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5G网络

软件定义5G网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敏,李勇 著
图书标签:
  • 5G
  • 软件定义网络
  • SDN
  • 网络虚拟化
  • NFV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网络架构
  • 云计算
  • 边缘计算
  • 网络切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060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54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软件定义5G网络的一本学习参考书。全书共分为15章,简要介绍了5G网络的演进、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关键技术,提出了软件定义5G网络架构及其关键技术,介绍了软件定义5G网络在车联网、智慧城市和智慧医疗中的应用。本书不仅介绍了软件定义5G网络架构如何解决传统网络问题,还对各架构的原型系统的部署进行了描述,并且对各种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对于5G智能服务的相关研究领域和未来方向,为读者提供了参考。本书可作为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陈敏,男,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嵌入与普适计算实验室主任。曾任韩国首尔大学助理教授。2012 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青年千人计划。从事 5G 网络、物联网感知、情感通信、大数据分析、认知计算等领域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多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在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发表SCI期刊论文120余篇,IEEE/ACM 期刊论文 70 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0篇,ESI热点论文2篇。发表论文谷歌学术引用总数超过 7700 次,单篇论文引用 860余次, H-index = 43 。任MDPI大数据与认知计算期刊总主编,IEEE计算机协会大数据专委会主席。2009 年入选IEEE高级会员。

目录

1软件定义5G网络概述(1)
1.15G的演进(1)
1.1.1移动通信的发展(1)
1.1.2国内外5G研究进展(1)
1.1.35G关键能力指标(3)
1.1.4现有移动网络结构的挑战(3)
1.25G关键技术(4)
1.2.15G无线关键技术(4)
1.2.25G网络关键技术(5)
1.2.3SDN和NFV(5)
1.3软件定义5G网络的架构(7)
1.4小结(8)
2软件定义网络(9)
2.1SDN概述(9)
2.1.1SDN发展历史(9)
2.1.2SDN标准化组织(10)
2.1.3SDN体系结构(11)
2.1.4SDN协议(12)
2.2数据层(13)
2.2.1交换机(13)
2.2.2转发规则(13)
2.3控制层(14)
2.3.1控制器设计问题(14)
2.3.2接口语言(14)
2.4SDN应用研究(15)
2.4.1企业网与校园网(15)
2.4.2数据中心与云(15)
2.4.3广域网(16)
2.4.4无线网络(17)
2.5小结(17)
3软件定义NFV架构(18)
3.1技术背景(18)
3.2软件定义网络功能虚拟化(19)
3.2.1网络功能虚拟化(19)
3.2.2NFV框架(20)
3.2.3NFV和SDN(21)
3.2.4软件定义NFV架构(21)
3.3从中间设备到NFV(22)
3.3.1中间设备概述(22)
3.3.2软件定义中间设备(22)
3.4服务链(23)
3.4.1基于SDN和中间设备的服务链(23)
3.4.2软件定义NFV架构中的服务链(24)
3.5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挑战和难题(25)
3.5.1功能虚拟化(26)
3.5.2可移植性(26)
3.5.3标准接口(27)
3.5.4功能部署(27)
3.5.5流量导向(27)
3.6应用和未来方向(27)
3.6.1云计算(28)
3.6.2移动网络(28)
3.6.3企业网络(29)
3.7小结(29)
4软件定义物联网架构及路由(30)
4.1研究背景(30)
4.2软件定义物联网架构设计(31)
4.2.1软件定义物联网架构(31)
4.2.2物联网控制流与数据流(32)
4.3基于SDN的无线多跳网路由协议(33)
4.3.1面临挑战(33)
4.3.2设计思路(34)
4.3.3详细设计(34)
4.4SDN�睸PAN算法(43)
4.4.1拓扑控制(43)
4.4.2SPAN算法(43)
4.4.3基于SDN的SPAN算法改进(Cross�瞣ver�瞡et算法)(44)
4.4.4Cross�瞣ver�瞡et算法描述(47)
4.4.5仿真(47)
4.5小结(50)
软件定义5G网络——面向智能服务5G移动网络关键技术探索目录5软件定义无线蜂窝网络(51)
5.1技术背景(51)
5.1.1目前挑战(51)
5.1.2研究现状(52)
