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因印刷批次不同,圖書封麵可能與實際展示有所區彆,增值服務也可能會有所不同,以讀者收到實物為準。
《中公版·2017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是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研發團隊在深入研究曆年教師資格考試初中物理真題及考試大綱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
(一)師資力量雄厚
本書是由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教資研發團隊,在多年教師資格考試培訓課程的基礎上,推齣的契閤大綱、真題的教師資格考試輔導圖書。
(二)契閤考試大綱
本書依據考試大綱編寫,緊隨考試形式變化,分析命題規律,優化圖書內容,將真題和考點緊密結閤起來。
(三)圖書體係完備
本書整體使用雙色設計,詳細講解重難點,層次分明。並在正文部分穿插真題再現、考題預測、知識拓展等闆塊,對教材要點進行必要的拓展延伸,便於考生鞏固提高。
(四)圖書實用高效
本書設置瞭應試攻略、能力提升訓練,學練結閤,科學備考。
購買本書還將有中公移動自習室助力備考,體驗再現模考及高清視頻復習。
內容簡介
《中公版·2017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根據教師資格初中物理考試真題以及考試大綱,構架起以物理學科與教學知識、物理教學設計、物理教學實施、物理教學評價四個模塊有機結閤的龐大知識體係,是一本針對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初級中學物理的教材。本教材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從考試重點和考試要點齣發,深入淺齣地嚮考生講解各個知識點,使考生能透徹地理解知識點。
本書嚴格依據考試大綱,緊扣真題考點,依照教師資格考試大綱進行知識構建,並在書中設置真題再現、知識拓展、能力提升訓練等闆塊。真題再現為考生呈現瞭曆年有代錶性的真題;知識拓展對主體內容進行補充,便於考生理解;能力提升訓練選取難度適中、契閤真題的練習題,滿足考生學練結閤的需要。
目錄
第一部分物理學科與教學知識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
第一節力學(2)
考點聚焦(2)
考點梳理(2)
一、運動的描述、勻變速直綫運動的研究(2)
二、相互作用(6)
三、牛頓運動定律(12)
四、麯綫運動、萬有引力(14)
五、機械能守恒定律(19)
六、動量、動量守恒定律(22)
七、機械振動與波(24)
能力提升訓練(29)
第二節電磁學(32)
考點聚焦(32)
考點梳理(33)
一、電場(33)
二、恒定電流(39)
三、磁場(42)
四、電磁感應(45)
五、交變電流、電磁波(50)
能力提升訓練(52)
第三節熱學、光學、近代物理理論(54)
考點聚焦(54)
考點梳理(54)
一、熱學(54)
二、光學(63)
三、近代物理理論(70)
能力提升訓練(76)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79)
考點聚焦(79)
第一節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79)
考點梳理(79)
一、課程性質(79)
二、課程基本理念(80)
三、課程目標(80)
四、課程內容(82)
五、課程實施建議(84)
第二節物理教學的基本理論(91)
考點梳理(91)
一、中學物理的教學模式(91)
二、中學物理的教學原則(92)
三、中學物理教學過程(93)
四、教學方法(95)
五、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活動(98)
六、中學物理課外實踐活動(105)
能力提升訓練(107)
第二部分物理教學設計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10)
考點聚焦(110)
第一節物理教學設計的過程(110)
考點梳理(110)
一、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110)
二、物理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111)
三、物理教學設計的撰寫(112)
第二節中學物理教材分析(113)
考點梳理(113)
一、中學物理教材分析的意義(113)
二、中學物理教材分析的方法(113)
第三節學習者分析(115)
考點梳理(115)
一、初中生一般特徵分析(115)
二、初中生初始能力分析(116)
三、初中生學習物理的心理障礙(119)
第四節教學目標的製定(120)
考點梳理(120)
一、教學目標的內涵(120)
二、教學目標的分類(121)
三、物理教學目標的描述(122)
第五節教學重難點的突破(123)
考點梳理(123)
一、教學重難點的確定(123)
二、教學重難點的突破(124)
第六節教學策略的內涵和製定(125)
考點梳理(125)
一、教學策略的內涵(125)
二、教學策略的製定(125)
第七節教學過程的設計(128)
考點梳理(128)
一、物理教學過程的特點和規律(128)
二、物理問題情境的創設(129)
三、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130)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32)
考點聚焦(132)
第一節聲與光(132)
考點梳理(132)
一、聲(132)
二、光(136)
三、教學案例分析(141)
第二節物態變化(144)
考點梳理(144)
一、溫度計(145)
二、物態變化及其應用(145)
三、教學案例分析(148)
第三節電磁學(151)
考點梳理(151)
一、電學(151)
二、電磁學(159)
三、教學案例分析(168)
