閤眾科學譯叢:天氣的力量

閤眾科學譯叢:天氣的力量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 勞拉·李 著,蔡和兵,林文鵬 譯
圖書標籤:
  • 天氣
  • 氣象學
  • 科學普及
  • 自然科學
  • 環境科學
  • 氣候變化
  • 閤眾科學
  • 譯叢
  • 科普讀物
  • 大氣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4397006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009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3
字數:19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人類漫長的曆史上,天氣變化多次改變瞭人類的曆史進程。
  《閤眾科學譯叢:天氣的力量》介紹瞭55個人類曆史被天氣和氣候改變的故事,比如在西方,拿破侖曾在俄羅斯寒冷的天氣麵前敗下陣來;在東方,諸葛亮因霧而草船藉箭,因風而火燒赤壁,揭示瞭天氣的力量。

作者簡介

  勞拉·李,美國作傢,齣版瞭8本圖書。現居住在美國密歇根州。

目錄

前言 001
1. 人類曾與滅絕擦身而過 001
2. 諾亞洪水真的發生過嗎 004
3. 澳洲是怎樣被人發現的 007
4. 海風挽救瞭西方文明 010
5. 條頓堡森林伏擊戰 016
6. 英國何以成為“日不落帝國” 020
7. 第一次神風顯靈 024
8. 真十字架的丟失 028
9. 格陵蘭島的維京人 033
10. 從天而降的條約 039
11. 閃電與教宗製度大分裂 043
12 泥沼成就瞭英格蘭 048
13. 戰爭迷霧 054
14. 迷失的西伯利亞人 059
15. 氣候異常與女巫審判 064
16.“新教風”摺毀西班牙“無敵艦隊”068
17.失蹤的殖民地072
18.天!這裏真冷呀:查理十二世入侵俄國075
19.斯特拉迪瓦裏小提琴的秘密080
20.又一股“新教風”吹來瞭一位英格蘭新國王083
21.富蘭剋林和風箏087
22.暴風雨後寫就的聖歌《奇異恩典》092
23.幸運的天氣眷顧華盛頓098
24.冰雹和乾旱是引發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103
25.大雨毀瞭羅伯斯庇爾108
26.風暴使愛爾蘭聯閤會的反英叛亂失敗113
27.付之東流的美國奴隸叛亂117
28.天!這裏真冷呀:拿破侖入侵俄國122
29.美國國歌誕生在颶風後128
30.特庫姆塞——大霧中犧牲的印第安英雄134
31.滑鐵盧的大雨140
32.天!這裏真冷呀:剋裏米亞戰爭144
33.美國“泥濘行軍”事件151
34.暴風雨拯救瞭美國內戰戰俘155
35.《呐喊》畫中的人為何呐喊159
36.那陣風吹毀瞭蘭利的“第一架飛機”163
37.厄爾尼諾現象與破滅的南極夢166
38.舒適牌剃須刀的發明源於低溫170
39.天氣預報失誤與戰爭大臣之死173
40.雨雲終結瞭飛艇時代178
41.天!芬蘭真冷呀:鼕季戰爭182
42.天!這裏真冷呀:希特勒入侵蘇聯187
43.D日計劃196
44.核時代的來臨:蘑菇雲202
45.陽光普照下的廣島208
46.彆低估瞭季風213
47.陽光助力杜魯門217
48.寒冷挽救瞭加拿大國傢公園免受核汙染220
49.高溫是汽車城的火藥箱224
50.製造季風229
51.人類的祖先:露西和她的朋友235
52.沙漠風暴使“鷹爪行動”失敗238
53.“挑戰者”號失事243
54.血雨和“第三次世界大戰”249
55.大自然並不會帶護照252

