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教师资格证
  • 物理
  • 中学
  • 中公
  • 教材
  • 教资
  • 初级中学
  • 学科知识
  • 教学能力
  • 2017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467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4263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用书2017·适用于全国统考省(自治区、直辖市)紧扣考试真题-立足教学研发-讲解核心考点·购书享有中公移动自习室+拓展知识学习+在线模拟练习+高清视频复习 详见图书封底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是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研发团队在深入研究历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真题及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
(一)师资力量雄厚
本书是由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教资研发团队,在多年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课程的基础上,推出的契合大纲、真题的教师资格考试辅导图书。
(二)契合考试大纲
本书依据考试大纲编写,紧随考试形式变化,分析命题规律,优化图书内容,将真题和考点紧密结合起来。
(三)图书体系完备
本书整体使用双色设计,详细讲解重难点,层次分明。并在正文部分穿插真题再现、考题预测、知识拓展等板块,对教材要点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便于考生巩固提高。
(四)图书实用高效
本书设置了应试攻略、能力提升训练,学练结合,科学备考。
购买本书还将有中公移动自习室助力备考,体验再现模考及高清视频复习。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根据教师资格初中物理考试真题以及考试大纲,构架起以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物理教学设计、物理教学实施、物理教学评价四个模块有机结合的庞大知识体系,是一本针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的教材。本教材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从考试重点和考试要点出发,深入浅出地向考生讲解各个知识点,使考生能透彻地理解知识点。
本书严格依据考试大纲,紧扣真题考点,依照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进行知识构建,并在书中设置真题再现、知识拓展、能力提升训练等板块。真题再现为考生呈现了历年有代表性的真题;知识拓展对主体内容进行补充,便于考生理解;能力提升训练选取难度适中、契合真题的练习题,满足考生学练结合的需要。

