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世紀入華天主教傳教士列傳 [法] 榮振華 等著 廣西師範本社

16~20世紀入華天主教傳教士列傳 [法] 榮振華 等著 廣西師範本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法] 榮振華 等 著,耿昇 譯
圖書標籤:
  • 天主教
  • 傳教士
  • 中國近代史
  • 西方教會
  • 傳記
  • 曆史
  • 文化交流
  • 宗教
  • 榮振華
  •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3391660
商品編碼:12067335230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0-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68
字數:13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這部《16—20世紀入華天主教傳教士列傳》包括入華天主教修會和傳教會入華會士的三部列傳。
一、法國前入華耶穌會士榮振華神父所著《1552--1800年在華耶穌會士列傳》(羅馬耶穌會研究所、巴黎拉杜宰和阿奈齣版社聯閤齣版,1973年)。
二、原入華遣使會士方立中輯錄的《l697—1935年在華遣使會士列傳》(北平遣使會書局,1936年版)。
三、遣使會士熱拉爾·穆賽和布裏吉特·阿帕烏主編的《1659--2004年入華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列傳》(巴黎外方傳教會檔案館2004年版)。特彆需要說明的是,這部書原書名叫做“1659—2004年遣使會士列傳”,包括赴遠東的所有造使會士的列傳,譯者隻選擇那些曾入華的遣使會士的列傳,故更名為“1659--2004年入華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列傳”。
這部《16—20世紀入華天主教傳教士列傳》基本上囊括瞭法國在長達5個世紀期間,被遣往中國的天主教傳教士中的絕大多數傳教士的傳記,由此,本書成為一部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和海外漢學發展史的重要工具書。

目錄1552-1800年在華耶穌會士列傳
基督教傳入中國的第三次高潮——耶穌會士入華(代序)
中譯本序
緒論
第一章 列傳
第二章 相關資料的綜閤統計錶
一、曆任欽天監監正的耶穌會士名錄
二、康熙時代的中國大地圖
三、《乾隆得勝圖》(1754~1760年)
四、北京觀象颱(由南懷仁於1764年修復)並附南京各觀象颱
五、北京的夏宮——圓明園
六、各種文化的聚閤,東西方關係
七、耶穌會士官吏名錄
八、被派往歐洲的司庫和在華司庫名錄
九、中國的曆任副省會長和法國傳教區的曆任長上名錄
十、日本和中國的巡按使名錄
十一、入華耶穌會士大事年錶
十二、主要教案統計錶
第三章 入華耶穌會士人員分類統計錶
一、用羅馬拼音和漢字拼寫的入華耶穌會士人名規則
二、已確知漢名的入華耶穌會士名錄
三、入華耶穌會士教名(聖名)中西文對照錶
四、入華耶穌會士漢姓統計錶
五、入華耶穌會士國籍統計錶
六、專業術語詮釋
七、幾個特殊地名
……
1697-1935年華遣使會士列傳
1659-2004年入華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列傳

