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讲义/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明史讲义/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森 著
图书标签:
  • 明史
  • 历史
  • 国学
  • 精装
  • 文化
  • 古代史
  • 王朝史
  • 讲义
  • 教育
  • 大师讲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82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068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5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孟森先生是近代中国明清史研究的开拓者,成就卓著。《明史讲义》是其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全书分为二编:头一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章,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对明史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孟森先生(1869—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于1913年当选为民国临时政府众议院议员。为配合议会活动,曾撰写时政论文;与此同时,相继发表有关清代历史的专题考证文章,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1923年,因拒绝参加曹锟贿选而南下,从此脱离政治,专心研究清史。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专教明清间历史。 1938年患胃癌卒于北平。长期以来,孟森先生被学界公认为近代明清史研究的杰出奠基人之一。他学识渊博,考证细密,论析深刻,著述宏富,誉满海内外。主要著作有《心史丛刊》、《满洲开国史讲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明元清系通纪》、《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等。

精彩书评

  这部明代史,论述有明一代的大事同重要制度,简明扼要,便于参考。
                ——历史学家 杨联陞

  心史先生治学态度极严谨,认为历史必须真实,因此,所写文章以考实为主。繁征博引,一丝不苟,但不是堆砌史料。
                ——历史学家 郑天挺

  先生治史,善于发现问题,考证一事,必有所为而为。并且长久积累史料,深入探索实情,求明真相原委。
                ——历史学家 商鸿逵

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体例附明代系统表

第二编 各论
第一章 开国
第一节 太祖起事之前提附群雄系统表说
第二节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节 明开国以后之制度
第四节 洪武年中诸大事
第二章 靖难
第一节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节靖难兵起之事实
第三节靖难后杀戮之惨
第四节靖难以后明运之隆替
第五节靖难两疑案之论定
第六节仁宣两朝大事略述
第七节明代讲学之始
第三章 夺门
第一节 正统初政
第二节 土木之变
第三节 景泰即位后之守御
第四节 景泰在位日之功过
第五节 夺门
第六节 成化朝政局
第七节 弘治朝政局
第八节 英宪孝三朝之学术
第四章 议礼
第一节 武宗之失道
第二节 议礼
第三节 议礼前后之影响
第四节 隆庆朝政治
第五节 正嘉隆三朝之学术