目录

第一部分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第一节力学(2)
考点聚焦(2)
考点梳理(2)
一、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2)
二、相互作用(6)
三、牛顿运动定律(12)
四、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4)
五、机械能守恒定律(19)
六、动量、动量守恒定律(22)
七、机械振动与波(24)
能力提升训练(29)
第二节电磁学(32)
考点聚焦(32)
考点梳理(33)
一、电场(33)
二、恒定电流(39)
三、磁场(42)
四、电磁感应(45)
五、交变电流、电磁波(50)
能力提升训练(52)
第三节热学、光学、近代物理理论(54)
考点聚焦(54)
考点梳理(54)
一、热学(54)
二、光学(63)
三、近代物理理论(70)
能力提升训练(7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79)
考点聚焦(79)
第一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79)
考点梳理(79)
一、课程性质(79)
二、课程基本理念(80)
三、课程目标(80)
四、课程内容(82)
五、课程实施建议(84)
第二节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91)
考点梳理(91)
一、中学物理的教学模式(91)
二、中学物理的教学原则(92)
三、中学物理教学过程(93)
四、教学方法(95)
五、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活动(98)
六、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105)
能力提升训练(107)
第二部分物理教学设计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10)
考点聚焦(110)
第一节物理教学设计的过程(110)
考点梳理(110)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110)
二、物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111)
三、物理教学设计的撰写(112)
第二节中学物理教材分析(113)
考点梳理(113)
一、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意义(113)
二、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方法(113)
第三节学习者分析(115)
考点梳理(115)
一、初中生一般特征分析(115)
二、初中生初始能力分析(116)
三、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119)
第四节教学目标的制定(120)
考点梳理(120)
一、教学目标的内涵(120)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121)
三、物理教学目标的描述(122)
第五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123)
考点梳理(123)
一、教学重难点的确定(123)
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124)
第六节教学策略的内涵和制定(125)
考点梳理(125)
一、教学策略的内涵(125)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125)
第七节教学过程的设计(128)
考点梳理(128)
一、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128)
二、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129)
三、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13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32)
考点聚焦(132)
第一节声与光(132)
考点梳理(132)
一、声(132)
二、光(136)
三、教学案例分析(141)
第二节物态变化(144)
考点梳理(144)
一、温度计(145)
二、物态变化及其应用(145)
三、教学案例分析(148)
第三节电磁学(151)
考点梳理(151)
一、电学(151)
二、电磁学(159)
三、教学案例分析(168)
第四节多彩的物质世界(173)
考点梳理(173)
一、物质的质量与密度(173)
二、宇宙与微观世界(177)
三、教学案例分析(178)
第五节运动和力(182)
考点梳理(182)
一、运动的描述(182)
二、机械运动与力(183)
三、教学案例分析(200)
第六节能量(209)
考点梳理(209)
一、机械能(209)
二、内能(212)
三、能量的转移和转化(214)
四、能量守恒(214)
五、教学案例分析(216)
能力提升训练(219)
第三部分物理教学实施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26)
考点聚焦(226)
第一节学习策略的指导(226)
考点梳理(226)
一、对学生认知策略的指导(226)
二、对学生元认知策略的指导(227)
三、资源管理策略的应用(227)
第二节教学方法(228)
考点梳理(228)
一、讲授法(228)
二、谈话法(229)
三、讨论法(229)
四、实验法(230)
五、探究式教学法(230)
六、自学指导法(232)
第三节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232)
考点梳理(232)
一、课前反馈(233)
二、教学过程中的反馈(234)
三、课后和课外的反馈(237)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46)
考点聚焦(246)
第一节物理概念课教学及案例分析(246)
考点梳理(246)
一、物理概念课教学(246)
二、案例分析——质量及其测量(248)
第二节物理规律课教学及案例分析(249)
考点梳理(249)
一、物理规律课教学(249)
二、案例分析——液体的压强(250)
第三节物理实验课教学及案例分析(251)
考点梳理(251)
一、物理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251)
二、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科学方法(252)
三、中学物理实验的主要方式(253)
四、物理实验教学的新趋势(254)
五、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255)
第四节物理探究式教学及案例分析(256)
考点梳理(256)
一、探究的内容(256)
二、探究的过程(256)
三、案例分析——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259)
第五节物理研究性学习教学(262)
考点梳理(262)
一、研究性学习开设的目标(262)
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262)
三、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263)
四、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264)
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及指导(265)
第六节物理练习和复习教学及案例分析(266)
考点梳理(266)
一、练习或复习教学的一般程序(266)
二、练习和复习教学案例分析(26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70)
考点聚焦(270)
第一节物理课堂导入技能(270)
考点梳理(270)
一、导入的作用(270)
二、导入的类型(271)
三、导入技能的构成(273)
四、设计导入时应注意的问题(273)
第二节物理课堂语言技能(275)
考点梳理(275)
一、教学语言技能的基本构成要素(275)
二、教学语言技能的基本要求(276)
三、物理教学语言技能的应用要点(277)
第三节物理课堂提问技能(278)
考点梳理(278)
一、物理课堂提问技能的功能(278)
二、物理课堂提问技能的运用原则(279)
三、物理课堂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279)
四、物理课堂提问技能的实施程序及注意事项(283)
第四节物理课堂板书技能(284)
考点梳理(284)
一、物理教学板书技能的功能(284)
二、物理教学板书设计的形式(285)
三、物理教学板书设计的要求(285)
四、物理教学板书技能的实施程序(287)
第五节物理教学演示技能(288)
考点梳理(288)
一、物理教学演示技能的功能(288)
二、物理教学演示技能的类型及要求(288)
三、物理教学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289)
四、物理教学演示技能的评价(290)
第六节物理课堂实验技能(290)
考点梳理(290)
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任务(290)
二、物理实验能力的构成要素(291)
三、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的主要品质(292)
四、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实验技能(292)
五、中学物理教师所应具备的实验教学技能(293)
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的程序(293)
第七节物理课堂结束技能(294)
考点梳理(294)
一、物理课堂结束技能方式(294)
二、物理课堂结束技能的要求(295)
第八节物理课堂强化技能(296)
考点梳理(296)
一、物理课堂强化技能的功能(296)
二、物理课堂强化技能的构成要素(297)
三、物理课堂强化技能的应用要点(29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02)
考点聚焦(302)
考点梳理(302)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302)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302)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303)
四、信息技术运用于物理课堂教学的类型及案例(304)
五、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运用中应避免的一些误区(305)
能力提升训练(306)
第四部分物理教学评价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10)
考点聚焦(310)
第一节中学物理教学测量(310)
考点梳理(310)
一、中学物理教学测量的涵义(310)
二、中学物理教学测量的特点(311)
三、中学物理教学测量的功能(311)
四、常用的教学测量方法(311)
第二节中学物理教学评价(312)
考点梳理(312)
一、中学物理教学评价的涵义(312)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评价(315)
三、物理试题的编制(330)
四、试卷质量的评价(331)
第三节教学反思(334)
考点梳理(334)
一、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历史反思(334)
二、物理教师的教学反思(33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41)
考点聚焦(341)
考点梳理(341)
一、发展性评价(341)
二、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342)
三、物理新课程学生评价的内容(345)
四、物理学习评价的实施(345)
能力提升训练(347)
附录一物理学发展史及发展动态(350)
附录二物理公式汇编(356)
附录三普通物理学简要知识整理(359)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36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72)

