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诗集校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全4册)

文天祥诗集校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全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笺 著,文天祥,撰,刘文源 校
图书标签:
  • 文天祥
  • 宋诗
  • 诗集
  • 校笺
  • 中国古典文学
  • 基本丛书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宋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52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419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02
字数:12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刘文源先生参考了十余种校本,从地方志中辑录了数十首散佚的诗词,是文天祥诗歌首次辑录的单行本;
2.按诗歌创作的先后编排,每一首诗歌,都详加校笺,并逐一排比创作年代,交代历史背景;
3.另收入了文天祥二百首集杜诗。集杜诗中的小序,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刘文源皆为笺注;
4.文天祥诗歌或用僻典,或杂俚语,刘文源逐一拈出典故,词语解释中的语例和书证异常丰富。

内容简介

《文天祥诗集校笺》十六卷,凡四册,刘文源校笺,收录文天祥所有诗词,包括集杜诗。文天祥的著作原有诗文合集《文山先生全集》,但无单一的诗集或文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文山诗史》、《文山别集》虽有单行本,但只收录文天祥后期诗作,而无文天祥早期诗篇,算不上是文天祥全部诗歌的集结。本书则首次收录了文天祥一生(包括早、中、晚期)的全部诗作,是迄今为止的第一部文天祥诗歌全集。全书除集杜诗二百首和词七首单独列卷外,其余各诗不分体裁、题材、门类,均按写作时间先后顺序编排,以求理清脉络,展示作者思想发展变化轨迹和诗歌创作历程。
全书体例分为校记、笺注、集评三部分。校勘不但以《文山集》诸本为依据,而且还参照前人的文集、别集、选集、合集和各种类书、笔记、诗话、词话及地方志、族谱等出校。笺注是全书的重点,不但释义、注音,有的还追溯词源,兼顾其引申义。集评就是选择、汇集前人对诗的看法、评价。实施的原则是:须校则校,须注则注,有评则评;无须校、评的,亦可略去,不强求每首诗三者俱全。本书以世界书局版《文天祥全集》为底本,是本源出于《四部丛刊》影印乌程许氏藏明刊本。参校本则有十四种之多,另参校宋谢翱《天地间集》、宋刘瑄《诗苑众芳》、元刘埙《隐居通议》、明谢肇《北河纪余》、清孙承泽《天府广记》以及《诗渊》、《永乐大典》、地方志、族谱等。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刘文源(1938— ),江西吉水人,井冈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吉安地区名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的著作有《文天祥研究资料集》。

目录

凡例一
前言一
文天祥诗集校笺卷一
早起
病甚梦召至帝所获宥觉而顿愈遂赋
夜坐偶成
次鹿鸣宴诗时提举知郡李爱梅迪举送弟璧同荐
集英殿赐进士及第恭谢诗
送吉州陈守解任
刘良臣母哀辞

题玄潭观雪浪阁用诚斋韵
玄潭观和龚宰韵
和萧安抚平林送行韵
和朱衡守约山韵涣字行父大理寺丞
题毛霆甫诗集
龙雾洲海觉寺次李文溪壁间韵
邹翠屏改葬哀辞
沧浪歌
文天祥诗集校笺卷二
游青原二首
送武夷赵王宾道士三首
琴棋书画四首送赵道士
题延真罗道士玉涧
听罗道士琴
游集灵观时奉祠禄
题凝祥观
贫女吟四首
名姝吟
东方有一士
寄故人刘方斋
和故人韵
题高君宝绀泉
题曾氏连理木


