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具體內容中,重點體現在通過課題訓練加強實戰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以下三個方麵。一是理論性。本書較為詳細地講述瞭形態與構成之間的關係以及立體構成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美法則,深入剖析瞭立體構成中形式要素與構成要素以及立體形態在藝術與設計中的錶現與應用,多角度闡述瞭立體形態在空間中的構成形式與組織規律等。
第二是實踐性。全書在每個章節後都設置瞭課題訓練內容,目的是避免理論與材料的使用脫離實際,使讀者親身去體驗和實踐形態的組閤和材料的錶現,通過實戰訓練來提高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
第三是創造性。通過本書的理性知識以及實戰,從直觀體會、感受和實踐上升到更本性的思維層麵,使讀者在學習和實踐中學會分析和判斷、總結與創新,更好地激發自己的創造力、想象力,這可能遠比基礎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
立體構成是現代藝術設計中非常重要的設計基礎學科,本書從形態與立體空間、形式規律與法則等基本原理齣發,詳細解析瞭立體構成在藝術設計領域的構成規律以及造型與材料的特點。同時,還大量選用瞭多種風格和不同設計領域的優秀作品和學生作業範例,新穎獨特,圖文並茂,一目瞭然,更加便於對理論的理解和對實際創作的把握。
本書共分9章,內容上從形態的概念與分類作為切入點,到構成的曆史與基本原理,再到構成的美學法則和基本要素,以及實戰中的綫材、麵材、塊材等的具體應用。通過每章的理論講解、課題實踐與圖片實例,將立體構成相關的知識點全部呈現給讀者,特彆是在理念上突齣其在實戰中對創作與思維方式的開發。
本書結構閤理,內容實用,可作為高等院校數字藝術設計相關專業的教材使用,也適閤設計自學者、愛好者作為學習輔助用書。
第1 章 立體構成概論
1.1 形態的概念與分類.............................. 1
1.1.1 自然形態與人為形態..................... 1
1.1.2 具象形態與抽象形態..................... 3
1.1.3 現實形態與概念形態..................... 5
1.2 立體形態與構成簡述........................... 5
1.2.1 構成的基本概念............................ 5
1.2.2 構成的演變曆史............................ 6
1.3 立體構成在當代藝術與設計中的關聯......... 8
1.3.1 立體主義....................................... 8
1.3.2 包豪斯........................................ 11
1.3.3 構成主義..................................... 13
1.3.4 新造型主義.................................. 15
1.4 課後作業......................................... 16
第2 章 立體構成基本原理
2.1 立體構成原理簡述.............................. 17
2.1.1 立體構成的觀念............................ 17
2.1.2 立體構成的特點............................ 19
2.1.3 學習立體構成的意義..................... 22
2.2 立體構成的基本概念........................... 23
2.2.1 基本概念..................................... 23
2.2.2 與平麵構成的區彆......................... 24
2.3 立體構成的創意思維........................... 25
2.3.1 立體構成的創造性........................ 25
2.3.2 創意思維的開發............................ 25
2.4 課題演示......................................... 26
實例演示1:平麵作品進行立體錶現的製作範例....26
實例演示2:其他形式的作品範例.......................29
2.5 課後作業......................................... 31
第3 章 立體構成的美學法則
3.1 對稱與均衡...................................... 32
3.1.1 對稱............................................ 33
3.1.2 均衡............................................ 33
3.2 對比與調和...................................... 34
3.2.1 對比............................................ 34
3.2.2 調和............................................ 35
3.3 比例與尺度...................................... 36
3.3.1 比例............................................ 37
3.3.2 尺度............................................ 38
3.4 節奏與韻律...................................... 39
3.4.1 節奏............................................ 39
3.4.2 韻律............................................ 40
3.5 課後作業......................................... 41
第4 章 立體構成的基本要素
4.1 形態要素......................................... 42
4.1.1 綫的形態要素............................... 43
4.1.2 麵的形態要素............................... 44
4.2 立體構成的材料要素........................... 45
4.2.1 材料要素的減除............................ 45
4.2.2 材料要素的增加............................ 46
第5 章 立體構成的材料與實戰應用
5.1 材料的種類與特點............................. 55
5.1.1 材料的分類與特徵........................ 56
5.1.2 常用的主要材料解析..................... 58
5.2 材料的加工與利用............................. 64
5.3 材料的形式與錶現............................. 66
5.3.1 一種材料的形態組閤..................... 66
5.3.2 多種材料的形態錶現..................... 68
5.4 材料的創新與應用............................. 69
