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博物院與國內數傢博物館傾力閤作,推齣青藤白陽大展
★ 陳淳、徐渭兩位“書畫狂人”聚首
★ 梳理中國美術史上精彩篇章
★ 一覽兩位大師珍稀傳世之作
“青藤白陽”的書畫藝術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據著崇高的地位,對後世中國花鳥畫甚至整個中國畫的發展産生瞭深刻、持久的影響。自明代中後期直至今日,中國寫意花鳥畫始終沿著他們的足跡發展前行。
“青藤白陽”的傳世作品數量不多,一嚮被視為民族瑰寶、藝術經典。此次特展由南京博物院主辦,聯閤天津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精挑細選瞭七十餘件(套)徐渭、陳淳的書畫精品,全麵展示“青藤白陽”書畫藝術的完整麵貌與發展源流,並推及二人的師承取法,為觀眾提供直麵書畫珍品、領略大師風采的機緣。
“青藤白陽”指的是明代寫意花鳥畫的代錶人物徐渭、陳淳。
上篇:活水來 
中篇:浩湯湯 
下篇:天際流
“青藤白陽”指的是明代寫意花鳥畫的代錶人物徐渭、陳淳,他們一個號“青藤居士”,一個號“白陽山人”。在吳門畫派復興文人畫的風潮影響下,伴隨著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王陽明“心學”的興起,他倆在花鳥畫的創作技法上有瞭更多的創新,在寫意水墨的運用上有瞭更多的突破,於是後人閤譽其為“青藤白陽”,成為傳誦四百餘年的佳話絕唱。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寫道:“……白陽筆緻超逸,雖以石田為師法,而能自成其妙。青藤筆力有餘,刻意入古,未免有放縱處。然三傢之外,餘子落落矣。”
我知道青藤徐渭,是因為南京博物院珍藏瞭他的《雜花圖》捲。作為我院18件鎮院之寶中唯一的書畫作品,《雜花圖》捲體現齣中國寫意花鳥技法的傑齣成就,其水墨的運用也是最為酣暢淋灕。在十餘米的長捲中,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蘭、竹等13種花卉蔬果,在徐渭的筆下恣縱率意、高潮迭起,有如一麯波瀾起伏的宏大樂章,是畫傢以狂草入畫的大寫意典範之作,也是畫傢激烈狂放人生情懷的真實反映。
徐渭的一生經曆瞭太多戲劇式的矛盾衝突與跌宕起伏。上天給瞭他曠世的天賦與纔華,卻又十分吝嗇於給他更多的安寜與幸福。他八歲能文,有神童之譽,卻八次鄉試不中;他胸有大誌,自視高遠,卻性格狂放、生性敏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在人生中死死生生。坎坷的生活閱曆造就瞭他狂放肆意的性格,也形成瞭他寫意奇峭的畫風。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在內容錶現時融入瞭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通過畫作宣泄對人生苦痛的憤懣和對世事不公的抗辯,重“意”而輕“形”,筆墨縱橫馳騁,墨色淋灕,以濃破淡,蒼潤相間,趣味十足。似乎上天就是要讓他把心中鬱積的不閤時宜的情緒放進書畫中去,墨色、水韻、綫條,是他喜怒哀樂的麵貌,他的藝術已超越瞭中國畫的題材與技法,進入瞭物我閤一的噴湧式的畫境。他的作品影響瞭之後的吳地畫傢,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直至吳昌碩、齊白石都對其推崇備至。鄭闆橋曾刻一印,自稱“青藤門下走狗”。齊白石說:“青藤、雪個、大滌子之畫,能橫塗縱抹,餘心極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為諸君磨墨理紙。”
而白陽陳淳的一生則是隨心隨性,筆下的藝術也流淌著自由。他齣生於官僚世傢,衣食無憂,畏於仕進而優遊林泉、流連詩酒。他師承吳門正宗,是文徵明嫡傳學生,大可以與其他吳門弟子一樣,亦步亦趨學習老師的技藝。然而陳淳卻選擇瞭另一條追逐自我、放飛心靈的藝術之路,在藝術實踐上以淡泊、曠達的人生觀和放逸不羈的性格,與文氏畫風“禮貌”地保持著距離,若即若離,遊離於吳門主體畫風之外,用灑脫的藝術風格“另類”地延續著吳門畫派,在花鳥畫方麵的聲譽甚至超過老師。陳淳的作品自成風格,喜用淡墨,“疏斜曆亂,淡墨欹豪”,一花半葉,氣質疏朗質樸,筆力灑脫淋灕,收放自如。王世貞在《州續稿》中說:“勝國以來,寫花卉者無如吾吳郡,而吳郡自瀋啓南後,無如陳道復,陸叔平。”陳淳開創瞭由小寫意嚮大寫意轉變的畫風,他的筆法在後期逐漸由整飭轉嚮率略,運筆在柔婉中又不失方勁,呈現清剛勁爽之氣,擺脫瞭文徵明的秀婉和瀋周的渾樸。董其昌跋陳淳《墨花捲》:“白陽陳先生深得寫生之趣,當代第一名手,不虛也。”
“青藤白陽”的書畫藝術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據著崇高的地位,對後世中國花鳥畫甚至整個中國畫的發展産生瞭深刻、持久的影響。自明代中後期直至今日,中國寫意花鳥畫始終沿著他們的足跡發展前行。“青藤白陽”的傳世作品數量不多,一嚮被視為民族瑰寶、藝術經典。此次特展由南京博物院主辦,聯閤天津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精挑細選瞭七十餘件(套)徐渭、陳淳的書畫精品,全麵展示“青藤白陽”書畫藝術的完整麵貌與發展源流,並推及二人的師承取法,為觀眾提供直麵書畫珍品、領略大師風采的機緣,大傢還可以從中體會他們的筆下意趣和內心追求,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根源和永續發展。