5.2软件定义5G网络架构设计(53)
5.2.1基于C�睷AN的5G无线接入网架构(53)
5.2.2上行和下行分离,动态调整(54)
5.3能量和频谱优化的基站合作(54)
5.4多种无线接入技术的融入(55)
6软件定义的5G核心网架构与设计(56)
6.1研究背景(56)
6.2SDN与NFV概述(57)
6.2.1SDN概述(57)
6.2.2NFV概述(58)
6.3相关研究现状(59)
6.4设计目标(60)
6.5系统架构设计(61)
6.5.1系统整体架构(61)
6.5.2控制平面结构(62)
6.5.3数据平面结构(64)
6.6系统实现(64)
6.7业务链概述(65)
6.8基于SDN/NFV的业务链设计与实现(66)
6.8.1已有实现方案(66)
6.8.2整体方案(69)
6.8.3优势分析(70)
6.9NF实例选取(71)
6.10小结(72)
7软件定义的5G核心网联动机制与系统(73)
7.1本章引言(73)
7.2问题描述(74)
7.3联动模块设计及其关键技术(75)
7.3.1联动模块架构(75)
7.3.2联动事件通用接口设计(75)
7.3.3联动策略与分发流程机制(77)
7.4联动场景时序设计(78)
7.4.1动态切换业务链(78)
7.4.2动态增加网元(79)
7.4.3动态业务部署(79)
7.5SDN/NFV移动核心网原型系统部署(80)
7.5.1整体架构与物理网络搭建(81)
7.5.2网络控制系统:SDN部署与业务链实现(82)
7.5.3计算控制系统:OpenStack与OpenDaylight互联(84)
7.5.4其他介绍:NF系统与Coordinator的部署(85)
7.6原型系统工作流程介绍(85)
7.7原型系统测试(86)
7.7.1业务链测试(86)
7.7.2联动场景测试(88)
7.8小结(94)
8软件定义的5G网络即服务原理与技术(95)
8.1研究背景(95)
8.2软件定义网络(SDN)概述(97)
8.3SDN相关研究与存在问题(98)
8.4网络即服务(Network as a Service, NaaS)技术概述(99)
8.5设备设计目标(100)
8.6开放式高性能网络设备解决方案(100)
8.7网络设备的设计与实现(102)
8.8设备性能评估与测试(103)
8.9SDN交换机设计(105)
8.9.1交换机功能分析(105)
8.9.2交换机设计方案(106)
8.9.3软件层面设计(106)
8.9.4硬件层面设计(107)
8.10SDN网络部署与测试(108)
8.10.1SDN网络部署(108)
8.10.2性能测试(108)
9网络即服务自动化系统(110)
9.1本章引言(110)
9.2问题的提出(111)
9.3系统设计目标(112)
9.4系统设计(113)
9.4.1面向应用的网络服务抽象模型基本服务类型(114)
9.4.2网络服务接口设计(115)
9.4.3南向兼容性设计(116)
9.4.4自动化编译子系统设计(117)
9.5系统测试与验证(121)
9.5.1运行环境部署与系统启动(121)
9.5.2基本服务请求测试(122)
9.6小结(124)
10软件定义的5G网络即服务系统与部署(125)
10.1本章引言(125)
10.2网络即服务平台设计与部署(126)
10.2.1物理网络层与网络管控层:SDN网络组网与配置(126)
10.2.2网络设备抽象层:OpenStack部署及Neutron与ODL互联(128)
10.2.3网络服务抽象层:NaaS自动化系统的部署与接口适配(128)
10.3平台工作流程介绍(129)
10.3.1网络初始化配置(129)
10.3.2提交服务请求(129)
10.3.3网络服务的部署(129)
10.4平台功能与性能评测(131)
10.4.1服务抽象(132)
10.4.2网络配置(132)
10.4.3服务提交与编译(132)
10.4.4自动部署结果(134)
10.4.5主机连通性测试(134)
10.4.6正在运行的服务的动态修改(135)
10.4.7相关数据分析(136)
10.5小结(137)
11软件定义5G车联网架构及关键技术(138)
11.1软件定义5G车联网基本架构(138)
11.1.1数据层(138)
11.1.2控制层(140)
11.1.3应用层(140)
11.2软件定义5G车内网络架构(141)
11.2.1数据采集(142)
11.2.2网内数据处理(143)
11.3软件定义5G车内网的跨网通信(144)
11.3.1车—云的通信(144)
11.3.2云—车的通信(144)
11.3.3车—车的通信(144)
11.4软件定义5G车联网边缘云的动态组网(145)
11.4.1评价指标(145)
11.4.2优化问题(146)
11.5车载云(147)
11.6软件定义5G车联网开放性问题(152)
11.7小结(155)
12软件定义网络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156)
12.1引言(156)
12.2SDN和智能城市之间的协同作用(157)
12.2.1应用举例(157)
12.2.2STLS场景中的SDN角色(157)
12.3智慧城市的网络挑战(158)
12.3.1无线虚拟化(159)
12.3.2高效路由(159)
12.3.3分布式与集中式网络控制与管理(159)
12.3.4无线监视(159)
12.3.5流量管理(160)
12.4基于SDN的无线网络架构(160)
12.4.1将路由器分为多个虚拟路由器(160)
12.4.2无线网络的复合路由(160)
12.4.3控制层的位置(162)
12.4.4使用Openflow监视路由器(162)
12.4.5支持负载均衡(163)
12.4.6评估网络开销(163)
12.5小结(165)
13软件定义医疗网络(166)
13.1技术背景(166)
