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架構:復雜係統的産品設計與開發

係統架構:復雜係統的産品設計與開發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 愛德華·剋勞利 等 著,愛飛翔 譯
圖書標籤:
  • 係統架構
  • 軟件架構
  • 復雜係統
  • 産品設計
  • 軟件開發
  • 架構設計
  • 可擴展性
  • 可維護性
  • 分布式係統
  • 微服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5143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3490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架構師書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9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講解瞭什麼是係統,什麼是係統架構,並從形式和功能兩個方麵講解瞭如何分析係統。之後開始講解如何創建良好的係統架構。在將概念演化為架構的過程中,架構師需要對係統進行分解,以看清這些組件的結構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情況,因此需要根據一些衡量指標來構建權衡空間,以便使用優化算法找齣優勢較大的架構。

目錄

係統架構原則
譯者序
推薦序
前言
緻謝
作者介紹
第一部分係統思維
第1章 係統架構簡介 2
1.1 復雜係統的架構 2
1.2 良好架構的優勢 2
1.3 學習目標 5
1.4 本書結構 6
1.5 參考資料 7
第2章 係統思維 8
2.1 簡介 8
2.2 係統與湧現 8
2.2.1 係統 8
2.2.2 湧現 10
2.3 任務一:確定係統及其形式與功能 13
2.3.1 形式與功能 13
2.3.2 工具-過程-操作數:這是人類的標準思維模式嗎 16
2.4 任務二:確定係統中的實體及其形式與功能 16
2.4.1 具備形式與功能的實體 17
2.4.2 確定如何將係統初步分解為恰當的實體 18
2.4.3 用整體思維找齣係統中的潛在實體 19
2.4.4 集中注意力,找齣係統中的重要實體 21
2.4.5 為實體創建抽象或從實體中發現抽象 22
2.4.6 定義係統的邊界,並將其與外圍環境隔開 24
2.5 任務三:確定實體之間的關係 25
2.5.1 關係的形式與功能 25
2.5.2 外部接口 28
2.6 任務四:湧現 28
2.6.1 湧現的重要性 28
2.6.2 係統故障 29
2.6.3 預測湧現物 30
2.6.4 湧現物依賴於實體及其關係 31
2.7 小結 32
2.8 參考資料 33
第3章 思考復雜的係統 34
3.1 簡介 34
3.2 係統中的復雜度 34
3.2.1 復雜度 34
3.2.2 引入Team XT這一範例係統 35
3.3 係統的分解 38
3.3.1 分解 38
3.3.2 體係 39
3.3.3 層級分解 39
3.3.4 簡單的係統、復雜度適中的係統以及復雜的係統 41
3.3.5 原子部件 42
3.4 特殊的邏輯關係 43
3.4.1 類/實例關係 43
3.4.2 特化關係 43
3.4.3 遞歸 44
3.5 對復雜係統進行思索 44
3.5.1 自頂嚮下及自底嚮上式的思考 44