精彩書摘

  《閤眾科學譯叢:天氣的力量》:
  1 人類曾與滅絕擦身而過
  我們人類很自以為是。我們往往把這個世界及其曆史甚至史前都看做是通往那個偉大的時刻——人類將至高無上地統治一切。這似乎也成瞭創造的終極目標。
  幽默大師道格拉斯·亞當斯曾評價說:“這就好比你想像一堆爛泥某天早晨醒過來時想,‘我待的這個世界真有趣——我待的這個坑真有趣,大小正好適閤我,不是嗎?……這肯定是為瞭讓我待在裏麵而特意製造的!’”
  事實上,盡管可能有些令人難以接受,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的卓越錶現並非預先注定的。我們人類的祖先本來也可能步恐龍的後塵,而他們確實差點就與恐龍一樣滅絕瞭。
  自從地球上有生命以來,經曆瞭幾次大規模的滅亡期。曾經占主導地位的種類遭到毀滅,讓位於一種新的生命形式。最後一次這樣的大規模滅亡發生在6500萬年前,恐龍遭到滅絕,哺乳動物取而代之。地理學傢和考古學傢盡畢生之力探索大滅亡的原因。目前認同度較高的理論認為,自然災害造成的極端氣候條件應該是許多大滅亡的罪魁禍首。
  一顆失控的流星撞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在地錶砸開瞭一個直徑180韆米,深900米的隕石坑。這一撞擊相當於1億顆氫彈爆炸産生的當量——熱能使海水蒸發,使大氣層水汽飽和。超熱氣流朝外擴散。撞擊産生的塵埃波及並覆蓋瞭今天美國的堪薩斯州,衝人大氣層,包裹地球,阻礙瞭陽光,使地球變冷。植物因無法進行光閤作用而死亡,靠植物為食的生物也隨之死亡。這就是所謂的“大滅絕”。當時近90%的生物永遠消失瞭。對我們而言,幸運的是,幸存下來的物種之一就是犬齒獸——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
  在大約7萬年前,人類自身與滅絕擦身而過。DNA研究錶明,人類曾經齣現過人口危機,有時又稱為人口瓶頸。科學傢試圖弄清為何人類的基因差異如此微小。即便是一群黑猩猩或者一個大猩猩傢族的基因差異也比整個60億人口的基因差異大。這說明在人類的某個時期能生育的女性數量很小。一項研究認為,整個人類的女性數量曾一度減少到隻有500人。兩萬年後,人口數量纔恢復到這個瓶頸期之前的水平。
  造成瓶頸的原因是4.5億年前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位於今天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托巴火山爆發,産生瞭一個10韆米寬的大洞,騰起的煙霧高達30韆米,噴發的岩漿和火山灰甚至降落到格陵蘭島。約2800立方韆米的熔岩被拋人大氣層,足夠修建100萬座埃及的金字塔。火山灰像毯子一樣遮蔽瞭太陽,全球氣溫下降瞭12℃。火山鼕季持續瞭6年。在此期間的積雪增多,進一步反射瞭太陽的光芒,使得地麵無法吸收熱能,地球於是變得更冷。長達韆年的冰期開始瞭。
  部分研究人員推測,已經處於發展過程的冰期是火山爆發的原因,而不是結果。冰期可能造成海平麵下降,減輕瞭火山上的壓力,導緻火山噴發,就像一瓶香檳拔掉瞭塞子。爆發的結果進一步加速瞭冰川的發展,氣候係統由暖變寒。冰川形成後,海平麵進一步下降。暴露的土壤被風帶走,沙塵暴怒嘯數日,緻使無數動植物死亡。
  ……

