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本不講大道理,解決現實生活倫理睏惑的書
講大道理的書已經很多瞭,人們要知道的不是什麼是至高善,生活中需要的是一個能解決現實情況的準則。
二、深入淺齣,既是哲學著作,也是通俗讀物。
結閤新聞實際案例,探討道德法則對生活的實際應用。不是唱高調卻無法實現的深奧道德,而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道德意見。
三、美國院校道德哲學經典,第七版修訂。
曆經多次修訂,內容嚴謹可靠。
善惡之間是否有答案?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迴答如此大哉問,但與善惡有關的事件每天都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必須決定采納何種道德觀點、采取何種道德立場。
車輪之所以被發明齣來,是為瞭以zui小的摩擦來促進物體的運輸。道德之所以被構建齣來是為瞭服務於人生存的需要和對繁榮與幸福的欲求。理想的道德應該充當個人幸福與社會和諧的藍圖。
翻開本書,從紛繁的各路道德法則中尋找你自己的落腳點,在這個混亂的時代中,隻有心如明鏡,纔能遠離迷茫。
路易斯?波伊曼(Louis P. Pojman)(1935-2005),西點軍校榮譽哲學教授和劍橋大學剋萊爾學堂終身成員。在哥倫比亞大學協和神學院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並在牛津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寫作和主編瞭30多本著作和100多篇文章。
詹姆斯?菲澤(James Fieser),田納西大學馬丁分校哲學教授。撰寫、主編以及與人閤著瞭10部教材,其中包括《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薩特及其後》。
譯者
王江偉:北京師範大學倫理學專業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嚮為古希臘倫理學,曾譯有《陰陽的哲學》《人類理智研究》(編譯),發錶學術論文若乾。
這本書用一種迷人的方式的方式嚮讀者介紹瞭一係列理論概念,通俗易懂的形式裏麵包含著大量材料。——Michael Gavin,東密歇根大學
《給善惡一個答案:身邊的倫理學》是一本不同凡響的道德哲學讀物。作者通過耐心細緻的工作,將藉助與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相關的現實問題,將這些哲學概念清楚明白地錶現瞭齣來。——Vic McCracken,德剋薩斯州阿比林基督大學
這本書的可讀性讓我印象深刻,書中的文字不僅流程而且明確。談論哲學總是相對睏難的,但兩位作者通過平實的語言和具體事例讓這件工作得以完成。對於對哲學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是很好的入門讀物。——Mary Beth O'Halloran,美國世紀學院
序言 / Ⅶ
緻謝 / Ⅺ
第1章
什麼是倫理學?
倫理學及其分支 / 003
道德與其他規範性學科的比較 / 006
道德原則的特點 / 012
倫理評價的領域 / 015
結論 / 020
進一步的反思 / 022
第2章
倫理相對主義
主觀倫理相對主義 / 027
約定倫理相對主義 / 031
對約定倫理相對主義的批評 / 036
結論 / 047
進一步的反思 / 048
第3章
道德客觀主義
阿奎那的客觀主義與絕對主義 / 054
溫和客觀主義 / 065
倫理境遇主義 / 073
結論 / 076
進一步的反思 / 077
第4章
價值與對善的追求
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 / 081
快樂的價值 / 085
價值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 091
價值與道德的關係 / 094
好的生活 / 098
結論 / 105
進一步的反思 / 106
第5章
社會契約論與道德的動機
為什麼社會需要道德規則? / 110
為什麼我應當有道德? / 119
道德、自我利益與博弈論 / 123
道德的永久動機 / 128
結論 / 134
進一步的反思 / 135
第6章
利己主義、自我利益與利他主義
心理利己主義 / 140
倫理利己主義 / 148
反對倫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 157
進化論與利他主義 / 163
結論 / 167
進一步的反思 / 168
第7章
效用主義
經典效用主義 / 173
行動效用主義和規則效用主義 / 179
對效用主義的批評 / 185
對“目的證明不道德的手段閤理” 的批評 / 194
結論 / 200
進一步的反思 / 201
第8章
康德與道義論
康德受到的影響 / 204
定言命令 / 211
自然法則原則: 四個例子 / 216
自然法則原則的反例 / 221
定言命令的其他公式化錶述 / 226
無例外規則的問題 / 233
後代問題 / 239
結論: 一份和解方案 / 242
進一步的反思 / 244
第9章
德性論
德性倫理學的本性 / 249
對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的批評 / 256
以德性為基礎的倫理學與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之間的聯係 / 266
結論 / 279
進一步的反思 / 280
第10章
性彆與倫理學
古典的觀點 / 286
女性關懷倫理學 / 294
在性彆與倫理學方麵的四個選項 / 303
結論 / 310
進一步的反思 / 312
第11章
宗教與倫理學
道德依賴於宗教嗎? / 317
宗教是與道德不相關甚或與之相對立的嗎? / 326
宗教提升瞭道德生活嗎? / 335
結論 / 344
進一步的反思 / 345
第12章
事實、價值問題
休謨和摩爾: 對這個問題的經典錶述 / 350
艾耶爾與情緒論 / 356
黑爾與規定主義 / 362
自然主義與事實—價值問題 / 375
結論 / 380
進一步的反思 / 382
第13章
道德實在論與懷疑主義的挑戰
麥凱的道德懷疑主義 / 387
哈曼的道德虛無主義 / 395
對道德實在論的一種辯護 / 401
結論 / 407
進一步的反思 / 408
附錄
如何閱讀和寫作一篇哲學論文 / 410
進一步的閱讀 / 415
注釋 / 422
術語錶 / 435
索引 / 441
序言 / Ⅶ
緻謝 / Ⅺ
第1章
什麼是倫理學?
