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归纳民事庭审的争点,才可能有好的庭审
◎争点归纳可称为民事复杂案件审判工作的脊梁
本书从审判实践中来,详述争点归纳位序性、变动性应对、释明以及协商技术,并贯穿运用审判全程,细致展现争点中心型的审判方法。
全书围绕两位虚拟法律人的成长进阶,援引40余则实证案例,并将真实案件的庭审笔录、判决书做为附件参考,对于法官审案、律师办案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黄湧,厦门市集美区法院法官,厦门大学法律硕士,近年来,以“争点归纳技术研究”为主题在《人民司法》、《法律适用》、《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判解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若干,成为民事审判的爱好者己20余载并尊此为业。
导言
上篇争点归纳的技术分析
第一章争点归纳技术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争点与争点归纳技术
一、争点是什么
二、争点的几个组成部分
三、争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争点的特性
五、争点归纳技术
六、争点归纳技术与争点整理程序的区别
第二节研究争点归纳技术的意义
一、对抗式诉讼的需要
二、提高案件审理的质量
三、提升审判效率
四、提升诉讼的民主性与计划性
五、提升法官与诉讼当事人的法思维能力
第三节争点归纳技术运用中的特点与局限
一、技术运用的特点
二、质疑与回应
第二章争点归纳的位序性技术
第一节什么是争点位序性技术
一、争点位序性技术的内涵
二、争点位序性技术的理论依据
三、争点位序性技术的外延
第二节技术运用常态之一——不同类型
争点之间的位序性技术运用
一、标准型位序性技术运用例析
二、法律争点缺位型位序性技术运用例析
三、简单型位序性技术运用例析
第三节技术运用常态之二——同一类型
争点内部的位序性技术运用
一、诉讼标的争点间的位序性技术运用例析
二、法律争点间的位序性技术运用例析
三、事实争点之间的位序性技术运用例析
四、证据争点间的位序性技术运用例析
第四节争点归纳位序性技术运用之特殊形态
一、狭义的诉讼标的争点与法律争点无逻辑关系
二、法律争点与事实争点间无逻辑关系
三、事实争点优先于法律争点进行审理
四、证据争点引出事实争点甚至改变诉讼标的争点
第五节如何科学地运用争点位序性技术
一、正确认知技术的运用
二、运用位序性技术的阶段
三、确定争点的位序的方式
延伸思考
第三章争点的变动性之应对技术
第一节什么是争点的变动性之应对技术
一、争点变动性的内涵
二、争点变动性的外延
第二节争点变动的依据及限制
一、对争点变动持宽允立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二、对争点变动的必要限定
第三节诉讼标的争点变动的基础理论
一、关注诉讼标的争点变动切合审判需要
二、诉讼标的争点变动与争议恒定原则的冲突
三、适时与共通:融合的途径
第四节诉讼标的争点变动之应对技术
一、追加型诉讼标的争点变动
二、变更型诉讼标的争点变动
三、被告提出增加诉讼标的型
延伸思考
第四章事实争点确定中的释明技术
第一节什么是事实争点确定中的释明技术
一、事实争点的内涵
二、事实争点的四个衡量标准
三、事实争点释明的内涵
第二节在事实争点确定中释明不足的危害
一、事实争点确定中释明不足的体现
二、事实争点归纳错误的类型及其裁判突袭后果分析
第三节事实争点确定中释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二、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对事实争点确定中释明模式的类型化
一、在事实争点确定中以追求完整为目标的释明
二、在事实争点确定中以追求清晰为目标的释明
三、在事实争点确定中以排解矛盾为目标的释明
四、在事实争点确定中以追求准确为目标的释明
五、在事实争点确定中以提供选择为目标的释明
延伸思考
第五章证明标准争点的释明技术
第一节问题的实质
一、证明标准释明问题的引出
二、释明问题背后隐藏的价值冲突
第二节解决问题的方向
一、评估当事人的素质——是否有释明的需求
二、检索规范层面的制度设计——是否可以补缺
三、体验法官的司法心理——是否有释明的意愿
四、考查法官的素质——是否具备释明的能力
第三节解决问题的路径
一、关于释明的界限
二、关于释明的形式
三、关于不释明及已释明的后果
延伸思考
第六章争点协商技术
第一节什么是争点协商技术
一、争点协商的内涵
二、争点协商技术的理论依据
三、争点协商的外延
第二节争点协商的功能
一、缩小案件的审理范围
二、促进全案和解
三、提高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的信赖度
四、有利于实现对当事人实体利益与程序利益的保障
第三节争点协商技术的运用
一、关于争点协商的可行性
二、关于争点协商时间、工作形式与内容载体
三、关于争点协商中法官作用的发挥
第四节争点协商的制约因素及其克服
一、制约一:涉及“会不会用”的问题
二、制约二:涉及“愿不愿用”的问题
三、制约三:涉及“有没有用”的问题
四、制约四:涉及“负面效果的判断”
延伸思考
下篇争点归纳技术的综合运用
第七章争点归纳技术在审判流程中的适用
第一节对争点归纳技术运用的观察
一、诉讼标的争点的特定
二、程序争点的确定
三、程序争点的释明与解决
四、诉讼标的争点的变动
五、法律、事实争点确定前的准备工作
六、事实争点确定中的释明、法律争点与事实争点的归纳、争点位序的确定
七、证明标准争点的释明、诉讼标的争点变动的释明
八、争点的推进、围绕争点开展询问
九、争点协商
十、围绕争点进行合议并制作判决书
十一、围绕争点进行判后答疑
第二节争点归纳的全程性特征
第三节争点归纳具有相对阶段性的特征
一、前期(立案审查及庭前审查阶段):侧重诉之合法性争点及诉讼标的争点的归纳
二、中期(证据交换及开庭审理前阶段):侧重法律争点、事实争点、证据争点的归纳