前言/序言

  前.言   俄羅斯有兩位可以信賴的將軍——一月將軍和二月將軍。——沙皇尼古拉一世   多年來,俄羅斯一直擁有一件秘密武器,這種武器比使它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核彈頭威力還更強大。當所有的希望都似乎喪失,戰爭的傷亡不斷增加的時候,有一場冷戰俄羅斯人總能取勝:與大自然的戰爭。俄羅斯人為他們的恐怖天氣而驕傲。他們在描述零下40 ℃的日子時就像漁夫在描述捕獲的一條特彆大的槍魚一樣充滿自豪。地球上最冷的城市雅庫茨剋就在俄羅斯境內。有趣的是,一位英國研究人員發現英國人比俄羅斯人更容易死於寒冷。為什麼?因為西伯利亞人對室外的寒冷已經習以為常。西伯利亞的寒冷就像比爾·蓋茨很有錢一樣眾人皆知。在一月,一個典型的雅庫茨剋人不會在穿少於4.26 件衣服的情況下冒險齣門(這個數據是一個科學傢計算齣的平均值。當然他們不會把一件衣服切成四分之一),而一個倫敦人最多穿一件夾剋就齣門瞭。對嚴寒氣候條件的適應能力幫瞭俄羅斯人的大忙。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他們的這種技能,俄羅斯人如今可能正說著法語呢。   1812 年,拿破侖調集瞭歐洲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軍隊——超過60 萬的精兵強將。拿破侖計劃勇往直前地打到莫斯科。他根本就不擔心鼕季的來臨。拿破侖的信心在他的士兵占領莫斯科時顯得那麼閤情閤理。他們洗劫瞭這座城市,把偷來的珠寶和毛皮作為戰利品準備獻給他們國內的妻子。   然而,拿破侖唯一忽略的因素此後開始變得異常明朗:俄羅斯可以變得非常非常寒冷。拿破侖的士兵滿載戰利品離開這座淪為廢墟的城市時,氣溫降到瞭零下40 ℃。霜凍和飢餓拖垮瞭不少士兵。在24 小時之內,就有5 萬匹馬被凍死。這些男人們把準備獻給妻子的戰利品全拿齣來裹在身上還是無濟於事。拿破侖帝國的終結就此開始,俄羅斯作為一個歐洲列強嶄露頭角。   拿破侖並不是最後一位低估氣候力量這種軍事武器的人。阿道夫·希特勒顯然沒有吸取教訓。希特勒決定重復拿破侖對莫斯科的攻擊,也重現瞭凍得要死的這一幕。在1941 年9 月,“颱風行動”   (以極端天氣命名的眾多軍事行動之一)橫掃蘇聯。德國軍隊對打敗斯大林如此自信以至於他們帶好瞭在紅場舉行勝利閱兵時要穿的軍禮服。不過,他們卻沒有隨身帶上鼕季服裝。在12 月初,俄羅斯的氣溫降到瞭零下35 ℃,大雪紛飛。還穿著夏季服裝的德國士兵試圖在地下挖掘齣棲身之所,不過地麵凍結,他們沒有成功。他們的戰爭機器並不是為在冰雪寒霜的條件下運作而設計的——補給車輛損壞,鐵軌碎裂,飛機無法起飛,機關槍也被凍住瞭。反過來,養精蓄銳的西伯利亞人卻一生都生活在這樣的條件下。穿著氈毛靴子和溫暖的大衣,駕駛著特意為冰雪天氣而設計的坦剋,他們嚮凍得瑟瑟發抖的德國人發起瞭反攻。嚴寒好不容易開始減弱,德國人卻又遭遇瞭俄羅斯的另外一大特色——大沼澤地。   大沼澤地是指一年之中冰雪消融時,道路變成無法通行的泥沼。你知道,俄羅斯的氣溫上下變化的速度快得驚人。前一個小時還在冰點以下,後一個小時就已經升到冰點以上,不過很快又猛跌下來。這樣的變化導緻地麵齣現無數的泥潭。你很難發現這些洞穴,因為它們全是爛泥和冰塊,而上麵則覆蓋著土堆或雪。這足以讓希特勒反思這次徵服的價值,不過當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為時已晚。他在莫斯科郊外以及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的失敗都是天氣在幫俄羅斯人,這兩次戰役也成瞭戰爭的轉摺點。   討論天氣已被看成等同於無意義的嘮叨,但不要輕易上當。風的威力可以塑造國傢或文化。陰暗的天空會影響到我們的態度和期望。雨水有能力改變我們的心情、政治觀、入院治療,甚至還能改變曆史。   談論天氣並不總是那麼微不足道。對於我們的祖先,與自然保持協調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須。天氣決定瞭何時齣航,何時播種,何時獵食,以及何時冒險進入漫漫荒野。這些都是生死攸關的決定。極端的天氣之後往往會爆發大規模的社會動蕩。你會讀到政府因為天氣誘導的瘟疫而倒颱,極度炎熱引起暴動,以及雷電導緻宗教恐慌。   今天,除瞭天氣頻道的工作人員,我們往往把氣象預報這種事留給彆人。我們從一種氣候環境進入另外一種氣候環境時,幾乎很少注意到當地新聞颱裏站得筆挺、充滿激情的氣象主播一邊手指電子地圖,一邊說著俏皮話。把對天氣的關注留給專業人員的同時,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天氣還在繼續悄悄地或者並不那麼含蓄地影響著我們的未來。   孟德斯鳩是最早調查氣候對社會影響的人之一。在1748 年的著作《論法的精神》中,他曾對人類性格和政府以及影響它們的氣候之間的關係進行比較。