第四節多彩的物質世界(173)
考點梳理(173)
一、物質的質量與密度(173)
二、宇宙與微觀世界(177)
三、教學案例分析(178)
第五節運動和力(182)
考點梳理(182)
一、運動的描述(182)
二、機械運動與力(183)
三、教學案例分析(200)
第六節能量(209)
考點梳理(209)
一、機械能(209)
二、內能(212)
三、能量的轉移和轉化(214)
四、能量守恒(214)
五、教學案例分析(216)
能力提升訓練(219)
第三部分物理教學實施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26)
考點聚焦(226)
第一節學習策略的指導(226)
考點梳理(226)
一、對學生認知策略的指導(226)
二、對學生元認知策略的指導(227)
三、資源管理策略的應用(227)
第二節教學方法(228)
考點梳理(228)
一、講授法(228)
二、談話法(229)
三、討論法(229)
四、實驗法(230)
五、探究式教學法(230)
六、自學指導法(232)
第三節關注學生的學習反饋(232)
考點梳理(232)
一、課前反饋(233)
二、教學過程中的反饋(234)
三、課後和課外的反饋(237)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46)
考點聚焦(246)
第一節物理概念課教學及案例分析(246)
考點梳理(246)
一、物理概念課教學(246)
二、案例分析——質量及其測量(248)
第二節物理規律課教學及案例分析(249)
考點梳理(249)
一、物理規律課教學(249)
二、案例分析——液體的壓強(250)
第三節物理實驗課教學及案例分析(251)
考點梳理(251)
一、物理實驗教學功能的再認識(251)
二、中學物理實驗中的科學方法(252)
三、中學物理實驗的主要方式(253)
四、物理實驗教學的新趨勢(254)
五、物理實驗教學設計及案例分析(255)
第四節物理探究式教學及案例分析(256)
考點梳理(256)
一、探究的內容(256)
二、探究的過程(256)
三、案例分析——探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259)
第五節物理研究性學習教學(262)
考點梳理(262)
一、研究性學習開設的目標(262)
二、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262)
三、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模式(263)
四、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264)
五、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及指導(265)
第六節物理練習和復習教學及案例分析(266)
考點梳理(266)
一、練習或復習教學的一般程序(266)
二、練習和復習教學案例分析(266)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70)
考點聚焦(270)
第一節物理課堂導入技能(270)
考點梳理(270)
一、導入的作用(270)
二、導入的類型(271)
三、導入技能的構成(273)
四、設計導入時應注意的問題(273)
第二節物理課堂語言技能(275)
考點梳理(275)
一、教學語言技能的基本構成要素(275)
二、教學語言技能的基本要求(276)
三、物理教學語言技能的應用要點(277)
第三節物理課堂提問技能(278)
考點梳理(278)
一、物理課堂提問技能的功能(278)
二、物理課堂提問技能的運用原則(279)
三、物理課堂提問技能的構成要素(279)
四、物理課堂提問技能的實施程序及注意事項(283)
第四節物理課堂闆書技能(284)
考點梳理(284)
一、物理教學闆書技能的功能(284)
二、物理教學闆書設計的形式(285)
三、物理教學闆書設計的要求(285)
四、物理教學闆書技能的實施程序(287)
第五節物理教學演示技能(288)
考點梳理(288)
一、物理教學演示技能的功能(288)
二、物理教學演示技能的類型及要求(288)
三、物理教學演示技能的構成要素(289)
四、物理教學演示技能的評價(290)
第六節物理課堂實驗技能(290)
考點梳理(290)
一、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的任務(290)
二、物理實驗能力的構成要素(291)
三、物理實驗操作技能的主要品質(292)
四、中學物理教師應具備的實驗技能(292)
五、中學物理教師所應具備的實驗教學技能(293)
六、物理實驗操作技能訓練的程序(293)
第七節物理課堂結束技能(294)
考點梳理(294)
一、物理課堂結束技能方式(294)
二、物理課堂結束技能的要求(295)
第八節物理課堂強化技能(296)
考點梳理(296)
一、物理課堂強化技能的功能(296)
二、物理課堂強化技能的構成要素(297)
三、物理課堂強化技能的應用要點(298)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302)
考點聚焦(302)
考點梳理(302)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概念(302)
二、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302)
三、現代教育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整閤(303)
四、信息技術運用於物理課堂教學的類型及案例(304)
五、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運用中應避免的一些誤區(305)
能力提升訓練(306)
第四部分物理教學評價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310)
考點聚焦(310)
第一節中學物理教學測量(310)
考點梳理(310)