第五章 万历之荒怠
第一节 冲幼之期
第二节 醉梦之期
第三节 决裂之期
第四节 光宗一月之附赘

第六章 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
第一节 天启初门户之害
第二节 天启朝之阉祸
第三节 崇祯致亡之症结
第四节 专辩正袁崇焕之诬枉
第五节 崇祯朝之用人
第六节 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 南明之颠沛
第一节 弘光朝事
第二节 隆武朝事附绍武建号
第三节 永历朝事
第四节 鲁监国事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开国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世或言明太祖曾奉韩林儿龙凤年号,为其后来所讳言,此不考史实而度以小人之心者也。明祖有国,当元尽紊法度之后,一切准古酌今,扫除更始,所定制度,遂奠二百数十年之国基。渐废弛则国祚渐衰,至万历之末而纪纲尽坏,国事亦遂不可为。有志之人屡议修复旧制,而君相已万万无此能力,然犹延数十年而后亡。能稍复其旧制者反是代明之清,除武力别有根柢外,所必与明立异者,不过章服小节,其余国计民生,官方吏治,不过能师其万历以前之规模,遂又奠二百数十年之国基。清无制作,尽守明之制作,而国祚亦与明相等。明主中国二百七十七年,清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故于明一代,当措意其制作;措意明之制作,即当究心于明祖之开国。第一节 太祖起事之前提 附群雄系统表说
《明史》断代起于洪武元年,而叙明事者不能以洪武纪元为限,当以太祖起事之始为始。《史》《本纪》如此。陈鹤《明纪》,自注起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夏燮《明通鉴》起至正十二年,皆与《本纪》相应合。夫言明一代之史,除一支一节之纪述不可胜数外,自以正史为骨干。而变其体,则有《纪事本末》、有编年之《纪》及《通鉴》。《纪事本末》成于《明史》之前,其取材不限于《明史》。后来《明史》既成,清代又以敕修名义成《通鉴辑览》之《明鉴》及《纲目三编》。《明纪》及《明通鉴》乃敢准以下笔。清代之治《明史》者终不免有应顾之时忌,此俟随时提清。今欲知史之本义,莫重于为法为戒。人知明之有国,为明驱除者群雄,不知群雄亦当时之人民耳。何以致人民起而称雄,颠覆旧政府,而使应时而起者得取而代之?此非群雄之所能自为,乃统治人民之元帝室迫使其民不得不称雄,不得不群雄中造就一最雄者而与天下更始也。叙群雄者,以至正八年起事之方国珍为始。其实民得称雄,已为较有知识、较有作用之健者,其人已不肯冒昧首祸犯令于清平之世,一皂隶缚之而遂就法,盖已知纲纪尽弛,行之可以得志而后动也。故推元末之乱本,不能不溯元室致乱之故。
元之武力,自古所无,大地之上,由亚而欧,皆其兵力所到,至今为泰西所震惊。乃入中国不过数十年,遂为极散漫、极脆弱之废物。其故维何?所谓“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不知礼法刑政为何事。凡历朝享国稍久者,必有一朝之制度。制度渐坏,国祚渐衰。有经久难坏之制度,即有历久始衰之国祚。有周之制度,即有周之八百年;有汉之制度,即有汉之四百年;唐宋皆然。惟元无制度,其享国即在武力之上,其能箝制人民数十年而后动者,即其武力之横绝历代也。元之无制度,若但为其书不传,则亦正有《元典章》等传本,岂知元即有因袭前代之文物,元之当国者正绝不行用。此当从《元史》中于奏疏文求其反证,乃可得之。
顺帝至正三年,监察御史乌古孙良桢以国俗父死则妻其后母,兄弟死则收其妻,父母死无忧制,遂上言:“纲常皆出于天,而不可变。议法之吏乃云:‘国人不拘此例,诸国人各从本俗。’是汉人、南人当守纲常,国人、诸国人不必守纲常也。名曰优之,实则陷之;外若尊之,内实侮之。推其本心,所以待国人者不若汉人、南人之厚也。请下礼官有司及右科进士在朝者会议。自天子至于庶人皆从礼制,以成列圣未遑之典,明万世不易之道。”奏入不报。又至正十五年正月辛未,大鄂尔多儒学教授郑咺建言:“蒙古乃国家本族,宜教之以礼,而犹循本俗,不行三年之丧;又收继庶母叔婶兄嫂。恐贻笑后世,必宜改革,绳以礼法。”不报。元至至正,已为末一年号,不过数年,濒于亡矣,而犹以夷俗自居,曰“列圣未遑之典”,可知开国以来无不如是。其曰“议法之吏”,则固未尝不言立法,惟法特为汉人、南人设耳。
元之国境广大,民族众多,蒙古谓之国人,中国本部谓之汉人,自余谓之各国人,亦云色目人。色目之中,西藏亦一色目,而又以信佛之故,纵西僧为暴于国中。录《元通鉴》一则为例:
武宗至大元年戊申正月己丑,西番僧在上都者,强市民薪,民诉于留守李璧。璧方询其由,僧率其党持白梃突入公府,隔案引璧发,捽诸地,棰扑交下,拽归闭诸空室。久乃得脱,奔诉于朝,僧竟遇赦免。未几,其徒龚柯等与诸王妃争道,拉妃堕车殴之,语侵上,事闻,亦释不问。时宣政院方奉诏,言:“殴西僧者断其手,詈之者截其舌。”皇太子帝母弟仁宗。亟上言:“此法昔所未有。”乃寝其令。
此时尚为元之全盛时代,混一中国未及三十年,其了无制度如此。至元之兵力,西人至今震慑,然考之《史》,元亦并无经久之兵制,一往用其饥穷为暴、胁众觅食之故技,侵掠万里,既得温饱,即伎俩无复存焉,非若历代军制既定,威令久而后渝者比。再录《元通鉴》一则见例:
成宗元贞二年丙申十月,赣州民刘六十聚众至万余,建立名号。朝廷遣将讨之,观望退缩,守令又因以扰良民,盗势益炽盛。江南行省左丞董士选请自往,即日就道,不求益兵,但率掾吏李霆镇、元明善二人持文书以去,众莫测其所为。至赣境,捕官吏害民者治之,民相告语曰:“不知有官法如此。”进至兴国,距贼营不百里,命择将校分兵守地待命,察知激乱之人,悉寘于法,复诛奸民之为囊橐者,于是民争出自效,不数日,六十就擒,余众悉散。军中获贼所为文书,具有旁近郡县富人姓名,霆镇、明善请焚之,民心益安。遣使以事平报于朝,博果密召其使,谓之曰:“董公上功簿耶?”使者曰:“某且行,左丞授之言曰:‘朝廷若以军功为问,但言镇抚无状,得免罪幸甚,何功之可言!’”因出其书,但请黜赃吏数人而已,不言破贼事。时称其不伐。
当成宗时,去统一中国仅十余年,元贞二年,距世祖之死仅二年,而蒙古在中国之兵力已如此。有事每倚汉人,惟宰相尚为世祖时顾命旧臣,能容汉人,汉人因亦乐为之用,间有盗乱,旋即平之。至顺帝时之群雄,其起因大有可言矣。《明史》叙群雄以方国珍为始,起于至正八年,顺帝即位之第十四年。其前至元三年,顺帝亦用至元纪年,与世祖同年号,亦其无法度之证。顺帝即位之第五年,广州朱光卿反,汝宁棒胡反,以后各地蜂起,久者亘数年不定。而元之所以处分此事,则蒙古既不足用,又仇汉人使不为用,夫然后群雄乃起,而群雄中遂有明太祖其人,固知能成大事者,非轻逞其一朝之忿者也。其时中国之不能不反元者,据述之如下:
至元三年广州变起之后,四月癸酉,禁汉人、南人、高丽人不得执持军器,有马者拘入官。是为因乱事而益歧视人民。是月,诏省院台部宣慰司廉访司及部府幕官之长并用蒙古、色目人。是为歧视人民而绝多数人登进之路。五月戊申,诏汝宁棒胡、广东朱光卿、聂秀卿等皆系汉人,汉人有官于省台院及翰林集贤者,可讲求诛捕之法以闻。是为以种族之嫌忌,令已仕者皆不安于职。八月癸未,弛高丽执持军器之禁。是为无自卫权者独有汉人。又其前二月己丑,汝宁献所获棒胡弥勒佛小旗、伪宣敕,并紫金印、量天尺,时大臣有忌汉官者,取所献班地上,问曰:“此欲何为邪?”意汉官讳言反,将以罪中之,侍御史许有壬曰:“此曹建年号,称李老君太子,部署士卒以敌官军,反状甚明,尚何言?”其语遂塞。是又以逆臆之心料汉官或为汉人轻减反者罪名,则可将汉官皆坐以逆党,而一律铲除之以为快。是岁,巴延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帝不从。是为宰相起意屠戮汉人,先就人数最多之姓为始。以姓分应杀不应杀,设想已极不道,帝虽不从,此风声已不可令天下闻矣。后于至正十一年,巴延已败,托克托代为相。六月,《通鉴》又书云:“丞相托克托议军事,每回避汉人、南人;方入奏事,目顾同列,韩伯高、韩大雅随后来,遽令门者勿纳。入言曰:‘方今河南汉人反,宜榜示天下,令一概剿捕。蒙古、色目因迁谪在外者,皆召还京师,勿令诖误。’于是榜出,河北之民亦有变而从红军者矣。”红军者,是年刘福通起,用红巾为号,谓之红军。未几,芝麻李、徐寿辉相继起,皆用红巾,红军遂遍各行省。明年,郭子兴起于濠,濠为太祖所居,遂亦相从而走险矣。《明史》所立群雄之传,以方国珍为起事之最先,其以前之旋起旋灭者不计,即其以后如芝麻李之不久为元所灭者亦不计,以太祖所托始之故,郭子兴不但有传,且序于群雄之首。所为传者共八人,其后三人:扩廓帖木儿、陈友定,虽起自义兵而能自发展,与群雄略同。然既尽忠于元,在明代修《元史》时当入之,如扩廓之义父察罕帖木儿,已入《元史》矣,扩廓事亦附见。但从顺帝出亡后,尚有屡图兴复之兵,《元史》竟截去不载。友定之殉元,尚在顺帝未遁之时,何以亦不与察罕为同类?至把匝剌瓦尔密,尤为元之宗室,据其封国,不肯降明而死,何为与群雄同列?《元史》无宗室传,故不辑为有系属之传,然有《诸王表》,亦未于云南王忽哥赤之后列至把匝剌瓦尔密,遂以最后殉国之宗王,亦不入《元史》。至《明史》乃纪之为群雄之列。清修《明史》因之,于《明史》中列元臣传。清又于《明史》中遗张煌言、李定国、郑成功等,今乃入《清史稿》。此与明修《元史》有意漏落扩廓等若相应和。此一异也。
《中国历史的脉络:从先秦到辛亥的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勾勒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壮丽画卷,从文明的曙光初现,到近代社会的转型,以清晰的逻辑、宏大的视野,为读者梳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脉络与时代特征。我们并非致力于罗列史实,而是力求呈现历史的“何以如此”与“如何演变”,探究那些深刻影响中国命运的重大事件、关键人物以及核心思想。 第一部分: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我们的旅程始于遥远的史前时代。我们将考察中华文明如何萌芽,从仰韶、龙山等文化遗址中窥探早期社会的组织形态与精神信仰。随之,我们将步入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理解这些神话传说背后所蕴含的早期政治理念与社会构想。 进入信史时代,夏、商、周三代的兴衰轮替,不仅是王朝更迭的历史,更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社会制度、礼乐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详细解析夏朝的“家天下”雏形,商朝神秘的甲骨文及其宗教祭祀文化,以及周朝建立的封建制、宗法制,它们如何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结构的基础。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它不仅是统治的工具,更是塑造民族精神、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迎来了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史称“百家争鸣”。我们将深入探讨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及其对后世政治伦理的深远影响;老子的道家思想,追求“道法自然”,对个人修养与治国理念提出独特见解;墨子的兼爱非攻,提倡节用,对社会公平的呼唤;以及法家“依法治国”的强硬主张,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些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为中华文明的多元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同时,我们将审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如铁器牛耕的推广、商业的兴起、各国变法的实施,这些都为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能量。 第二部分:统一与帝国时代(秦汉至隋唐) 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们将分析秦始皇如何通过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长城的修建、郡县制的推行、文字的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化,这些措施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然而,秦朝的速亡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关于统治的合法性、民心的向背,都将在这一部分被深入探讨。 汉朝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更加成熟、稳固的帝国时代的开启。西汉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如何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对中国教育、文化、政治产生长远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是经济上的交流,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深刻影响了东西方文明的互动。东汉的宦官乱政、外戚专权,以及黄巾起义,预示着王朝的衰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与融合的复杂阶段。政治上的动荡不安,却孕育了文化上的多元与繁荣。玄学的兴起,士人阶层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以及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艺术上,书法、绘画、雕塑的成就斐然,如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至今仍是瑰宝。民族融合在此阶段也加速进行,为隋唐的统一打下基础。 隋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顶点。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开凿,为国家的长久繁荣创造了条件。唐朝更是将中国的国力、文化推向了世界之巅。我们将解析唐朝的政治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如何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经济上的繁荣,商业的活跃,以及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万国来朝。