精彩书摘

  部分
  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是教师资格考试的重点考查部分,在历年考试中约占总分值的40%。一般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题型比较固定,主要考查考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物理教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考生在备考时应依据大纲复习,构建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本部分内容分为两章。章详细阐述了与初中物理密切相关的大学物理,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第二章重点介绍了物理教学知识,包括《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等。考生在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应结合习题,总结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以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1.掌握与初中物理密切相关的大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初中物理的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掌握物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新发展动态。
  节力学
  1.熟练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以及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相关问题。
  2.熟悉动能定理的运用技巧,知道力学中各种能量变化和功的关系。
  3.掌握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
  4.熟练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运动相关问题。
  5.理解和掌握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6.理解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相关概念,知道波动图象和振动图象的区别。
  7.知道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一、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
  1.质点
  用来代替物体质量的点叫做质点。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质点是没有大小,没有形状,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
  一个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它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与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即使是同一个物体,所研究的问题不同时,有的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而有的情况下不可以看作质点。
  2.参考系
  描述物体的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3.时刻和时间
  时刻:指某一瞬时,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所经历的各个状态先后顺序的标志。
  时间: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来表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的长短。
  4.路程和位移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路程和位移的比较:
  5.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质点的位移和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表达式为v=。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跟选定的时间或位移有关,不同的位移或不同的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Δt内发生的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精确地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及方向,是矢量。一般情况下所提到的速度都是指瞬时速度。
  速度是质点位置矢量对时间的变化率
  v==vxi+vyj+vzk
  vx=,vy=,vz=
  速度的大小就是速率,表示为v==
  6.加速度
  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即a=。它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质点的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a==
  加速度的方向为Δv的极限方向。加速度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分量式为
  a=axi+ayj+azk
  ax==,ay==,az==
  7.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计算关系
  (1)已知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r(t),可由公式v=,a=分别求出速度、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2)已知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a(t),可由积分v=a(t)dt,r=v(t)dt以及初始条件,分别求出速度、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3)对于一维运动,已知加速度随路程s的变化关系a(s),利用公式a(s)==·=v,解出v=v(s);同时利用公式v(s)=,解出s=s(t),再利用(1)中公式求解v(t),a(t)。
  (4)对于一维运动,已知加速度随速度v的变化关系a(v),利用公式a(v)=,解出v=v(t);同时利用(1)(2)中公式分别求解s(t),a(t)。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
  1.基本规律
  (1)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作匀减速直线运动。
  (2)速度公式:vt=v0+at,位移公式:x=v0t+at2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公式:vt2-v02=2ax,平均速度公式=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常用结论
  (1)Δx=x2-x1=x3-x2=……=xn-xn-1=at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
  可以推广到xm-xn=(m-n)aT2
  (2)v=v==,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3.运动图象
  (1)位移图象(x-t图象):
  ①图象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的速度;
  ②图象是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图象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象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象(v-t图象):
  ①在速度图象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象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象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象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象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在该时刻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4.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作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地球上的不同地点,g的大小略有不同,赤道处的重力加速度小,两极处的重力加速度大。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为:v=gt,h=gt2,v2=2gh。
  自由落体运动的历史研究
  先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是古希腊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提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物体本身的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反之,则下落得越慢。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的人们,直到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伽利略在1638年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设想物体下落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它下落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也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为了彻底改变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所形成的影响,伽利略特意在比萨斜塔上当众用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做了一次实验,结果让所有在场的人大吃一惊,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中学物理教学精要:理论与实践》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指南。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聚焦于中学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核心概念,下篇则着重于物理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上篇:中学物理学科知识精要 本篇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与精讲,力求在有限篇幅内呈现最具价值和核心的知识内容,为教师夯实学科基础。 第一章:运动和力 运动的描述: 详述了参照物的概念、运动状态的判断、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征。重点讲解了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并引入了瞬时速度的概念。对速度-时间图像和位移-时间图像的解读与应用进行深入剖析。 惯性: 阐述了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解释惯性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强调了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的属性。 重力与弹力: 详细讲解了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介绍了重力加速度的概念。深入分析了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并对各种弹力(如绳的张力、支持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进行辨析。 摩擦力: 分类讲解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原因、方向和大小的决定因素(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探讨了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方向的关系,以及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牛顿运动定律: 逐一阐述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和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通过大量的例题和实验设计,帮助教师深刻理解这三大定律的应用。重点讲解了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作用。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系统梳理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以及它们之间的推导关系。重点讲解了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时间、位移等物理量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深入分析了速度-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图像以及加速度-时间图像的特点。