3.5.2 交替思考 45
3.6 架構展示工具:SysML與OPM 45
3.6.1 視圖與投射 45
3.6.2 SysML 46
3.6.3 OPM 46
3.7 小結 49
3.8 參考資料 50
第二部分 係統架構的分析
第4章 形式 53
4.1 簡介 53
4.2 架構中的形式 53
4.2.1 形式 53
4.2.2 用解析錶示法來錶現形式:對象 56
4.2.3 形式的分解 57
4.3 對架構中的形式進行分析 58
4.3.1 定義係統 58
4.3.2 確定形式實體 59
4.3.3 把泵作為復雜度適中的係統來分析 61
4.4 對架構中的形式關係進行分析 63
4.4.1 形式關係 63
4.4.2 空間/拓撲形式關係 65
4.4.3 用圖和圖錶來展現形式關係:OPM 67
4.4.4 用錶格及類似矩陣的視圖來展現形式關係:DSM 70
4.4.5 連接性的形式關係 71
4.4.6 其他的形式關係 74
4.5 形式環境 75
4.5.1 伴生係統、整個産品係統及係統邊界 75
4.5.2 使用情境 77
4.6 軟件係統中的形式 77
4.6.1 軟件係統:信息形式及其二元性 77
4.6.2 軟件中的形式實體與形式關係 79
4.6.3 軟件係統所在的整個産品係統、軟件係統的邊界及使用情境 81
4.7 小結 82
4.8 參考資料 82
第5章 功能 83
5.1 簡介 83
5.2 架構中的功能 84
5.2.1 功能 84
5.2.2 把功能視為過程加操作數 84
5.2.3 用解析錶示法來展現功能 85
5.3 分析對外展現的功能和價值 89
5.3.1 對外界展現的主要功能 89
5.3.2 與價值有關的操作數 90
5.4 對內部功能進行分析 93
5.4.1 內部功能 93
5.4.2 確定內部功能 94
5.5 分析功能交互及功能架構 97
5.5.1 功能交互與功能架構 97
5.5.2 確定功能交互 98
5.5.3 價值通路 100
5.5.4 湧現與細分 101
5.5.5 軟件係統中的功能架構 102
5.6 與價值相關的次要外部功能及內部功能 105
5.7 小結 106
5.8 參考資料 107
第6章 係統架構 108
6.1 簡介 108
6.2 係統架構:形式與功能 109
6.2.1 形式與功能之間的映射 109
6.2.2 確定形式與過程之間的映射 114
6.2.3 形式結構承載並展現功能交互 116
6.2.4 確定形式結構是如何承載功能和性能的 118
6.3 係統架構中的非理想因素、支持層及接口 119
6.3.1 係統架構中的非理想因素 119
6.3.2 係統架構中的支持功能及支持層 120
6.3.3 形式與功能中的係統接口 121
6.4 操作行為 123
6.4.1 操作者 124
6.4.2 行為 124
6.4.3 操作成本 126
6.5 用各種錶示法來推究係統架構 127
6.5.1 能夠對係統架構進行簡化的幾種方式 127
6.5.2 用投射法來錶示係統的架構 128
6.5.3 把過程投射到對象 129
6.5.4 把過程和操作數投射到形式 130
6.6 小結 133
6.7 參考資料 134
第7章 與特定解決方案無關的功能和概念 135
7.1 簡介 135
7.1.1 正嚮工程與更加復雜的係統 135
7.1.2 對與特定解決方案無關的功能和概念所做的介紹 136
7.2 確定與特定解決方案無關的功能 138
7.3 概念 140
7.3.1 作為一種觀念的概念 140
7.3.2 對概念構想有所幫助的框架 142
7.3.3 構想概念時所應依循的步驟 144
7.3.4 為概念命名

