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固体废物堆肥原理与技术(第二版)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固体废物堆肥原理与技术(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天涛,梅娟,赵由才 编
图书标签:
  • 固体废物
  • 堆肥
  • 资源化
  • 环境工程
  • 农业废弃物
  • 有机废弃物
  • 生物处理
  • 土壤改良
  • 循环经济
  • 环保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0237
版次:2
商品编码:120440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字数:39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固体废物处理方面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方面发展迅速,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开始进行固体废物的研究工作,许多企业也积极介入固体废物的处理与资源化行业。《固体废物堆肥技术》(第二版)是国内较早论述“固体废物堆肥”的专著,丛书的编委会主任赵由才教授是我国固体废物领域的专家,《固体废物堆肥技术》(第二版)全面地总结了国内外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内容从原理到技术到应用都进行了详实的阐述。很多内容都来自工程实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中的一分册,内容共分为11章,主要介绍了固体废物简述、固体废物堆肥原理、固体废物堆肥工艺、堆肥过程的物料和能量衡算、有机�参藁�复混肥生产工艺、堆肥的过程控制、堆肥腐熟度评价、堆肥设备、堆肥质量标准与应用、堆肥在控制污染等领域的应用、堆肥系统及运行。书中结合典型实例介绍,对实际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有指导作用。
本书适合固体废物处理方面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赵天涛,重庆理工大学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系主任,从教十余年。在化工出版社和冶金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包括“十二五”重点图书1部),教材1部;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主持教改项目3项,负责化工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建设,负责校级核心课程《化工热力学》和《分离工程》的建设。近5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和省部级项目8项,参与并主持了20余项科研课题;共发表文章40多篇,其中EI收录6篇,核心期刊10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2011年获“重庆理工大学科技贡献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固体废物简述/1
第一节固体废物的定义与来源1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1
二、固体废物的来源1
第二节固体废物的理化特性3
一、固体废物的生物特性3
二、固体废物的物理性质4
三、固体废物的化学性质5
第三节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利用6
一、固体废物的危害6
二、主要污染控制技术8
三、典型处理处置方法9
第二章固体废物堆肥原理/15
第一节堆肥化概念及其发展历史15
一、堆肥化的定义15
二、堆肥发展概述15
三、堆肥化的优势19
四、堆肥存在的问题19
五、堆肥技术的前景21
第二节堆肥的基本原理23
一、好氧堆肥原理23
二、厌氧堆肥原理25
第三节堆肥微生物26
一、堆肥微生物降解的基本原理26
二、堆肥微生物的种类及特征28
三、堆肥微生物的影响因素31
四、木质素等降解物生物研究成果和进展32
第四节堆肥化过程动力学33
一、堆肥化过程动力学原理33
二、堆肥化过程动力学主要影响因素34
第三章固体废物堆肥工艺/36
第一节堆肥物料与添加剂36
一、堆肥的原料36
二、堆肥原料中的添加剂37
第二节固体废物堆肥类型40
一、按微生物需氧条件40
二、按堆肥的温度范围40
三、按物料的运动形式41
四、按堆肥的堆制方式41
五、按堆肥的发酵历程41
第三节典型堆肥工艺介绍42
一、好氧堆肥的工艺简介42
二、厌氧堆肥工艺44
三、典型好氧堆肥工艺52
四、好氧堆肥系统介绍54
第四节污泥堆肥58
一、污泥堆肥工艺简介59
二、典型污泥堆肥设备60
三、典型污泥堆肥项目63
四、污泥堆肥的污染控制65
五、复混肥料的生产67
第五节秸秆和禽畜粪便堆肥68
一、秸秆堆肥69
二、禽畜粪便堆肥71
第六节蚯蚓处理有机废物73
一、生物反应器处理有机废物73
二、与堆肥法联合处理城市垃圾74