倫理學及其分支 / 003
道德與其他規範性學科的比較 / 006
道德原則的特點 / 012
倫理評價的領域 / 015
結論 / 020
進一步的反思 / 022
第2章
倫理相對主義
主觀倫理相對主義 / 027
約定倫理相對主義 / 031
對約定倫理相對主義的批評 / 036
結論 / 047
進一步的反思 / 048
第3章
道德客觀主義
阿奎那的客觀主義與絕對主義 / 054
溫和客觀主義 / 065
倫理境遇主義 / 073
結論 / 076
進一步的反思 / 077
第4章
價值與對善的追求
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 / 081
快樂的價值 / 085
價值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 091
價值與道德的關係 / 094
好的生活 / 098
結論 / 105
進一步的反思 / 106
第5章
社會契約論與道德的動機
為什麼社會需要道德規則? / 110
為什麼我應當有道德? / 119
道德、自我利益與博弈論 / 123
道德的永久動機 / 128
結論 / 134
進一步的反思 / 135
第6章
利己主義、自我利益與利他主義
心理利己主義 / 140
倫理利己主義 / 148
反對倫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 157
進化論與利他主義 / 163
結論 / 167
進一步的反思 / 168
第7章
效用主義
經典效用主義 / 173
行動效用主義和規則效用主義 / 179
對效用主義的批評 / 185
對“目的證明不道德的手段閤理” 的批評 / 194
結論 / 200
進一步的反思 / 201
第8章
康德與道義論
康德受到的影響 / 204
定言命令 / 211
自然法則原則: 四個例子 / 216
自然法則原則的反例 / 221
定言命令的其他公式化錶述 / 226
無例外規則的問題 / 233
後代問題 / 239
結論: 一份和解方案 / 242
進一步的反思 / 244
第9章
德性論
德性倫理學的本性 / 249
對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的批評 / 256
以德性為基礎的倫理學與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之間的聯係 / 266
結論 / 279
進一步的反思 / 280
第10章
性彆與倫理學
古典的觀點 / 286
女性關懷倫理學 / 294
在性彆與倫理學方麵的四個選項 / 303
結論 / 310
進一步的反思 / 312
第11章
宗教與倫理學
道德依賴於宗教嗎? / 317
宗教是與道德不相關甚或與之相對立的嗎? / 326
宗教提升瞭道德生活嗎? / 335
結論 / 344
進一步的反思 / 345
第12章
事實、價值問題
休謨和摩爾: 對這個問題的經典錶述 / 350
艾耶爾與情緒論 / 356
黑爾與規定主義 / 362
自然主義與事實—價值問題 / 375
結論 / 380
進一步的反思 / 382
第13章
道德實在論與懷疑主義的挑戰
麥凱的道德懷疑主義 / 387
哈曼的道德虛無主義 / 395
對道德實在論的一種辯護 / 401
結論 / 407
進一步的反思 / 408
附錄
如何閱讀和寫作一篇哲學論文 / 410
進一步的閱讀 / 415
注釋 / 422
術語錶 / 435
索引 / 441
第7章:效用主義
“那種給最大多數人帶來最大幸福的行動就是最好的行動。”
——弗朗西斯·哈奇遜《道德善惡研究》
假設你與一個垂死的百萬富翁一起待在一個島嶼上。在他的遺言中,他懇求你幫他最後一個忙:“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獻給瞭棒球,在這五十年裏我一直全力支持紐約洋基隊並從中獲得瞭無盡的快樂。現在我就要死瞭,我想把我的所有財産——200萬美元——都捐給洋基隊。”他指著一個裝滿巨額鈔票的箱子繼續說:“你會把這些錢帶迴紐約,並把它帶給洋基隊的老闆,以便讓他能夠買到更好的隊員嗎?”你答應實現他的願望,正在這時他的臉上閃現齣欣慰和感激的笑容,在你的懷中死去瞭。在到達紐約之後,你看到你最喜歡的慈善機構世界飢荒救濟組織(你不會懷疑它的正直)在報紙上投放的一則廣告,期望得到200萬美元來救助非洲即將死於飢荒的10萬人。這200萬美元不僅會挽救他們的生命,而且還會購買設備和各種肥料,這些對於建設一種可持續經濟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鑒於這則廣告,你決定重新考慮你對那個臨死的洋基隊球迷的承諾。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做纔是正當的?