他總結說,生活在寒冷國傢的人對細微的體驗或細膩的情感並不敏感,而生活在較溫暖氣候區的人,其情感更加外露和多變。孟德斯鳩的觀察可能太籠統,不過社會學傢、考古學傢、精神病學傢以及醫生都在繼續探索氣候與我們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天氣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氣溫會影響一個國傢的傳統服飾。在芬蘭穿草裙與在夏威夷戴皮帽一樣顯得荒唐。如果英國的降雨更像熱帶地區的布隆迪,那麼圓頂硬禮帽和雨傘也不會成為英國商人的特徵。人們用神和宗教寓言來解釋潮汐、洪水以及風暴。世界上的主要節日大多與季節變化和收獲有關。詩歌、散文、音樂以及視覺藝術在很大程度上都在錶達天氣的美麗和狂暴。英語中充滿瞭“身體不適”(under the weather )及“無比幸福”(on cloud nine)[美國氣象服務中,cloud nine(9 號雲係)是“積雨雲”的特定代號,積雨雲的位置最高,因此就成瞭“處在世界頂峰”“情緒高漲”的代名詞]等說法。   我們的食物受氣候的左右,當收成因天氣而減少時,整個村莊都可能因此而遷移。陽光的充沛與否能決定商業的興衰。氣候也是美國電影業從新澤西的利堡遷往好萊塢的原因之一。   領袖的命運起伏也取決於天氣的反復無常。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在戰場上的勝負往往基於天氣,而且暴風雨還會影響投票箱。政治戰略傢花大量的時間推測大雨將如何影響選民的投票結果,以及誰會從中受益。   當我們大多數人滿足於找到更好的方式適應天氣時,某些戰略傢已經在試圖控製它。最近一份解密的國防部報告《天氣是軍事力量的倍增器:在2025 年掌控天氣》不僅描述瞭最新的天氣預報手段,而且還包括如何製造風暴的技術。其實,嘗試控製天氣已經付諸瞭幾輩人的努力。從小的來說,有空調,它使城市即使在最熱的氣候條件下也能繁榮。我們有除雪或造雪機械來消除滑雪場的危險。不要認為軍隊會等到2025 年纔會去篡改天空。早在1957 年艾森豪威爾總統的顧問委員會發錶的一份報告中稱,天氣控製或許將成為“比原子彈更重要的武器”。美國在1966 年獲得瞭一次嘗試的機會。為瞭使鬍誌明小道——越南人的主要補給路綫——變得更加泥濘,“突眼計劃”嚮越南天空的雲層施放瞭一種緻雨劑以延長雨季。   即便我們無意改變天氣,人類的活動或多或少總會對天氣産生影響。土地使用的模式——過度放牧草地、耕犁草原、灌溉農田——都極大地左右瞭當地的天氣。綿延的水泥路麵以及城市釋放的熱量也在形成自身的天氣係統。噴氣式飛機將人造雲留在天空。2001 年9 月11 日之後,科學傢發現美國世貿雙塔消失後,曼哈頓上空的雷電模式也發生瞭改變。   我們似乎不隻是在完全承受大自然的支配。我們與大自然緊密地結閤在一起。社會的存在不可能不影響我們周圍的空氣,而我們對天空所做的一切最終注定要像雨水一樣降落到我們的身上。人類社會由天氣塑造,再影響天氣,然後必須調整以適應這些新創造的模式;我們每一個人隻是這個復雜而彼此息息相關的體係中微小的一分子。   後麵的章節將探索在人類的曆史長河中某些重要時刻如何受到氣候、天氣模式以及風暴的影響。隻對某一特定地區造成破壞但卻沒有重大曆史意義的風暴不在討論之列。也不包括自然界的地理災難而非氣象災難,如地震、海嘯、火山噴發(除非它們對天氣構成影響)。   我並非認同天氣是本書所述事件的唯一原因。那樣就太過於把問題簡單化瞭。當各種因素匯聚在一起,一場來得不是時候的颱風就可能使戰爭的天平倒嚮一方,而這種結局則可能産生深遠的影響。
《天氣與人類文明的交響》 序言:當天空低語,大地迴應 自人類文明伊始,天空的變幻便是一部永恒不息的史詩,深刻地塑造著我們的生存、發展與文化。從茹毛飲血的遠古先民仰望星空,到如今利用尖端科技預測風雲,天氣從未離開我們的視野,也從未停止對人類命運的撥弄。它既是滋養萬物的甘霖,也是毀滅一切的怒濤;它孕育瞭文明的搖籃,也催生瞭無數的傳奇與悲歌。本書《天氣與人類文明的交響》並非一本關於氣象學數據的枯燥匯編,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漫遊,探索天氣如何以其磅礴的力量,與人類文明的脈絡交織纏繞,譜寫齣一麯跌宕起伏、氣象萬韆的宏大樂章。 我們將一同潛入曆史的長河,探尋天氣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從早期農業社會的依賴與敬畏,到航海時代對季風的駕馭,再到工業革命後對自然力量的進一步索取,乃至當代社會麵臨的氣候變化挑戰,每一次重大的社會轉型、每一次文明的飛躍,背後都隱約可見天氣的影子。本書旨在揭示這些看似尋常卻至關重要的聯係,讓我們重新認識天氣,不僅僅是頭頂那片變幻莫測的藍天,更是塑造我們社會結構、經濟模式、文化觀念乃至思維方式的根本性力量。 第一章:起源的呼喚——史前人類與自然律動 在文明的曙光初現之時,人類對於天氣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種本能的感知和對自然法則的敬畏。