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比古典哲学更复杂,更难理解,虽然它未必更深邃、更伟大。现代哲学著作常常表现为对古典哲学著作的评论、阐释和批判,而这就要求读者在读现代著作之前具备古典著作方面的修养,于是,多数哲学爱好者的感受都是书多得读不胜读,且不说读不读得懂。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张现代哲学思想的“路线图”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在它上面不仅应该标明群星般璀璨的哲学家们的方位,而且要揭示出哲学家不同的思想出发点,这比罗列他们出版过哪些著作要重要得多。
这本书是适合中国读者参考的“路线图”。著者在貌似平常的总结撮述中,体现了对哲学大势的精确把握和对哲学原创性的敏锐观察,而这其实是非常难得的。能对现代哲学的一两处“景点”有较深刻研究的人,未必能画出这种全面的“地图”。
该书内容如题目所示,通过介绍现代西方哲学,以欧陆哲学为主的重要哲学家的生平及思想,勾勒出现代西方哲学的线路图。书中论述的重要哲学家和哲学流派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狄尔泰、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利科、批判理论、巴特、福柯、德里达等。
张汝伦,现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特约编委。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有:德国古典哲学、现代德国哲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先秦诸子、儒家哲学、现代中国哲学。
第一章 导论
一 哲学就是哲学史
二 现代与现代西文哲学
三 近代西方哲学的困境
四 现代西方哲学诞生的思想背景
五 现代西方哲学的一般状况
六 若干方法论原则的说明
第二章 现代西方哲学的先驱
一 叔本华
二 意志与现象
三 祁克果
第三章 现代西方哲学的开拓者:尼采
一 尼采其人
二 尼采的早期思想
三 权力意志
四 人和超人
五 重估一切价值
六 永恒轮回
第四章 柏格森
一 柏格森哲学的出发点
二 直觉的意义
三 物质与记忆
四 柏格森哲学的实践特性
五 道德和宗教
第五章 狄尔泰
一 狄尔泰与其时代
二 生命哲学和精神科学
三 知识论与描述心理学
四 释义学转向
五 世界观学说
第六章 三个实用主义哲学家
一 皮尔士
二 威廉?詹姆斯
三 约翰?杜威的哲学
第七章 分析哲学的开山
一 弗雷格
二 罗素
三 维也纳学派
第八章 维特根斯坦
一 维特根斯坦其人
二 最重要的
三 语言与世界
四 非本质主义转向
五 语言游戏
六 驳斥私人语言
七 常识—世界图式
八 哲学观
第九章 四个分析哲学家
一 赖尔
二 奥斯丁
三 斯特劳森
四 奎因
第十章 胡塞尔
一 胡塞尔及其思想基本出发点
二 胡塞尔的早期思想
三 先验现象学
四 生活世界
第十一章 海德格尔
一 生平与著作
二 海德格尔与政治
三 《存在与时间》
四 转向
第十二章 萨特和梅洛-庞蒂
一 萨特
二 梅洛-庞蒂
第十三章 伽达默尔和利科
一 伽达默尔
二 利科
第十四章 批判理论的三个代表人物
一 霍克海默
二 阿多诺
三 哈贝马斯
第十五章 四个法国当代哲学家
一 列维-斯特劳斯
二 巴特
三 福柯
四 德里达
参考书目
一、 中文部
二、 西文部
总序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思想之光,代代相传。在复旦哲学走过一个甲子之际,“日月光华?哲学书系”、“日月光华?哲学讲堂”应运而生。这既是过往思想探索道路上的熊熊火炬、坚实基石,以砥砺后学继续前行,亦是期许未来学术反思的灿然星陈,以哲学之力去勘探人类精神应有之高度与广度。为此我们当勤力不殆。
“兼容并蓄”是哲学成长的传统。复旦哲学建系伊始,胡曲园、全增嘏、严北溟、陈珪如、王遽常等诸位先生学识渊博,其来有自,奠定了复旦哲学的根基。他们不独立门户,不自我设限;不囿于教条,不作茧自缚;而是以思想和问题为导向,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由此造就了六十年来复旦哲学的特色。诸位奠基先贤始终秉持开放而专业的态度,强调严肃的学术训练,打破学科壁垒,追寻思想脉络,力图以真切而深邃的思考达致生活之本真,捕获时代之真精神。
“时代担当”是哲学不变的使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思想深入时代,对时代的根本问题做出积极的求索,是复旦哲学另一鲜明特色。真正的思想探索和学术研究理应紧紧抓住与时代血脉相连的命题,提炼精华,不断对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做出回应。优秀的学者须有冷静的观察和深刻的反思,但这并不等于将自己封闭在无根的象牙塔中,而是真实切入时代命题的必备前提。切问而近思,人类的根本命题始终激荡于胸!
