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语文不二阅读·高中现代文1·天星教育

疯狂语文不二阅读·高中现代文1·天星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志建 著,杜志建 编
图书标签: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理解
  • 技巧方法
  • 应试指导
  • 天星教育
  • 不二阅读
  • 文言文基础
  • 高考语文
  • 名师辅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1287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69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天星教育·疯狂阅读·语文不二阅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4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依据2017高考大纲精神编写,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科素养!

★紧贴教材,多元拓展,课前预习热身,课后阅读拓展。

★扩大知识面儿,高考不犯二。怀八卦之心,讲语文正事儿!

★加深了解“已知”作家;快速了解“未知”作家。观作家背后的传奇人生;品作家笔下的风流文字。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与能力。



内容简介

《语文不二阅读·高中现代文》紧贴教材,囊括49位中外名家,开启“八卦”模式,深扒作家生平,再捣鼓点逸事趣闻,配以其他名篇佳作的引导阅读,将枯燥的课文阅读变成高仿真的作家探访实录,写作来龙去脉、作品相关知识、作家名言佳作尽在其中,对学生在轻松阅读中拓展视野、积累素材极有帮助。

内页插图

目录

【人教必修一】
8 戴望舒: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
戴望舒:丁香空结雨中愁8
戴望舒诗歌五首|戴望舒11
忆父亲|戴咏素14

19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徐志摩:毕生行径都是诗19
徐志摩诗歌五首|徐志摩21
悼志摩|林徽因24

29 艾青:我生活着,故我歌唱
艾青:土地和光明的歌者29
艾青诗歌四首|艾青31
艾青,我得回报你一个吻|牛汉35

37 鲁迅: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鲁迅:笔耕不辍的“民族魂”37
秋夜|鲁迅40
范爱农|鲁迅41
回忆鲁迅(节选)|郁达夫44

49 巴金:爱真理,忠实地生活
巴金:让真理与青春同行49
哑了的三角琴|巴金51
怀念萧珊|巴金53
我的四爸巴金|李致56

59 梁实秋:一朵野花里看出一个天堂
梁实秋:更具中国性的文人59
送行|梁实秋62
吃相|梁实秋63
悼念梁实秋先生|冰心65

【人教必修二】
68 朱自清: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朱自清:一生高洁品“自清”68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71
给亡妇|朱自清75
朱自清:情如潭水|陈竹隐77
… …
【人教必修三】
100 海明威: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海明威:从“迷惘的一代”到“硬汉子”100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海明威102
雨中的猫|海明威105
与海明威相见|马尔克斯107

【人教必修四】
110 曹禺:常相知,才能不相疑
曹禺:不世出的天才戏剧家110
雷雨 (节选)|曹禺112
怀念我的父亲曹禺|万方114
… …
【人教必修五】
128 契诃夫:人应当一切都美
契诃夫:草根里诞生的文学巨匠128
牡蛎|契诃夫130
打赌|契诃夫132
爱写信的契诃夫,把他的可爱和机灵都写下来
寄给了亲友|许荻晔136
… …

【拓展阅读】
172 杨绛:送一程,说一声再见
杨绛:一朵开满世纪的才女花172
林奶奶|杨绛175
隐身衣|杨绛178
杨绛先生印象记|叶廷芳181
… …

精彩书摘

戴望舒: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

他才气逼人,名动文坛。他的诗被称作诗坛的“尤物”,美艳而富于可怕的诱惑性。

然而,这个在诗歌里情意绵绵的男人,情路却不堪回首。一辈子谈过三次恋爱,可更后三个女人都愤愤地离开了他,一去不返。

他只能带着一生的哀怨,孤独地走完那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人生映像

戴望舒:丁香空结雨中愁

“瘢痕”之志

1905年,一位天生必是诗人的婴孩降生在浙江杭县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就是后来的“雨巷诗人”戴望舒。戴望舒的父亲戴立诚原是北戴河火车站的一名普通职员,辛亥革命后,辞职南归,先在杭州财政局任职,后到中国银行任职。母亲卓佩芝出身书香门第,虽未上过学,但她知道许多文学典故,能成本地讲述《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戴望舒在这些故事里萌发了更初对文学的兴趣。