16至20世紀入華天主教傳教士傳記集:跨越時代的信仰與文化交融 本書籍並非僅僅是零散的傳教士個人史料匯編,而是一幅精心繪製的時代畫捲,勾勒齣近五個世紀以來,天主教傳教士群體在中華大地上傳播信仰、交流文化的生動軌跡。它以宏大的曆史視角,深入剖析瞭這一特殊群體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他們如何適應中國社會,如何與本土文化進行碰撞與融閤,以及他們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發展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一、 曆史的洪流:傳教士入華的時代背景與演變 16至20世紀,是中國曆史上風雲變幻的巨大變革時期。從明朝末年的閉關鎖國到清朝的相機開放,再到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以及最終民族獨立與國傢復興的偉大進程,這些時代背景深刻地塑造瞭傳教士入華的機遇與挑戰。 明末清初:最初的接觸與文化隔閡的挑戰(16世紀末-17世紀) 明朝末年,隨著地理大發現的浪潮,歐洲的耶穌會士是第一批大規模踏足中國的傳教士。他們並非單純的傳教者,更是科學傢、學者和藝術傢。利瑪竇、徐光啓等人的交往,標誌著東西方知識與信仰的初步碰撞。此時,傳教士麵臨的最大挑戰是語言、文化和中國士大夫階層根深蒂固的儒傢思想。他們試圖通過“適應主義”策略,將基督教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閤,但這也引發瞭“禮儀之爭”,成為日後傳教事業的重大阻礙。 這一時期的傳教士,往往具備極高的學術造詣,他們不僅帶來瞭西方的科學技術,如天文、曆法、數學、地理學等,還通過翻譯、著述,將中國的經典和文化介紹給西方,開啓瞭東西方知識互鑒的序幕。他們的科學考察和地理發現,也為西方瞭解中國提供瞭寶貴的資料。 清朝中前期:穩步發展與內部的張力(17世紀-18世紀) 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雖然經曆瞭“禮儀之爭”的波摺,但仍有一些傳教士在中國宮廷和地方上獲得瞭相對穩定的生存空間。他們繼續從事科學研究、藝術創作,並建立瞭一些教會機構。例如,安東尼奧·德·安德拉德(Antonio de Andrade)在藏區傳教的早期嘗試,以及郎世寜(Giuseppe Castiglione)等人在宮廷繪畫領域的成就,都為這一時期增添瞭色彩。 然而,隨著西方國傢對中國貿易的興趣日益增長,以及乾隆朝後期對外來傳教士的政策逐漸收緊,傳教士的活動範圍和自由度受到限製。教會內部的派係鬥爭和管理問題,也成為製約傳教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晚清時期:被迫開放與社會變革的參與(19世紀-20世紀初)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被迫打開國門,西方傳教士也藉由不平等條約獲得瞭在中國更廣泛的活動權利。這一時期,傳教士的數量急劇增加,活動範圍遍及全國各地。他們不僅繼續傳播宗教,更積極投身於教育、醫療、慈善和社會改良等事業。 丁韙良(William Martin)、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等傳教士,積極參與中國的近代化建設,創辦學校(如京師大學堂的前身、同文館),翻譯西方書籍,甚至參與政治活動,試圖推動中國的改革。他們在中國建立的醫院,如協和醫院,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傳教士的活動也與列強的侵略行為聯係在一起,這使得他們的形象變得復雜,既有積極的貢獻,也難免被視為西方文化侵略的工具,這種矛盾性在晚清社會引起瞭深刻的討論和反思。 民國時期:轉型與挑戰並存(20世紀初-1949年) 民國成立後,傳教士的活動環境發生瞭變化。一部分傳教士繼續堅持在華傳教,並積極支持中國的教育和醫療事業。例如,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在燕京大學的貢獻,以及許多傳教士在抗日戰爭期間為中國人民提供的援助。 但隨著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和國傢主權的逐漸恢復,外國傳教士麵臨著更大的壓力,他們的教會組織也開始經曆本土化的轉型。一些傳教士選擇迴國,一些則繼續留下來,適應新的政治格局。 二、 群像的描繪:傳教士的身份、動機與貢獻 本書籍並非簡單羅列姓名,而是緻力於勾勒齣傳教士群體的多重麵嚮。 多樣化的身份: 這些入華傳教士來自不同的國傢(主要是法國、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德國、英國、美國等),隸屬於不同的宗教組織(耶穌會、方濟會、多明我會、遣使會、聖母聖心會、聖言會、瑪利諾會等),擁有各異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經曆。他們中既有傑齣的神學傢、哲學傢,也有精通科學的工程師、醫生,還有擅長藝術的畫傢、音樂傢,以及熱衷於社會改革的教育傢。 復雜的動機: 他們的入華動機是多層麵的。最核心的當然是傳播基督教信仰,但伴隨而來的是對知識的渴求、對異域文化的好奇、對科學技術的探索,以及在一些情況下,與國傢利益、殖民擴張的隱秘關聯。許多傳教士懷揣著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尊重,希望通過教育、醫療等方式改善他們的生活,這部分人展現瞭純粹的奉獻精神。 卓越的貢獻: 文化交流的橋梁: 他們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他們將西方的科學、技術、藝術、哲學、醫學等引入中國,同時也深入研究中國的儒傢經典、文學藝術、曆史民俗,並將之介紹給西方世界,促進瞭東西方文明的相互理解。 教育事業的開拓者: 許多傳教士在中國創辦瞭最早的新式學堂,為中國培養瞭第一批接受近代教育的人纔,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對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産生瞭重要影響。 醫療與慈善的貢獻者: 傳教士建立的醫院和診所,為中國人民提供瞭急需的醫療服務,尤其是在傳染病防治和手術技術方麵。他們還積極參與慈善事業,救助孤兒、老人,建立收容所,體現瞭人道主義關懷。 科學研究的推動者: 一部分傳教士在天文、地理、博物、工程等領域取得瞭顯著成就,他們的科學考察和學術研究,為中國的科學發展留下瞭寶貴的財富。 語言與文獻的記錄者: 他們學習和研究中國語言,翻譯瞭大量的中國古典文獻,為後世研究中國語言和文化提供瞭珍貴的資料。 三、 時代的反思:傳教士現象的復雜性與影響 本書籍在呈現傳教士群體的同時,也深刻反思瞭這一曆史現象的復雜性。 “文明的衝突”與“文明的融閤”: 傳教士的到來,無疑帶來瞭西方文明的衝擊,但也促進瞭中國與世界的聯係,加速瞭中國社會從封閉走嚮開放的進程。在衝突與融閤的過程中,中國社會發生瞭深刻的變革。 傳教士與中國近代化: 傳教士在教育、醫療、科學技術等領域的貢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中國的近代化進程,為中國社會轉型提供瞭重要的思想和物質基礎。 宗教與政治的交織: 尤其是在晚清時期,傳教士的活動與列強的政治、經濟利益緊密相連,使得他們的角色變得復雜,既有傳播福音的使命,也難免受到政治陰影的籠罩。 本土化與自我革新: 隨著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天主教會也麵臨著本土化改革的挑戰,如何在中國社會中紮根,如何實現教會的中國化,成為一個持續探索的問題。 四、 研究的意義:曆史的鏡鑒與啓示 本書籍的研究,不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當下和未來的啓示。 理解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視角: 通過傳教士的視角,我們可以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遷,以及中國與西方世界互動的復雜性。 審視文化交流的得失: 傳教士的經曆,為我們提供瞭審視不同文化之間交流與碰撞的生動案例,從中可以汲取關於如何處理文化差異、實現跨文化理解的經驗。 反思宗教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傳教士的活動,揭示瞭宗教在不同曆史時期對社會文化、教育、醫療等方麵的影響,為我們提供瞭反思宗教與社會發展關係的寶貴材料。 曆史人物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書籍所展現的傳教士個體,其形象並非單一的英雄或反派,而是充滿瞭人性、信仰、理想與現實的掙紮,這種對曆史人物的立體呈現,是曆史研究的重要價值所在。 總而言之,這本書籍並非僅僅是一部傳教士的傳記匯編,它是一部關於信仰、文化、曆史、社會變遷的深刻敘事。它以紮實的史料和嚴謹的分析,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走進16至20世紀的中國,感受傳教士群體在中國大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記,理解他們與中國社會的復雜關係,並從中獲得對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種穿越時空的沉浸感,仿佛自己化身為那個時代的旁觀者。作者們在梳理這些傳教士的生平事跡時,沒有采取那種枯燥的編年體敘事,而是更注重故事性。他們的文字功力很深,能夠將那些看似遙遠的曆史人物,用一種非常貼近人性的方式展現齣來。比如,記錄他們遠離故土的孤獨,麵對水土不服時的掙紮,乃至於在信仰與現實的張力下的內心掙紮,這些情感的流露,很容易引起現代讀者的共鳴。這種細膩的筆觸,讓原本可能被視為“異類”或“入侵者”的群體,其復雜的心路曆程得到瞭充分的展現,體現瞭一種更高層次的曆史同理心。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很考究,封麵那種帶著曆史感的色調和字體選擇,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拿在手上,那種沉甸甸的質感,讓人對其中蘊含的厚重內容充滿期待。我特彆欣賞齣版社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內頁的紙張選擇,不僅閱讀起來舒服,而且似乎也更能襯托齣曆史文獻的莊嚴感。從排版布局來看,條理清晰,注釋翔實,這對於研究這類專業性較強的傳記資料來說至關重要。好的書籍,首先得讓人願意翻開它,而這本在視覺和觸覺上的體驗,無疑是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值得收藏、可以反復研讀的精品齣版物,而不是那種匆匆忙忙趕工齣來的快餐讀物。這種對書籍本身的尊重,也間接體現瞭編者和齣版方對所載曆史人物的敬意。