13.2目前遇到的问题(168)
13.3SDHN架构设计(169)
13.3.1传感器平台和数据收集服务(169)
13.3.2网络和数据传输服务(171)
13.3.3云数据中心和数据处理服务(171)
13.3.4动作反馈服务(172)
13.4开放性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172)
13.4.1南向接口设计(172)
13.4.2冲突解决以及传感器平台的优化(173)
13.4.3流量调度支持服务质量(173)
13.4.4云数据中心的资源映射(173)
13.5测试平台(174)
13.5.1如何分配SD�睷obot的智能(174)
13.6小结(176)
14软件定义网络物联网的半实物仿真(177)
14.1技术背景(177)
14.1.1SDN仿真(177)
14.1.2半实物仿真(179)
14.1.3软件定义物联网(181)
14.2模型设计(183)
14.2.1软件定义WSN(183)
14.2.2软件定义云数据中心(184)
14.3南向接口设计(185)
14.3.1云数据中心的南向接口设计(185)
14.3.2WSN的南向接口设计(185)
14.3.3WSN网关节点上控制程序实现(186)
14.3.4WSN软件定义任务包(186)
14.3.5源节点上控制程序(188)
14.3.6邻居节点的剩余能量发现(188)
14.4北向接口设计(189)
14.4.1云数据中心北向接口设计(189)
14.4.2传感网的北向接口实现(190)
14.4.3传感网网关WSN网关节点设计(190)
14.5仿真实验(191)
14.5.1多应用的多路设计(192)
14.5.2应用级数据共享(193)
14.5.3传感平台共享(193)
14.6小结(195)
155G主动缓存(196)
15.1研究动机(196)
15.2存储即服务(CaaS)(197)
15.2.1CaaS概念(197)
15.2.2CaaS应用(198)
15.2.3CaaS挑战(199)
15.3无线D2D网络中的移动感知缓存(200)
15.3.1无线D2D网络中的缓存(200)
15.3.2无线D2D网络中的计算卸载(203)
15.3.3缓存和计算的奖励机制(206)
15.3.4总结(207)
15.4以内容为中心的网络(CCN)(207)
15.4.1CCN简介(207)
15.4.2CCN内容命名(209)
15.4.3CCN基本流程(209)
15.5主动缓存替换策略研究(211)
15.5.1CCN仿真设置(211)
15.5.2CCN缓存替换策略(212)
15.5.3基于前缀预测的缓存替换策略(PP)(212)
15.5.4基于流行度的细粒度缓存替换策略(FGPC)(213)
15.5.5CCN动态缓存调节(213)
15.6面向CCN的缓存虚拟化(215)
15.7CCN的OPNET仿真实现(216)
15.7.1CCN模型设计(217)
15.7.2数据结构(218)
15.7.3包结构及说明(219)
15.7.4PPCC/PP仿真结果(220)
15.7.5FGPC/D�睩GPC仿真结果(222)
参考文献(225)

前言/序言

自从20世纪60年代ARPANET诞生以来,互联网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至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在教育、经济、军事、科技、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移动通信网络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先后经历了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五代移动通信5G也即将到来。5G已经成为国内外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频谱资源稀缺以及频谱效率提升空间受限于香农极限,业界逐渐认识到,5G的实现,除了需要空中接口技术的突破以外,网络架构的创新也是5G的关键推动力之一。
为了满足5G网络速度更快、时延更低、连接更多、效率更高的愿景,有必要对现有的网络架构、网元功能形态等进行全新的设计。此外,5G对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功能和业务需求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软件定义网络SDN基于控制和转发相分离的思路,实现了网络和业务的可编程,给网络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使资源利用率低、网络传输转发性能受限、传统网络结构封闭僵化等问题得以有效地解决。因此将SDN引入5G网络构架成为研究热点,本书对软件定义5G网络的相关研究做了细致的介绍和探索。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论述软件定义5G网络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的专著。在当前软件定义5G网络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期望本书的出版能对国内外软件定义5G网络的研究、开发、应用和相关人才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全书共分为15章,第1章是软件定义5G网络概述,介绍了5G网络的演进、关键技术及挑战等,引入软件定义5G网络的架构。