精彩书摘

前言(节选)
刘文源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字履善,又字宋瑞,小名云孙,小字从龙,号文山,晚(在燕京狱中)又号浮休(一作“浮丘”)道人、三了道人、庐陵山人。宋理宗赵昀端平三年丙申五月初二日(公元一二三六年六月六日)出生于吉州庐陵县淳化乡富田中市魁巷(今属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文家村)。富田又名富川、龙川、龙溪,相传在唐、宋时期,这里居住着文、刘、匡、王、张几大姓,他们和睦为邻,友好相处,共同把富田建成了三市九街十八巷。它东南群峰叠嶂,西北膏腴万顷,富水像一条白练从东固丛山中飘出,曲折流经新安、新墟、陂头、值夏,在张家渡与赣江汇合,然后浩浩荡荡流向郡城,奔往鄱阳湖、长江与大海。生长在富水之滨的文天祥,从小就与水结缘,与水为伴,养成了水一样的性格。
文天祥所处的时代,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血与火考验着每个人。他的家乡庐陵,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称,历史上出现了以“四忠一节”为代表的大批爱国人士,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地域文化环境,使人从小就受到其熏陶和影响。据有关史料记载,文天祥孩童时有一次游乡校(学宫),见到乡先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杨万里祠像,即欣然慕之,慨然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少年立志,影响终生。但要想成大器,必须先学习。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字士表,号革斋,又号竹居)(一二一五—一二五六),是一位乡村教师,性爱竹,好读书,喜藏书,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文章。母亲曾德慈(一二一五—一二七八),贤良淑慧,知书识礼,勤俭持家,延师教子。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文天祥五六岁时就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以后年龄稍大一些,又在父母的指引下,去县内外许多书院求学,拜有学问的儒者(如曾凤、胡鉴、王国望、朱涣、萧粹叔等)为师,大大扩展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增长了自己的才干。对于这,文天祥总结说:“幼蒙家庭之训,……长读圣贤之书。”读书不是为了追逐功名,而是为了“行志”。所以他劝告人们:“袖中莫出将相图,尽洗旧学读吾书。”
吉州城东赣河中有一座美丽的岛屿,叫白鹭洲。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江万里在知吉州期间,曾于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在岛上创办了一所全国闻名的学校——白鹭洲书院。书院的教师,是当时的名儒;学生,则是全州各县的“俊秀”。宝祐三年(一二五五)初,文天祥以优异成绩被选入白鹭洲书院深造,受业于大学者、大教育家欧阳守道之门。从此,文天祥的学习便驶入了快车道,学问的探求有了质的飞跃。八月参加吉州乡试,便被录取为贡士,顺利地拿到了参加全国进士统一考试(礼部试)的入场券。第二年(一二五六)二月省试登第后,便于五月参加了理宗皇帝亲自主持的集英殿廷试。其对策以“法天不息”为对,一万余言不为稿,一挥而就。理宗当场翻阅了这篇对策,大加赞赏,亲擢为第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在封建社会里,考取了进士,就等于拿到了做官的资格证。文天祥状元及第后,朝廷按例授予他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因父丧,未赴任,在家守孝三年。开庆元年(一二五九)五月,文天祥服丧期满,朝廷又按例授他原官。九月,文天祥入京,打算在补行门谢礼后,接受朝廷任职书。可就在这时,遇上宦官董宋臣建议迁都四明之事,这使他很愤怒,于是上疏乞斩董宋臣,以一人心,安社稷;并建议“简文法以立事”、“仿方镇以建守”、“就团结以抽兵”、“破资格以用人”。书奏不报,他便迳自返回庐陵,连朝廷所授之官职也不要了。这种为民请命而弃官的举动,一开始就彰显出文天祥的铮铮铁骨。
