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2018版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

华图·2018版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图教育 著
图书标签: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公共基础知识
  • 华图
  • 教材
  • 2018版
  • 备考
  • 公务员
  • 考试用书
  • 知识点
  • 行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ISBN:97875051344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52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彩色印刷 同步视频 讲练结合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国情社情、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自然科技、行政管理与公文写作。本书以这七大模块为提纲,收录了2017年“”及时政热点及,内容全面,贴合考情。

作者简介

华图教育: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企业,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的合作单位。参与该书编写的作者均系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专家,有多年的公务员教学经验,长期从事公务员考试教学与研究工作,均担任华图公务员考前培训辅导教材与预测试卷主编,主持编写国版及各省市公务员辅导教材、公务员考试预测试卷等。对全国乃至各省市的省情、考试特点、重点、方向等有深刻了解,对考试有精准的把握,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备受广大学员推崇。

目录

模块一国情社情
备考指南3
章国情5
节国土与资源5
第二节人口与民族11
第二章社会时政热点13
节热点解读13
第二节总书记重要讲话18
华图原创题库精选26
模块二政治常识
备考指南31
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33
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3
第二节物质和意识34
第三节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37
第四节认识和实践40
第五节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43
第六节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44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47
节毛泽东思想概述47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48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50
第四节战线51
第五节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53
第六节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54
第七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55
第三章邓小平理论57
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57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精髓57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58
第四节社会主义改革59
第五节对外开放60
第六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1
第四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3
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63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63
第五章科学发展观64
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64
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65
第六章中共党史66
华图原创题库精选71
模块三经济常识
备考指南77
章经济学及市场经济79
节经济学基本常识79
第二节市场经济80
第二章宏观经济常识83
节宏观经济调控83
第二节财政与税收83
第三节货币与银行86
第三章微观经济常识88
节市场主体88
第二节市场机制89
第三节市场竞争92
第四节收入分配93
第四章国际经济常识95
节国际贸易95
第二节汇率96
第五章产业经济常识100
华图原创题库精选103
模块四法律常识
备考指南109
章新法专讲112
节新法解读——《慈善法》112
第二节旧法修订112
第二章法理学114
节法理学概述114
第二节法律的制定和实施115
第三节法律关系与法律监督116
第三章宪法118
节宪法的基本理论118
第二节国家的基本制度120
第三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23
第四节国家机构124
第五节立法体制130
第四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133
节行政法概述133
第二节行政行为134
第三节行政复议144
第四节行政诉讼法146
第五章刑法与刑事诉讼法151
节刑法概述151
第二节犯罪153
第三节刑罚154
第四节国家公务员职务犯罪157
第五节刑事诉讼法157
第六章民法与民事诉讼法162
节民法概述162
第二节民事主体与民事客体163
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166
第四节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169
第五节物权与所有权171
第六节债权172
第七节知识产权173
第八节诉讼时效174
第九节民事诉讼法175
华图原创题库精选182
模块五历史、文化常识
备考指南189
章历史常识192
节中国古代史192
第二节中国近代史200
第三节中国现代史204
第四节世界史208
第二章文化常识210
节中国文学常识210
第二节外国文学常识215
第三节文化常识218
华图原创题库精选226
模块六自然、科技常识
备考指南235
章自然常识238
第二章科技常识244
节高新技术及其成果244
第二节新中国科技成就246
第三节生活百科250
华图原创题库精选257
模块七行政管理与公文写作
备考指南265
章行政管理常识266
节行政管理概述266
第二节行政组织270
第三节行政领导272
第四节行政决策275
第五节行政执行279
第六节行政监督284
第二章公文写作与处理常识288
节公文概述288
第二节公文写作294
第三节事务性文书写作308
第四节公文处理315
华图原创题库精选318

精彩书摘

章国情

节国土与资源


一自然状况

(一)我国的地理位置与国土面积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东南面临海洋,西北深入亚欧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我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我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千米。东邻朝鲜,南连越南、老挝、缅甸,西南和西部与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东北、正北有俄罗斯、蒙古,西北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除了广阔的陆地以外,尚有宽阔的海域和众多的岛屿。大陆海岸线总长约为1.8万千米,岛屿海岸线总长约为1.4万千米。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及文莱等国,与我国隔海相望。