戴望舒的童年生活原本是平静的,可是一场天花夺去了他可爱的面容,使他的脸上终身落下瘢痕。当他涉世后,生理上的缺陷,常常变成被人奚落的把柄。

戴望舒的中学同学张天翼曾发表过一篇题为《猪肠子的悲哀》的小说,小说素材之一就是戴望舒的生理缺陷。还有一次,戴望舒与朋友们在饭店吃饭,结账时,戴望舒说:“今天我没带钱。谁个子更高谁付账,好不好?”个子更高的纪弦却开玩笑说:“不对。谁脸上有装饰趣味的谁请客。”大家没学过画,都听不懂,就问什么叫作“装饰趣味”。杜衡抢着说:“不就是麻子吗?”于是几人哄堂大笑,连邻座不相识的茶客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尽管成年后的戴望舒面容英俊,器宇轩昂,但生理上的缺陷,仍然使他极度自卑。在讥讽与嘲笑中的戴望舒,只有把希望寄托在诗歌上,这是他少年时期就立下的志愿。他认为,他这样一个被生理缺陷困扰的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是某一方面的强手。

《雨巷》使他一夜成名

1923年,18岁的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两年后,1925年,转至上海震旦大学特别班学习法文。学校教的是雨果、拉马丁、缪塞等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经典作品,但戴望舒喜好果尔蒙、耶麦等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的作品。他后来能成为那个时代把中国古典诗艺跟西方更新诗艺结合得更好的现代诗人,与他的这段学习经历有很大关系。

1928年8月,戴望舒的成名诗歌《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叶圣陶在编发这首诗时,称许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由于叶圣陶的极力举荐,戴望舒一夜成名,开始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

1929年4月,戴望舒编订的第1本诗集《我的记忆》由上海水沫书店印行。这是他前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戴望舒的诗从闻一多、徐志摩那儿获取的主要是外在韵律和格式,而从英、法诗歌那儿获取的主要是“忧郁的情调”。

戴望舒靠《雨巷》成名,但他在诗坛的领袖地位则是《现代》杂志造就的,或者说是主编施蛰存的推动所致。在《现代》杂志,戴望舒发表了大量的诗歌译作。

与众不同的留学生涯

戴望舒与施蛰存当年是一同考进上海大学的同窗好友。后来戴望舒喜欢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由于他的执着追求,1931年,施绛年终于心有所动,与戴望舒订婚。但施绛年提出要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洋学位并找到体面工作后,方可完婚。出于对施绛年的爱,面对经济上的困窘,戴望舒毅然决定出国留学。1932年,戴望舒搭乘邮船从上海出发前往法国。到巴黎后,他一面在巴黎大学旁听,一面在一所语言学校学习西班牙语。但他似乎对学位没多少兴趣,甚至没有读书计划,整日忙于翻译、写作。

作为戴望舒的挚友,施蛰存在国内身兼他的代理、亲友、财务总管等数职。戴望舒每月给施蛰存一定数量的文稿,施蛰存负责发表、出版事宜,并每月给戴望舒汇出一定的款项。但稿费根本不足以应付戴望舒在巴黎的生活,后来戴望舒转入费用比较低的里昂中法大学,情况才有所好转。

与法国相比,西班牙对戴望舒似乎更具有吸引力。1934年8月,戴望舒从里昂乘火车去西班牙旅行。在西班牙,他除了游历,大部分时间是去图书馆、逛书店和书市。他购买了不少西班牙语的书籍,光是《堂吉诃德》就买了好几个版本。

1934年10月,戴望舒由西班牙回到法国。但他没能在法国继续待下去——1935年5月,里昂中法大学把他开除了。有人说,戴望舒被开除并不是因为他旷课离校。1934年春季,巴黎以及若干法国大城市爆发群众游行,反对法国日益猖獗的法西斯势力,戴望舒参加了游行。在西班牙旅行时,他又参加了西班牙进步群众的反法西斯游行。西班牙警方通知了法国警方,于是学校将他开除,并遣送回国。据说,戴望舒回国时,只有一张四等舱的船票,四等舱夜间连被子都没有,晚上冷得只得蜷着身子来回翻滚。