由于文天祥放弃了初次所授之官职,故朝廷又于景定元年(一二六〇)改任他为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厅公事。他不想做无所作为的官员,便向朝廷辞免,乞求祠禄。朝廷同意他的请求,差他主管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仙都观。这份差事用不着上班管事,但又可领取俸禄养家糊口,生活清闲自在。这期间,他读书交友,优游山林,结识了不少方外之士。他的许多赠方士、术士、道士、丹士、星士的诗,就大抵作于这个时期。
学问富赡的文天祥,当时只有二十五岁,就奉祠闲居,岂不浪费人才?故朝廷不等文天祥奉祠任满,便于景定二年(一二六一)十月下旨召他入京任秘书省正字。在朝中正直人士的支持下,不久,他又兼景献府教授,充殿试考官,进校书郎。然后又迁著作佐郎,兼权刑部郎官,一直做到礼部郎官、学士院权直、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军器监、右司、崇政殿说书、玉牒所检讨官。在朝廷为官,他坚持直道行事,不依附权贵。咸淳六年(一二七〇),奸相贾似道“托疾归绍兴,乞致仕”,以要挟昏庸无能的度宗皇帝。当时文天祥任学士院权直,识其伎俩,当制没有褒扬、挽留他,而是“裁之以正义”。此稿没有按照规定,先“呈稿当国”,而是直接“进呈御前”。这使贾似道恼羞成怒,宣布文天祥草拟的制诰作废,而另指派其他院官草拟新的诰旨呈送。不仅如此,贾似道还唆使台臣张志立奏请罢免文天祥的一切职务。
但文天祥本性不改,仍直道行事,故仕途很不顺利,曾先后五次被罢官,多次回家吃老米。为此,他“常叹世人乍有权欲,即外兴狱讼,务为兼并。登第之日,自矢之天,以为至戒。……其天性澹如也,于宦情亦然”。
景定四年(一二六三),文天祥因不满意宦官董宋臣复用,打算离京,因而被出知瑞州。瑞州前几年曾被蒙古兵占领,战争创伤十分严重。为了复兴瑞州,他“抚以宽惠,镇以廉静。郡兵素骄,取其桀黠置之法,张布纲纪,上下肃然”。创“便民库”,解决农民恢复和发展生产的资金困难;修复名胜古迹,展示复兴气象。咸淳元年(一二六五)任江西提刑,平反临江府陈银匠冤案,百姓呼为“青天大老爷”。咸淳五年(一二六九)十一月知宁国府,“府极凋弊”,“爬梳条理,旷然无事”。奏请减免赋税,劝农耕桑,百姓欢舞。咸淳九年(一二七三)除湖南提刑,“疏决滞淹,一路无留狱。连平巨寇,道路肃清”。咸淳十年(一二七四)知赣州,“平易近民,与民相安无事,十县素服威信”。各地百姓感激他的惠政,甚至建立生祠来纪念他。
咸淳十年(一二七四)七月,度宗病死,年仅三十五岁。掌握军国大权的贾似道,拥立四岁的赵?做皇帝,叫一个六十五岁的老太婆(谢道清太后)垂帘听政,从而把国家推向了更加危险的边缘。强悍的蒙元军队,在取得襄樊、鄂州战役胜利后,全面摧毁了南宋的长江防线,使宋元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接着,元军乘宋丧沿长江水陆两路东下,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临安危在旦夕。谢太后迫不得已,于十一月二十一日颁布《哀痛诏》,号召诸路勤王。次年(德祐元年)正月十三日,文天祥在赣州接到《哀痛诏》,忠愤激发,痛哭失声。他虽是一介书生,一个文臣,但保卫社稷责无旁贷。于是决定应诏起兵,期望各地响应,共同挽救国家危局。他大声疾呼,并派人四出活动,号召赣、吉豪杰踊跃参加勤王军。部队无钱无粮无军饷,他带头毁家纾难,尽以家资充军费。仰慕他的人纷纷前来投效,特别是赣州大姓如欧阳、冠、侯、陈等二十三家子弟,宁都连、谢、吴、唐、明、戴六姓义士,永新刘、颜、张、段、吴、龙、左、谭八姓豪杰以及赣、闽、粤、湘边界的“溪峒蛮”(少数民族)的集体报名,更带动了各地百姓踊跃参军热潮。很快地,勤王军就聚集了一万多人。民众热情高,但缺乏训练,能上战场打仗吗?为此,有朋友表示忧虑,并劝告他不要“驱群羊去搏猛虎”:“今大兵(元军)三路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回答说:“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应该说,从起兵勤王那天起,文天祥就深知:宋朝大势已去,其事不可为也。不可为,但他又要竭尽全力去为。这岂不矛盾?为此,很多人都不理解。后来文天祥用了一个很通俗的比喻来解释:“父母不幸有疾,虽明知不可为,岂有不下药之理?”正是这种对父母、对国家、对民族、对社稷永不放弃的执着与坚守,促使他不畏艰辛,不惧风险,百折不挠地去克服重重困难,并竭尽全力为实现复兴宋室的美好梦想而拼搏到底。