前言/序言

  前言  我們寫這本書,是為瞭闡述一種強大的思想。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有瞭這種思想,這就是“係統的架構”(architecture of a system)。從電網的架構到移動支付係統的架構,很多領域都齣現瞭係統架構的思維。架構就是係統的DNA,也是形成競爭優勢的基礎所在。擁有係統架構師這一頭銜的專業人士,現在已經超過10萬人,此外還有更多的人以其他身份參與架構工作。   對於強大的思想,其邊界一般都比較模糊。我們發現許多同事、客戶和同學都能夠意識到係統架構問題,但他們對這個詞的用法有所區彆。這個詞一般用來區分兩個已有的係統,例如“這兩種山地自行車的架構不同”。   係統的架構到底是由什麼組成的?這個話題通常會引發巨大的爭論。在某些領域中,架構用來指代一項能夠在抽象層麵上區分兩類係統的決策,例如“封包交換的架構”(packet-switched architecture)與“電路交換的架構”(circuit-switched architecture)。而在另外一些領域中,這個詞則用來在忽略某些小細節的情況下描述整體的實現,例如“我們的軟件是用來充當服務架構的”。   我們的目標是闡述架構思維的強大之處,並且使其邊界變得更加明晰。架構思維的強大,源自它能夠使我們在項目的早期階段權衡各種架構、展望後續的發展情況,並發現各種約束以及對提升項目價值較為重要的機遇。如果架構把全部細節都包括進去,那麼我們就無法在各種粗略的想法之間輕易跳躍,但如果架構中缺少瞭重要的價值驅動力,那它又顯得沒有意義。   我們寫本書時所持有的理念與Eberhardt Rechtin相同,都認為架構師應該是專纔,而非通纔。我們想在書中描述係統架構的分析與構建過程,也想展示係統架構的“科學性”。與産品設計規範相比,本書的措辭在某種程度上較為寬鬆一些,因為我們要處理的係統更加復雜。産品研發人員所重視的是設計問題,而我們要強調的則是係統中的各個部件如何纔能凝聚成一個連貫的整體,我們重視的是這個奇妙的湧現過程。   我們把過去的經驗融入瞭本書中。我們有幸參與瞭許多復雜係統的早期研發工作,這些係統遍布通信、運輸、移動廣告、財經、機器人、醫療設備等各個領域,其復雜程度也各有不同,從農具到國際空間站,我們都接觸過。   此外,書中的案例研究還涉及混閤動力車(hybrid car)及商用飛機(commercial aircraft)等其他領域的係統架構師所總結齣的一些經驗。我們認為,本書必須要能夠應對當前係統架構師所麵臨的各項挑戰,因為隻有這樣,纔能推進係統架構的發展。   本書的核心受眾有兩類人,一類是專業的架構師,另一類是工程學的學生。係統架構這一理念,是相關行業的從業者從實踐和嘗試中得來的,這些從業者運用自身的智慧,試著總結齣一些經驗,以應對研發新係統時所麵臨的挑戰。本書的一部分目標讀者是進行架構決策的資深專業人士。這些專業人士包括高級技術人員,也包括軟件、電子、工業用品、航空、汽車及消費用品等科技産業中的管理人員。   本書的另一部分目標讀者是工程學的學生。本書是根據過去15年間我們在麻省理工學院講授研究生課程時的教學經驗而寫成的,其中有很多學生後來成瞭私人企業和政府部門中的佼佼者,對此我們深感榮幸。架構思維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係統當前的運作方式,而且對於科技組織的管理來說,這也應該是一項必備的能力。   緻謝我們要感謝使本書得以麵世的諸位人士。首先,感謝Bill Simmons、Vic Tang、Steve Imrich、Carlos Gorbea和Peter Davison,他們在本書的相關章節中提供瞭自己的專業意見,並對本書的初稿做瞭點評。Norman R. Augustine為本書撰寫瞭推薦序,並幫助我們成形係統架構方麵的想法,為此我們深錶感激。   感謝評審者Chris Magee、Warren Seering、Eun Suk Suh、Carlos Morales、Michael Yukish及Ernst Fricke給我們提供瞭明確的意見,並幫我們指齣瞭未能傳達齣關鍵思想的那些段落。還要感謝很多匿名評審者,他們給齣的反饋意見使我們能夠對本書加以改進。感謝OPM(Object Process Methodology,對象過程方法)的研發者Dov Dori,他是我們的優秀閤作夥伴。   感謝Pat Hale為我們在MIT的教學活動提供支持並對本書初稿給齣反饋。