(二)我国的地形

1.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我国均有分布,这为我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我国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我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通常情况下将地势分为三级阶梯:

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的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高原和大型的盆地,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从我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我国近海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海底的全部、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都属浅海大陆架。目前,开发海洋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主要是在大陆架上进行的。

4.我国的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我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淮河、黑龙江、京杭运河等。我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我国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著名的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青海湖等。

前言/序言

近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题目的难度在不断增加,对考生掌握知识面的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基础知识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自然、科技、行政管理乃至公文写作等方方面面,具有学科跨度大、知识点繁杂的特点,且呈现出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点相互融合、综合考查的命题趋势。

鉴于此,很多考生朋友在备考时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收效甚微,更有甚者,直接抱着“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放弃对这一部分的复习。显然,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需知,如今公务员考试正逐渐走上规范化的道路,而越是规范,其命题越是有章可循。因此,本书旨在帮助考生深刻理解考试大纲,抓住命题规律,从而有的放矢,节省宝贵的复习时间,并尽可能多地接收实用信息。

华图教育多年来致力于公考领域的研究与培训,拥有一批具有多年研究经验的资深专家以及具有多年一线培训经验的优秀讲师。在本书的编撰中,我们力邀多位公共基础知识领域的资深专家,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心得,以各类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为基础,力求与时俱进、贴合考情,为广大考生备战《公共基础知识》科目保驾护航。

本书具有如下四大特色:

◎全面收录考点——贴合考情

本书根据历年真题,总结出《公共基础知识》考查的七大模块,包括国情社情、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自然科技、行政管理与公文写作。本书以这七大模块为提纲,收录了时政热点及相关知识点,内容全面,贴合考情。

◎突出备考重点——力求高效

本书中对每一模块的讲解皆从分析考情入手,使考生先确定学习的方向,再有针对性地接收信息。同时,我们在书中将重点内容标色,方便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快速巩固重要知识点,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经典结合原创——学以致用

本书在重要知识点后皆设置了经典例题,考生可结合经典例题,把握《公共基础知识》的出题思路,从而更加准确地掌握知识的精髓。同时,我们还在每一模块的后配置了“华图原创题库精选”,其题目皆出自华图一线名师之手,命制科学,解析。考生可通过这样一个小测试,模拟实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移动互联学习——随时随地