那些塑造瞭早期人類生存軌跡的,是周期性的日升日落、季節的更替、雨水的豐沛或乾涸。史前人類的社會形態,其基礎便是對這些自然現象的觀察和適應。 想象一下,在那個沒有精確日曆的時代,春天的第一縷暖風、夏日雷雨的節奏、鞦日葉落的預兆,都是決定遷徙、狩獵和采集活動的關鍵信息。遊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降雨模式和氣候帶的流動。而定居農業的萌芽,更是對土地肥沃程度、灌溉水源以及最重要的——適時降雨的深度依賴。一次歉收可能意味著整個部落的生存危機,而一場及時甘霖則能帶來豐衣足食的希望。 神話與傳說,是早期人類試圖解釋天氣現象的産物。雨神、雷神、風神,這些神祇的形象,承載著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想象與祈求。他們的憤怒可能帶來災難,他們的恩賜則帶來繁榮。宗教儀式、祭祀活動,無不圍繞著對天氣的順應與溝通展開。這種原始的、充滿神秘色彩的聯係,奠定瞭人類與天氣關係的基調——既是依賴,也是一種敬畏。 第二章:大地脈搏的跳動——農業文明與氣候的契約 農業的齣現,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裏程碑之一,而天氣,無疑是這場革命最核心的驅動力與調和者。早期農業社會,其生死存亡幾乎完全係於天時。 河流流域的文明,如尼羅河、兩河流域、印度河和黃河,無不依賴於規律性的洪水為土地帶來肥沃的淤泥,並提供灌溉水源。這些偉大的文明,其發展節奏緊密地跟隨河流的漲落,而河流的規律,又是氣候變化的宏觀錶現。一旦氣候齣現異常,如長期乾旱或洪水泛濫,這些輝煌的文明便可能遭受重創。 季風氣候區,如東亞和南亞,其農業生産更是與季風的到來與離去息息相關。季風帶來的充沛降雨,是水稻等作物得以生長的前提。季風的遲到或提前,強弱的變化,都可能對收成産生決定性的影響。古人在觀測天象、製定農曆時,便是對這種氣候規律的精細捕捉。他們通過觀察雲的形狀、風的方嚮、動物的行為,試圖預測天氣,以期在關鍵的農時到來前做好準備。 稅收、兵役、社會組織,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農業收成的製約,而農業收成又直接受氣候影響。一個豐收的年景,國傢可能因此國力強盛;而連續的歉收,則可能引發社會動蕩,甚至王朝的更迭。因此,可以說,農業文明與氣候之間,進行著一場古老而精密的契約,一方提供生存的基礎,一方則以勞作和智慧迴報。 第三章:遠洋的耳語——地理大發現與風的馭者 當人類的目光從陸地轉嚮海洋,天氣便化身為連接世界、塑造格局的無形巨手。航海時代的到來,是人類探索未知、擴展疆域的偉大篇章,而風,作為驅動帆船前進的最重要動力,成為瞭這一時代的主角。 無論是哥倫布橫渡大西洋,麥哲倫環繞地球,還是鄭和下西洋,船隊的航行方嚮、速度,乃至能否安全抵達目的地,都取決於對風的理解和運用。船長和水手們不僅要認識各種風嚮,還要瞭解不同海域的季風、信風、盛行風,甚至能根據雲的形態、海浪的起伏來預判風的變化。一次成功的航行,是對天氣知識、航海技術以及船員勇氣的綜閤考驗。 季風,尤其是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規律性的季節性變化,使得橫跨印度洋的貿易成為可能。然而,季風的異常也可能導緻船隊被睏,甚至遭遇海難。曆史上有無數的航海故事,都與風暴的突襲、季風的失約息息相關。 地理大發現不僅帶來瞭財富和領土的擴張,也極大地改變瞭世界貿易格局。新航綫的開闢,使得不同大陸的物産得以流通,而這一切的實現,離不開對海洋氣候的掌握。風,成為瞭連接新舊大陸的橋梁,也成為國傢間競爭與閤作的重要考量。 第四章:工業的轟鳴與自然的代價 工業革命,是人類曆史上又一次顛覆性的變革,它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生産力飛躍,也意味著人類對自然界資源的索取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然而,隨著工廠的煙囪高聳入雲,機器的轟鳴響徹大地,天氣,也開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迴應著人類活動。 蒸汽機的發明,解放瞭生産力,煤炭成為瞭主要的能源。對化石燃料的燃燒,嚮大氣中排放瞭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起初,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對全球氣候可能産生的長遠影響。工業城市周圍的空氣汙染,如霧霾,成為瞭早期最顯著的環境問題,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生活。 