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以传承为首要。传统蒙书的预设读者虽然是少年儿童,且多以浅近文言写成,但例皆引经据典、传承有自。是以本套丛书的注释,尤其重视语典语源的考察。传统蒙书如《三字经》《千字文》,前人(多为清人)已有注本,多有可采之处。但这些注本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注释亦为文言,今人阅读有难度;二是古人注语典和典故出处,多凭记忆,难免有疏漏。是以本套丛书的注译工作,不得不在参考前贤成果的同时另起炉灶,凡有经史子集语源者,尤其是出自先秦两汉典籍的,皆在注释中注明出处并征引原文,以明与前贤同于所不得不同,异于所不得不异。
传统蒙学重视诵读,是在恰当的年纪,用有效的方法,教青少年学文化。对于今天的国学及语文教育,颇有借鉴意义。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拾国粹,向广大青少年推广普及国学系列课程,蒙学阶段即以“三百千千”为主而略有损益。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本书是作者以其“雒诵堂”为教学实践基地,以亲身教学经历编辑而成的经典国学教材。
檀作文,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得著名文史专家吴小如教授亲炙,致力于儒学、诗学、蒙学三方面研究,并创办雒诵堂国学馆,教授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堪称新生代国学教育代表人物。CCTV首届中国诗词大会明星擂主李子琳便是雒颂堂的首席弟子。
我们不要轻视了《三字经》,我们这一代,一开始就读这本书,现在的学生,对这本书是不是能够完全解释明白,还是一个问题。我始终赞成小孩子在课余要背诵这本书,到长大了拿出来,一点一滴都有用。
——南怀瑾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也是早期传教士介绍中国文化之推荐读物。自17世纪以来,《三字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许多国家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较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的取材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光明网
人之初 性本善…………………………………………… /一
性相近 习相远…………………………………………… /二
苟不教 性乃迁…………………………………………… /三
教之道 贵以专…………………………………………… /三
昔孟母 择邻处…………………………………………… /四
子不学 断机杼…………………………………………… /四
窦燕山 有义方…………………………………………… /六
教五子 名俱扬…………………………………………… /六
养不教 父之过…………………………………………… /七
教不严 师之惰…………………………………………… /七
子不学 非所宜…………………………………………… /八
幼不学 老何为…………………………………………… /八
玉不琢 不成器…………………………………………… /九
人不学 不知义…………………………………………… /九
为人子 方少时………………………………………… /一〇
亲师友 习礼仪………………………………………… /一〇
香九龄 能温席………………………………………… /一一
孝于亲 所当执………………………………………… /一一
融四岁 能让梨………………………………………… /一二
弟于长 宜先知………………………………………… /一二
首孝弟 次见闻………………………………………… /一三
知某数 识某文………………………………………… /一三
一而十 十而百………………………………………… /一四
百而千 千而万………………………………………… /一四
三才者 天地人………………………………………… /一五
三光者 日月星………………………………………… /一五
三纲者 君臣义………………………………………… /一五
父子亲 夫妇顺………………………………………… /一五
曰春夏 曰秋冬………………………………………… /一六
此四时 运不穷………………………………………… /一六
曰南北 曰西东………………………………………… /一七
此四方 应乎中………………………………………… /一七
曰水火 木金土………………………………………… /一八
此五行 本乎数………………………………………… /一八
曰仁义 礼智信………………………………………… /一九
此五常 不容紊………………………………………… /一九
稻粱菽 麦黍稷………………………………………… /二〇
此六谷 人所食………………………………………… /二〇
马牛羊 鸡犬豕………………………………………… /二一
此六畜 人所饲………………………………………… /二一
曰喜怒 曰哀惧………………………………………… /二二
爱恶欲 七情具………………………………………… /二二
匏土革 木石金………………………………………… /二三
丝与竹 乃八音………………………………………… /二三
高曾祖 父而身………………………………………… /二四
身而子 子而孙………………………………………… /二四
自子孙 至玄曾………………………………………… /二四
乃九族 人之伦………………………………………… /二四
父子恩 夫妇从………………………………………… /二五
兄则友 弟则恭………………………………………… /二五
长幼序 友与朋………………………………………… /二六
原 文
人之初〔1〕,性本善〔2〕。
注 释
〔1〕初:起初,指人刚刚出生。
〔2〕性:与生俱来的本性。 善:善良,心地好。
译 解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原 文
性相近,习相远〔1〕。
注 释
〔1〕习:学习,习得。性相近,习相远:语出《论语·阳货》“子曰:‘性
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 解
人在天性方面,彼此间的差异不大 ;但因受后天环境熏染,所受教
育不同,差异越来越大。
原 文
苟不教〔1〕,性乃迁〔2〕。
教之道〔3〕,贵以专〔4〕。
注 释
〔1〕苟:如果,如。
〔2〕乃:于是,然后。 迁:变更,变化。
〔3〕道:方法、道理。
〔4〕贵:以……为重要。 专:专一,专门。