感謝MIT係統設計與管理2011班(MIT System Design and Management Class of 2011)的63位同學詳細閱讀本書的每一章,並給齣大量建議。尤其要感謝Erik Garcia、Marwan Hussein、Allen Donnelly、Greg Wilmer、Matt Strother、David Petrucci、Suzanne Livingstone、Michael Livingstone及Kevin Somerville。感謝MIT圖書館的Ellen Finnie Duranceau幫我們明智地選擇瞭齣版社。   本書的編寫得益於曆屆的研究生,他們所貢獻的內容以各種形式齣現在本書中。除瞭上麵提到的那些人之外,還要感謝Morgan Dwyer、Marc Sanchez、Jonathan Battat、Ben Koo、Andreas Hein及Ryan Boas。   感謝Pearson團隊的Holly Stark、Rose Kernan、Erin Ault、Scott Disanno及Bram van Kempen為本書的齣版所付齣的辛勤勞動。   最後,感謝Crawley的妻子Ana、Cameron的妻子Tess,以及Selva的妻子Karen,感謝你們在周末和假期對我們著書工作的理解,使我們不至於把它拖成一本“永遠都寫不完的書”。   —Edward Crawley Bruce Cameron Daniel Selva馬薩諸塞州劍橋市   推 薦 序Norman R. Augustine在醫療健康領域中,有一種趨勢特彆有前途,這就是生物醫學研究與工程實踐的結閤。我有一位朋友是工程師,他最近告訴我,美國一傢知名大學曾經開瞭這樣一個會,工程係與心髒病學科係的教研人員,在會上探討瞭這兩種學科的結閤方式。會議的重點是構建一顆可供人類使用的機械心髒,心髒病學科係的主管剛開始描述人類心髒的各項特徵,就有工程師打斷他,並問道:“機械心髒必須放在胸腔中嗎?有沒有可能放在其他更容易夠到的地方?例如大腿中?”開會的人以前從來沒考慮過這種可能。主管接著描述心髒的特徵,但是過瞭一會兒,又有另一個工程師打斷他,並提問:“能不能不要隻放一個心髒,而是把三顆或四顆心髒組閤成分布式係統?”這個問題,也是大傢從未考慮過的。   本書由係統架構領域內三位備受崇敬的領軍人物撰寫,他們的觀點很有見地。書中討論的就是如何提齣並迴答上麵那樣的問題。我在工作中曾經碰到工程、商務、政府等方麵的各種係統架構問題,當運用係統架構領域中的一些經驗來解決這些問題時,我發現結果會好很多。   然而,單單運用這些經驗是不夠的。剛開始工作時,我記得自己總是問同事各種問題。當時我們正在“閤作”完成一個導彈項目,我問他們為什麼要采用某種特定的方式來設計産品的某個部件。有人給齣的原因是“這種設計方式重量最輕”,有人說他設計的那一部分雷達橫截麵(radar cross-section)最小,還有人說自己設計的那個部件成本低、體積小,等等。   這些理由都不錯,可是其中缺瞭一樣東西。那就是係統架構師(system architect)。   係統架構師的缺位很常見,但錶現方式一般比較微妙。幾年前,我曾經參與瞭近音速運輸機(Near-Sonic Transport aircraft)的早期研發工作。一份市場調查錶明,乘客想要更快地到達目的地。近音速運輸的理念,就是想使速度盡量接近音速(也就是接近1馬赫,1馬赫≈1225km/h),但又不超過它,以避免超過音速之後所引發的各種問題。然而空氣動力學者(我早前的研究領域就是空氣動力學)發現:這樣做使得飛機在阻力麯綫上會進入一個耗油量陡增的區域。   從係統架構的觀點來看,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並不是怎樣飛得更快,而是如何縮短乘客從傢中到機場、辦理登機手續、過安檢、上飛機、飛行、落地後取行李並駛往最終目標所需的總時間。把這個問題放在剛纔那個情境中考慮,我們就會發現,更基本的問題其實應該是:節省這5分鍾或10分鍾的飛行時間,究竟能給乘客帶來多大的好處?答案是:帶不來多大好處。因此,這項近音速運輸機計劃就提前終止瞭。如果我們想使乘客更快地到達目的地,那麼顯然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案可供探索。這個項目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大傢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處理的是係統架構問題,而不單單是空氣動力學或飛機設計方麵的問題。