第2章和第3章分别介绍其中的两个关键技术,即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详细介绍了SDN的发展、体系结构以及SDN的应用研究, 并提出软件定义NFV架构,给出NFV的全面概述,介绍NFV和SDN的关系,还展示了软件定义NFV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说明了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和提出了未来方向。第4章提出了软件定义物联网架构,通过软件定义网络的概念,将物联网的硬件和软件分离出来,同时提出基于此构架下的无线多跳路由,以及SDN�睸PAN算法的设计与仿真实现。第5章介绍软件定义无线蜂窝网,提出了在频谱资源和能耗的双重约束下,如何利用软件定义的概念设计超蜂窝网络的体系架构,并由此提高网络容量。第6章和第7章主要介绍软件定义的5G核心网,其中第6章主要提出一种基于SDN/NFV的移动核心网架构,实现了按需的网络功能部署;第7章实现并部署了第6章提出的架构的原型系统,重点是提出了适配于系统的联动架构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第8章、第9章和第10章详细介绍了软件定义5G网络即服务,其中第8章说明网络即服务的原理和技术,提出了一种开放式的高性能网络设备的解决方案;第9章提出网络即服务自动化系统,实现网络服务的抽象化以及网络服务的自动化运维部署;第10章为网络即服务的系统与部署,SDN提供底层的网络控制方案,NaaS自动化系统提供网络服务能力的应用层抽象,两种技术相辅相成,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服务提供平台。第11章、第12章和第13章分别介绍了软件定义5G网络在车联网、智慧城市和智慧医疗中的应用。第14章介绍软件定义网络的仿真,结合测试平台和软件仿真,提出了一种新的半实物仿真软件定义网络的方法(SDN�睠PS)。第15章介绍5G主动缓存的相关研究。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参考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文章著作以及相关技术文献,作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软件定义5G网络是一门正在发展的新技术,有些内容、学术观点尚不成熟或无定论,同时由于作者水平有限,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网络新纪元:深度解析下一代通信基础设施》 一、 引言:穿越时代浪潮,洞察未来网络脉络 我们正站在一个信息爆炸、连接无处不在的时代门槛,每一次技术革新都预示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从最初的电报到移动互联网,每一次通信技术的飞跃都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边界,加速了文明的进程。而如今,一股更为颠覆性的力量正在悄然重塑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网络世界——它不再是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以软件的智慧为核心,以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可编程性和智能化,构建着下一代通信基础设施的宏伟蓝图。 本书《网络新纪元:深度解析下一代通信基础设施》正是应运而生,旨在为读者揭示这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我们不只关注技术名词的堆砌,更着力于剖析其背后驱动的力量、核心的理念以及孕育的无限可能。它是一场对现有通信架构的审视与超越,是一次对未来网络形态的深度探索,更是一次对人类社会连接边界的重新定义。无论您是技术开发者、行业决策者、科研学者,还是对未来科技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理解未来网络世界的窗户,提供一套洞察其发展脉络的钥匙。 二、 核心理念:从僵化到灵活,软件定义网络的颠覆性思维 传统网络架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其稳定可靠的特性支撑了全球通信的运行。然而,随着业务需求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以及对网络性能、效率和部署速度提出的更高要求,这种“硬”化的、固定的模式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网络的升级换代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硬件投入和漫长的部署周期,响应速度难以跟上业务创新的步伐。 《网络新纪元:深度解析下一代通信基础设施》的核心,在于深刻剖析“软件定义”这一颠覆性的思维模式如何渗透并重塑通信网络。它并非简单地将现有功能用软件实现,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网络的架构和运作方式。 控制与转发分离 (Decoupling Control and Forwarding): 这是软件定义网络最核心的原则之一。将原本紧密耦合在同一硬件设备中的控制平面(负责决策网络流量如何转发)与数据平面(负责实际的流量转发)分离开来。