三、蚯蚓粪有机肥的特点75
第四章堆肥过程的物料和能量衡算/76
第一节堆肥的热量平衡76
一、连续操作过程衡算模型77
二、间歇操作过程衡算模型78
第二节堆肥的物料平衡78
一、固相成分变化率79
二、碳素变化规律80
三、氮素变化规律80
四、碳氮平衡模型83
第五章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工艺/84
第一节基本理论84
一、有机-无机复混肥的作用原理84
二、有机-无机复混肥配方设计的影响因素85
三、有机-无机复混肥的配制87
四、有机-无机复混肥配方89
五、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国家标准92
六、有机-无机复混肥中具体成分的测定方法93
第二节有机复混肥的运输与贮存94
一、贮运过程中的变化94
二、贮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95
第三节有机复混肥的生产实例96
一、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复混肥96
二、污泥肥料的精加工生产99
三、以晒盐硝皮为原料生产复混肥100
四、利用糠醛渣生产糠肥101
五、腐殖酸复混肥101
六、秸秆、禽畜粪便混合堆肥生产有机复混肥102
第四节有机复混肥的使用103
一、有机复混肥施用时应关注的问题103
二、有机复混肥施肥技术104
三、有机复混肥的施用量106
第五节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施用效果107
一、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07
二、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09
第六章堆肥的过程控制/111
第一节堆肥的影响因素111
第二节堆肥过程中含水率的控制113
一、垃圾含水率的确定113
二、堆肥过程含水率的控制116
第三节堆肥过程中有机质的控制118
一、堆肥原料中有机物质的控制118
二、堆肥反应中有机物含量的过程变化120
三、堆肥工程中碳氮比的控制121
第四节堆肥过程中氮素的控制122
一、堆肥过程中影响氮素损失的因素122
二、减少氮素损失的措施123
第五节堆肥过程中通风、温度的控制124
一、通风方式分类124
二、强制通风控制方法127
三、强制通风量计算131
四、强制通风系统的设计计算131
五、堆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141
第六节堆肥过程的其他因素控制143
一、堆肥原料的颗粒大小控制143
二、pH值的控制144
第七节堆肥过程中的恶臭及其控制144
一、堆肥中恶臭的产生及其成分144
二、堆肥过程恶臭的危害145
三、堆肥过程臭气的控制和处理145
第七章堆肥腐熟度评价/148
第一节堆肥腐熟度的概念及评估方法148
一、腐熟度的概念148
二、堆肥腐熟评估方法148
三、堆肥腐熟的综合评价方法158
第二节腐熟度检验测定方法159
一、淀粉测定法159
二、氮素试验法160
三、耗氧速率法161
四、明胶测试法162
五、自热测试法163
六、生物可降解度的测定163
第八章堆肥设备/165
第一节堆肥预处理设备165
一、计量装置166
二、进料、供料设备166
第二节堆肥发酵设备176
一、多层立式堆肥发酵塔176
二、卧式堆肥发酵滚筒178
三、筒仓式堆肥发酵仓179
四、箱式堆肥发酵池180
五、条垛式发酵设备183
第三节堆肥后处理设备185
一、精分选设备185
二、造粒精化设备186
第四节其他辅助设备190
一、二次污染防治方法与设备190
二、堆肥厂的运输与传动装置192
三、自动监测与控制设备193
第九章堆肥质量标准与应用/196
第一节堆肥产品特点及质量标准196
一、堆肥产品分类196
二、堆肥产品的技术指标197
三、堆肥产品的质量标准199
第二节堆肥的应用203
一、堆肥的生物效用203
二、堆肥的农业利用207
三、堆肥应用的最新进展208
第三节堆肥重金属的控制209
一、堆肥中重金属的形态特性210
二、重金属对环境容量的影响211
三、重金属的控制技术212
第四节不同类型的肥料214
一、微生物肥料215
二、有机肥料216
三、复合肥料216
四、土壤改良剂216
五、其他新型垃圾肥料217
第十章堆肥在控制污染等领域的应用/219
第一节堆肥处理有机污染物219
一、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堆肥处理220
二、堆肥处理技术应用于有机污染土壤时的影响因素224
三、堆肥处理有机污染土壤方面有待研究的问题226
第二节堆肥处理有机污染物及水污染227
一、去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228
二、处理城市雨水污染229
第三节堆肥的革新应用——防治病虫害230
第十一章堆肥系统及运行/233
第一节堆肥生产系统233
一、受料、进料系统234
二、预处理系统236
三、发酵系统238
四、后处理系统238
五、运输及包装系统239
六、其他系统240
第二节堆肥生产工艺242
一、工艺流程简介242
二、主要工艺流程242
三、称重243
四、板式给料243
五、皮带输送244
六、振动筛选244
七、滚筒筛选245
八、一级发酵245
九、二级发酵246
十、通风247
十一、污水回流247
十二、控制检测247
十三、化验(检验)247
十四、变配电248
参考文献/249