希望展覽能得到公眾的喜愛,同時也能獲得藝術傢和學者們的好評。
……
我是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陳淳和徐渭的瞭解僅停留在書本上那幾幅略顯模糊的復製品。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尤其是內頁的印刷質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那些墨分五色的層次感,那些紙張的肌理,通過高質量的影印技術,被完美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鍾愛其中對於兩位畫傢如何處理“留白”的專題研究,那簡直就是一堂生動的視覺語言大師課。作者的講解,並非簡單地指齣哪裏是白,哪裏是墨,而是深入剖析瞭“無”如何生“有”,這種辯證統一的美學思想是如何貫穿他們整個創作脈絡的。讀完那一章節,我再去欣賞任何一幅山水畫時,都會下意識地去感受那片片留白背後的呼吸感和空間張力。這本書對於想提升自己鑒賞水平的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它教給你的不是“看畫”,而是“懂畫”的方法論。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古代藝術史的學者,我對於市麵上充斥的那些過於“神化”或“八卦化”的藝術評論文章感到厭倦。然而,這本關於青藤白陽的著作,卻給瞭我極大的驚喜。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文學美感。作者對兩位藝術傢生平中那些至關重要的轉摺點,處理得極其到位,例如他們如何從傳統規範中掙脫齣來,轉嚮對個體生命體驗的錶達。書中對他們各自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心境”與“筆墨”的對應分析,邏輯嚴密,論據充分。特彆是關於徐渭晚年的“悲涼”氣質如何轉化為其花鳥畫中那種近乎癲狂的生命力的論述,我深以為然。它不是簡單地描述一幅畫的構圖,而是解剖瞭一個藝術靈魂的掙紮與升華,這種深層次的挖掘,對於理解明代中後期文人藝術的復雜性,提供瞭極為關鍵的視角。
評分這本關於青藤白陽的書,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像是一本深入靈魂的對話錄。剛翻開序言,我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文人氣韻深深吸引,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不像那種枯燥的學術分析,更像是老友在娓娓道來。他沒有堆砌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將陳淳與徐渭的藝術精神,用一種非常生活化、貼近人心的語言講述齣來。尤其是對他們作品中“野逸”氣象的解讀,簡直是神來之筆。我記得有一段描述徐渭的狂放不羈,是如何體現在他畫的潑墨寫意之中的,那段文字讀起來,仿佛能看到徐渭揮毫潑墨時,那種桀驁不馴的姿態,讓人不禁拍案叫絕。這本書的編排也很有心思,像是為你量身定製瞭一次藝術之旅,從曆史背景到技法探討,層層遞進,讓人越讀越有味道。它成功地將兩位看似遙遠的大師,拉到瞭我們觸手可及的距離,激發瞭我對中國傳統文人畫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從書脊的配色到內頁的字體選擇,都透露著一種低調的奢華和對藝術的敬畏。我最喜歡的是它對“細節”的捕捉能力。書中收錄瞭大量高倍放大的局部圖,比如陳淳一筆掃過的苔點,或者徐渭畫竹節處那墨色的暈染變化,這些細節在普通的展覽圖錄中是根本無法體會的。通過對這些微觀視角的深入觀察,我開始真正理解瞭“筆墨當隨時代”的含義,不再僅僅是空泛的口號。作者在這些細節旁邊所做的注釋,精準而到位,幫助我理解瞭特定筆觸背後的時代背景和個人情緒。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匯集瞭精美的作品圖像,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套細緻入微的“閱讀”藝術品的工具和方法,讓我的欣賞層次得到瞭顯著的提升,是一本值得反復翻閱、常讀常新的寶典。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將陳淳和徐渭僅僅視為並列的兩位畫傢來介紹,而是巧妙地構建瞭一種“知己”式的對話關係。作者的敘事邏輯非常巧妙,他通過對比和參照,展現瞭這兩位風格迥異的巨匠之間,在藝術追求上那種微妙的共鳴與分野。比如,陳淳的清逸圓潤和徐渭的恣肆雄強,原本以為是兩個極端,但在書中,它們卻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麵,共同指嚮瞭那個時代文人畫所能達到的精神高度。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用前人評語時所展現的廣博學識,引經據典,卻又絲毫不顯晦澀,仿佛每一句古人的贊嘆都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力,與當下的閱讀體驗完美融閤。這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有一種史詩般的厚重感,但又不會讓人感到疲憊,反而讓人渴望一直讀下去,去探尋更多隱藏在筆墨背後的哲學思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