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不斷地完善自己對“係統”這個詞所下的定義。係統是“可以交互的兩個或多個元素”,而本書作者又明智地補充瞭一點,那就是係統的功效必須大於各自元素的功效之和。盡管在概念層麵很簡單,但是現實世界中的係統相當復雜。實際上,對於由若乾元素所構成的(而且這些元素之間都以最簡單的方式來交互)係統來說,描述其可能具備的狀態數量所用的那個公式非常嚇人,有“怪獸公式”之稱。此外,很多係統裏麵還有人的因素在內,如果係統裏麵還包括人,那麼係統架構所麵臨的睏難就會更大,因為人的因素會帶來不確定性。我們在現實中遇到的就是這種係統,本書作者要分析和解決的架構問題,也針對的是這種係統。   我曾經分析過這樣一個給美國南極站進行補給的係統。與其他係統一樣,我需要非常謹慎地設定具體的評估目標。是要縮減在可以預期的狀況下所産生的消耗,還是要減少在無法預期的最差狀況(例如糟糕的天氣)下所産生的消耗?又或者是要盡量避免在補給品根本無法送達時所發生的那些“令人遺憾的”狀況?可以考慮的目標還有很多。   在這個係統中,有很多個必須互相配閤的元素,例如運輸船、破冰船、各種飛機、用於卸貨的冰碼頭、存儲設施、交通工具、通信等。而且在做各種決策時,還要考慮架構中一直可能會發生的一種危險,那就是單點故障。   我還在商務領域中遇到瞭一個比剛纔更復雜的問題,那就是能不能把7傢公司的所有部門或主要部門,閤並為洛剋希德·馬丁公司,如果能,應該如何去做。這個係統中的每個“元素”都有其優缺點,每個都涉及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目標、能力和局限性。這項決策的關鍵在於,閤並之後的新公司,其效能是否遠遠高於原有那些部分各自的效能總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沒有理由耗費資金去進行閤並與收購瞭。   對於這一類復雜問題來說,並沒有簡單的數學公式能夠給齣“正確”答案。然而,係統思維(systems thinking)的訓練是一項極為有用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去評估係統的觀感、係統中潛藏的機遇以及係統對參數的敏感程度等。在剛纔那個企業閤並的案例中,大多數人都認為閤並是“對的”,順便說一下,在相似的案例中,有80%的情況也是如此。   我與本書的一位作者及其他同事,曾經嚮美國總統提齣一項載人航天計劃,這項計劃是為將來的幾十年而製定的。在這個案例中,最睏難的地方是怎樣閤理地定義任務(mission),雖說確定適當的硬件配置也是個不小的工作,但與前者比起來,難度還是要低一些。所幸這種問題都可以通過係統思維來解決。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的那樣,係統架構的建立過程,既是科學,又是藝術。盡管這聽起來很美好,但現實相當殘酷。與達爾文式的物種進化現象一樣,用過去的錯誤架構所搭建齣來的係統是無法生存的;反之,用良好的架構所搭建的係統不僅可以生存,而且會越來越好。   所謂復雜係統的架構,也就是這麼一迴事。
係統架構:賦能復雜産品設計與開發的基石 在當今技術飛速迭代、市場需求瞬息萬變的時代,成功打造復雜而富有彈性的産品,已不再是單一技術能力的比拼,而是對係統整體設計和開發能力的綜閤考驗。本書《係統架構:復雜係統的産品設計與開發》正是應運而生,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深入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南,幫助您駕馭復雜係統的設計與開發全過程,從概念構思到落地實施,再到持續演進,都能遊刃有餘。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技術棧或羅列設計模式,而是從更宏觀、更本質的層麵齣發,探討“為何”和“如何”構建一個優秀、可靠、可維護且具備商業價值的復雜係統。我們將深入剖析復雜係統的本質特徵,理解其內在的挑戰與機遇,並在此基礎上,係統性地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化方法論。 一、 係統架構的本質:從混沌到秩序的藝術 復雜係統之所以復雜,往往源於其多組件、多交互、多維度、多約束的特性。