创作与翻译的黄金时期

1935年夏天,戴望舒结束了3年极其贫困的留学生活回到上海。但不幸的是,他得知施绛年已另有所爱,于是两人登报解除婚约。穆时英见戴望舒一直未能摆脱失恋的阴影,就把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了他。穆丽娟刚满18岁,从上海南洋女中毕业,也喜欢文学,对文学上颇有成就的戴望舒仰慕不已。一个有情,一个失恋,加上穆时英的撮合,他们交往半年后订婚,1936年6月举行婚礼。婚后戴望舒除了写作和翻译,还到附近的一个教堂学习俄语。不久他开始翻译普希金、叶赛宁等俄国诗人的作品。

1935年10月,由戴望舒主编的《现代诗风》问世。由于作者的知名度和作品的质量,第1期《现代诗风》很快就卖完了。可是戴望舒没有趁着这股热劲继续编第二期,他有了新的构想,要和“北方诗派”携手合作,出《新诗》月刊。当时的诗歌界存在着南北对峙问题,北方诗坛包括“新月派”和“后期新月派”。南北之分并不只是地域不同,而是由作品的“精神”来加以区别的。戴望舒弃《现代诗风》而创《新诗》,就是想要实现他“南北大团结”的构想。

1936年10月,《新诗》创刊号诞生。这是戴望舒为中国诗歌所做的更大的一件事,他为之花费了巨大心血。《新诗》社址就设在他自己家里,经费也主要来自他个人的腰包。这一时期,戴望舒利用自己手中的刊物,介绍、翻译了不少外国诗人的作品。

戴望舒本来是同情“左翼”思潮的,但他从不随声附和多数人的说法,宁愿背负骂名,也要坚持自己的见解。就在“左翼”文艺大张旗鼓争辩“国防文学”的时候,他因为对“国防诗歌”不满,从维护诗歌艺术品位出发,不惜站到了与“左翼”对立的位置上。戴望舒与“左翼”诗人分道扬镳后,基本上采取与他们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度,唯yi的例外是艾青。二人虽然诗歌主张也不相同,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交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挈妇将雏来到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2年春,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

1949年,戴望舒受邀参加首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点名担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的法文科科长。但不幸的是他很快病倒了。1950年2月28日,他在给自己打针时因用药过量,不幸逝世,年仅45岁。戴望舒被安葬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与朱自清墓相邻。

曲终人散的两次婚姻

与一帆风顺的诗歌创作相比,戴望舒的情感生活却一波三折。这一生,他真诚地爱恋过三个女人,有过两次婚姻,第1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妻子是抄写员杨静,但更终都以离婚结束。

和施绛年分手后,戴望舒与穆丽娟相恋结婚,但新婚的甜蜜过后,两人间的感情逐渐有了分歧。穆丽娟发现戴望舒的生活,并不是她原来想象的那般浪漫。戴望舒每天就是看书读书,很少说话。穆丽娟20岁还不到,带着女儿,整日与忙忙碌碌的戴望舒在一起,很不适应这种生活。?让穆丽娟更感不快的是戴望舒写的一首诗《有赠》:“你引我到了一个梦中,/我却又在别一个梦中忘了你……/终日有意地灌溉着蔷薇,/我却无心地让寂寞的兰花愁谢。”这首诗后来被改为歌词,作为影片《初恋》的主题曲。诗句的广为传唱让穆丽娟很伤心,穆丽娟认为兰花指施绛年,是戴望舒心里想的;蔷薇指自己,是有刺的。

1938年5月,戴望舒举家避难香港。因戴望舒与穆丽娟的哥哥穆时英在政见上发生巨大矛盾,戴望舒开始禁止穆丽娟再同娘家来往。1940年,穆时英在上海被刺身亡,而后穆丽娟的母亲病逝。戴望舒扣下从上海发来的报丧电报,没有告诉穆丽娟。穆丽娟从他处得知消息后,悲痛地带着女儿赶回上海。但丧事已毕,穆丽娟伤心至极,遂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竭力挽回,给穆丽娟发出“绝命书”:“从我们有理由必须结婚的那一天起,我就预见这个婚姻会给我们带来没完的烦恼。但是我一直在想,或许你将来会爱我的。现在幻想毁灭了,我选择了死,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戴望舒与穆丽娟的女儿戴咏素)已经5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它和离婚一样,使你得到解放。”然后服毒自杀,幸运的是被朋友发现,送进医院,更终有惊无险。?但戴望舒的自杀举动并未能动摇穆丽娟离婚的决心。1943年1月,戴望舒更终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彻底解除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据说,当时任汪伪政权宣传部次长的胡兰成曾托人给戴望舒传话,说只要他答应留在上海办报纸,就能保证让穆丽娟回到他的身边,但是戴望舒拒绝了这种交换。