前言/序言

前言
当前,垃圾“围城”已成为世界性难题,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许多国家开始采用“物理分选结合有机堆肥”的方法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形成的堆肥可用于园林绿化及土壤改良。目前,固体废物堆肥已成为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害化和资源化”的重要技术。同时,作为固体废物处理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固体废物堆肥技术在近几年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技术体系。趁本书再版之际,我们对《固体废物堆肥原理与技术》一书进行了堆肥技术成果的更新,把重点放在现阶段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和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上,同时也删除了部分已经过时的内容。
进行上述修改和补充的目的如下。
一是更加突出原理和技术的阐述。新版第二章为固体废物堆肥原理,本章重新修订了固体废物堆肥反应动力学,包括了堆肥动力学模型和堆肥化过程动力学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经验模型;第三章为固体废物堆肥工艺,详实地阐述了污泥堆肥,包括技术原理、工程实例和国家标准等;第五章为堆肥的过程控制,着重强化了堆肥过程中氮素的控制,完善了堆肥过程中氮素平衡。
二是结合最新进展,调整和完善了部分章节结构和内容。第一章结合最新进展,更新了固体废物处理现状和堆肥发展现状与产业前景;第二章对木质素降解的最新研究进行了阐述;第七章堆肥设备中增强了自动监测与控制的内容。
本书编写人员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由赵天涛、张丽杰、赵由才编写;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由梅娟、赵天涛、赵由才编写;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由赵天涛、张丽杰、袁建华编写。对第一版作者柴晓利和张华在本书再版过程中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同时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51378522)和重庆理工大学优秀著作出版基金对本书出版给予的资助。
本书编写所列出的所有机器设备和生产厂家,仅是出于全书的完整性和论述的需要,撰写人员和出版社不为这些机器设备与厂家提供任何保证和推荐,也不为任何由于使用这些机器设备所造成的损失和其他任何问题承担任何法律和经济责任。
本书有利于读者对固体废物堆肥原理与技术的深入理解和灵活掌握,既可满足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的需要,又可作为研究生重点参考书。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赵天涛
2016年8月