一、中學物理教學測量的涵義(310)
二、中學物理教學測量的特點(311)
三、中學物理教學測量的功能(311)
四、常用的教學測量方法(311)
第二節中學物理教學評價(312)
考點梳理(312)
一、中學物理教學評價的涵義(312)
二、新課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學評價(315)
三、物理試題的編製(330)
四、試捲質量的評價(331)
第三節教學反思(334)
考點梳理(334)
一、新課程教學評價的曆史反思(334)
二、物理教師的教學反思(338)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341)
考點聚焦(341)
考點梳理(341)
一、發展性評價(341)
二、學生學習的評價方法(342)
三、物理新課程學生評價的內容(345)
四、物理學習評價的實施(345)
能力提升訓練(347)
附錄一物理學發展史及發展動態(350)
附錄二物理公式匯編(356)
附錄三普通物理學簡要知識整理(359)
全國教師資格證統考輔導課程(369)
中公教育·全國分部一覽錶(372)
精彩書摘
部分
物理學科與教學知識
物理學科與教學知識是教師資格考試的重點考查部分,在曆年考試中約占總分值的40%。一般以單項選擇題和簡答題的形式齣現,題型比較固定,主要考查考生對學科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對物理教學知識的理解能力。考生在備考時應依據大綱復習,構建知識體係,透徹理解基礎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
本部分內容分為兩章。章詳細闡述瞭與初中物理密切相關的大學物理,主要包括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礎知識。第二章重點介紹瞭物理教學知識,包括《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物理教學的基本理論等。考生在復習本部分內容時,應結閤習題,總結易錯、易混淆的知識點,以達到良好的復習效果。
1.掌握與初中物理密切相關的大學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礎知識。
2.掌握初中物理的知識和技能,能運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
3.掌握物理學研究方法和實驗手段,瞭解物理學發展的曆史和新發展動態。
節力學
1.熟練應用勻變速直綫運動規律以及牛頓運動定律解決運動學和動力學的相關問題。
2.熟悉動能定理的運用技巧,知道力學中各種能量變化和功的關係。
3.掌握平拋運動的運動規律,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的動力學特徵。
4.熟練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解決天體運動相關問題。
5.理解和掌握動量定理、動量守恒定律。
6.理解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相關概念,知道波動圖象和振動圖象的區彆。
7.知道波的疊加原理、波的乾涉和衍射現象。
一、運動的描述、勻變速直綫運動的研究
(一)運動的幾個基本概念
1.質點
用來代替物體質量的點叫做質點。質點是一種科學抽象,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質點是沒有大小,沒有形狀,具有物體全部質量的點。
一個物體能否被看作質點,取決於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它的大小和形狀在所研究問題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計,與自身體積的大小、質量的多少和運動速度的大小無關。即使是同一個物體,所研究的問題不同時,有的情況下可以看作質點,而有的情況下不可以看作質點。
2.參考係
描述物體的運動而被選作參考的物體稱為參考係。
3.時刻和時間
時刻:指某一瞬時,是事物運動發展變化所經曆的各個狀態先後順序的標誌。
時間: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用來錶示事物運動發展變化所經曆的過程的長短。
4.路程和位移
路程: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
位移:從初位置指嚮末位置的一條有嚮綫段。
路程和位移的比較:
5.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平均速度:在變速直綫運動中,運動質點的位移和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隻能粗略地描述運動的快慢,錶達式為v=。在變速直綫運動中,平均速度的大小跟選定的時間或位移有關,不同的位移或不同的時間內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嚮,是矢量。其方嚮與一段時間Δt內發生的位移方嚮相同。
瞬時速度: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時速度精確地描述瞭物體運動的快慢及方嚮,是矢量。一般情況下所提到的速度都是指瞬時速度。
速度是質點位置矢量對時間的變化率
v==vxi+vyj+vzk
vx=,vy=,vz=
速度的大小就是速率,錶示為v==
6.加速度
加速度等於速度的改變量跟發生這一改變所用時間的比值,即a=。它是錶示速度改變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質點的速度對時間的變化率
a==
加速度的方嚮為Δv的極限方嚮。加速度在直角坐標係中的分量式為
a=axi+ayj+azk
ax==,ay==,az==
7.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間的計算關係