1942年,戴望舒与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杨静相识,并很快进入热恋。尽管杨静的父母竭力反对,但杨静是个充满个性的女孩,她冲破种种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戴望舒结了婚。杨静从小生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龄的差异,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二人便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琐事吵架。1948年,杨静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做了种种努力都未能奏效,1949年二人更终离婚。


前言/序言

戴望舒: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

他才气逼人,名动文坛。他的诗被称作诗坛的“尤物”,美艳而富于可怕的诱惑性。
然而,这个在诗歌里情意绵绵的男人,情路却不堪回首。一辈子谈过三次恋爱,可更后三个女人都愤愤地离开了他,一去不返。
他只能带着一生的哀怨,孤独地走完那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人生映像
戴望舒:丁香空结雨中愁
“瘢痕”之志
1905年,一位天生必是诗人的婴孩降生在浙江杭县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就是后来的“雨巷诗人”戴望舒。戴望舒的父亲戴立诚原是北戴河火车站的一名普通职员,辛亥革命后,辞职南归,先在杭州财政局任职,后到中国银行任职。母亲卓佩芝出身书香门第,虽未上过学,但她知道许多文学典故,能成本地讲述《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戴望舒在这些故事里萌发了更初对文学的兴趣。
戴望舒的童年生活原本是平静的,可是一场天花夺去了他可爱的面容,使他的脸上终身落下瘢痕。当他涉世后,生理上的缺陷,常常变成被人奚落的把柄。
戴望舒的中学同学张天翼曾发表过一篇题为《猪肠子的悲哀》的小说,小说素材之一就是戴望舒的生理缺陷。还有一次,戴望舒与朋友们在饭店吃饭,结账时,戴望舒说:“今天我没带钱。谁个子更高谁付账,好不好?”个子更高的纪弦却开玩笑说:“不对。谁脸上有装饰趣味的谁请客。”大家没学过画,都听不懂,就问什么叫作“装饰趣味”。杜衡抢着说:“不就是麻子吗?”于是几人哄堂大笑,连邻座不相识的茶客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尽管成年后的戴望舒面容英俊,器宇轩昂,但生理上的缺陷,仍然使他极度自卑。在讥讽与嘲笑中的戴望舒,只有把希望寄托在诗歌上,这是他少年时期就立下的志愿。他认为,他这样一个被生理缺陷困扰的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是某一方面的强手。
《雨巷》使他一夜成名
1923年,18岁的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两年后,1925年,转至上海震旦大学特别班学习法文。学校教的是雨果、拉马丁、缪塞等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经典作品,但戴望舒喜好果尔蒙、耶麦等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的作品。他后来能成为那个时代把中国古典诗艺跟西方更新诗艺结合得更好的现代诗人,与他的这段学习经历有很大关系。
1928年8月,戴望舒的成名诗歌《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叶圣陶在编发这首诗时,称许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由于叶圣陶的极力举荐,戴望舒一夜成名,开始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
1929年4月,戴望舒编订的第1本诗集《我的记忆》由上海水沫书店印行。这是他前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戴望舒的诗从闻一多、徐志摩那儿获取的主要是外在韵律和格式,而从英、法诗歌那儿获取的主要是“忧郁的情调”。
戴望舒靠《雨巷》成名,但他在诗坛的领袖地位则是《现代》杂志造就的,或者说是主编施蛰存的推动所致。在《现代》杂志,戴望舒发表了大量的诗歌译作。
与众不同的留学生涯
戴望舒与施蛰存当年是一同考进上海大学的同窗好友。后来戴望舒喜欢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由于他的执着追求,1931年,施绛年终于心有所动,与戴望舒订婚。但施绛年提出要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洋学位并找到体面工作后,方可完婚。出于对施绛年的爱,面对经济上的困窘,戴望舒毅然决定出国留学。1932年,戴望舒搭乘邮船从上海出发前往法国。到巴黎后,他一面在巴黎大学旁听,一面在一所语言学校学习西班牙语。但他似乎对学位没多少兴趣,甚至没有读书计划,整日忙于翻译、写作。
作为戴望舒的挚友,施蛰存在国内身兼他的代理、亲友、财务总管等数职。戴望舒每月给施蛰存一定数量的文稿,施蛰存负责发表、出版事宜,并每月给戴望舒汇出一定的款项。但稿费根本不足以应付戴望舒在巴黎的生活,后来戴望舒转入费用比较低的里昂中法大学,情况才有所好转。
与法国相比,西班牙对戴望舒似乎更具有吸引力。1934年8月,戴望舒从里昂乘火车去西班牙旅行。在西班牙,他除了游历,大部分时间是去图书馆、逛书店和书市。他购买了不少西班牙语的书籍,光是《堂吉诃德》就买了好几个版本。
1934年10月,戴望舒由西班牙回到法国。但他没能在法国继续待下去——1935年5月,里昂中法大学把他开除了。有人说,戴望舒被开除并不是因为他旷课离校。1934年春季,巴黎以及若干法国大城市爆发群众游行,反对法国日益猖獗的法西斯势力,戴望舒参加了游行。在西班牙旅行时,他又参加了西班牙进步群众的反法西斯游行。西班牙警方通知了法国警方,于是学校将他开除,并遣送回国。据说,戴望舒回国时,只有一张四等舱的船票,四等舱夜间连被子都没有,晚上冷得只得蜷着身子来回翻滚。
创作与翻译的黄金时期