三、后期(开庭审理后阶段及庭后):关注争点的二次归纳及争点的推进问题,开展争点协商
延伸思考
第八章民事庭审中“前置型”争点归纳技术的运用
第一节问题样态分析
一、无争议事实的归纳与庭审中举证、质证环节脱节
二、争议焦点的归纳未依以诉讼标的争点为中心的审判脉络展开
三、事实争议焦点的举证责任分配存在被忽视的现象
四、争议焦点的归纳与举证、质证的实际序位不吻合
五、围绕争点进行的法庭调查与辩论存在交叉与重复
第二节解决的对策
一、加强庭前准备工作——指导当事人围绕争点开展诉讼攻防
二、保障审判脉络的清晰——强化对法官审判逻辑思维的训练
三、兼顾案件审理的实际情况——从庭审技术上对标准模型进行微调
四、采用辩论与调查相融合的方式——解决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的冲突
延伸思考
第九章民事庭审中“后置型”争点归纳技术的运用
第一节模式的提出
一、“前置型”争点归纳模式
二、“后置型”争点归纳模式
第二节模式之比较
一、内涵差异与比较法观察
二、基本特征比较
第三节模式适用之前提
一、对诉、辩环节之后所开示的诉争资料之充足性要求不同
二、对法官能力要求不同
三、对当事人能力要求不同
四、对争点的固定性的依赖程度不同
第四节争点归纳面临之问题
一、争点归纳主体方面,法官与当事人均存在能力缺乏与意愿不足
二、争点归纳客体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料缺乏与延滞
三、争点归纳内容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受约束与变动性
四、争点归纳过程方面,体现出释明的不足与互动环节的缺失
第五节基于可行性之选择
一、“后置型模式”对局限性条件的适应
二、“后置型模式”的“四项增益”
三、适用“后置型模式”应注意处理的问题
延伸思考
第十章争点中心型判决书的撰写
第一节完全型判决书的问题所在
一、诉辩部分:直接拷贝,整理不足
二、事实与证据部分:先行堆砌证据、对无争议事实的认定过于理想化
三、理由部分:论证繁复,条理不清
四、事实与理由:交叉重叠,多重论证
第二节争点中心型判决书的内涵与结构
一、争点中心型判决书的内涵
二、争点中心型判决书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争点中心型判决书之撰写要点
一、诉辩部分
二、事实部分
三、本院认为部分
四、总括部分
五、关于如何避免事实部分与理由部分的重叠
第四节制作争点中心型判决书应注意的问题
延伸思考
附录A本书援引的相关案例与所涉及的主题
附录B相关庭审笔录
附录C相关民事判决书
附录D复杂案件争点记录表格
后记
5. 深刻的技术洞察,为数字时代的审判提供新思路 本书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其对“技术分析”的深入探讨。在当前这个数字信息爆炸的时代,民事审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技术手段的引入,无疑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途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并将其融入到对民事审判争点的归纳与运用之中。这种将技术工具与法律理论相结合的思路,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视角。我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更有效地收集和分析证据,如何更精准地识别和理解技术性争议点,从而提升审判的效率和公正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拥抱技术变革,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保持竞争力。它提供了一种前瞻性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为未来的审判工作做好准备,也让我对科技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充满了期待。
评分1. 沉浸式案例解读,醍醐灌顶般的启发 初翻开这本书,就被其详实严谨的案例分析深深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判例,而是层层剥茧,将复杂的民事诉讼案件如同电影镜头般拆解开来,让我们得以窥见每一个细微之处。从案件事实的梳理,到法律条文的逐一比对,再到争议焦点的精准提炼,每一步都力求做到无可挑剔。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为什么是这个争点”的深入剖析,这远比直接告知答案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那种拨开迷雾,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是学习法律的“高光时刻”。读这本书,就像是跟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师傅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他不仅告诉你怎么做,更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其中的门道和智慧,是任何孤立的法条学习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对民事审判的复杂性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知。那些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案件,在书中的引导下,仿佛都变得清晰起来,原来那些看似无解的僵局,往往隐藏着一条精妙的突破口。
