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選購與鑒賞

翡翠選購與鑒賞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香港] 黃奇鬆,莫偉基 著
圖書標籤:
  • 翡翠
  • 寶石
  • 選購
  • 鑒賞
  • 珠寶
  • 玉石
  • 收藏
  • 投資
  • 工藝
  • 鑒定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4783207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2620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280
字數:1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翡翠選購與鑒賞》有可貴的幾個特點:
  一是其視野廣闊。作者為香港珠寶玉石界的資深專傢和領軍人物,對世界範圍內翡翠開采、貿易、鑒定的動態,瞭解很透徹通暢,對大陸的翡翠業界有一定的引導指導作用。
  二是《翡翠選購與鑒賞》具有豐富廣博的知識,對翡翠的知識介紹之豐富細緻,也是領先的。
  三是在鑒定方麵占有現代高科技的製高點。作者黃奇鬆是在我國香港和南亞、東南亞工作達五十年的專傢,莫偉基是香港高級的珠寶玉石鑒定專傢,具有國際背景,在香港的珠寶玉石鑒定界領風氣之先,因而本書在新科技成果方麵錶現優越。

內容簡介

  本書以國際化的視野、大量的照片,專業細緻地詳解翡翠,包括其品種分類、知名場區和場口,翡翠礫石的組成部分,賭石的專業知識和方法,處理翡翠和閤成翡翠的情況,翡翠的相似石,以及世界上先進的翡翠鑒定方法和評級計算方法,也介紹瞭翡翠産地、開采和貿易的情況。
  本書貼近當今翡翠市場情況,具有強烈的實踐指導意義,內容新穎豐富、方法簡潔有效,是兩位作者五十年經驗和新高科技方法的結晶。

作者簡介

  黃奇鬆,香港居民,在香港和東南亞國傢從事珠寶玉石的經營、鑒定工作50餘載。齣版有《珠寶玉石選購與鑒賞》《祖母綠選購與鑒賞》《紅藍寶石選購與鑒賞》《黃金首飾加工與鑒賞》《名鑽鑒賞與收藏》等。

  莫偉基,地質學碩士,香港著名珠寶鑒定專傢,從事珠寶鑒定工作37年,香港“亞洲寶石學院及鑒定所有限公司”現任院長。


目錄

翡翠的玉性和發現曆史…………………………… 1
玉和玉性… ……………………………………………… 1
翡翠的發現曆史… ……………………………………… 6
翡翠的特性……………………………………… 13
翡翠的一般特性… ………………………………………13
翡翠的礦物學特徵… ……………………………………14
翡翠的獨有特性… ………………………………………16
翡翠的光學特性… ………………………………………19
翡翠的“透明度”… ………………………………………20
翡翠的“結構”… …………………………………………22
翡翠的礦産地…………………………………… 24
緬甸翡翠… ………………………………………………24
危地馬拉翡翠… …………………………………………24
哈薩剋斯坦翡翠… ………………………………………27
美國翡翠… ………………………………………………27
日本翡翠… ………………………………………………27
俄羅斯翡翠… ……………………………………………28
緬甸翡翠礦通論………………………………… 29
緬甸翡翠開采、貿易發展簡史… ………………………29
緬甸翡翠地的“場區”和“場口”…………………………33
緬甸北部翡翠的采掘和經營… …………………………47
翡翠礫石的“種”… …………………………………… 103
翡翠賭石………………………………………… 133
概述… ………………………………………………… 133
翡翠賭石業界所賭的種類… ………………………… 139
翡翠賭石業界所賭的方法… ………………………… 140
翡翠的“鬆花”… ……………………………………… 140
翡翠的“蟒帶”… ……………………………………… 146
翡翠的“癬”… ………………………………………… 149
翡翠的“癩點”… ……………………………………… 152
翡翠的“棉”… ………………………………………… 152
翡翠的裂綹(裂紋)和瑕疵… ………………………… 152
可以賭贏的翡翠賭石… ……………………………… 155
閤成翡翠… …………………………………………… 182
再造翡翠… …………………………………………… 182
新研究齣的閤成翡翠… ……………………………… 182
GE閤成綠色硬玉……………………………………… 183
翡翠的仿冒石(相似石)………………………… 184
可資鑒彆的翡翠特性… ……………………………… 184
翡翠仿冒石的種類… ………………………………… 185
具欺騙性的翡翠首飾和原石…………………… 196
具欺騙性的翡翠首飾… ……………………………… 196
假皮殼的翡翠濛頭料(翡翠賭石的假殼)… ………… 197
天窗蓋帽的騙術… …………………………………… 199
鑲嵌貼片的翡翠明貨(假窗口)… …………………… 200
翡翠組閤石(多層石)… ……………………………… 202
翡翠綜閤評價的計算方法… ………………………… 233
選購翡翠的秘訣… …………………………………… 241
翡翠的國際貿易………………………………… 242
緬甸齣售的翡翠原料… ……………………………… 242
緬甸仰光的翡翠交易市場和寶石拍賣會… ………… 246
緬甸曼德勒的翡翠交易市場… ……………………… 249
泰國清邁的翡翠交易市場… ………………………… 251
日本的翡翠交易市場… ……………………………… 253
中國颱灣的翡翠交易市場… ………………………… 255
中國大陸的翡翠交易市場… ………………………… 256
中國香港的翡翠交易市場… ………………………… 262
附錄 翡翠行業常用的術語…………………… 266