1935年夏天,戴望舒结束了3年极其贫困的留学生活回到上海。但不幸的是,他得知施绛年已另有所爱,于是两人登报解除婚约。穆时英见戴望舒一直未能摆脱失恋的阴影,就把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了他。穆丽娟刚满18岁,从上海南洋女中毕业,也喜欢文学,对文学上颇有成就的戴望舒仰慕不已。一个有情,一个失恋,加上穆时英的撮合,他们交往半年后订婚,1936年6月举行婚礼。婚后戴望舒除了写作和翻译,还到附近的一个教堂学习俄语。不久他开始翻译普希金、叶赛宁等俄国诗人的作品。
1935年10月,由戴望舒主编的《现代诗风》问世。由于作者的知名度和作品的质量,第1期《现代诗风》很快就卖完了。可是戴望舒没有趁着这股热劲继续编第二期,他有了新的构想,要和“北方诗派”携手合作,出《新诗》月刊。当时的诗歌界存在着南北对峙问题,北方诗坛包括“新月派”和“后期新月派”。南北之分并不只是地域不同,而是由作品的“精神”来加以区别的。戴望舒弃《现代诗风》而创《新诗》,就是想要实现他“南北大团结”的构想。
1936年10月,《新诗》创刊号诞生。这是戴望舒为中国诗歌所做的更大的一件事,他为之花费了巨大心血。《新诗》社址就设在他自己家里,经费也主要来自他个人的腰包。这一时期,戴望舒利用自己手中的刊物,介绍、翻译了不少外国诗人的作品。
戴望舒本来是同情“左翼”思潮的,但他从不随声附和多数人的说法,宁愿背负骂名,也要坚持自己的见解。就在“左翼”文艺大张旗鼓争辩“国防文学”的时候,他因为对“国防诗歌”不满,从维护诗歌艺术品位出发,不惜站到了与“左翼”对立的位置上。戴望舒与“左翼”诗人分道扬镳后,基本上采取与他们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度,独一的例外是艾青。二人虽然诗歌主张也不相同,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交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挈妇将雏来到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2年春,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
1949年,戴望舒受邀参加首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点名担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的法文科科长。但不幸的是他很快病倒了。1950年2月28日,他在给自己打针时因用药过量,不幸逝世,年仅45岁。戴望舒被安葬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与朱自清墓相邻。
曲终人散的两次婚姻
与一帆风顺的诗歌创作相比,戴望舒的情感生活却一波三折。这一生,他真诚地爱恋过三个女人,有过两次婚姻,第1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妻子是抄写员杨静,但更终都以离婚结束。
和施绛年分手后,戴望舒与穆丽娟相恋结婚,但新婚的甜蜜过后,两人间的感情逐渐有了分歧。穆丽娟发现戴望舒的生活,并不是她原来想象的那般浪漫。戴望舒每天就是看书读书,很少说话。穆丽娟20岁还不到,带着女儿,整日与忙忙碌碌的戴望舒在一起,很不适应这种生活。?让穆丽娟更感不快的是戴望舒写的一首诗《有赠》:“你引我到了一个梦中,/我却又在别一个梦中忘了你……/终日有意地灌溉着蔷薇,/我却无心地让寂寞的兰花愁谢。”这首诗后来被改为歌词,作为影片《初恋》的主题曲。诗句的广为传唱让穆丽娟很伤心,穆丽娟认为兰花指施绛年,是戴望舒心里想的;蔷薇指自己,是有刺的。
1938年5月,戴望舒举家避难香港。因戴望舒与穆丽娟的哥哥穆时英在政见上发生巨大矛盾,戴望舒开始禁止穆丽娟再同娘家来往。1940年,穆时英在上海被刺身亡,而后穆丽娟的母亲病逝。戴望舒扣下从上海发来的报丧电报,没有告诉穆丽娟。穆丽娟从他处得知消息后,悲痛地带着女儿赶回上海。但丧事已毕,穆丽娟伤心至极,遂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竭力挽回,给穆丽娟发出“绝命书”:“从我们有理由必须结婚的那一天起,我就预见这个婚姻会给我们带来没完的烦恼。但是我一直在想,或许你将来会爱我的。现在幻想毁灭了,我选择了死,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戴望舒与穆丽娟的女儿戴咏素)已经5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它和离婚一样,使你得到解放。”然后服毒自杀,幸运的是被朋友发现,送进医院,更终有惊无险。?但戴望舒的自杀举动并未能动摇穆丽娟离婚的决心。1943年1月,戴望舒更终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彻底解除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据说,当时任汪伪政权宣传部次长的胡兰成曾托人给戴望舒传话,说只要他答应留在上海办报纸,就能保证让穆丽娟回到他的身边,但是戴望舒拒绝了这种交换。
1942年,戴望舒与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杨静相识,并很快进入热恋。尽管杨静的父母竭力反对,但杨静是个充满个性的女孩,她冲破种种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戴望舒结了婚。杨静从小生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龄的差异,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二人便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琐事吵架。1948年,杨静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做了种种努力都未能奏效,1949年二人更终离婚。