控制平面被抽象为一个集中的、可编程的控制器,而数据平面则由简化的、通用的转发设备组成。这种分离赋予了网络前所未有的灵活性。网络管理员可以通过集中的控制器,全局地、动态地管理和配置整个网络,而无需逐个访问和配置分散的硬件设备。 集中化控制与全局视图 (Centralized Control and Global View): 集中式的控制器拥有对整个网络资源的全面洞察和控制能力。这使得网络能够根据实时的业务需求、流量变化、资源可用性等因素,做出最优化的决策,实现全局的网络资源调度和流量工程。这与传统网络中各个设备独立决策、缺乏全局协调的状态截然不同。 可编程性与自动化 (Programmability and Automation): 通过开放的API接口,网络的功能和行为变得高度可编程。开发者可以根据特定的应用需求,编写脚本或程序来定义网络的行为,实现定制化的网络服务。这种可编程性极大地加速了网络功能的创新和部署,为网络自动化运维奠定了基础。例如,可以根据特定应用的优先级动态调整带宽,或者根据安全策略自动隔离恶意流量。 抽象化与虚拟化 (Abstraction and Virtualization): 软件定义网络通过抽象化和虚拟化的技术,将底层复杂的硬件资源进行逻辑上的封装和分割,形成更加灵活、易于管理的虚拟网络。这使得同一物理网络基础设施能够承载多种逻辑上独立的虚拟网络,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这就像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运行多个虚拟机一样,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部署效率。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核心理念如何渗透到网络设计的各个层面,从基础的通信协议到上层的应用服务,阐述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一个更智能、更具适应性的网络未来。 三、 关键技术:驱动网络变革的引擎 软件定义网络的理念并非空中楼阁,其背后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支撑和驱动。本书将详细解读这些技术,并阐述它们在构建下一代通信基础设施中的作用。 软件定义网络 (SDN) 架构演进: 从OpenFlow等早期协议的探索,到如今更加成熟和广泛应用的SDN控制器技术,本书将梳理SDN架构的演进历程,解析其在不同阶段的关键创新和技术挑战。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SDN控制器,如集中式控制器、分布式控制器以及混合式控制器,以及它们在实际部署中的优势和劣势。 网络功能虚拟化 (NFV) 与云原生网络: NFV技术是软件定义网络的重要补充,它将传统的、运行在专用硬件上的网络功能(如路由器、防火墙、负载均衡器等)转化为可以在通用服务器上运行的软件实例(称为网络功能虚拟化单元,VNF)。这极大地降低了硬件成本,提高了部署的灵活性和弹性。本书将深入剖析NFV的架构、关键技术,以及它如何与SDN协同工作,共同构建云原生网络。我们将重点关注VNF的生命周期管理、编排和自动化部署,以及其在5G网络核心网中的关键作用。 容器化技术与微服务架构: 随着云原生理念的深入,容器化技术(如Docker)和微服务架构在网络功能实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将网络功能拆分成一系列独立的、可独立部署和扩展的微服务,并使用容器进行封装,可以实现更快的开发迭代、更高的部署效率和更强的弹性伸缩能力。本书将探讨容器化技术如何赋能网络功能的敏捷开发和快速部署,以及微服务架构如何提升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开放网络操作系统与标准化: 开放的网络操作系统(如ONOS, ODL)为SDN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软件平台。它们提供了标准化的接口,使得不同厂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能够互联互通。本书将探讨开放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现状、关键特性以及其在推动网络技术标准化方面的作用。我们将分析标准化组织在推动SDN和NFV发展中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网络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规模和复杂度的不断提升,人工管理已无法满足需求。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自动化管理、智能调度、故障预测和安全防护等方面。本书将探讨AI/ML在网络运维、流量优化、安全检测和性能提升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场景,解析其工作原理和实际效果。我们将重点关注AI在网络故障诊断、性能预测以及自主网络(Autonomous Networks)构建中的潜力。 下一代通信协议与标准: 本书还将触及支撑下一代通信网络(如5G和未来的6G)的关键协议和技术标准,例如服务化架构(SBA)、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等。我们将解释这些技术如何与软件定义网络和网络功能虚拟化相结合,共同构建面向未来多样化业务需求的通信基础设施。 