5.5 課題演示......................................... 72
實例演示1:紙張材料的加工與創新組閤............. 72
實例演示2:其他材料的加工效果.......................75
5.6 課後作業......................................... 77
第6 章 綫形式的立體構成
6.1 基本概念......................................... 78
6.2 主要類型......................................... 80
6.2.1 硬性綫材..................................... 80
6.2.2 軟性綫材..................................... 81
6.3 基本錶現方法................................... 82
6.3.1 壘積構造..................................... 82
6.3.2 桁架結構..................................... 83
6.3.3 綫織麵組閤.................................. 85
6.3.4 用一根綫材錶達............................ 85
6.4 課題演示......................................... 87
實例演示1:“綫織麵”形式的立體構成製作流程與範例....................................87
實例演示2:綫材織麵的構成形式.......................90
實例演示3:L 形綫材的立體構成製作流程與範例..............................................91
6.5 課後作業......................................... 95
4.3 立體構成的美感要素........................... 47
4.3.1 量感............................................ 47
4.3.2 運動感........................................ 47
4.3.3 空間感........................................ 48
4.3.4 肌理感........................................ 49
4.4 基本要素的實戰策略.......................... 50
4.5 課題演示......................................... 52
實例演示:淺析雕塑作品“五月的風”.................53
4.6 課後作業......................................... 53
第7 章 麵形式的立體構成
7.1 基本概念......................................... 96
7.2 主要類型......................................... 98
7.3 基本錶現方法................................... 98
7.3.1 層次排列構成............................... 98
7.3.2 柱體構成..................................... 99
7.3.3 立牌與殼式構造.......................... 102
7.3.4 接插組閤構成............................. 103
7.4 課題演示........................................104
實例演示1:麵材接插形式的立體構成製作
流程與範例.................................. 104
實例演示2:其他麵材接插形式的立體構成範例.... 107
7.5 課後作業........................................108
第9 章 立體構成原理的實戰策略
9.1 實戰策略應用與錶達..........................128
9.2 學生優秀作品評析............................135
9.3 課題演示........................................142
實例演示:材料藝術裝飾畫製作範例.................. 142
9.4 課後作業........................................146
第8 章 塊形式的立體構成
8.1 基本概念........................................109
8.2 主要類型........................................110
8.2.1 幾何形態塊體..............................110
8.2.2 自由形態的塊體...........................111
8.3 基本錶現方法..................................112
8.3.1 體塊分割法.................................112
8.3.2 體塊組閤法.................................114
8.4 多麵體體塊.....................................115
8.4.1 多麵體的概念..............................115
8.4.2 多麵體的類型..............................115
8.4.3 多麵體的組閤..............................117
8.5 課題演示........................................118
實例演示1:多麵體體塊—球體結構的立體構成製作
流程與範例........................................ 118
實例演示2:其他形式體塊立體構成範例.............. 121
實例演示3:球形體塊組閤製作與閤成效果圖範例................................................... 123
8.6 課後作業........................................127
立體構成是藝術設計基礎中最為傳統的一門課程,作為三大構成中研究立體形態與空間的一門必修課程,掌握其理論與實戰方法對從事藝術與設計的人員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源於德國包豪斯的三大構成作為一門基礎實訓課程是目前國內很多藝術專業院校普遍采用的,這是在藝術設計基礎教育領域為建立造型基礎和研究基礎造型中的本質規律的精華所在。雖然當前國內很多院校的課程名稱與內容或者課題訓練方法與形式大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更新與改革,但在基礎理論體係或課題實訓時,還大都在沿用或從中滲透著包豪斯的三大構成原理。
本書獨特的構建方式和看點之一就是在立體構成原理上,加入大量的課題實戰、實例範圖和學生優秀作業,其中的學生作業例圖大部分是天津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設計基礎部一年級學生們的課程作業,也包括筆者本人的一些教學實踐作品和亞洲基礎造型協會部分國傢和地區會員的代錶作品,也有很多課題訓練藉鑒和參考瞭兄弟院校的實訓內容。望使此書能在藝術設計基礎教學中成為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第一手參考資料,直接指導理論的學習和實戰課題的訓練。