《星辰下的低语》:探寻现代诗歌的广阔天地 本书不包含“疯狂语文不二阅读·高中现代文1·天星教育”中的任何具体篇目、例句或分析。 《星辰下的低语》是一部精心策划的现代诗歌选集,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感受当代诗歌的独特魅力,领略其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本书汇聚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杰出诗人之作,从朦胧的诗意到现实的呐喊,从细腻的抒情到宏大的叙事,力图展现现代诗歌的多元光谱。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字,点燃读者内心的共鸣,激发对生命、对社会、对宇宙的无尽思考。 一、 时代的回响:诗歌与社会的脉络 现代诗歌并非空中楼阁,它深深植根于时代的土壤,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反映着社会的脉动。本书选取的诗歌,或捕捉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人们的迷茫与希望,或记录了城市化进程中个体生存的挣扎与追寻,又或聚焦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碰撞与重塑。 我们会看到,一些诗歌以质朴的语言描绘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勤劳与梦想,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时代画卷。另一些诗歌则以更加尖锐的笔触,触及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阴影,用诗意的力量揭示隐藏在繁华表象下的深层问题,引发读者对社会责任的思考。还有的诗歌,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将个体的命运与时代的洪流巧妙地连接起来,展现出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史诗感。 《星辰下的低语》力求呈现的是一种“无声的呐喊”,一种“沉默的抗争”,一种“温和的质问”。这些诗歌让我们得以透过文字的缝隙,窥见时代的肌理,感受时代的呼吸。它们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是心灵的共振。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与思考。 二、 情感的潮汐:诗人内心的万千色彩 现代诗歌最动人的力量,往往在于其对复杂情感的细腻捕捉与深刻表达。本书中的诗歌,犹如情感的潮汐,时而温柔如水,时而奔腾如海。 我们会探索爱情的种种形态:初恋的青涩羞涩,热恋的炽热缠绵,失恋的蚀骨之痛,以及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成熟与理解。诗人以极富想象力的比喻和象征,将那些难以言喻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情感的起伏跌宕。 友情的力量,在诗歌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那些长久的陪伴,那些患难中的扶持,那些心灵的默契,都被诗人用真挚的笔触记录下来,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亲情的羁绊,无论是父母的关怀,还是子女的依恋,都是诗歌中永恒的主题。诗人常常以朴素的语言,勾勒出家庭的温暖画面,也表达着对亲人的思念与感激。 更进一步,本书还会涉及那些更具哲学意味的情感体验:对生死的困惑,对存在的迷茫,对孤独的体悟,对超越自我的渴望。诗人通过内省与观照,将个体的精神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审视与心灵探索。 《星辰下的低语》相信,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些诗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那些曾经萦绕心头的愁绪,那些无法言说的喜悦,那些深藏心底的渴望,都可能在某一句诗中找到最贴切的注解。 三、 语言的魔术:意象与象征的奇幻之旅 现代诗歌的魅力,离不开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人是语言的魔术师,他们用精炼的文字,创造出无穷的意境,构建出斑斓的世界。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意象与象征的奇幻之旅。我们将看到,那些平凡的景物,如雨滴、落叶、孤灯,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与意义,承载着复杂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巧妙的意象组合,打破了日常的思维定势,开启了读者全新的感知方式。 象征手法在现代诗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那些具象的形象,往往指向更抽象的概念,引发读者多维度的联想。例如,一朵花的凋零,可能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一条河流的奔腾,可能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一个孩童的纯真,可能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本书的选诗,注重语言的音乐性与节奏感。诗人通过对词语的精雕细琢,对句式的巧妙安排,营造出独特的韵律,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同时,我们也关注诗歌的留白与暗示,那些未说出口的部分,往往比直白的陈述更具力量,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星辰下的低语》鼓励读者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词语,体会每一个意象。在语言的魔术中,你会发现,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思想的火花,是情感的激荡。 四、 哲思的星辰:生命与宇宙的永恒追问 现代诗歌的深度,体现在其对生命本质、宇宙奥秘的永恒追问。本书中的许多诗歌,都饱含着深刻的哲思,引导读者进行超越日常的思考。 我们将看到,诗人对“自我”的探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古老的问题,在现代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解读。