評分

這本書的史料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似乎不僅僅是簡單的人物履曆匯編,更像是一部微縮的晚清民初社會變遷史。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展現傳教士個體經曆時,那種穿插進當時的政治、文化乃至日常生活細節的敘述方式。這使得人物的形象不再是臉譜化的,而是立體、豐滿且充滿矛盾的。比如,對某位傳教士在地方官府交涉中的謹慎處理,或者他們在鄉間傳教時如何與當地風俗進行微妙的博弈,這些細節的描摹,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中西文化交流早期復雜性的理解。它迫使我們跳齣簡單的“對立”或“同情”的二元框架,去審視那個時代,那些身處十字路口的人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背後的無奈與堅守。讀完之後,會有一種“原來曆史是這樣發生的”的豁然開朗感。

評分

如果從學術嚴謹性的角度來衡量,這本書的學術水準是毋庸置疑的。參考文獻的廣度和深度,以及注釋的詳盡程度,都體現瞭作者團隊深厚的功底。它成功地將大量零散、散落在各地檔案館或私人收藏中的一手資料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整閤,這是極大的貢獻。特彆是對於某些地方性教案的還原,細節之詳盡,令人嘆服。可以說,這本書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石。它不是一本輕鬆的“閑書”,而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帶著曆史學者的審慎態度去研讀的嚴肅著作,每一次重讀,都會發現新的可以深入探究的脈絡。

評分

這本書對於研究特定區域的近代史學傢來說,無疑是一座寶藏。它不僅僅是關於宗教人物的傳記,更是關於近代中國地方權力結構、社會心理變動以及西方科學技術、思想觀念滲透路徑的側麵記錄。我注意到,作者們在引述資料時,往往能提供多方佐證,這使得傳記中的事件描述具有極高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傳教活動是如何與地方精英的利益、底層百姓的生計,乃至宗族間的權力鬥爭交織在一起的。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視角,極大地拓展瞭我們對近代化進程中“文化傳播”這一議題的理解深度,遠超一般的通史敘述所能達到的層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