在文天祥的大爱大忠精神感召下,勤王事业发展迅猛,到三月底,部队就增至三万人。正如邓光荐在一首诗中所说:“奋袂起勤王,慷慨泪盈把。须臾三万众,如自九天下。”
勤王军组成后,战士们就急切要求开赴前线。四月一日,文天祥用老将王辅佐为总统,率领勤王军下吉州。王寻卒,以广东统制方兴代之。到达吉州后,文天祥即向朝廷要求入卫临安。左丞相王爚表示欢迎,可右丞相兼枢密使陈宜中却出面阻挠,命令勤王军“留屯隆兴府”。其原委是江西副使黄万石与文天祥有旧嫌,又忌其出己上,于是向朝廷打小报告,诬蔑勤王军是“乌合”之众,“儿戏无益”;同时唆使抚州、宜黄的地方官,向朝廷诬告勤王军在乐安、宜黄一带抢掠。陈宜中听信谗言,不许文天祥入京。王爚为此气得离职出京。消息传出后,许多人为文天祥的壮举不能实现而愤愤不平。太学生首先发难,他们上书控告陈宜中阻挠文天祥入京,并得到朝中正直人士的支持。在舆论的压力下,朝廷才宣告同意文天祥进京。
文天祥因拒绝去隆兴而在吉州停留了三个月,现朝廷已同意他入卫临安,故于七月七日,率勤王军从吉州出发,取道抚州、衢州,直奔临安。他们虽是新兵,但目标明确,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到达衢州,朝廷以其“抗健有纪,所过秋毫无犯,近臣大惊”,加封文天祥为权工部尚书兼都督府参赞军事。八月十九日,文天祥“墨绖从戎”(因有祖母丧),奉诏入卫,于八月下旬到达临安,驻军西湖。
文天祥率勤王军来到临安,对于朝中的妥协派、投降派是不利的,于是他们设法支走文天祥。九月,朝廷任命文天祥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江西安抚大使、知平江府事,寻又加端明殿学士,敦促他疾速前往吴门(今江苏苏州)。直到常州和独松关沦陷,才又被召回守京城。这时,元军已进到距临安仅三十里的皋亭山。南宋朝廷的大小官员,大都吓得早已潜逃,连丞相陈宜中也仓皇宵遁。朝中无人作主,上下震恐,莫知所为。在这危难之际,文天祥挺身而出,于德祐二年(一二七六)正月十九日就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奉命赴元营谈判,“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他一到元营,就同元军统帅伯颜抗争,竟被拘留,并驱北行。二月二十九日夜,他在镇江伺机逃脱了元军的羁绊,历尽艰险,九死一生,终于在四月八日从海道到达温州。一路上,他有诗纪其事,取书名为《指南录》,表明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五月一日,益王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二十六日,文天祥奉召至行在,授通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七月,文天祥开府南剑(今福建南平市)。各地义士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起兵来到文天祥帐下,听从文天祥的调遣与指挥。风云际会,马嘶角鸣,抗元复宋的旗帜在东南高高升起!
文天祥是文官,而不是武将。但他儒而知兵,具有军事战略家的眼光,有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帅才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他既不逃跑,也不硬拼,而是选择在海边山地与敌人周旋。他善于分析战争形势,寻找敌人薄弱环节,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出兵,有效地打击敌人。景炎二年(一二七七)五月,文天祥自广东梅州率军进入江西,以锐不可当之势,一鼓作气地攻克了会昌、雩都(今于都)、兴国三县,从而使军威大振。接着,他以兴国为大本营,迅速派出三支军队攻打赣、吉诸县:督谋张汴监军,率赵时赏、赵孟溁等盛兵薄赣城;安抚副使邹,率赣诸县兵捣永丰、吉水;招谕副使黎贵达,率吉诸县兵攻太和。这三支军队,犹如三支利箭,从兴国射向了西南方、北方和西北方。赣州各县都收复了,只剩下赣州一座孤城;吉州八县复其半,半垂下。抚、洪、袁、瑞各州豪杰踊跃响应,诣军门请约束。抗元的风暴席卷着整个江西,而且把烽火燃烧到两湖。长江一带的军民收复了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寿昌军(今湖北鄂城)和黄州等地;湖南义士则收复了新化、安化、益阳、宁乡、衡山、湘潭、攸县等县。汀州斩伪天子黄从,传首至同督府。文天祥的号令可直通江淮,复宋的希望露出了曙光。