诗人通过对个体意识的解剖,对内心世界的挖掘,呈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对“时间”的思考,也是现代诗歌的重要主题。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以及在永恒面前个体的渺小,都常常引发诗人的感慨。然而,也正是在对时间流逝的体悟中,诗人们更加珍惜当下,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死亡”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许多诗歌中得到了深刻的探讨。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意义的开始;存在的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与张力。诗人用诗意的语言,抚慰着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也引导着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星辰下的低语》还将触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那些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仅是写景,更是通过自然来观照人心;那些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不仅仅是评论,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反思。 本书希望通过这些哲思的星辰,点亮读者内心深处的智慧之光。我们鼓励读者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找自己的答案,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五、 阅读的体验:感知与启迪 《星辰下的低语》不仅仅是一本选集,更是一次邀请,一次对话。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诗歌的力量渗透到读者的灵魂深处。 本书的编排,力求在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诗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现代诗歌的整体面貌。同时,我们也注重诗歌的独立性,让每一首诗都能独立地闪耀其独特的光芒。 我们鼓励读者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诗歌进行自由的对话。诗歌的魅力在于其开放性,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读者眼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敞开心扉,用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去填补诗歌的空白,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领悟。 《星辰下的低语》相信,诗歌能够启迪心灵,净化灵魂,提升审美。在喧嚣的世界里,诗歌提供了一个宁静的港湾,让我们得以停下脚步,审视内心,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深邃。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这些“星辰下的低语”,让读者感受到现代诗歌的无限可能,体会到语言的极致之美,并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面对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书包含的,是现代诗歌的宽广胸怀,是诗人情感的真实流露,是语言的艺术魅力,是思想的深刻探索。它邀请你,在星辰下静静倾听,那些来自心灵深处,最真挚,最动人的低语。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在引导我们进行深度思考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地方应该这样理解”,而是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我们去独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见解。比如,在读到某篇带有争议性的文章时,书中会引导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权衡,去辩证地看待问题。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因为我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去主动探索和发现。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批判性思维,也学会了如何更全面地认识一个事物。有时候,读完一篇文章,我会被书中的某个观点深深触动,然后会花很长时间去思考,甚至会去找相关的资料来补充自己的理解。这种“举一反三”的学习过程,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应付考试,而是在真正地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不仅仅是记住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种探索未知的勇气。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非常清晰,我喜欢它那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编排方式。一开始可能会是一些比较基础的文章,帮助我们熟悉现代文阅读的常见考点和难点。随着阅读的深入,文章的难度会逐渐增加,涉及到的知识点也更加丰富和复杂。