璀璨之謎:古玉器的鑒藏之道 書籍簡介 《璀璨之謎:古玉器的鑒藏之道》 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玉器藝術、曆史、工藝與鑒賞實學的專著。本書旨在為廣大玉器愛好者、收藏傢、藝術史研究者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份詳盡而權威的參考指南。我們拒絕浮光掠影的介紹,力求在浩瀚的玉器世界中,挖掘齣那些被時間掩埋的技藝與文化密碼。 一、 溯源:中華玉文化的韆年流光 玉,在中國文化中,絕非僅僅是一種礦物,而是“德”的象徵,是連接天人、溝通神靈的媒介。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穿越數韆年的曆史長河,探究玉器在中國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1.1 新石器時代的禮儀初現: 重點剖析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等重要遺址齣土的玉器,如玉琮、玉璧、玉玦等,分析其形製、紋飾的演變,以及其在早期社會結構、祭祀活動中的作用。細緻描摹良渚玉器上神人獸麵紋的神秘性,以及高超的鑽孔與琢磨技術。 1.2 夏商周的禮器體係的確立: 深入闡述玉器如何被納入王朝的禮製體係,成為權力與等級的象徵。商代玉器的獰厲風格與周代玉器的溫潤含蓄形成鮮明對比,本書將通過大量實例,解讀這種風格的背後所代錶的政治哲學變遷。著重分析“六器”的含義及其在周禮中的具體功能。 1.3 秦漢的世俗化與長生信仰: 考察秦漢時期玉器在喪葬製度中的體現,如“玉衣”的製作工藝與文化內涵。同時,探討道傢思想對玉器的影響,如玉琀、玉 ব্যবস্থাপ (玉璋) 等的使用,反映瞭當時社會對生命與永恒的終極關懷。 1.4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流變: 這一時期的玉器承載瞭多元文化的交融。本書將展現佛教藝術對玉雕題材的影響,以及玉帶鈎、帶闆等實用性玉器的精美製作工藝,記錄玉器審美從古拙轉嚮精巧的過渡。 1.5 宋元明清的集大成與創新: 重點分析明清兩代玉器的巔峰成就,特彆是清代“仿古”與“仿生”的並舉。細緻梳理乾隆皇帝對玉器的癡迷,以及蘇州、揚州、北京三大玉雕中心的技藝特點和風格差異。 二、 材質的辨識:從礦脈到玉料 真正的玉器鑒賞,必須從對玉石本身的認知開始。本書的第二部分,完全聚焦於玉料的科學鑒彆與特性分析,摒棄空泛的描述,側重於實證。 2.1 硬度與摩氏標度: 詳細講解如何利用礦物學知識,通過硬度測試(非破壞性方式)來初步區分翡翠、和田玉(軟玉)、獨山玉、岫岩玉等常見玉石。 2.2 結構與光澤的秘密: 深入解析不同玉石的微觀結構。例如,和田玉的“交織縴維結構”(毛氈狀結構)如何造就其溫潤的油脂光澤;翡翠的“翠性”(蒼蠅翅)是如何形成的。書中將配有高清顯微照片,直觀展示不同玉料的“縴維感”與“結晶感”。 2.3 色澤的演變與沁色: 探討玉石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天然色彩。對於古玉,著重分析“沁色”——即玉石受土壤、水、礦物質長期侵蝕後産生的變化。區分皮殼、銹蝕與人為做舊的差異,特彆是對“硃砂沁”、“水沁”、“蠟沁”的特徵進行細緻描述和對比。 2.4 産地的考證與追蹤: 梳理中國主要玉料礦藏的曆史開采與利用情況。從昆侖山脈的和田礦區,到遼寜的岫岩礦脈,再到緬甸的翡翠礦區,分析特定産地玉料的固有色性與質地特徵,輔助讀者判斷器物來源的可能性。 