四、 应用场景:重塑千行百业的连接范式 软件定义网络和由此衍生的下一代通信基础设施,并非仅限于通信运营商内部的变革,它将深刻地影响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和创新模式。 5G时代的新型网络服务: 5G网络具备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特性,其背后的智能化、软件化的网络架构是实现这些特性的关键。本书将详细探讨软件定义网络如何在5G网络中实现网络切片,为不同业务(如自动驾驶、工业物联网、超高清视频)提供定制化的、隔离的、高可靠的网络服务。我们将解析网络切片的技术实现原理,以及它如何赋能5G赋能千行百业。 企业网络的智能化升级: 对于企业而言,下一代通信基础设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效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快速部署和调整网络服务,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网络管理和安全控制。本书将探讨SDN/NFV在企业网络中的应用,如SD-WAN(软件定义广域网),如何帮助企业降低广域网部署成本,提高网络连接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并实现集中化的管理和策略部署。 数据中心网络的革新: 数据中心是现代信息化的核心,其网络性能和灵活性直接影响着应用服务的效率。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在数据中心网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能力、资源利用率和自动化运维水平。本书将探讨SDN在数据中心网络中的关键应用,如流量工程、虚拟网络隔离和自动化部署。 物联网 (IoT) 的大规模部署: 物联网设备的激增对网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软件定义网络和NFV能够提供更加灵活、可扩展的网络连接和管理能力,以支持海量物联网设备的接入和高效的数据传输。本书将探讨下一代通信基础设施如何支撑海量物联网设备的连接、管理和数据处理,以及如何为不同类型的物联网应用提供差异化的网络服务。 边缘计算与低时延应用: 随着对数据处理实时性要求的提高,边缘计算应运而生。软件定义网络能够将网络控制能力延伸到网络边缘,配合NFV技术,在靠近数据源的边缘节点部署网络功能和应用服务,从而实现更低的延迟和更高的响应速度。本书将深入探讨边缘计算与下一代通信基础设施的协同关系,以及它们如何赋能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智能制造等低时延应用。 安全性的重塑与智能化防护: 软件定义网络并非仅带来便利,也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其集中的控制和全局视图也为构建更加智能化、主动式的安全防护体系提供了可能。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软件定义网络的可编程性和自动化能力,实现更精细化的安全策略部署、更快速的威胁检测和响应,以及构建具备自我修复能力的智能安全网络。 五、 未来展望:迈向自智、泛在、融合的网络新时代 《网络新纪元:深度解析下一代通信基础设施》的终极目标,是描绘一个更加智能、泛在、融合的未来网络图景。 自智网络 (Autonomous Networks): 随着AI/ML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网络将朝着完全自主运行的方向迈进。网络将能够自我感知、自我优化、自我修复,甚至自我演进,极大地降低人工运维的负担,并实现对复杂业务需求的实时、精准响应。本书将展望自智网络的可能性,探讨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路径。 泛在连接与无缝体验: 未来的网络将实现真正的泛在连接,无论用户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到无缝、高质量的网络服务。从室内到室外,从地面到空中,各种通信技术将得到更有效的融合与协同,为用户提供一致性的连接体验。 计算与网络的高度融合: 计算能力将更深入地渗透到网络的各个层面,网络将不再仅仅是数据传输的管道,更将成为一个分布式的计算平台。计算与网络之间的界限将逐渐模糊,形成一种更加紧密的融合体。 开放生态与持续创新: 软件定义网络的开放性将吸引更多开发者和厂商参与到网络技术的创新中,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的繁荣将驱动网络技术的持续演进,不断涌现出更多颠覆性的应用和商业模式。 六、 结语:拥抱变革,驱动未来 《网络新纪元:深度解析下一代通信基础设施》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它更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未来通信世界的宏伟蓝图。它揭示了软件定义这一核心理念如何驱动着一场深刻的网络革命,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智能、灵活、高效的连接新时代。 本书的编写力求深入浅出,既有对核心技术原理的细致阐述,也有对实际应用场景的生动描绘。