但关键在于,无论难度如何,书中提供的解析都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文章的“细节解读”部分,它会把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某个修辞手法的运用,某个词语的双重含义,或者某个标点符号的独特用意,都一一剖析清楚。这让我觉得,原来一篇好文章里面,竟然藏着这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而且,书中还会穿插一些“专题训练”,针对性地巩固我们学到的知识。比如,针对“主旨概括”会有一组练习,针对“情感态度”也会有专门的训练。这种“分块突破”的方式,让我在各个薄弱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加强。我感觉自己在使用这本书的时候,就像在走一条铺满知识的阶梯,每一步都踏实而有力。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非常吸引眼球,封面色彩鲜明,字体醒目,一看就充满了活力和学习的动力。我拿到手的时候,就立刻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想学习”的气息所感染。书的纸张质量也很不错,摸起来厚实光滑,印刷清晰,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录,条理清晰,让我对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每一个篇章的标题都很有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探究。作者的排版设计也相当用心,重点内容有加粗、标示,或者以不同的颜色区分,使得学习过程更加高效。页眉页脚的设计也很人性化,方便查找和定位。总的来说,从这本书的“颜值”和“手感”上,就已经给了我极大的好感,为接下来的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学习资料的“颜值党”,这本书在这方面绝对是能打满分的。而且,这种细致入微的体现在细节之处,往往最能体现出编者和出版方的专业和用心,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套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深知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但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 G 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走入现代文的殿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文章,更重要的是,它会剖析文章的脉络,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细致到每一个词语的妙用。刚开始我拿到书的时候,觉得内容是不是会很枯燥,毕竟是课本外的拓展嘛。但读了几篇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它选取的文章都非常有代表性,涵盖了各种文学体裁和思想流派,而且每篇文章后面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读,不会显得晦涩难懂。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会针对性地给出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帮助我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我发现自己以前阅读文章很多都是“囫囵吞枣”,现在通过这本书的引导,我学会了如何去“精读”,去品味文字背后的深意。这种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背书”,而是在真正地“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在我准备期末考试的时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之前现代文阅读总是丢分,尤其是在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和挖掘作者情感方面,总是感到力不从心。但自从开始使用这本书,我的进步可以说是“肉眼可见”。它提供的解题思路非常实用,很多方法都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书中的例题分析也非常详细,让我能够一步步地模仿学习。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建立了一种“自信心”。以前做现代文阅读,我总是心虚,怕自己理解错误。但现在,我能更冷静地分析问题,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重点。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提到的“难点”和“考点”,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对应的讲解和练习。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个“秘密武器”,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各种类型的现代文阅读题目。我现在已经把这本书当作我的“必备学习手册”,每次遇到难题,都会翻开它来寻求答案和方法。

评分

哎哟,不错哦,辛苦京东的工作人员??

评分

给弟弟买的,希望有用

评分

疯狂语文不二阅读·高中必读名著·天星教育

评分

书本质量很好,包装一般

评分

学习的良师!!

评分

非常好看,讲故事的

评分

此书真的挺好,很适合孩子阅读

评分

我很喜欢,纸质很好,内容有助于提高积累。

评分

给别人买的,他们说还不错。配合着活动,你就打三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