第一版前言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固体废物(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工农业所产废物以及污水污泥等)排放量日益增多,这些源源不断、大量产生的固体废物,已成为一个困扰经济发展、污染市容环境、影响市民生活的社会问题。如何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减少固体废物排放量,变废为宝,实现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选用技术可靠、经济适用、卫生安全的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从根本上实现固体废物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害化的规划目标,逐步做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任务。
目前常用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主要包括卫生填埋技术、焚烧处理技术和堆肥技术。堆肥技术由于二次污染小,可有效实现有机物质的资源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固体废物堆肥技术在我国应用非常广泛,估计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固体废物堆肥仍将是我国固体废物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高温好氧堆肥技术、动态厌氧堆肥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堆肥技术将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但论如何,今后堆肥技术仍将在国内外固体废物综合处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书编写人员分工如下:第二、四、五、六、八章,张华、范建军、柴晓利;第九、十章,张华、范建军、郭强;第一、三、十一章,楼紫阳、柴晓利、赵由才;第七章,唐圣军、赵由才、郭强。
本书所列出的所有机器设备和生产厂家,仅仅是出于全书的完整性和论述的需要,撰写人员和出版社不为这些机器设备和厂家提供任何保证和推荐,也不为任何由于使用这些机器设备所造成的损失和其他任何问题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本书得到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小城镇科技发展重大项目——小城镇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No.2003BA808A17)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稳定化垃圾生物滤床的生物降解特性及其应用研究”(No. 20020247020)的部分资助。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可避免存在疏漏之处,真诚希望广大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柴晓利
2005年5月于上海
丛书名称:环境工程技术前沿系列 分册名称: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 内容简介: 当前,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对水资源构成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尤其在制造业、能源、化工等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工业废水的排放不仅占用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其复杂的污染物成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影响。传统的初级和二级处理工艺已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因此,开发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已成为现代环境工程领域亟待攻克的核心课题。 本分册《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聚焦于当前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工程实践,旨在为环境工程师、科研人员及相关行业管理者提供一份详实、系统且具有高度应用价值的参考资料。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废水特性分析到最终出水回用全流程的技术路线设计与优化策略。 第一部分:工业废水特性分析与预处理优化 本部分首先系统阐述了不同类型工业废水(如化工、电镀、印染、制药、冶金等)的复杂水质特征,包括高盐度、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特定有毒有害物质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影响。深入探讨了预处理阶段的关键技术,如: 新型物化法: 重点介绍了高效混凝-絮凝技术,包括新型复合型絮凝剂的研发与应用;针对难溶性物质的高级沉降与气浮技术优化。 膜分离预处理: 阐述了微滤(MF)、超滤(UF)在去除悬浮物和部分大分子有机物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膜污染控制策略(如反冲洗、超声波辅助等)提高膜通量与寿命。 第二部分:难降解有机物的高级氧化技术(AOPs) 针对传统生化法难以去除的反应性差、毒性强的有机污染物,高级氧化技术是实现深度净化的核心手段。本部分详细剖析了各类AOPs的机理、优缺点及工程放大可行性: 臭氧氧化及其强化技术: 结合紫外光(O3/UV)、芬顿/类芬顿反应(O3/H2O2, Fe2+/H2O2)的协同效应,分析其对COD、BOD/COD比值提升的效果。重点讨论了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在降低臭氧消耗和提高反应效率方面的突破。 Fenton与电Fenton技术: 深入研究了铁离子循环再生机制,探讨了pH值调控、微波辅助、电化学增强等手段对Fenton反应效率的提升。特别关注了电Fenton技术在复杂废水处理中的稳定运行条件。 光催化氧化技术: 详细介绍了TiO2、新型复合氧化物等光催化剂的制备、光催化反应器构型(如固定床、悬浮床),以及对微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去除效果。 第三部分:深度脱盐与难处理组分控制 在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地区,工业废水的回用往往要求达到近零排放或高品质回用标准,这需要依赖先进的膜分离和蒸发技术: 纳滤(NF)与反渗透(RO): 阐述了NF技术在区分二价离子与单价离子、去除有机小分子方面的优势。详细对比了不同RO膜元件(薄膜复合膜、芳香聚酰胺膜)在处理高TDS废水时的耐污染性能与脱盐率。重点分析了浓水处理与盐分回收的集成方案。 膜蒸馏(MD)与正渗透(FO): 作为低能耗的膜分离技术,MD在处理高盐度废水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书探讨了亲水/疏水膜的选择及热源优化策略。FO技术则侧重于解决传统膜分离的浓差极化问题。 蒸发结晶与零液体排放(ZLD): 系统介绍了多效蒸发(MEE)、机械蒸汽再压缩(MVR)等技术在实现工业废水最终资源化、获取高品质蒸汽和固体盐过程中的工程设计与能耗控制。 第四部分:工业废水回用技术集成与案例分析 本部分强调技术的前瞻性和工程实践的结合。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水质目标和回用场景(如冷却水、锅炉补水、工艺用水)进行多级处理技术的优化耦合设计: 集成流程设计: 提出了基于风险评估的“AOPs-膜分离-深度脱盐”集成模块化设计思路,确保回用出水水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特定行业深度回用方案: 提供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案例,如半导体行业超纯水回用、火电厂循环水处理及深度回用、制药行业“三废”协同处理与资源化示范工程。分析了关键控制点(KCPs)的运行参数和潜在风险。 本书结构严谨,理论深度与工程应用相结合,配备了大量的技术流程图、设备选型依据及经济性分析数据,旨在成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领域的一部实用性工具书。它不仅指导了如何“治好”废水,更指明了如何将废水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以实现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固体废物堆肥原理与技术(第二版)》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能否帮助我理解堆肥过程中的那些“看不见的”科学。比如,堆肥过程中究竟发生了哪些复杂的生化反应?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为什么调整通气量、水分含量,甚至添加一些特殊的菌种,就能极大地影响堆肥的速度和质量?我希望书中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图表和案例,来解释这些深奥的科学原理。此外,我也非常好奇书中在“资源化”方面会提供哪些具体的指导。堆肥后的产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机肥,其营养成分、有机质含量、腐殖质形成等方面有哪些关键指标?如何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求,科学地施用这些有机肥?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配方或施用指南,帮助我们最大化有机肥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废物处理”的副产品?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垃圾分类和处理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对于厨余垃圾的处理。每次看到家里堆积的厨余垃圾,总觉得它们就这么被填埋或者焚烧,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此,《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固体废物堆肥原理与技术(第二版)》这本书的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堆肥”听起来是一种非常环保的处理方式,而且“资源化”更是让我看到了将厨余垃圾变成有用的东西的可能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启发,让我了解在家中或者社区里,是否有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将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处理,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担,甚至还能获得一些用于家庭种植的有机肥。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家庭堆肥的入门级指导,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堆肥容器,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以及如何判断堆肥是否成功,让普通人也能参与到固体废物的资源化过程中来。