這些係統可能涵蓋從大型互聯網平颱、嵌入式硬件係統,到航空航天、金融交易等幾乎所有現代工業領域。在這些係統中,簡單的綫性思考往往難以奏效。本書首先將帶您洞悉復雜係統的內在規律,理解湧現性、非綫性、反饋迴路等關鍵概念,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係統的行為和演變。 我們將強調,係統架構並非一次性的設計任務,而是一個持續的、演進的過程。它是在明確的業務目標和技術約束下,對係統整體結構、關鍵組件、它們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協同工作以實現預期功能和非功能性需求進行高層次的抽象和決策。一本優秀的係統架構設計,能夠有效管理復雜性,降低開發和維護成本,提升係統的可擴展性、可靠性、可維護性和安全性。 二、 産品設計與係統架構的深度融閤:目標驅動的工程實踐 産品設計與係統架構並非割裂的環節,而是緊密相連、相互賦能的。本書將著重闡述如何將業務需求和産品願景轉化為清晰、可執行的係統架構。我們不僅僅關注技術層麵的解決方案,更強調從用戶的角度齣發,理解産品的核心價值和用戶的痛點,並將這些洞察轉化為架構設計的關鍵驅動力。 需求分析與架構映射: 我們將詳細講解如何進行深入的需求分析,包括功能性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如性能、可用性、安全性、成本效益等)以及業務約束。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展示如何將這些需求逐層映射到係統架構的各個層麵,確保設計的每一個決策都服務於産品目標。 權衡與決策: 在復雜係統的設計過程中,往往存在多種設計方案,每種方案都有其優缺點。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識彆、評估和權衡不同的設計選項,如何在收益與成本、速度與質量、創新與穩定性之間做齣明智的決策。我們將介紹一係列的決策框架和評估標準,幫助您做齣最符閤項目實際情況的選擇。 麵嚮未來的設計: 優秀的産品需要具備長遠的生命力。本書將引導您思考如何設計一個能夠適應未來變化、易於擴展和演進的係統架構。我們將探討如何引入模塊化、解耦、抽象等設計原則,以及如何為未來的功能擴展、技術升級和業務轉型預留空間。 三、 關鍵的係統架構設計原則與模式:構建堅實的基礎 本書將係統性地介紹構成現代復雜係統架構的基石性原則和常用設計模式。這些原則和模式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能夠有效解決常見的工程挑戰。 模塊化與解耦: 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通過模塊化和解耦來降低係統的復雜度,提高代碼的可讀性、可維護性和可重用性。本書將介紹不同的模塊化策略,以及如何通過清晰的接口定義和低耦閤的設計來保證係統各部分的獨立性。 關注點分離(SoC): 這一核心原則貫穿於本書的始終。我們將闡述如何將係統的不同關注點(如數據存儲、業務邏輯、用戶界麵、網絡通信等)分離到獨立的組件中,從而提高係統的清晰度和可管理性。 可擴展性模式: 隨著用戶量的增長和業務復雜度的提升,係統需要能夠輕鬆應對負載的增加。本書將介紹各種可擴展性策略,包括水平擴展、垂直擴展、緩存、負載均衡、微服務架構等,並分析它們的適用場景和實現方法。 可靠性與容錯模式: 在復雜係統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設計一個能夠容忍故障、並能快速恢復的係統。我們將介紹冗餘、故障轉移、隔離、限流、熔斷等關鍵容錯機製,以及如何構建高可用的係統。 安全性設計: 安全性是復雜係統不可或缺的考量。我們將從架構層麵探討如何構建安全的係統,包括身份認證、授權、數據加密、安全審計、威脅建模等。 可觀測性: 理解係統的運行狀態至關重要。本書將介紹如何通過日誌、指標、追蹤等手段來提升係統的可觀測性,從而快速定位問題、優化性能和監控係統健康狀況。 四、 係統開發的高效實踐:從設計到交付 係統架構的落地離不開高效的開發流程和工程實踐。本書將進一步延伸至係統的開發階段,提供實用的指導。 敏捷開發與架構演進: 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敏捷開發已成為主流。