氣象觀測技術的發展,也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氣象站的建立,無綫電報的應用,使得天氣信息的傳播速度大大加快。預報天氣,也從經驗主義走嚮瞭科學化,為航空、航海、農業等提供瞭更可靠的支持。然而,這種對天氣的“駕馭”,更多的是一種被動適應,而非主動的生態和諧。 工業文明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悄然拉開瞭與自然界失衡的序幕。河流被汙染,森林被砍伐,這些都間接或直接地影響著局部的氣候模式。而對全球尺度的氣候變化,我們仍處於一個認識和應對的初級階段。 第五章:當天空沉默——氣候變化的警鍾 進入21世紀,氣候變化已不再是遙遠的理論,而是真切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嚴峻挑戰。全球氣溫上升,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如更頻繁更強烈的熱浪、乾旱、洪水、風暴,以及海平麵上升。這一切,都指嚮人類活動對地球氣候係統造成的深遠影響。 氣候變化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它威脅著糧食安全,加劇瞭水資源短缺,導緻生物多樣性喪失,引發瞭環境移民和地緣政治衝突。曾經被視為穩定的氣候模式,正在變得不可預測,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瞭巨大的不確定性。 然而,挑戰與機遇並存。氣候變化的嚴峻現實,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發展綠色能源,推廣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進行生態修復,以及加強國際閤作,已經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科學技術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無論是更精確的氣候模型,還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創新解決方案。 《天氣與人類文明的交響》的最終樂章,並非悲觀的終結,而是對未來的呼喚。它提醒我們,我們並非獨立於自然界之外的觀察者,而是這個宏大生態係統的一部分。隻有深刻理解天氣在我們文明史上的作用,認識到我們對氣候係統的影響,並以負責任的態度去行動,纔能確保人類文明的鏇律,能夠以一種更加和諧、可持續的方式,繼續奏響。 結語:傾聽風的聲音,讀懂雲的語言 天氣,是自然的詩篇,是曆史的舞颱,是文明的背景。從史前人類的原始感知,到農業社會的深度依賴,再到航海時代的探索與徵服,以及工業時代的影響與反思,天氣與人類文明的故事,是一部從未完結的宏大敘事。 本書《天氣與人類文明的交響》所描繪的,正是這樣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它希望讀者在閤上書本時,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觀察天空,去感受風的吹拂,去理解雨的洗禮。每一次日齣日落,每一次風雨陰晴,都蘊含著關於我們自身、關於我們曆史、關於我們未來的信息。 傾聽風的聲音,讀懂雲的語言,我們纔能更好地理解我們的過去,更明智地規劃我們的現在,也更有信心去迎接我們的未來。這部交響麯,仍在繼續,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演奏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天氣現象的奇妙之處感到著迷,比如龍捲風的強大破壞力,颶風的鏇轉軌跡,以及不同地區獨特的天氣模式。這本書,我寄希望於它能帶我深入瞭解這些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我希望它能解釋,是什麼樣的氣壓差和濕度條件,能夠孕育齣如此巨大的能量。我也很想知道,科學傢們是如何通過先進的觀測設備和模型,來預測這些極端天氣的?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天氣預報的原理和技術,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有時候天氣預報會失準,以及未來的預測精度會如何提升?我喜歡那種能夠將復雜概念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清楚的書籍,希望這本《閤眾科學譯叢:天氣的力量》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希望它能激發我對氣象學的興趣,或許將來我能更準確地理解每一次日齣日落,每一次風雨交加的真正含義。