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下一代通信基础设施的全面认知,理解其背后的驱动力,洞察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为迎接和参与这场伟大的变革做好准备。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探索之旅,深入理解并拥抱这个由软件定义的网络新纪元,共同驱动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软件定义5G网络》,我以为会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充满了枯燥的图表和晦涩的公式。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分享他的行业洞察和实践经验,而且充满了前瞻性的思考。它没有像很多教材那样,上来就列出各种协议和标准,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了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5G网络的架构和运营模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敏捷性”和“自动化”的强调。在传统网络时代,网络升级和业务部署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硬件投入。而软件定义5G网络,就像一个可以随时根据需求调整和扩展的数字王国,服务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快速部署,网络故障也能通过软件自动修复,极大地提升了网络的响应速度和效率。书中关于“网络智能化”的部分,让我对AI在5G网络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自动化,而是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让网络具备了“思考”和“决策”的能力,能够预测流量变化,优化资源分配,甚至自主进行故障诊断和修复。这种“会思考”的网络,无疑是未来数字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虽然书中涉及了一些技术细节,但作者都用非常易懂的方式进行了阐释,甚至引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比如将SDN的控制器比作网络的“总指挥”,负责统一调度和管理,将NFV比作将各种网络功能“模块化”和“软件化”,可以随时调用和组合。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与一位行业专家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收获良多,也对5G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说实话,在翻开《软件定义5G网络》之前,我对“软件定义”这个概念在网络领域的应用一直有些模糊的认识,总觉得它离我这个普通读者有点遥远。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视角,讲解了5G网络如何通过软件的力量,变得如此智能和高效。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网络智能化”的讨论,它让我明白,5G不仅仅是网速的提升,更是网络本身“智慧”的飞跃。书中描绘了一个场景,当你使用手机观看高清视频时,网络会自动优化带宽,保证流畅的播放;当你需要进行视频通话时,网络又能实时调整,降低延迟,确保清晰的沟通。这种“懂你”的网络,正是软件定义带来的魅力。它不再是僵硬不变的,而是能够感知用户需求,并主动进行调整。此外,书中对“边缘计算”和“内容分发网络”(CDN)的结合,也让我对5G的实际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比如,在体育场馆里,比赛数据可以在靠近用户的边缘服务器上进行处理和分发,大大缩短了信息传输的时间,让观众能够实时感受到比赛的精彩。这种“就近服务”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作者避免了过于深奥的技术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化场景和生动的故事,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5G网络的理解,已经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生动而清晰的画面。

评分