文化上的兼容并蓄,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李白的诗、颜真卿的书法。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我们将深入分析其原因和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转型与危机(宋元明清) 宋朝,一个在军事上相对弱势,但在文化、经济、科技上却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我们将探讨宋朝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阶层兴起,以及科技上的突破,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理学的兴起,程朱理学如何发展,并对后世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我们将反思宋朝为何在军事上屡屡受挫,以及它所面临的内外挑战。 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蒙古民族的崛起,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如何征服欧亚大陆,以及元朝统治下的中国,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驿站制度的完善,对东西方交流的促进。然而,元朝的统治也面临着民族矛盾、阶级压迫等问题,最终走向灭亡。 明朝的建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恢复了汉族王朝的统治。明初的强化中央集权,如废丞相、设内阁,以及严酷的政治制度。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展现了明朝强大的海军实力和对外探索的精神。然而,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党争、土地兼职等问题逐渐显现,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我们将审视明朝的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如市民文学的兴起,以及它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满族入关建立政权,到康乾盛世的辉煌,再到晚清的屈辱与变革。我们将分析清朝的政治制度,如八旗制度、军机处,以及它如何维系帝国的统治。经济上的“摊丁入亩”等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文化上的文字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与发展。然而,闭关锁国政策、腐朽的统治,使得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逐渐落后。我们将重点分析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期间出现的各种救亡图存的努力,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四部分:近代中国的转型与探索(晚清至辛亥革命)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变革时期。我们将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开始,深入分析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力量的悬殊,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和经济造成的损害。我们会详细解读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重大事件,它们如何一步步将中国推向深渊。 在民族危机的深重刺激下,中国社会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他们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与抗争。我们将梳理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失败,分析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局限性,以及它为中国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紧接着,我们将探讨戊戌变法的短暂与悲壮,理解维新派在改革道路上的勇气与无奈,以及它所暴露出的封建势力的顽固。 本书还将重点关注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到严复的“进化论”引入,再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启蒙与传播如何一步步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我们将分析革命党人的组织与活动,他们在推翻帝制道路上的艰辛付出。 最终,我们将把目光聚焦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我们将分析其爆发的深层原因,革命党的组织策略,以及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但它却为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开启了中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本书期望通过对中国历史脉络的深入剖析,带领读者跨越时空,感受中华文明的跌宕起伏,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认识我们自己。我们将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以清晰的逻辑为引导,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为框架,为读者呈现一幅丰富、生动、富有启发性的中国历史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的方式,而非仅仅是灌输既定的结论。作者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比较不同的史学观点,并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它不是要你照单全收,而是引导你进入历史的“方法论”层面。每当读到一个关键转折点时,作者总会提出几个不同的解释角度,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面且复杂的,而阅读历史的乐趣,就在于不断地去探索和重构那个逝去的时空。这是一本真正能“启发心智”的书籍,而非“填鸭式”的教科书。