本書將探討如何在敏捷開發的框架下進行係統架構的設計和演進,如何平衡快速迭代與架構的穩定性。 自動化與CI/CD: 自動化是提升開發效率和係統質量的關鍵。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自動化測試、持續集成(CI)和持續交付(CD)來加速産品的交付周期,並確保交付的質量。 技術選型與評估: 在眾多技術選項中進行明智的選型是架構師的重要職責。本書將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技術選型框架,幫助您從技術成熟度、社區支持、性能錶現、成本效益等多個維度進行評估。 團隊協作與溝通: 復雜的係統設計和開發往往需要跨職能團隊的緊密協作。本書將強調良好的溝通機製和團隊協作方式對於項目成功的關鍵作用。 五、 架構的演進與維護:持續的生命周期管理 一個優秀的係統架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隨著業務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不斷演進和優化。本書將引導讀者關注係統的生命周期管理。 技術債務管理: 在快速迭代的過程中,技術債務難以避免。本書將探討如何識彆、評估和管理技術債務,以及如何製定閤理的策略來償還技術債務,防止其影響係統的長期健康。 重構與現代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係統架構可能變得陳舊,難以滿足新的需求。本書將介紹重構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如何對現有係統進行現代化改造。 領域驅動設計(DDD)的應用: 對於高度復雜的業務領域,DDD提供瞭一套強大的建模和設計方法論。本書將探討DDD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業務,並將其轉化為清晰、可維護的係統架構。 本書將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清晰的圖示以及實用的代碼示例,幫助讀者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無論您是初涉係統架構的開發者,還是經驗豐富的架構師,亦或是産品經理,希望提升對係統設計的理解,本書都將成為您不可或缺的參考。 讓我們一同踏上這場探索復雜係統設計與開發之旅,掌握構建卓越産品的核心能力,用清晰的架構思維,賦能您的下一個創新産品。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名初入行不久的軟件工程師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及時雨。 在學校裏,我們學到的更多是基礎的編程理論和算法,對於如何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點構建成一個穩定、高效、可維護的大型係統,卻知之甚少。每次接到開發任務,我總是感覺無從下手,不知道該如何拆解需求,如何進行模塊劃分,更不用說考慮長遠的發展和技術的演進瞭。我常常會陷入細節的泥潭,忽略瞭整體的規劃,導緻項目後期齣現各種難以解決的耦閤問題和技術債務。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帶我入門,並且能夠逐步深入的架構書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解釋清楚“架構”這個概念,並且能夠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學習。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通用的架構模式,並解釋它們各自的優缺點,方便我在不同的場景下進行選擇。同時,我也希望能學習到一些關於代碼組織、接口設計、數據存儲等方麵的最佳實踐,這些都是我目前非常欠缺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學習係統架構的“第一本”教科書,為我打下堅實的基礎,讓我能夠更有信心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評分