文天祥诗集校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全4册) 一、 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南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是国家危难之际,一个读书人如何以血肉之躯,书写家国情怀的传奇。宋朝自建立以来,虽国力强盛,但后期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不断。特别是到了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兵临城下,大宋王朝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文天祥正是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应运而生。他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精史学。二十一岁便高中状元,初入仕途,便以其正直敢言、精忠报国的政治抱负,深得朝廷器重。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在国势日衰的背景下,他虽屡屡力挽狂澜,却终究难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朝廷覆灭。文天祥临危受命,肩负起举起义旗、号召天下勤王的重任。他组织军队,募集粮草,转战各地,尽管力量悬殊,仍奋不顾身,以一腔孤勇对抗强大的元军。他的抗元事迹,感动了无数后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忠义的象征。 然而,在一次战斗中,他不幸被俘。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文天祥始终坚贞不屈,宁死不降。在狱中,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大唐,几回艐(fān)舟,几番离伤。胡为(wèi)乎,纷纷(fēn)如,离乱(luàn)入我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忠贞不渝气节的写照,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体现。最终,文天祥于1283年从容就义,享年四十七岁。 二、 文天祥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文天祥的诗歌,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其诗歌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抒发政治抱负与人生理想,后期则在国破家亡、身陷囹圄的境况下,抒发家国之思、民族气节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 1. 慷慨激昂,充满英雄气概: 文天祥的诗歌,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其慷慨激昂的风格。早期的诗歌,如《自挽歌》等,便已展现出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即使在国破家亡的逆境中,他的诗歌也未曾流露出丝毫的软弱和颓废,而是充满了不屈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例如,《正气歌》中,“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以磅礴的气势,颂扬了正义的力量,展现了其坚不可摧的精神世界。 2. 真挚深沉,情感饱满: 文天祥的诗歌,情感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故国的眷恋,对人民的忧虑,还是对自身命运的感慨,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他在狱中所作的《狱中作》等诗篇,字字泣血,句句含悲,将一个面临死亡的民族英雄的内心世界,描绘得栩栩如生。他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嘱托的担忧,都流露出其温情的一面。 3. 意境宏阔,形象鲜明: 尽管身处逆境,文天祥的诗歌却并未因此而变得狭隘。他的诗歌,常常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意境宏阔。他笔下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都仿佛染上了家国情怀的色彩。例如,《过零丁洋》中的“零丁洋里叹零丁”,寥寥数语,便将个人身处孤绝之境的愁苦,与国家飘摇动荡的现实,融为一体。其诗歌中的意象,如“丹心”、“汗青”、“正气”等,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成为后人心目中忠义的符号。 4. 语言精炼,音韵铿锵: 文天祥的诗歌,语言凝练,节奏明快,音韵铿锵。他善于运用典故,但又不显堆砌,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紧迫感巧妙地结合起来。他的诗歌,朗朗上口,易于传诵,这也是其诗歌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想内涵上,文天祥的诗歌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文天祥诗歌中最核心的主题。他的诗歌,无时无刻不流露出对南宋故国的深沉眷恋和为国捐躯的决心。 崇高的民族气节: 在国家民族面临存亡之际,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他的诗歌正是这种气节的升华。 对人生价值的追寻: 文天祥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其对国家的贡献,在于其精神的永恒。 对历史和命运的感慨: 作为一个身处历史巨变中的人,文天祥的诗歌也蕴含着对历史进程的感慨,以及对个体在历史洪流中命运的思考。 三、 《文天祥诗集校笺》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文天祥诗集校笺》汇集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对文天祥的诗歌进行深入细致的校勘、笺注和研究。这部巨著的出版,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天祥的生平、思想以及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严谨的校勘与精准的笺注: 历代以来,文天祥的诗集流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传抄、刻印的错误。本书的编纂者,通过广泛搜集各种版本的文天祥诗集,进行细致的比对和考证,纠正了大量的讹误,使得诗文得以更加准确地呈现。同时,对于诗歌中的典故、历史事件、地理名称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境等,都进行了详尽的笺注。这些笺注,不仅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更能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使读者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味文天祥的诗歌。 2. 深入的学术研究与理论探讨: 《文天祥诗集校笺》并非仅仅是对诗歌的整理和解释,更包含了对文天祥诗歌的深入学术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如思想史、文学史、哲学史等,对文天祥的诗歌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他们分析了文天祥诗歌的艺术手法,探讨了其诗歌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度,研究了其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文天祥的文学地位和思想贡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3. 完整的文献梳理与学术参考价值: 本书收录了尽可能完整的文天祥诗歌作品,并附有详实的文献资料,如相关史料、研究论文的目录等。这对于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学生以及对文天祥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宝贵的学术工具书。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权威的文天祥诗歌研究平台,能够极大地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深度。 4. 普及文天祥精神的载体: 《文天祥诗集校笺》的出版,不仅仅是一项学术工程,更是对文天祥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传承。通过对文天祥诗歌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精神,学习他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品格。在当今时代,文天祥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 四、 结语 《文天祥诗集校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全4册)》的出现,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它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刻的研究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了解文天祥及其诗歌的窗口。这部巨著,不仅是学术界的珍宝,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宝贵载体。通过研读这部书,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文天祥诗歌的艺术魅力,更能感悟他那颗为国为民、至死不渝的赤子之心。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对文天祥的了解,更多停留在课本上的几个著名篇章。但这套《文天祥诗集校笺》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文天祥。书中的诗集,从早期抒发抱负的豪情壮志,到后期在狱中所作的沉痛反思,几乎涵盖了他人生的大部分重要阶段。而每一次校勘和笺注,都像是在为我揭开一层历史的面纱。我特别欣赏编者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文本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客观分析。这让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信赖的学术著作。更让我惊喜的是,这套书中的一些插图和背景资料,也让我对当时的社会风貌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比如,关于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天祥所处的具体环境,这些都为理解他的诗歌提供了重要的语境。阅读这套书,感觉就像是在上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与文学课。它不仅仅是让我认识了文天祥的诗,更是让我走近了他的生命,理解了他的选择,并从中汲取力量。这套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价格。”