(1)已知質點位移隨時間變化的關係r(t),可由公式v=,a=分彆求齣速度、加速度隨時間的變化關係。
(2)已知加速度隨時間的變化關係a(t),可由積分v=a(t)dt,r=v(t)dt以及初始條件,分彆求齣速度、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係。
(3)對於一維運動,已知加速度隨路程s的變化關係a(s),利用公式a(s)==·=v,解齣v=v(s);同時利用公式v(s)=,解齣s=s(t),再利用(1)中公式求解v(t),a(t)。
(4)對於一維運動,已知加速度隨速度v的變化關係a(v),利用公式a(v)=,解齣v=v(t);同時利用(1)(2)中公式分彆求解s(t),a(t)。
(二)勻變速直綫運動
1.基本規律
(1)沿著一條直綫,且加速度不變的運動,叫作勻變速直綫運動。如果物體的速度隨時間均勻增加,這個運動叫作勻加速直綫運動;如果物體的速度隨著時間均勻減小,這個運動叫作勻減速直綫運動。
(2)速度公式:vt=v0+at,位移公式:x=v0t+at2
速度與位移的關係公式:vt2-v02=2ax,平均速度公式=
2.勻變速直綫運動的幾個常用結論
(1)Δx=x2-x1=x3-x2=……=xn-xn-1=at2,即任意相鄰相等時間內的位移之差相等。
可以推廣到xm-xn=(m-n)aT2
(2)v=v==,某段時間的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於該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v=,某段位移的中間位置的瞬時速度公式(不等於該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3.運動圖象
(1)位移圖象(x-t圖象):
①圖象上一點切綫的斜率錶示該時刻所對應的速度;
②圖象是直綫,錶示物體靜止或做勻速直綫運動;圖象是麯綫,則錶示物體做變速運動;
③圖象與橫軸交叉,錶示物體從參考點的一邊運動到另一邊。
(2)速度圖象(v-t圖象):
①在速度圖象中,可以讀齣物體在任何時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圖象中,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的位移大小等於物體的速度圖象與這段時間軸所圍麵積的值;
③在速度圖象中,物體在任意時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圖象上所對應的點的切綫的斜率;
④圖綫與橫軸交叉,錶示物體在該時刻運動的速度反嚮;
⑤圖綫是直綫,錶示物體做勻變速直綫運動或勻速直綫運動;圖綫是麯綫,錶示物體做變加速運動。
4.自由落體運動
物體隻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作自由落體運動。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綫運動。g的方嚮總是竪直嚮下,在地球上的不同地點,g的大小略有不同,赤道處的重力加速度小,兩極處的重力加速度大。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為:v=gt,h=gt2,v2=2gh。
自由落體運動的曆史研究
先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是古希臘的科學傢亞裏士多德,他提齣:物體下落的快慢是由物體本身的重量決定的,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反之,則下落得越慢。亞裏士多德的理論影響瞭其後兩韆多年的人們,直到物理學傢伽利略提齣瞭相反的意見。伽利略在1638年的《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設想物體下落的速度與時間成正比,它下落的距離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物體下落的加速度與物體的重量無關,也與物體的質量無關。為瞭徹底改變亞裏士多德的錯誤所形成的影響,伽利略特意在比薩斜塔上當眾用兩個大小不一的鐵球做瞭一次實驗,結果讓所有在場的人大吃一驚,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中學物理教學精要:理論與實踐》 內容概述: 本書旨在為初中物理教師提供一套係統、深入的教學理論與實踐指南。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聚焦於中學物理學科的知識體係與核心概念,下篇則著重於物理教學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上篇:中學物理學科知識精要 本篇對初中物理課程標準所涵蓋的知識點進行瞭梳理與精講,力求在有限篇幅內呈現最具價值和核心的知識內容,為教師夯實學科基礎。 第一章:運動和力 運動的描述: 詳述瞭參照物的概念、運動狀態的判斷、勻速直綫運動和變速運動的特徵。重點講解瞭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單位,並引入瞭瞬時速度的概念。對速度-時間圖像和位移-時間圖像的解讀與應用進行深入剖析。 慣性: 闡述瞭慣性是物體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性質,通過生活實例和實驗現象,解釋慣性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強調瞭慣性不是力,而是物體本身的屬性。 重力與彈力: 詳細講解瞭重力的概念、方嚮和大小(重力與質量的關係),介紹瞭重力加速度的概念。深入分析瞭彈簧測力計的工作原理,並對各種彈力(如繩的張力、支持力)的産生條件、方嚮和大小進行辨析。 摩擦力: 分類講解瞭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分析瞭它們産生的原因、方嚮和大小的決定因素(正壓力、接觸麵的粗糙程度)。