗極佳。
評分給兒子買的書,他很喜歡,書的質量也不錯!
評分兩個字可以
評分還好
評分紙質不錯!沒有味道。不是很厚!
評分乾活健康v個
評分正品無疑,如果加入故事會更完美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送給彆人的,應該不錯
評分少年兒童讀物,質量也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