译 解
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教育,那么他善良的本性就会改变。教育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专门、专一。
……
前 言
《雒诵堂国学系列·注译本》是《雒诵堂国学系列·诵读本》的配套用书。“诵读本”解决的是字音和诵读问题,“注译本”解决的是文意理解问题。顾名思义,“注译本”自然包括“注释”和“语译”两部分内容。雒诵堂国学系列读本皆为传世经典,原文是文言文,非专业人士阅读存在一定的障碍。为便于今人使用,参照惯例,我们对雒诵堂国学系列读本原文中的字词和典故加以注解,并对原文进行白话语译。字词注释,以普通中学生的认知程度为参照。白话语译以直译为主,适当采用意译。
中国传统文化,以传承为第一义。传统蒙书的预设读者虽然是少年儿童,且多以浅近文言写成,但例皆引经据典、传承有自。是以本套丛书的注释,尤其重视语典语源的考察。传统蒙书如《三字经》《千字文》,前人(多为清人)已有注本,多有可采之处。但这些注本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注释亦为文言,今人阅读有难度;二是古人注语典和典故出处,多凭记忆,难免有疏漏。是以本套丛书的注译工作,不得不在参考前贤成果的同时另起炉灶,凡有经史子集语源者,尤其是出自先秦两汉典籍的,皆在注释中注明出处并征引原文,以明与前贤同于所不得不同,异于所不得不异。
传统蒙书,典故颇多。典故所涉故实,或传闻异辞,又有非数行注释文字所可剖判者,故本套丛书专列“备览”一项,详细征引相关文献,以供读者参考。相关文献来源不一,或有文字歧异之处(如越王“勾践”,古书或写作“句践”),皆从原本。本套丛书所引文献,文字以今之通行善本为依据,不具列版本。
本套丛书的注释,对文字校勘亦多有交代。如《千字文》一书,坊本文字每多歧异,实与中国古代版本避讳制度有关。本书指出:“‘天地玄黄’改作‘天地元黄’,是避宋朝皇帝远祖赵玄朗的名讳(如果是清本,则是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周发殷汤’改作‘周发商汤’,是避宋太祖父亲赵弘殷的名讳;‘鸣凤在树’改作‘鸣凤在竹’,是避宋英宗赵曙的名讳;‘岳宗恒岱’改作‘岳宗泰岱’,是避宋真宗赵恒的名讳。”雒诵堂国学系列读本《千字文》则将这些避讳字全部改回本字。又如《三字经》一书有一句,坊本多作“若梁灏”,本书则将“梁灏”改订为“梁颢”,并在注释中专门指出:“梁颢:字太素,北宋太宗雍熙二年状元。《三字经》传本多作‘梁灏’,但《宋史》本传作‘梁颢’。‘灏’义为水势大,‘颢’义为白貌,既以‘太素’为字,则其名当为‘颢’,不当作‘灏’。”读者诸君在使用《雒诵堂国学系列·诵读本》过程中,若于文字版本有疑,不妨在《雒诵堂国学系列·注译本》中寻找答案。
考虑到各书性质有所不同,《雒诵堂国学系列·注译本》每种在体例上亦各有侧重。譬如《千家诗》一书,我们就将“备览”一项改为“赏析”,引领读者欣赏诗词之美,并对传统诗词的格律常识和写作技法略有介绍。即使同样是“备览”,各本在内容上亦有所侧重。《三字经》《千字文》等书侧重典故;《五字鉴》侧重史实;《弟
子规》则侧重其与程朱学派及传统小学之间的渊源传承关系。
《雒诵堂国学系列·注译本》的注译体例,由本人制定。第一辑七种中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四种的注译工作,由本人承担。《千家诗》的注译工作,由陈骥承当;《五字鉴》的注译工作,由杨涛承当;《幼学琼林》的注译工作,由万希、赵强承当。本人对《千家诗》《五字鉴》《幼学琼林》注译本的全部内容,进行了审定。
吾人虽黾勉从事,但才疏学浅,挂一漏万,自知难免。大雅君子若不吝赐教,则三生有幸矣。
檀作文
2015 年孟冬于京西雒诵堂
坦白说,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三字经》的印象还停留在背诵的层面,觉得它内容比较枯燥,像是给小孩子学的。但这个注译本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不仅仅是讲解《三字经》本身,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识的入门读物。编注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腔调,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在解释一些典故的时候,他会用很贴近生活的比喻,让我瞬间就能领会其中的精髓。比如,讲到“首孝弟,次谨信”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孝”和“悌”的重要性,还联系到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道德规范在今天依然有其现实意义。而且,这本书的注译并非简单地罗列信息,而是非常有逻辑性地展开。每一点的注释都像是给原文打了一个“补丁”,让原文更加完整和丰满。我还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其他文献时,都会给出明确的出处,这让整本书的严谨性大大提高。对于我这种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量身定做的。它不光让我认识了《三字经》,更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
评分我一直对古籍情有独钟,但很多时候,古籍的晦涩难懂总是让我望而却步。这次偶然翻到这本《三字经》(注译本),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做得非常出色,可以说,它把《三字经》“活”了过来。注释不仅仅是对字词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对思想内涵的挖掘。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段的注释,作者不仅解释了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还引申到了生命的循环和人生的发展规律,这种由自然现象到人生哲理的升华,让我深思。编注者的语言驾驭能力非常强,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汉语的流畅和清晰。读的时候,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挥洒自如,将深厚的学养娓娓道来。