教授如何通过图像获取运动信息,并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上抛运动: 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应用于分析这两种典型的运动。详细讲解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及其特点,以及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最高点速度为零的特点。 第三章:力和机械 功和功率: 明确功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区分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讲解功率与功和时间的关系,以及功率的意义。 机械能和机械效率: 讲解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引入机械能守恒定律,并通过实验和实例进行验证。详细阐述了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 深入讲解了杠杆的平衡条件、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系统介绍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使用方法及其省力原理。分析了斜面的省力原理,并探讨了这些简单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物态变化 内能与热量: 阐述了内能的概念,以及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讲解了热量的概念、单位及其影响因素。 常见的物态变化: 详细讲解了熔化、凝固、汽化(蒸发和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等现象。分析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以及熔点和沸点的概念。重点讲解了蒸发吸热、沸腾吸热的特点。 比热容: 讲解了比热容的概念,以及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的意义。介绍了热量计算公式 $Q=cmDelta t$ ,并指导教师如何利用此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分析。 内能的利用: 探讨了内能的利用,如热机的原理、能量转化和守恒等。 第五章:电学基础 电荷与静电现象: 介绍了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以及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等静电现象。讲解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电流与电路: 阐述了电流的概念、方向和单位。讲解了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和通路、断路、短路等基本概念。 电阻: 介绍了电阻的概念、单位,以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详细讲解了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电阻的计算。 欧姆定律: 核心讲解了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 ($I=frac{U}{R}$) 及其适用范围。指导教师如何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 电功率与电功: 讲解了电功率的概念、公式 ($P=frac{W}{t}=UI=I^2R=frac{U^2}{R}$) 和单位。介绍了电功的概念、公式 ($W=Pt=UIt=I^2Rt=frac{U^2}{R}t$) 和单位。重点讲解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以及焦耳定律。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分别总结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电阻分配规律。 第六章:磁现象 磁体与磁场: 介绍了磁体、磁极的概念,以及磁极的相互作用。阐述了磁场的概念,并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讲解了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在描述磁场方向和强弱中的作用。 通电直导线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讲解了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直导线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 电磁感应: 核心讲解了电磁感应现象,以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介绍了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讲解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和磁感线疏密的关系。介绍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第七章: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 阐述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并解释了影子、日食、月食等现象。 光的反射: 讲解了光的反射定律,包括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分析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 光的折射: 讲解了光的折射定律,包括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分析了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变弯的现象。 透镜及其成像: 详细介绍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原理。讲解了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实像与虚像、倒立与正立、放大与缩小。重点分析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像特点和矫正方法。 生活中的光学现象: 结合生活实例,如彩虹、海市蜃楼等,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第八章: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讲解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特性: 详细讲解了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分别分析了影响这三个要素的因素,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声音的利用: 探讨了声音的利用,如超声波的应用(医学检查、清洗、测距等)和次声波的应用。 下篇:中学物理教学能力 本篇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为教师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的教学技能训练方案,旨在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学情分析、教学评价等核心能力。 第一章:教学设计与目标设定 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目标确立: 强调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深刻理解,指导教师如何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内容分析: 指导教师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提炼核心概念,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生活应用。 教学方法选择: 介绍多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演示法等),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授如何设计清晰、流畅的教学环节,包括导入、新课讲授、练习巩固、小结等,并强调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指导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生活实例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第二章: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 课堂导入技巧: 探讨各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讲解艺术: 教授教师如何清晰、准确、生动地讲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注重语言的逻辑性、条理性与感染力。 提问策略: 讲解不同类型的提问(启发性提问、判断性提问、引导性提问等),以及如何设计有深度、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参与度的调动: 探讨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堂游戏、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课堂提问与反馈: 指导教师如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课堂突发情况处理: 提供应对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问题、技术故障等突发情况的策略。 实验教学的组织与指导: 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指导教师如何安全、有效地组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第三章:学情分析与差异化教学 学生认知特点分析: 深入分析初中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思维特点和常见误区。 学习困难的识别与诊断: 指导教师如何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谈话等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差异化教学策略: 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实施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因材施教的实践: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 多元化评价方式: 介绍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及如何设计和运用这些评价方式。 作业设计与批改: 指导教师如何设计高质量的作业,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培养能力,并提供有效的作业批改和反馈建议。 教学反思的方法: 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指导教师如何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学生表现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 专业发展与持续学习: 鼓励教师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积极参与教研活动,阅读专业书籍,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本书语言力求简洁明了,贴近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需求。在理论阐述上,注重逻辑性和科学性;在实践指导上,强调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希望本书能成为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个章节的结构都清晰得令人赞叹。从宏观的知识体系梳理到微观的知识点拆解,逻辑链条衔接得天衣无缝。初次翻阅时,那种扑面而来的条理性就让人感到心安,仿佛手握的不是一本厚厚的备考资料,而是一张详尽的导航图。特别是那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作者似乎深谙初学者的思维障碍,每一步都解释得极其到位,绝不含糊其辞。那些复杂的物理概念,通过精妙的图示和恰到好处的类比,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它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模块,它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深入剖析了出题人的意图和考察的知识点底层逻辑,这对于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内容详实、无需他顾”的信号,每一次深入阅读,都能在细微之处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比如那些关键知识点的加粗和不同颜色的使用,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读者的注意力,让人感觉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内容的空洞感,扎实的干货铺满了每一页纸。