评分3. 严谨的逻辑推理,塑造清晰的思维链条 阅读此书的过程,是一次逻辑思维的深度训练。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其严谨,无论是对事实的认定,还是对法律的解释,都建立在扎实的逻辑推理之上。我发现,书中对于每一个争点的提炼,都经过了层层递进的论证,环环相扣,密不可漏。这种严谨性,不仅体现在文字的表述上,更体现在其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它教会我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案情中抽丝剥茧,找出最关键的连接点,并以此为中心构建起完整的论证体系。这种能力,对于任何希望在法律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分析问题的方式也更加条理化。它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帮助我校准了思维的“频道”,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接收和处理信息。那种“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感觉,是在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时难以获得的。
评分4. 案例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审判视野的绝佳读物 这本书所收录的案例,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涵盖了民事审判中的诸多重要领域。作者在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时,不仅关注了案件本身的情节,更着重于提炼出其中蕴含的普遍性规律和共性问题。这种“以点带面”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审判视野。我不再仅仅局限于个案的解决,而是能够从中看到更深层次的法律问题和司法实践的趋势。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案件的处理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理解和把握民事审判的脉络。它就像一本“民事审判百科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现了法律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应用场景,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那些曾经让我感到陌生的领域,通过这本书的阐释,也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2. 实用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为实践者量身打造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枯燥的法律理论与生动的实践操作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深知理论的空泛和实践的无奈,而这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鸿沟。它没有回避现实中的复杂性,而是直面各种疑难杂症,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书中对于技术分析的运用,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维度。我发现,通过书中提供的分析框架,可以更有效地识别案件的核心矛盾,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诉讼策略。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不仅传授了战场上的各种战术,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你如何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应变。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技巧,在关键时刻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能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希望通过这本书,真正帮助那些在实务中摸爬滚打的同行们,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法律的武器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评分偏实践,的书比较适合在法院工作的人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书,适用群体广,有指导意义
评分书学习材料,基本上理论性东西多!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哈哈哈
评分送的,质量好,很喜欢!
评分价格不算贵,还送货上门。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装订精美,知识丰富
评分很不错的实务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