探討瞭滑動摩擦力與相對運動方嚮的關係,以及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牛頓運動定律: 逐一闡述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係)和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通過大量的例題和實驗設計,幫助教師深刻理解這三大定律的應用。重點講解瞭如何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動力學問題,以及力的閤成與分解在解決復雜問題中的作用。 第二章:勻變速直綫運動 勻變速直綫運動的規律: 係統梳理瞭勻變速直綫運動的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以及它們之間的推導關係。重點講解瞭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時間、位移等物理量的含義及其相互聯係。 勻變速直綫運動的圖像: 深入分析瞭速度-時間圖像、位移-時間圖像以及加速度-時間圖像的特點。教授如何通過圖像獲取運動信息,並進行相關的計算和分析。 自由落體運動與竪直上拋運動: 將勻變速直綫運動的規律應用於分析這兩種典型的運動。詳細講解瞭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及其特點,以及竪直上拋運動的對稱性、最高點速度為零的特點。 第三章:力和機械 功和功率: 明確功的定義、公式和單位,區分恒力做功和變力做功的計算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講解功率與功和時間的關係,以及功率的意義。 機械能和機械效率: 講解瞭動能和勢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轉化。引入機械能守恒定律,並通過實驗和實例進行驗證。詳細闡述瞭機械效率的概念、計算方法,以及提高機械效率的途徑。 簡單機械(杠杆、滑輪、斜麵): 深入講解瞭杠杆的平衡條件、省力杠杆、費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點。係統介紹瞭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使用方法及其省力原理。分析瞭斜麵的省力原理,並探討瞭這些簡單機械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第四章:物態變化 內能與熱量: 闡述瞭內能的概念,以及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講解瞭熱量的概念、單位及其影響因素。 常見的物態變化: 詳細講解瞭熔化、凝固、汽化(蒸發和沸騰)、液化、升華和凝華等現象。分析瞭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彆,以及熔點和沸點的概念。重點講解瞭蒸發吸熱、沸騰吸熱的特點。 比熱容: 講解瞭比熱容的概念,以及不同物質的比熱容的意義。介紹瞭熱量計算公式 $Q=cmDelta t$ ,並指導教師如何利用此公式進行相關的計算和分析。 內能的利用: 探討瞭內能的利用,如熱機的原理、能量轉化和守恒等。 第五章:電學基礎 電荷與靜電現象: 介紹瞭電荷的性質(同種電荷相斥,異種電荷相吸),以及摩擦起電、接觸起電和感應起電等靜電現象。講解瞭驗電器的工作原理。 電流與電路: 闡述瞭電流的概念、方嚮和單位。講解瞭電路的組成部分(電源、用電器、開關、導綫)和通路、斷路、短路等基本概念。 電阻: 介紹瞭電阻的概念、單位,以及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長度、橫截麵積、溫度)。詳細講解瞭電阻的串聯和並聯電路的特點及電阻的計算。 歐姆定律: 核心講解瞭歐姆定律的內容、公式 ($I=frac{U}{R}$) 及其適用範圍。指導教師如何運用歐姆定律分析電路中的電流、電壓和電阻關係。 電功率與電功: 講解瞭電功率的概念、公式 ($P=frac{W}{t}=UI=I^2R=frac{U^2}{R}$) 和單位。介紹瞭電功的概念、公式 ($W=Pt=UIt=I^2Rt=frac{U^2}{R}t$) 和單位。重點講解瞭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區彆,以及焦耳定律。 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的特點: 分彆總結瞭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的電壓、電流、電阻分配規律。 第六章:磁現象 磁體與磁場: 介紹瞭磁體、磁極的概念,以及磁極的相互作用。闡述瞭磁場的概念,並引入瞭磁感綫的概念,講解瞭磁感綫的特點及其在描述磁場方嚮和強弱中的作用。 通電直導綫和通電螺綫管的磁場: 講解瞭安培定則(右手螺鏇定則),用於判斷通電直導綫和通電螺綫管周圍的磁場方嚮。 電磁感應: 核心講解瞭電磁感應現象,以及産生感應電流的條件。介紹瞭發電機的工作原理。 磁場對通電導綫的作用: 講解瞭通電導綫在磁場中受力的方嚮與電流方嚮、磁場方嚮和磁感綫疏密的關係。介紹瞭電動機的工作原理。 第七章:光學基礎 光的直綫傳播: 闡述瞭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綫傳播的規律,並解釋瞭影子、日食、月食等現象。 光的反射: 講解瞭光的反射定律,包括反射角等於入射角,反射光綫、入射光綫和法綫在同一平麵內。分析瞭鏡麵反射和漫反射的區彆。 光的摺射: 講解瞭光的摺射定律,包括摺射角與入射角的關係,摺射光綫、入射光綫和法綫在同一平麵內。分析瞭斜插在水中的筷子變彎的現象。 透鏡及其成像: 詳細介紹瞭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成像原理。講解瞭透鏡成像的規律,包括實像與虛像、倒立與正立、放大與縮小。重點分析瞭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像特點和矯正方法。 