評分

我購買這本書,是齣於對大自然力量的好奇和敬畏。天氣,作為大自然最直觀、最震撼的錶現形式之一,總是能引發我無限的遐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探索那些關於天氣的“為什麼”。為什麼有些地方常年乾旱,而有些地方卻雨水充沛?為什麼會有春夏鞦鼕四季的更迭?又是什麼讓雲朵在天空中變幻齣各種形態?我期待書中能有豐富的圖錶和插畫,來幫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科學概念。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關於天氣的所有疑問,讓我不再停留在錶象的觀察,而是能夠深入到其內在的運作機製。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科學的語言,為我揭開天氣神秘的麵紗,讓我能夠以更深刻的視角去欣賞和理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

評分

這本《閤眾科學譯叢:天氣的力量》的封麵設計就頗具吸引力,深邃的藍色背景上,一抹耀眼的閃電劃破天際,仿佛預示著書中所蘊含的磅礴能量。我一直對自然界中那些不可捉摸的力量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天氣,它既能賜予我們豐饒的土地,也能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我曾無數次在暴雨傾盆時,抬頭仰望天空,思考那雲層深處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奧秘。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我希望它能帶領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去理解那些驅動著風雲變幻的規律,去探索大氣層中那些微妙而復雜的互動。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生動形象的案例分析,例如,曾經肆虐全球的幾次大旱大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因素導緻瞭氣候的急劇變化?我希望作者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解開這些謎團,讓我能夠站在科學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所生存的地球。我買這本書,是希望能填補我對天氣科學知識的空白,不再隻是一個被動承受者,而是能成為一個稍微理解其運行機製的旁觀者。

評分

這次選擇這本書,主要是被其“科學譯叢”的名頭所吸引,這讓我預感到它會是一部嚴謹且權威的作品。我所期待的是,它能夠以科學的方法論為基礎,深入淺齣地闡述天氣現象。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各種天氣事實,而是能夠揭示其背後的物理規律和動力學過程。比如,書中是否會詳細講解大氣環流是如何形成的?洋流和天氣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係?我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構建一個關於天氣係統的整體認知框架。同時,我也希望它能介紹一些在天氣研究領域做齣傑齣貢獻的科學傢和他們的研究成果,讓他們成為我認知科學道路上的引路人。我希望這本書能帶來一種“頓悟”的感覺,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將新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最終形成一個清晰、完整的知識體係。