评分

“这套《文天祥诗集校笺》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学海无涯,知者为舟’。文天祥的诗,早有耳闻,但真正深入品读,还是第一次。不得不说,他的诗歌,尤其是那些在困顿之中写就的篇章,简直就是对生命力量的赞歌。每一句,每一个字,都仿佛凝聚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勇气。而这套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收录了文天祥的诗歌,更在于其精良的校勘与详实的笺注。编者们显然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考订了不同的版本,辨析了字词的异同,并对其中的历史人物、地理、制度等做了清晰的说明。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文天祥诗歌的学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源。即便是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对诗歌的理解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因为一条细致的注释而豁然开朗,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这套书的出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有力传承,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古代文人精神风貌的绝佳窗口。它让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文字,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评分

“捧读这套《文天祥诗集校笺》,不禁让人心生敬仰。文天祥,这位民族英雄,他的诗词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翻开这套书,仿佛穿越时空,与文天祥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他的《正气歌》慷慨激昂,字字珠玑,读来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对诗词的校勘和笺注,更是功不可没。那些晦涩难懂的字词,那些历史典故,都在编者的精心梳理下变得清晰明了。这不仅是一部诗集,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关于气节的教科书。每当读到那些壮怀激烈的诗句,我都会感到一股力量在心中涌动,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这套书的装帧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字体的大小都恰到好处,阅读体验极佳。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文天祥及其诗词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绝佳的选择,它能让你在领略文学之美的同时,更能深刻体会到民族精神的伟大。”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是被这套书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这个名头吸引的。我对古典文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苦于找不到系统、权威的入门读物。这套《文天祥诗集校笺》,恰恰满足了我这个需求。文天祥的诗,读起来总有一种沉郁顿挫、又饱含深情的味道,特别是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书中的笺注部分,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以往读诗,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典故,只能翻阅厚重的工具书,费时费力。而这里的注释,简明扼要,恰到好处,既解释了原意,又不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而且,这套书的全四册设计,让我觉得非常完整,就像在系统地学习一个重要的文学分支。我尤其喜欢其中对诗歌的创作背景、文天祥生平的穿插介绍,这让诗歌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与他的生命轨迹紧密相连。读完后,我对文天祥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过零丁洋’,而是更加立体、饱满了。它让我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魅力,往往体现在他们作品的字里行间。”

评分

“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并在读者心中激荡起深刻的情感。文天祥的诗,恰恰是这样一种能够直击人心的力量。这套《文天祥诗集校笺》,更是将这种力量放大。书中对诗句的解读,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不失对情感的细腻把握。读到《指南录》中的篇章,我总会为文天祥在绝境中的乐观与豁达而感动;读到《过零丁洋》,我总会为他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陈词而热泪盈眶。这套书的价值,还体现在其对文天祥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诗歌汇编,更是通过诗歌,展现了一个忠诚、坚韧、富有担当的伟大灵魂。我喜欢翻阅这套书的每一个章节,因为我总能在其中找到触动心灵的句子,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启迪。这套书,与其说是一套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份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用心感悟。”

评分

包子曰: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我不在乎涨价,就怕下架。感恩京东让我能在大促抢到书!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

包装严密,书被保护很好!

评分

天地有正气,小时候背的。全集出了,启能不买?

评分

书质量很好,快递也很给力,趁活动买了好多。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文天祥作品集,新出的基础国学经典。收藏阅读两相宜!

评分

中华书局经典套书,中华文化有序传承。书不错,送货快。定价偏高,无优惠下不了手。

评分

《荀子》一书,现存共三十二篇,是先秦学者荀子思想的集中展现。本书由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主持撰写,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对《荀子》进行了全面的校勘、标点与注释,解释词义、疏通文句,深入分析荀子思想,并对部分旧注加以评论。每篇前又有“说明”,对本篇的基本内容作以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全书由字词到章旨逐层疏解,使这部先秦经典易读易解,为了解荀子思想开一便捷门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