而且,这本书的注释并非一股脑儿地堆砌,而是根据内容需要,有的详尽阐述,有的则点到为止,恰到好处。这让我感觉阅读过程非常连贯,不会因为突然涌入的大量信息而感到疲惫。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三字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绝佳的选择。它不仅是一本“读得懂”的《三字经》,更是一本“悟得透”的《三字经》。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之前也接触过《三字经》,但这次的注译本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这个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的人也能轻松理解。编注者在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非常详尽的注释,这些注释不只是字面意思的解释,还包含了许多历史背景、文化典故的阐述。比如,在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时,注释里不仅解释了“善”在这个语境下的含义,还引述了孟子和荀子的相关思想,让我对“性善论”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图解和生动的例子,让那些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起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昼夜分,日夜作”这段的解读,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来解释了昼夜交替的原理,这种古老文本与现代知识的结合,真是妙不可言。感觉编注者花了很多心思,力求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有所收获,而不是仅仅读懂字面意思。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面一下子拓宽了不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注释的排版也很清晰,阅读体验极佳。
评分这本书的体验,简直就像是在一个老友的陪伴下,悠闲地品一杯香茗,同时听他娓娓道来一段古老的故事。这里的“注译”并非枯燥的学术考证,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智慧的闪光点。编注者在解读《三字经》的原文时,常常会插入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或者是一些引人深思的提问,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思考中来。比如,在讲到“苟不教,性乃迁”时,注释里没有直接给出评判,而是提出了一些关于教育和人性相互作用的设问,引发了我对当前教育方式的重新审视。这种互动式的注释,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很强,不只是一本“死”的书。而且,书中对原文的解读角度也非常多元,有时从历史的角度,有时从伦理的角度,有时甚至从心理学的角度,让我看到了《三字经》在不同维度上的价值。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编排也很有匠心,原文、注释、例证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让人阅读起来毫无滞涩感。如果说《三字经》本身是一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那么这本书就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将这颗珍珠打磨得熠熠生辉,让每一个靠近它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光芒。
评分我一直认为,《三字经》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其核心价值在于它的简洁和概括性,但往往也因此显得有些“干涩”,不够深入。然而,这本注译本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在保留《三字经》原有精炼文字的基础上,通过极其详实和富有洞察力的注释,将原文的意蕴发挥到了极致。编注者不仅仅是解释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捕捉到原文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哲理和文化基因。我举个例子,在解读“二十八星,列天上”时,注释里不仅仅是简单地说出星宿名称,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测体系,以及这些星宿在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和应用。这种将知识点层层剥开、细致入微的讲解方式,让我受益匪浅。而且,注释的语言非常讲究,既有严谨的学术考证,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读起来是一种享受。我感觉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是在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底蕴一点点渗透到读者的心里。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让你读懂《三字经》,更在于让你“品味”到《三字经》,感受到它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评分京东生活好帮手加油
评分很不错很喜欢很好用跟想象中差不多
评分送货很快,品质很好,服务很棒!
评分送给别人的,应该不错
评分商品很好!很喜欢!京东很好!
评分书很好,纸张很厚
评分学习国学经典
评分使用很棒京东不错?一直在这里买东西
评分在京东买太多书了,都来不及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