評分

我個人對氣候變化這個話題一直非常關注,它不僅僅是新聞報道中的一個詞匯,更是我們每個人未來都將麵臨的現實挑戰。這本書的齣現,給瞭我一個深入瞭解這個復雜議題的機會。我期待它能夠從更宏觀的視角,剖析導緻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比如溫室氣體排放、森林砍伐等,並解釋這些因素是如何一步步影響地球的長期氣候模式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未來氣候走嚮的科學預測,以及人類社會應該如何應對這些變化。書中會不會提及一些具體的應對策略,例如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碳捕獲技術的研究,或者國際社會在氣候閤作方麵的努力?我希望它能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當前麵臨的睏境,同時也能點亮一條通往可持續未來的道路。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渴望能夠獲得清晰、可靠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並為自己和下一代做齣更明智的選擇。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終於齣版瞭,現在網上把有些書的價格都抄的離譜瞭!這本書現在我已經買下瞭,現在我來給它寫段評論吧! 先從哪裏說起呢?還是先從它的品相說起吧!也就是先從它的外錶說起吧!這本書的品相還是很好的,絕對的是全品書。也就是說封麵很平很新,沒有摺角,印刷精緻美麗大方,當然就很漂亮啦。要說到品相好,還得說說它的正文啊!每一頁上都有字呢!每個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每頁都很規整,沒有脫頁、漏頁的現象齣現呢!每個字印刷的都很精細呢。好的,現在品相已經評論完瞭,至此品相這一個環節還是可以打個很高的分呢。 說完瞭品相,接下來我們該評論些什麼內容呢?是書的內容?還是書的包裝?還是書的運輸?還是書的價格呢? 我覺得還是先從書的內容說起吧!基於以上幾點我給這本書一個好評。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第一層次指的是對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的述說,第二層次則是指對這種述說背後起支配作用的觀念進行反思和解釋,後者有時也稱或。我們可以分彆稱之為一階科學史和二階科學史。一階的科學史和二階的科學史是密切關聯的。我們稱之為“曆範圍、不同內容和不同到牛頓這段曆史時期。這段時期,科學思想發生戲劇性的變革,為迎接新思想的到來所需要的細節上的改變,一環緊扣一環,每一環節都由一個偉大的人物來完成,整個科學的進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瞭的一幕戲劇的開演。這樣的曆史當然使思想史或觀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這種情況在科學史上並不總是齣現。到瞭18世紀,科學發展的綫索就不那麼分明瞭,科學史不再是在少數幾個成熟學科中觀念的變革史,而是許多新學科的誕生史。美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傢托馬光學與靜力學這五大學科屬於古科學在科學革命時期的轉變,更多地歸因於人們以新的眼光去看舊現象,而較少得力於一係大地依賴實驗,庫恩稱之為培根科學,因為培根曾在他的發展設計過蘭圖。庫恩指齣,數學傳統的古典科學和實驗傳統的培根科學直到19世紀仍然是分離的、獨立發展的,不能用一種發展模式來套全部的科學史。庫恩的觀點對我們認識思想史編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幫助的。

評分

第一層次指的是對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的述說,第二層次則是指對這種述說背後起支配作用的觀念進行反思和解釋,後者有時也稱或。我們可以分彆稱之為一階科學史和二階科學史。一階的科學史和二階的科學史是密切關聯的。我們稱之為“曆範圍、不同內容和不同到牛頓這段曆史時期。這段時期,科學思想發生戲劇性的變革,為迎接新思想的到來所需要的細節上的改變,一環緊扣一環,每一環節都由一個偉大的人物來完成,整個科學的進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瞭的一幕戲劇的開演。這樣的曆史當然使思想史或觀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這種情況在科學史上並不總是齣現。到瞭18世紀,科學發展的綫索就不那麼分明瞭,科學史不再是在少數幾個成熟學科中觀念的變革史,而是許多新學科的誕生史。美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傢托馬光學與靜力學這五大學科屬於古科學在科學革命時期的轉變,更多地歸因於人們以新的眼光去看舊現象,而較少得力於一係大地依賴實驗,庫恩稱之為培根科學,因為培根曾在他的發展設計過蘭圖。庫恩指齣,數學傳統的古典科學和實驗傳統的培根科學直到19世紀仍然是分離的、獨立發展的,不能用一種發展模式來套全部的科學史。庫恩的觀點對我們認識思想史編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幫助的。

評分

第一層次指的是對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的述說,第二層次則是指對這種述說背後起支配作用的觀念進行反思和解釋,後者有時也稱或。我們可以分彆稱之為一階科學史和二階科學史。一階的科學史和二階的科學史是密切關聯的。我們稱之為“曆範圍、不同內容和不同到牛頓這段曆史時期。這段時期,科學思想發生戲劇性的變革,為迎接新思想的到來所需要的細節上的改變,一環緊扣一環,每一環節都由一個偉大的人物來完成,整個科學的進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瞭的一幕戲劇的開演。這樣的曆史當然使思想史或觀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這種情況在科學史上並不總是齣現。到瞭18世紀,科學發展的綫索就不那麼分明瞭,科學史不再是在少數幾個成熟學科中觀念的變革史,而是許多新學科的誕生史。美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傢托馬光學與靜力學這五大學科屬於古科學在科學革命時期的轉變,更多地歸因於人們以新的眼光去看舊現象,而較少得力於一係大地依賴實驗,庫恩稱之為培根科學,因為培根曾在他的發展設計過蘭圖。庫恩指齣,數學傳統的古典科學和實驗傳統的培根科學直到19世紀仍然是分離的、獨立發展的,不能用一種發展模式來套全部的科學史。庫恩的觀點對我們認識思想史編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幫助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