本书在重要知识点的讲解上为考生配备了视频讲解内容,你只需扫描相应知识点旁的二维码就可以视听名师对该知识点的详细讲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在本书的部分章后为考生设置了“微作业”,手机下载本书官方配套APP(见封二),用其自带扫码工具扫描“微作业”之内的二维码就可以在线做题,学练结合,进一步巩固知识,提升水平,为备考加油助力!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出现纰漏和瑕疵,敬请广大读者指正。如果考生在学习中遇到疑惑,请随时与我们沟通。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核心突破》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响应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以及考生对高效率、高针对性备考的需求而精心打造的公共基础知识领域权威辅导教材。本书紧密围绕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以“精炼、深入、实效”为核心理念,力求为广大考生提供一套最贴合考试实际、最能帮助考生掌握核心考点、最能有效提升应试能力的学习解决方案。 一、 考试定位与内容概述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公共基础知识部分,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面,旨在考察考生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常识、政治理论、人文历史、科技常识等方面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这部分内容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强调对现实生活和国家发展动态的关注。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核心突破》正是基于对历年考试真题、考情分析以及最新时政热点的深度洞察,对公共基础知识的各个模块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精讲。本书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力求将复杂的知识点化繁为简,让考生能够快速抓住命题的精髓。 二、 分章内容详解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本部分是政治理论的核心,也是公务员考试的重中之重。我们将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基本原理入手,深入剖析其科学性和革命性。重点将围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四大板块进行详尽解读。 唯物论: 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运动的规律、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以及实践在认识形成中的作用。重点关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以及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法: 详细阐述矛盾的观点、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条件与因素、形式与内容、本质与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与现实等基本范畴。强调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认识论: 重点在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以及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以及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历史唯物主义: 核心在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深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以及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本书将重点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将系统梳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邓小平理论: 重点分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强调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内涵,以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 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核心,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是当前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我们将围绕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贡献、核心要义(如“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进行深度解读。尤其会关注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安全、国防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战略部署和创新论述。 第二部分: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是公务员考试的另一大热点,要求考生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对国家发展动态的及时把握。本部分内容将紧密结合近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要会议精神、重要领导人讲话等。 国内时事: 涵盖国家宏观经济形势、重要的改革举措(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科技创新成就、环保政策、国家安全战略、意识形态工作等。 国际时事: 关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主要国家关系、重大国际组织活动、地区热点问题、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国际安全挑战等。 重要会议与文件精神: 重点梳理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重要会议(如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的主要精神和决议,以及重要政策文件的核心要义。 本书将采取“梳理 + 分析 + 预测”的模式,对时事政治进行深度解析,不仅呈现事实,更引导考生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原因、重要意义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考点进行预测。 第三部分:法律常识 法律常识在公务员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考察考生对我国基本法律体系的认知和理解。本部分将精选与公务员工作密切相关、考试频率较高的法律法规进行重点讲解。 宪法: 深入解读宪法的基本原则、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的重要制度等。 行政法: 重点讲解《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以及公务员法、公务员录用、考核、奖惩等相关规定。 民法: 涵盖物权、合同、侵权责任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刑法: 关注与国家公职人员相关的犯罪类型、构成要件及处罚原则。 其他重要法律: 如《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党内法规等,都将根据考试大纲要求进行重点阐释。 本书在讲解法律条文的同时,将大量结合案例分析,帮助考生理解法律的实际应用,提升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经济学常识 经济学常识是理解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运行机制的基础。本部分将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层面进行讲解。 宏观经济: 重点阐释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发展战略和调控目标。 微观经济: 介绍供求理论、价格机制、市场结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等基本理论。 财政与金融: 讲解税收、国债、公共财政、银行体系、货币供给、利率、金融市场等内容。 对外经济: 涉及国际贸易、国际收支、国际货币体系、自由贸易区等。 本书力求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复杂的经济理论,并着重考察考生对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和政策取向的理解。 第五部分:哲学与历史文化常识 这部分内容旨在考察考生的人文素养和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知。 哲学: 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将涉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历史: 重点梳理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与国家发展、社会变革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时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将有所涉及。 文化: 涵盖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以及现代文化发展和社会思潮。 第六部分:科技常识 科技常识部分主要关注与国计民生、国家战略相关的科技前沿和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 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通信等。 生物技术: 如基因工程、生物医药等。 航天航空: 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 新能源与环保技术: 如清洁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与成就。 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相关科技知识,并强调其在国家发展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 编排特色与学习指导 体系化梳理: 全面覆盖考试大纲,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 重点突出: 针对历年考试真题和高频考点,进行深度讲解,帮助考生把握复习方向。 案例解析: 大量引入与考点相关的实例、数据和政策解读,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语言精炼: 避免冗余和空泛的论述,力求语言精准、简洁,便于理解和记忆。 逻辑清晰: 各章节之间、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严谨,便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紧扣时政: 确保内容的时效性,与最新的国家政策和发展动态同步。 学习建议: 每章结束后,提供简要的学习总结和复习要点,指导考生进行有效巩固。 四、 适用人群 本书适用于所有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自治区、直辖市、市级、县级等各级机关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无论您是初次备考的新手,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考生,本书都将是您备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结语 备考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是成功的第一步。《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核心突破》致力于为您提供一条最清晰、最有效的学习路径,帮助您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升知识储备和应试能力,最终实现通关梦想。我们相信,凭借您的勤奋努力和本书的科学指导,定能顺利通过考试,开启您精彩的公职生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朴实了,拿到手里的时候,我甚至有些怀疑是不是买错了版本。那种深沉的蓝配上略显过时的字体,让人联想到的是那种扎扎实实的、不事雕琢的实用主义。我当时正为行测里那些层出不穷的数学题焦头烂额,满心期待着能有一本能点亮我数学思维的“神书”。然而,翻开第一部分,扑面而来的是密密麻麻的法律条文和政策解读,瞬间让我从对“快速解题”的幻想中抽离出来,狠狠地摔在了“基础”这个词的地面上。我记得其中关于宪法基本原则的那一章,讲解得极其细致,几乎把每个关键词都拆开来分析了,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深度无疑是令人敬畏的。我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既佩服编者对知识点的把握之精到,又有些恼火它没有提供那种立竿见影的“应试技巧”。这感觉就像是教练让你去跑十公里越野赛,而你却只准备了百米冲刺的装备。这本书更像是一个严谨的大学教材,而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主打“速成”的应试手册。它要求你耐下心来,像耕耘土地一样去理解每一个概念背后的逻辑,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去背诵那些可能明天就忘记的口诀。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试图啃完那一部分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内容,结果感觉自己的脑容量被硬生生地撑大了一圈,但知识的吸收效率却像蜗牛爬行一样缓慢。那些关于诗词格律、断代史的梳理,做得非常系统,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微缩的文学史纲要。但问题在于,它给出的信息密度实在太高了,每一个小标题下面可能都涵盖了三四个重要的历史时间点或者人物关系。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拿出另一本辅助的参考书来交叉印证,否则我总觉得遗漏了什么关键的细节。比如,它在论述唐宋八大家时,对柳宗元的评价角度相当独特,没有落入俗套地只强调他的散文成就,而是着墨于他政治上的失意与文章风格的内在关联,这种深度的剖析固然高明,但对于考试而言,我更希望知道的是“柳宗元是哪朝的?他最著名的文章是哪几篇?”这本书显然走得更远,它似乎在培养一个“学者”,而不是一个“考生”。那种用手写笔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间画重点的疲惫感,至今记忆犹新,感觉自己不是在准备考试,而是在参与一场知识的考古发掘。