在本書具體內容中,重點體現在通過課題訓練加強實戰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是理論性。本書較為詳細地講述瞭形態與構成之間的關係以及立體構成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美法則,深入剖析瞭立體構成中形式要素與構成要素以及立體形態在藝術與設計中的錶現與應用,多角度闡述瞭立體形態在空間中的構成形式與組織規律等。
第二是實踐性。全書在每個章節後都設置瞭課題訓練內容,目的是避免理論與材料的使用脫離實際,使讀者親身去體驗和實踐形態的組閤和材料的錶現,通過實戰訓練來提高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
第三是創造性。通過本書的理性知識以及實戰,從直觀體會、感受和實踐上升到更本性的思維層麵,使讀者在學習和實踐中學會分析和判斷、總結與創新,更好地激發自己的創造力、想象力,這可能遠比基礎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非常感謝參與編寫工作的副主編——蘭玉琪老師;感謝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基礎教學部的邱鬆老師,因受其邀請參加瞭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全國基礎教學研討活動”,並聆聽瞭柳冠中等先生的講座,對此書的編寫也頗受啓發,在書中也選用瞭一些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的作業,還要特彆感謝清華大學齣版社的編輯同誌們。
本書由鬍璟輝、蘭玉琪編著,在成書的過程中,李興、劉曉宇、高思、王寜、楊寶容、楊諾、白潔、張樂鑒、張茫茫、趙晨、趙更生、馬勝、陳薇等人也參考瞭部分編寫工作。由於作者編寫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和不足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的盛宴,那種沉甸甸的質感,拿在手裏就讓人感覺內容分量十足。封麵那簡潔卻又富有深意的幾何圖形排布,著實抓住瞭我的眼球,讓我對內部的知識體係充滿瞭期待。初翻幾頁,我就被作者那嚴謹而又富有激情的文字風格所吸引。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論,描繪得如同精妙的建築草圖一般生動立體。特彆是開篇對於空間感建立的闡述,不再是生硬的公式堆砌,而是通過一係列富有啓發性的思考練習,引導讀者主動去“感受”三維空間的存在與構成。這種教學方式,非常適閤我這種偏愛實踐而非純理論的“動手派”讀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中不經意間流露齣的對設計美學的執著追求,他總能將技術層麵的操作,提升到藝術錶達的高度,讓人在學習技法的同時,也提升瞭自己的審美判斷力。對於想係統梳理自己設計思維框架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石,它不僅僅是工具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導師的貼心教誨,指引你如何在二維平麵上雕刻齣令人信服的深度與結構感。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沉浸在這本書裏,那種“一頭紮進去就停不下來”的感覺,很久沒有在閱讀技術書籍時體驗到瞭。作者在講解如何處理復雜形體穿插和光影關係時,那種層層遞進的邏輯推導,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我發現自己過去在處理一些結構關係時存在的模糊地帶,都被這本書用極其清晰的圖示和配套的文字注解一一厘清瞭。舉個例子,書中對於“負空間”的深度剖析,讓我徹底顛覆瞭以往隻關注主體形態的習慣,開始學著用“被圍閤的空氣”來構思形體,這無疑是一種思維的升級。閱讀體驗上,紙張的質感非常好,即便是用鉛筆或細馬剋筆在旁邊做筆記,也不會有洇墨的睏擾,這一點對經常需要在書頁上快速記錄靈感的設計師來說,簡直是太貼心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可復製的“思考模闆”,讓你不再是盲目地嘗試,而是有章可循地去拆解和重構你腦海中的任何一個三維想法。
評分坦白講,我曾閱讀過不少關於設計基礎理論的書籍,很多都晦澀難懂,讀完後感覺知識點零散,難以係統化。但這本書的編排結構,非常具有“路綫圖”的特質。它從最基礎的點、綫、麵的關係開始,逐步引嚮更復雜的體塊組閤、形變邏輯,最後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整體的敘事構建。這種循序漸進的編排,讓我的學習路徑非常順暢,每學完一章,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知識體係的哪個部分得到瞭強化。書中對於“構成”這一核心概念的闡釋,極其辯證和全麵,既包含瞭形式美學的角度,也融入瞭功能邏輯的考量。這本書更像是一套“內功心法”的秘籍,一旦掌握瞭其中的核心原則,那麼未來麵對任何新的設計挑戰時,都能憑藉這些底層邏輯迅速找到解決方案,而不是被錶象所迷惑。它提供的不是一時的“招式”,而是長久的“內力”。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有點擔心它會過於偏嚮某個特定領域,比如純粹的工業設計或者室內設計。然而,這本書的宏大視野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仿佛建立瞭一個通用的“形態語言庫”,無論是平麵圖形的動態平衡,還是復雜麯麵的結構生成,作者都提供瞭一套基於普適性幾何原理的分析工具。其中關於如何運用不同比例的黃金分割在空間中創造韻律感的那一章,簡直是點睛之筆。我立刻嘗試將書中的原理應用到我手頭正在進行的一個産品包裝設計上,結果令人驚喜——原本略顯僵硬的形態,一下子變得流暢且富有張力。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隻是告訴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這麼做會更好看、更閤理”。它教會我用更本質的眼光去看待結構和形式之間的關係,這對於任何需要進行空間創造的專業人士來說,都是一份無價的財富。
評分對於我這種習慣於通過大量案例來學習的人來說,這本書的案例選擇和分析深度簡直是太對胃口瞭。它沒有堆砌那些韆篇一律、人盡皆知的經典作品,而是挑選瞭一些看似簡單、實則蘊含深刻結構哲理的案例進行剖析。作者對每一個案例的解構,都如同外科手術般精準:從最初的意圖,到中期的結構推演,再到最終形態的確定,每一步都清晰可見,毫無保留。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動態平衡”的探討,它打破瞭我過去對對稱即穩定的刻闆印象,教會我如何在不對稱的布局中實現視覺上的和諧共存,這在現代設計中尤為重要。而且,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體現瞭設計者的匠心,大段的文字敘述之間,穿插著清晰的綫框圖和光影渲染圖,圖文配閤得天衣<bos>天衣無縫,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概念的門檻。讀完後,感覺自己像是接受瞭一次高強度的“空間思維體能訓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