三、 工藝的解密:琢磨之術的巔峰體現 玉器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製作工藝上。本書耗費大量篇幅,係統梳理瞭中國古代玉器製作工藝的演變脈絡與核心技術。 3.1 先秦時期的“解玉”技術: 分析鑽孔、綫切割、片狀工具的使用。探討良渚文化中如何利用解玉砂(石英砂)和高速鏇軸將堅硬的玉石加工成型,及其對工具的依賴性。 3.2 砣具的革命與精細化: 重點介紹漢代以後,特彆是宋元時期,砣具(玉匠手中使用的磨具)的材質、形狀和轉速對玉器錶麵肌理的影響。分析“陰綫雕”、“陽綫雕”的轉摺處理。 3.3 “鏤空”與“透雕”的極緻: 鑒賞明清時期,特彆是“鬼工球”這類需要多層套雕的復雜工藝。本書將拆解其製作步驟,分析雕刻師如何剋服玉石的脆性,實現精妙的結構設計。 3.4 拋光與錶麵處理的學問: 區分不同曆史時期的拋光材料和手法。古玉的自然磨光與清代使用“代料”進行化學拋光或機械拋光所留下的細微痕跡,是鑒彆年代的關鍵綫索。 四、 鑒賞的深度:器物與紋飾的語言 鑒賞不僅是看“新舊”,更是讀懂器物背後的文化信息。本書力求提供一套係統的鑒賞框架。 4.1 比例與造型的閤乎古法: 詳細分析不同時期標準器物(如玉璧、玉璜)的形製比例規範,辨識哪些器物是遵循古製,哪些是後世的臆造或變體。 4.2 紋飾的符號學解讀: 深入研究“饕餮紋”、“竊麯紋”、“鳳鳥紋”、“螭龍紋”等經典紋飾的起源、演變及其文化含義。例如,如何區分商代獸麵紋的威嚴感與清代龍紋的世俗化處理。 4.3 款識、銘文與僞作識彆: 探討在玉器上刻銘文(如乾隆禦題)的曆史做法。係統性地介紹識彆僞作的“五要素”:材質、工藝、沁色、造型、時代風格的內在邏輯是否統一。重點分析現代仿古玉在砂眼、綫條、包漿上留下的破綻。 五、 收藏與保護:實戰指南 本書的最後部分,為收藏者提供瞭具體的實踐指導和維護知識。 5.1 市場動態與估值體係: 分析當前全球玉器拍賣市場的焦點闆塊,如高古玉、明清官窯玉器、和田玉籽料等,建立一個初步的價值評估參考體係。 5.2 基礎保養與存放: 提供針對不同玉種的日常清潔、濕度控製和避光存放建議,確保珍貴藏品能夠長久保存其物理與美學價值。 《璀璨之謎:古玉器的鑒藏之道》 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部帶領讀者領略中華文明中“溫潤而澤”的藝術精神的史詩。它要求讀者帶著敬畏之心,以科學的態度,去觸摸那穿越時空的溫潤之光。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稱贊。作者顯然沒有滿足於停留在錶麵概念的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行業內部的思維定式與操作流程。比如,關於“水頭”的評估部分,作者不僅給齣瞭標準的量化指標,更結閤瞭大量的實戰案例,細緻剖析瞭不同産區、不同厚度對光綫摺射的影響,甚至連水頭內部的棉點、石紋是如何影響整體價值的,都做瞭詳盡的闡述。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的遞進方式,讓復雜的鑒彆過程變得層次分明,易於消化吸收。我發現,很多我過去憑感覺判斷的事情,在這本書裏找到瞭堅實的理論支撐,極大地增強瞭我對自我判斷的信心。它提供瞭一個完整且嚴謹的知識框架,讓新手能夠迅速建立起一套係統的認知體係,避免瞭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嚮的窘境。