这本书简直像打开了通往未来通信世界的一扇窗户,虽然名字是“软件定义5G网络”,但实际读起来,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网络演进史的宏大叙事,同时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前网络架构的精髓。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从5G诞生的大背景,人类社会对通信能力日益增长的需求出发,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网络切片”概念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划分,更是对未来服务模式的深刻洞察。书中描绘了一个场景,想象一下,在未来,体育赛事直播可以为现场观众提供超低延迟、高清晰度的视频流,同时普通用户也能享受到稳定的网络连接,而救援队伍在紧急情况下则能获得专属的、高可靠性的通信通道。这种“为不同场景量身定制网络”的想法,让我对5G的想象空间瞬间被打开。此外,书中对“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这两大基石的阐述,也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之前所熟悉的那种固定、硬件化的网络,正在被一种更加灵活、开放、可编程的模式所取代。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商业模式和运营理念的革命。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实际的案例,将原本可能晦涩的技术原理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将NFV比作将传统的专用设备替换成通用服务器上的软件应用,将SDN比作将网络控制的“大脑”与“身体”分离,使得网络管理更加集中和高效。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5G技术,更是对整个通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最近沉浸在这本《软件定义5G网络》中,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网络变革的“编年史”。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了5G网络为何能够实现如此强大的性能和灵活的服务。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云原生”架构在5G网络中的应用所吸引。过去,网络设备都是独立的、硬件化的,更新换代缓慢。而现在,通过将网络功能部署在云端,采用微服务和容器化技术,5G网络变得如同一个活的、能够不断进化的有机体。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这种变化描述为“从固定的钢筋水泥建筑,变成了可以随时增减房间、重新布局的模块化空间”。这种灵活性意味着运营商能够更快地推出新的业务,也能更经济地管理网络资源。书中对“开放API”和“生态系统”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描绘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让更多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能够参与到5G网络的创新中来,共同构建一个繁荣的生态系统。这种开放性打破了传统通信行业的壁垒,也为5G的应用场景带来了无限可能。我能想象到,未来,从自动驾驶汽车到远程医疗,再到智能制造,都将受益于这种开放和创新的网络环境。书中并没有过于强调具体的编程语言或配置命令,而是更多地聚焦于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架构思路,这使得它对于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同样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软件定义5G网络》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通信技术背后隐藏的巨大变革力量。它不是简单地介绍5G的各项技术指标,而是深入探讨了“软件定义”这一核心理念如何驱动整个5G网络的演进。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书中对“网络切片”的精辟论述。过去,网络都是“一刀切”的,无法满足多样化的业务需求。而现在,通过软件定义,我们可以为不同的应用场景“切分”出独立的、具有特定服务质量的网络,就像为每一位乘客准备了专属的“高速通道”。这种“量身定制”的服务能力,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书中对“网络自动化”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在5G时代,网络规模巨大,管理复杂。软件定义带来的自动化,能够极大地减轻人工管理的负担,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我仿佛看到一个由软件驱动的、高度智能化的网络,能够自主运行,自我修复,甚至预测和预防问题。这种“无人值守”但高效运行的网络,是我对未来通信的美好想象。书中还巧妙地将“虚拟化”和“云化”的概念与5G网络紧密结合,让我理解了为何5G能够如此快速地迭代和创新。这种基于软件的灵活性,是传统硬件网络所无法比拟的。整本书的叙述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即便我不是通信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买来学习的,内容很全面,继续学习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买来学习的,内容很全面,继续学习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