评分

这本书的试题设计,与其说是“模拟考试”,不如说是对知识点的“多维度测试”。我做完一套完整的章节练习后,最大的感受是:出题人的思路极其跳跃。它不会简单地考查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常常将政治常识和法律条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比如,一道关于某项政府决策的题目,它不仅要求你了解该决策的程序正当性(法律层面),还要你分析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哲学或政治理论层面)。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对于习惯了分科复习的考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个人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标杆,让你看到真正的高水平考试可能要求达到怎样的一个知识融合度。做完之后,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一下,为什么出题人会选择这种组合来考察,而不是仅仅对答案的对错耿耿于怀。这种“钻研精神”是这本书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我的,虽然过程很痛苦,但结果似乎是更有深度的收获。

评分

行政管理和宏观经济学的那几章,对我来说简直是噩梦的开始。我一直是文科生思维定势的忠实信徒,面对那些曲线图和复杂的经济学术语时,我的大脑会本能地启动防御机制。这本书在解释“IS-LM模型”时,用了很多篇幅来铺垫背景知识,从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讲起,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是完整的,无可指摘。但是,对于一个时间紧迫的考生来说,这种“循循善诱”的讲解方式无疑是一种折磨。我试着用它提供的方法去推导几个经典案例,结果发现,如果不能把前置的理论基础吃透,后面的应用题就是一头雾水。我记得有道题是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协同作用的,书上的解析给出了三种不同情景下的最优解,每一种解法背后都隐含着对当时社会经济背景的假设。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国家经济运行的原理好像更了解了一点,但这与我如何在四选一的题目中选出正确答案,似乎还有相当大的鸿沟。它更像是一本启发思考的读物,而非高效解题的工具。

评分

最后的总结部分,编者用了一段非常谦逊的话语,强调教材的局限性,并鼓励我们结合最新的时政热点进行学习。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因为它展现了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然而,从实战角度来看,2018年出版的教材,其时政部分的覆盖面自然无法触及到未来几年的最新动态。在做那些紧跟政策导向的题目时,我明显感觉到内容有些滞后,需要额外补充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重要会议精神。这使得我不得不频繁地在纸质书和电子资料之间来回切换,大大降低了复习的流畅性。总的来说,这本书像一位严厉但学识渊博的老教授,他给了你一把探索知识迷宫的地图,但却没告诉你哪里有捷径,也没有为你准备好最新的导航系统。它教会你如何思考,却不能保证你每次都能拿到满分,这是一种对学习者自主性的极大考验。

评分

习惯性好评,但愿能够有用。

评分

还可以,这个东西没有最全面的,只能多买几本参考

评分

挺好的,赞一个,快递速度也快!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好。。。。。。

评分

还可以,这个东西没有最全面的,只能多买几本参考

评分

特别棒

评分

特别棒

评分

很不错的,京东的东西就是很好!多快好省多快好省多快好省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