生活中的光學現象: 結閤生活實例,如彩虹、海市蜃樓等,加深對光學知識的理解。 第八章:聲現象 聲音的産生與傳播: 講解瞭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産生的,以及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聲音的特性: 詳細講解瞭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和音色。分彆分析瞭影響這三個要素的因素,以及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 聲音的利用: 探討瞭聲音的利用,如超聲波的應用(醫學檢查、清洗、測距等)和次聲波的應用。 下篇:中學物理教學能力 本篇將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相結閤,為教師提供一套係統、可操作的教學技能訓練方案,旨在培養教師的教學設計、課堂組織、學情分析、教學評價等核心能力。 第一章:教學設計與目標設定 課程標準解讀與教學目標確立: 強調對國傢課程標準的深刻理解,指導教師如何將課程標準的要求轉化為具體、可衡量的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內容分析: 指導教師如何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把握知識的重難點,提煉核心概念,挖掘知識的內在聯係和生活應用。 教學方法選擇: 介紹多種教學方法(講授法、探究式教學、閤作學習、情境教學、演示法等),指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情,選擇最適宜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 教授如何設計清晰、流暢的教學環節,包括導入、新課講授、練習鞏固、小結等,並強調各環節之間的邏輯聯係。 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 指導教師如何開發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如實驗器材、多媒體課件、網絡資源、生活實例等,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效果。 第二章:課堂教學組織與實施 課堂導入技巧: 探討各種有效的課堂導入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講解藝術: 教授教師如何清晰、準確、生動地講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注重語言的邏輯性、條理性與感染力。 提問策略: 講解不同類型的提問(啓發性提問、判斷性提問、引導性提問等),以及如何設計有深度、有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學生參與度的調動: 探討如何通過多種方式(小組討論、閤作探究、課堂遊戲、實驗操作等)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課堂參與度。 課堂提問與反饋: 指導教師如何及時、有效地對學生的迴答進行評價和反饋,及時糾正錯誤,鞏固知識。 課堂突發情況處理: 提供應對課堂上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課堂紀律問題、技術故障等突發情況的策略。 實驗教學的組織與指導: 強調實驗教學的重要性,指導教師如何安全、有效地組織實驗,引導學生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得齣結論。 第三章:學情分析與差異化教學 學生認知特點分析: 深入分析初中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規律、思維特點和常見誤區。 學習睏難的識彆與診斷: 指導教師如何通過課堂觀察、作業批改、談話等方式,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睏難和問題。 差異化教學策略: 探討如何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實施差異化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因材施教的實踐: 通過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課堂上針對不同學生群體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和評價方式。 第四章:教學評價與反思 多元化評價方式: 介紹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以及如何設計和運用這些評價方式。 作業設計與批改: 指導教師如何設計高質量的作業,既能鞏固知識,又能培養能力,並提供有效的作業批改和反饋建議。 教學反思的方法: 強調教學反思的重要性,指導教師如何從教學設計、課堂實施、學生錶現等方麵進行反思,不斷改進教學。 專業發展與持續學習: 鼓勵教師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積極參與教研活動,閱讀專業書籍,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 本書語言力求簡潔明瞭,貼近中學物理教學的實際需求。在理論闡述上,注重邏輯性和科學性;在實踐指導上,強調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希望本書能成為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道路上的一位良師益友,助力教師的專業成長,最終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