评分

这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其对历史背景的深度挖掘和宏大格局的把控。它不仅仅关注帝王将相的功过,更深入地探讨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思潮乃至经济基础是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特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制度演变时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内在的弊病和局限性。这种全景式的观察视角,使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层次、立体化的。读完之后,我对明朝的认知不再停留在“一个朝代的更迭”,而是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有机的历史生态系统的概念,受益匪浅。

评分

我必须得说,作者在叙事上的功力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年代编年史式的罗列,而是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串联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传统史学著作的艰涩感,反而是像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家族的兴衰荣辱。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键的政治角力与人物的性格侧写时,笔触细腻入微,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真切感受到那些历史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历史的脉络变得清晰可见,即便是对明代不太了解的朋友,也能迅速把握住核心的脉络,而不是迷失在琐碎的细节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精美了,光是捧在手里摩挲着封面上的烫金纹饰,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纸张的质地也很有档次,油墨印刷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书籍的人,也能轻松上手。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精装”带来的仪式感,放在书架上,俨然就是一件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文内容的编排也充满了期待,毕竟能把外在做到如此考究,内在想必也下足了功夫。每一次翻阅,都不只是在阅读文字,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代文物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许多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我甚至会特意为它留一个光线充足的位置,让它在阳光下折射出那种低调而奢华的光芒,非常悦目。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国学爱好者,我非常看重学术的严谨性与可信度。这本书在引用史料和考证细节方面,明显是下了大工夫的,引用的文献来源标注得非常清晰,体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呈现严肃的考据成果时,依然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作者懂得如何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避免了学术术语的过度堆砌,做到了雅俗共赏。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既能学到真东西,又不会感到阅读负担过重,是兼顾了深度与广度的典范之作。

评分

内容有深度、有广度,明清史学必备经典,装帧设计也不错。

评分

纸太差,还精装版,就这样吗?不建议买

评分

冲着孟森的牌子去的,内容没看,纸张偏白

评分

比效果图厚多了,挺好。

评分

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质量不错,印刷好。值得购买。

评分

ok!京东活动不错。满意,全五星好评!

评分

中华书局的这套国学读物一如既往棒棒哒,超赞

评分

书的包装很好,质量也不错

评分

这次双十一便宜,分三单买了全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