評分

這本書在實用性工具方麵的集成堪稱典範。它不隻是理論的堆砌,而是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我尤其贊賞作者為普通消費者設計的“現場快速鑒定清單”和“避坑指南”。這些闆塊極其精煉,總結瞭在沒有專業設備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觸摸、聽聲、以及在特定光源下觀察等方式,初步判斷齣高仿品的關鍵特徵。這些技巧並非高深的實驗室技術,而是完全可以在珠寶市場或古玩攤上立即應用的“保命符”。而且,作者還貼心地附帶瞭一份關於保養與儲存的詳細說明,涵蓋瞭從日常佩戴的禁忌到長期存放的環境控製,細緻到溫度和濕度的微小變化對不同品質翡翠的影響。這體現瞭作者深知,知識的最終價值在於其應用性,它真正充當瞭一個可靠的、隨身的行傢顧問。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從封麵那種溫潤的觸感,到內頁紙張的細膩紋理,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精心打磨的匠心。我尤其欣賞它在色彩運用上的大膽與剋製,那些精心挑選的翡翠圖片,無論是冰種的清澈,還是老坑的深沉,都被攝影師捕捉得淋灕盡緻,仿佛能透過屏幕觸摸到那份冰涼的潤澤。尤其是書中那些專門用來展示不同光綫下翡翠色澤變化的圖例,對比鮮明卻又和諧統一,這對於我們這些初學者來說,提供瞭最直觀、最直觀的學習素材。閱讀體驗非常愉悅,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這種對物理媒介的尊重和對閱讀美學的追求,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快速消費品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每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審美享受。

評分

我必須指齣,這本書的作者在文字錶達上展現齣一種罕見的洞察力和幽默感,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專業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行文風格流暢自然,絕非那種教科書式的乾巴巴的敘述。例如,在討論“翠性”與“蒼蠅翅”現象時,作者用瞭一種非常形象的比喻來描述那種特定的反光效果,讓人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也一下子抓住瞭關鍵的識彆點。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不乏對行業內一些“潛規則”的溫和批判與客觀描述,揭示瞭市場運作背後的復雜人性,這無疑拓寬瞭讀者的視野,使其不僅能鑒彆物品本身,還能理解其背後的商業價值構建。這種將專業性、文學性和社會觀察融閤在一起的筆法,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絕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快餐式知識。

評分

關於曆史文化背景的挖掘,這本書做到瞭深沉且富有底蘊。它沒有將翡翠僅僅視為一種商品或寶石,而是將其置於中華文明數韆年的審美變遷之中進行解讀。從古人對“玉”的崇拜,到清代對“翡翠”的狂熱追捧,再到現代社會對稀缺資源的追逐,作者娓娓道來,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時間軸。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不同朝代翡翠飾品風格的對比分析,比如明清時期對素麵圓潤的偏愛與現代雕刻對繁復細節的追求之間的差異,這種文化層麵的剖析,極大地提升瞭對“美”的理解層次。它讓我明白,欣賞一件翡翠,不僅僅是看它的淨度和色澤,更是在與曆史對話,感受古人對自然造物的敬畏與贊嘆。這種文化厚度,是市麵上很多隻關注技術指標的書籍所缺乏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