评分

相较于市面上其他同类书籍,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初级中学”这一特定学段的教学能力要求的精准把握。它并没有简单地堆砌高中物理的全部内容,而是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进行了高度的提炼和重构。例如,在处理电磁感应这类较为深奥的概念时,它会着重于现象的演示和原理的初步建立,而非复杂的数学推导,这与当前中学的教学实际高度契合。书中提供的“教学设计案例”部分,更是体现了其极高的专业水准。这些案例不仅仅是教案的罗列,而是真正深入探讨了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导学生提问、以及如何进行差异化教学,这些都是笔试中“教学能力”部分的核心考察点。可以说,这本书的编写者不仅是物理学专家,更是对基础教育教学规律有着深刻洞察的教育专家,它成功地架起了“学科知识”与“中学课堂”之间的坚实桥梁。

评分

这份教材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至关重要。书本的开本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拿在手里既有分量感又方便翻阅,即便是长时间伏案攻读,也不会感到过度疲劳。纸张的选取上,哑光处理得非常好,有效避免了在强光下阅读时产生刺眼的反射光,保护了视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最小的字体和最精细的实验数据表格,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没有出现任何墨迹模糊或重影的现象,这在众多教辅资料中是非常难得的品质体现。整本书的制作工艺给人一种“精品”的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编者对内容质量的极高要求——他们对待这套专业用书的态度是严肃且认真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一种对专业精神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成功地在严谨的学术表达和生动的教学引导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极富耐心的资深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它在讲解那些看似抽象的物理现象时,常常会穿插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用日常的运动场景来解释动量守恒,或者通过厨房里的水壶来说明热力学定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那些原本让人望而生畏的物理定律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易错点辨析”环节,它精准地捕捉到了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考生最容易混淆的概念,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迅速纠正了错误的认知偏差。整体来看,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读完后不仅知识点清晰了,连对物理学科本身的兴趣都似乎被重新点燃了,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地在“背诵”知识,而是在“理解”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律。

评分

从备考策略的角度审视,这套教材的实战指导价值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它绝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点的汇编,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应试圣经”。编者似乎对教师资格考试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对考试的重点、难点、以及那些隐藏的“陷阱”都进行了详尽的预警和拆解。我注意到,它在不同模块的知识点后面,都会附带一个“教学应用价值评估”,这个设计非常巧妙,它提醒我们,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不应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而必须掌握“如何教会别人”的能力。这种前瞻性的引导,使得学习过程始终聚焦于最终的教学目标。更不用说那份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模板,结构化、步骤化的解题思路,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怎么考”和“怎么教”,将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实践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

评分

相信自己能拿到证,挺好的

评分

这本书不错,希望考试能顺利通过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好用,正品。物美价廉,信赖京东

评分

还不错,六套真题加十套模拟题。真题里最主要的案例分析题答案很详尽。

评分

还是不错的,买来看看。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好好好好

评分

印刷质量还不错,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初中时代

评分

还没仔细看,应该是正版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