在當前瞬息萬變的科技浪潮中,我一直努力保持對前沿技術和發展趨勢的敏感度。 作為一名資深的技術布道師,我需要不斷學習和吸收新的知識,並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能夠指導實踐的洞察。對於係統架構領域,我深知其重要性,它不僅僅是代碼的堆砌,更是對復雜業務邏輯的抽象和對未來發展的預判。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提供宏觀視角,深入剖析復雜係統設計背後的哲學和方法論的書籍。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超越具體的編程語言和技術棧,從更深層次探討架構的演化規律、權衡藝術以及應對技術債務的策略。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一些關於領域驅動設計、服務網格、雲原生架構等前沿概念的解讀,並結閤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啓發我思考,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構建齣既能滿足當前需求,又能適應未來變化的彈性係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思想的催化劑,幫助我拓展視野,深化理解,並在技術分享和社區建設中,為更多同行帶來啓發。

評分

作為一個技術團隊的領導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纔能構建一支高效且有戰鬥力的研發團隊。 在我的團隊中,我發現很多優秀的開發者,他們擅長於各自的領域,但卻缺乏將分散的開發力量擰成一股繩、協同作戰的能力。有時候,因為缺乏統一的架構指導,不同模塊之間的接口定義不清,導緻集成睏難,浪費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有甚者,因為缺乏對係統整體的理解,開發者容易齣現重復造輪子或者設計齣難以擴展的局部方案。我非常希望能夠找到一本能夠幫助我提升團隊整體架構設計能力的書籍。這本書最好能夠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架構評審流程,能夠幫助我們及時發現設計中的隱患。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講解如何進行技術選型,如何評估不同技術的優劣,以及如何在團隊內部推廣架構設計理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更能觸及到團隊協作、溝通以及知識傳承等方麵。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為我的團隊構建一套清晰的架構設計規範,提升我們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最終交付齣高質量的産品。

評分

作為一名産品經理,我一直深信“技術是産品落地的基石”。 在與技術團隊溝通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不瞭解技術的可行性和實現成本,而提齣一些脫離實際的想法,導緻項目進度受阻。反之,我也希望能更好地理解技術團隊在進行架構設計時所麵臨的挑戰和取捨,以便我能夠更閤理地製定産品規劃和需求優先級。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建立技術視野,瞭解係統架構基本原理的書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非技術性的語言,清晰地闡述架構設計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響産品的用戶體驗、功能迭代速度和長期發展。我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關於不同類型係統(如微服務、單體應用等)的介紹,以及它們各自的適用場景。同時,我也希望能瞭解一些常見的架構模式,以便我能夠更好地與技術團隊進行溝通,並參與到産品設計的早期討論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連接産品與技術之間的橋梁,讓我能夠更有效地與技術團隊協作,共同打造齣卓越的産品。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 作為一個在互聯網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我深知一個好的係統架構對産品成敗的影響。我曾經因為架構設計上的疏忽,導緻産品在關鍵時刻宕機,用戶體驗一落韆丈,最後不得不推倒重來,耗費瞭大量的時間和資源。那段經曆至今仍讓我心有餘悸。最近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梳理架構設計思維、指導復雜係統開發實踐的圖書,希望能從中汲取經驗,避免重蹈覆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架構的演進、選擇與權衡,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設計方法論,而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麵。我期待書中能夠包含豐富的案例分析,能夠讓我看到不同場景下的架構是如何誕生的,以及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解決技術難題的。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提升對係統可擴展性、可維護性、高性能等關鍵質量屬性的理解和把握,能夠更好地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和日益增長的用戶流量。這本書的標題《係統架構:復雜係統的産品設計與開發》讓我眼前一亮,似乎觸及到瞭我內心深處的需求。我迫切地想知道,它是否能真正解答我在項目開發過程中遇到的那些睏惑,能否為我指明一條通往卓越係統架構的道路。

評分

這是一本值得研讀的書,非常好。

評分

神作哦,寫的太好瞭。

評分

書不錯,過得去,值得一看。

評分

內容不錯,努力學習中。

評分

不錯,寫的很深入,值得一看。

評分

書不錯,很值得購買。

評分

# 擼起袖子大力建設公司圖書角 # 都是大傢推薦的書單,技術咖、年度暢銷書、心靈雞湯,速度快,紙質好,信賴京東圖書!

評分

收到的書不錯,是正版,很劃得來……

評分

我也不知道怎麼樣,我是來湊字數的,我隻是路人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