我们将以开放和虚心的态度来传承这些特色。“日月光华?哲学书系”不但收录了复旦哲院教师以往的代表作,也以面向未来的姿态吸纳复旦哲学人的最新力作。我们希望这一书系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容括从复旦求学毕业、在复旦从事教学和研究、以及到复旦访问讲学的学界同仁的优秀著作,成为推动汉语哲学界不断发展前行的引擎。“日月光华?哲学讲堂”,则希望将国内外学者在复旦所做的系列讲座整理成文,编撰成册,努力展现他们思想的源初轨迹,推进其理论贡献。以“日月光华”为平台,以学术为标尺,使国内外学者的优秀成果在共同的学术园地上得以生动呈现。这必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敞开的思想姿态、精准的学术眼光以及异乎寻常的努力与坚持。我们希望把复旦哲学“扎根学术、守护思想、引领时代”的精神风格融入这两套丛书;我们期许它们不但能透彻地刻画出思想本身的发展历程,还将在更为丰满的历史背景中探索思想的作用。唯有如此,我们的“书系”与“讲堂”才能超出一般丛书的范畴,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捕获者、诠释者、推动者和反思者。
思想薪传在任何时代都是无声、艰辛和困苦的事业,隐于“日月光华”这一个美好愿景背后的深意尤为紧要:思想的守护与传承是“旦复旦兮”的意涵所在,精神的催生与创新是生生不息的事业。“书系”与“讲堂”的出版并不是书目的简单累积,也不是论题的无序叠加,而是思想的流动和生长,是已有思想激发新思想的创造过程,是不断厘清思想限度、拓展思想疆域的漫漫求索,是幽微星火燃成日月光华的坦荡大道。在几辈学人的共同理想和不懈坚持下,既往的成果已然成为了沉甸甸的责任。由此,在决定“书系”与“讲堂”的名称时,我们选择将我们的理想标示出来,以此自勉,并期望人类趋向光明的理想,终将启迪人类的智慧,并照亮那条崎岖不平却让人甘之如饴的精神道路。
是为序。
孙向晨
二O一六年九月,于复旦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向导,带着我穿越了西方思想的迷雾森林。它最让我赞叹的一点是其对思想家个人语境的还原能力。比如,谈到康德的先验哲学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物自体”和“现象”的定义上,而是着重分析了康德所处的启蒙运动晚期,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这种将哲学置于其诞生的历史文化土壤中的做法,使得我们能够理解,这些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对特定时代困境的深刻回应。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位哲学家都在努力解决前人留下的难题,同时也在塑造着后世的思维方式。书中的语言风格时而雄辩,时而又带着一种沉静的思辨之美,尤其在分析黑格尔那庞大而精密的体系时,作者展现出了非凡的概括能力,将复杂的辩证法梳理得井井有条,仿佛让抽象的逻辑也拥有了呼吸的节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成功地避免了传统时间线叙事的枯燥,反而更像是一幅不断展开的思维地图。它似乎更关注思想之间的“对话”,而非仅仅是“时间上的先后”。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转向(如从形而上学到语言学转向)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比如,它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早期的逻辑原子论与后期的语言游戏进行对比,清晰地展示了知识论和语言观是如何在一代哲学家手中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并列,而是通过精妙的过渡,揭示出内在的逻辑驱动力,让我清晰地看到了“问题”是如何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改变焦点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哲学史有了一种“立体感”,不再是孤立的碎片知识点,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自我修正的知识体系,这种清晰的脉络感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其中有一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反而更像是一次深入浅出的探险。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比如,他讲到笛卡尔的怀疑论时,不是直接抛出“我思故我在”的结论,而是通过描绘一个生活在不断被欺骗的假设世界中的人所经历的心理挣扎,让我切实体会到那种从彻底怀疑中寻求确定性的过程。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与我有些距离感的西方哲学,变得生动而立体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继承与批判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他没有将它们孤立地呈现,而是巧妙地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让人能看到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演化和自我革新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起点,让初学者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哲学文献中迷失方向,反而能在一个结构清晰的框架下,建立起对西方思想传统的初步认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那些“边缘化”或易被简化处理的思想流派所给予的尊重和深入分析。很多导读性的著作为了追求流畅性,往往会草草带过一些复杂的流派,但这部作品却对现象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等给予了相当的篇幅和细致的解读。作者在阐释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耐心,让我这个初次接触现象学的人,也能大致把握其核心旨趣,领略到它如何试图回到事物本身。这种对学术深度和普及性之间平衡的拿捏,非常高明。它既能满足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对精准度的要求,又能引导完全的新手顺利入门,而又不流于肤浅的迎合。整本书读下来,我的感受是充实而非疲惫,它更像是一场思维的马拉松,跑得很累,但每一步都踏在了坚实的基础之上,留下的回味悠长。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类综述性的读物难免会流于表面,充斥着大量名词堆砌的空洞陈述,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它在保持宏观视野的同时,对关键概念的阐释却做到了令人称奇的深入。举例来说,在讨论存在主义时,书中对“自由的重负”这一核心命题的探讨,远超出了我以往接触到的任何入门材料。它不仅仅解释了萨特如何定义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更进一步挖掘了这种定义在个人选择、责任承担以及面对虚无时的心理投射。作者显然对这些思想有着长期、深厚的浸淫,因此在描述这些思想的张力与矛盾时,所展现出的力度和精准度,让人由衷信服。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观察,使得哲学思辨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独白,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对话,这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特定哲学家原著的欲望。
评分飞送很快,质量保证,还有很大的优惠!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还可以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飞送很快,质量保证,还有很大的优惠!
评分飞送很快,质量保证,还有很大的优惠!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还可以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