评分

作为一名环保领域的从业者,我深知固体废物管理的重要性,而堆肥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处置方式,其发展潜力巨大。我之所以对《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固体废物堆肥原理与技术(第二版)》这本书抱有极高的期望,是因为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最新、最权威的堆肥技术信息的书籍。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涵盖当前行业内的前沿技术和创新方法,比如关于好氧堆肥、厌氧发酵、生物膜堆肥等不同工艺的优化,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监测和控制系统来提高堆肥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堆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例如如何有效控制臭气排放、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堆肥产品的安全性,确保其在农业应用上的可持续性。考虑到是“第二版”,我猜测书中应该对第一版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尤其是在技术标准、政策法规以及市场应用等方面,希望能看到更符合当下发展需求的论述。

评分

这本《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固体废物堆肥原理与技术(第二版)》真是太及时了!我一直对城市垃圾的堆肥处理很感兴趣,但总觉得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市面上找到的书籍要么过于基础,要么过于专业,难以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这本书的出版,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白。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阅其具体的章节内容,但单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原理与技术”的组合,预示着它不仅会讲解堆肥的科学机理,还会提供实操层面的技术指导,这对于想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提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阐述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温度、湿度、氧气等关键因素如何影响降解效率,以及不同类型固废(如厨余垃圾、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在堆肥过程中的特性差异和处理策略。更重要的是,我对书中关于“资源化”的论述充满好奇,希望它能详细介绍堆肥产生的优质有机肥如何应用于农业生产,以及在土壤改良、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潜力,从而真正实现固体废物的变废为宝。

评分

我之所以对《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固体废物堆肥原理与技术(第二版)》这本书如此关注,是源于我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以及对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现状的观察。我一直认为,将固体废物视为“资源”而非“负担”,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堆肥作为一种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肥料的技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堆肥的整个过程,从最初的物料收集、预处理,到关键的堆肥反应阶段,再到最终的产品加工和应用。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规模的堆肥处理设施,包括家庭堆肥、社区堆肥以及工业化堆肥厂的设计和运行要点。此外,对于“资源化”的解读,我期望它能超越单纯的肥料生产,探讨堆肥在生物质能源、土壤改良、生态修复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从而展现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在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巨大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