想想一些傳統的道德原則,看看它們能否幫助我們做齣一種決定。常常被用來指導行動的一條原則是“讓你的良心成為你的嚮導”。我迴想起這條我所鍾愛的原則,它是我的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告訴我的一條原則,現在也仍然在我的心靈裏迴蕩。但是,在這裏它有幫助嗎?沒有,因為良心主要是教養的一種功能。人們以什麼樣的方式被撫養長大,他們的良心就以什麼樣的方式對他們說話。基於教養的原因,一些人對於自己犯下的暴行感到安之若素,而另一些人踩死一隻昆蟲都會感到良心不安。假設你的良心告訴你要把這筆錢捐給洋基隊,而我的良心則告訴我要把這筆錢捐給世界飢荒救濟組織。我們還能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嗎?如果良心是它的終點,那我們隻能默然無言。
另一條鞭策我們的原則是:“做最富有愛的事情”;耶穌特彆提齣瞭“愛鄰如己”這條原則。愛無疑是一種極好的價值。它是一種比恨更有益的態度,如果僅僅為瞭我們自己的心理健康考慮,我們應當剋服恨的感情。但是,當存在一種利益衝突的時候,愛足以指導我們的行動嗎?“愛是盲目的”,有人說過,“而理智——像婚姻這樣的事情——纔是一種令人心明眼亮的東西。”在對那個百萬富翁的錢財進行支齣這個事情上,我應該愛誰?愛那個百萬富翁還是愛飢餓的人們?我們看不齣來愛自身能夠解決什麼問題。事實上,沒有明顯的跡象錶明我們一定永遠做最富有愛的事情。我們應當永遠以愛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敵人嗎?或者,如果有些人故意以不公正的方式傷害瞭我們、我們所愛的人或其他無辜的人,那麼對這些人感到仇恨是道德上可允許的嗎?奧斯維辛的幸存者應當去愛阿道夫·希特勒嗎?愛自身無法解決這些睏難的道德問題。
第三條常常用來指導我們道德行動的原則是“金規則”:“要像你希望彆人對待你那樣對待彆人”。這也是一條高尚的經驗性規則,它在簡單的、常識性的情境中發揮著作用。但是它也有些問題。首先,它不能從字麵上來理解。假設我喜愛聽喧鬧的重金屬音樂。由於我會想要你為我把它喧鬧地演奏齣來,所以我推斷我也應當為你把它喧鬧地演奏齣來——即使我知道你很憎恨這種玩意兒。因此,這條規則必須修改為:“要像你希望彆人對待你那樣對待彆人——如果你是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的話。”然而,這仍然有些問題。如果我是暗殺羅伯特·肯尼迪的人,我會想要自己被從監獄中釋放齣來;但他並不一定應該被釋放。如果我把自己放在一個性飢渴者的位置上,我可能想要與接下來可以找到的任何一個人發生性關係;但沒有明顯的跡象錶明我(或其他任何人)必定依從我的願望。與之類似,金規則也沒有告訴我要把那個百萬富翁的錢財捐給哪一方。
良心、愛和金規則都是非常有價值的經驗性規則,可以幫助我們度過一生。對處於日常道德情境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它們大多數時候都在發揮著作用。但是,在更為復雜的情況下,尤其是當各種利益存在著閤法衝突的時候,它們就是有局限的瞭。
對於解決這些睏境來說,一種更有希望的策略是遵循某些確定的道德規則。假設你決定把那個百萬富翁的錢財捐給洋基隊,從而信守你的承諾或者因為其它做法將會變成偷竊。你所遵循的原則將是“永遠信守承諾”。原則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所有的學習都包含對一組規則的理解;正如R. M. 黑爾所說的,“沒有原則,我們就不能從我們長輩傳給我們的那些內容中學到任何東西......每一代也都將必須從自我摸索和自我教育開始。” 如果你決定按照信守承諾的原則行事,那麼你所堅持的一套道德理論被稱為道義論。在第1章中,我們看到道義論體係主張價值的核心是行動或某種行動;行動本身的一些特性具有內在的價值。例如,一個道義論者會發現在說謊這種行動中存在某種內在地就是錯誤的東西。
另一方麵,如果你決定把這筆錢捐給世界飢餓救濟組織,從而救助無數的生命並恢復那個地區的經濟償付能力,那麼你就站在瞭另外一種被稱為目的論倫理學的理論一邊。有些時候,它也被稱作後果論倫理學。我們在第1章中還看到,它的價值核心是行動的結果或後果。例如,一個目的論者會根據說謊所産生的後果來判斷說謊在道德上是正當的還是錯誤的。
我們已經考察過一種目的論倫理學:倫理利己主義,這種觀點認為給行為者帶來最大數量的善的行動就是正當的行動。利己主義是局限於行為者自身的目的論倫理學。在這一章中,我們將會討論目的論倫理學的主要版本——效用主義。與倫理利己主義不同,效用主義是一種普遍性的目的論體係。它要求的是社會中善的最大化——也就是說,對於最大多數人來說的最大善——而不僅僅是行為者的善。
第7章:效用主義
“那種給最大多數人帶來最大幸福的行動就是最好的行動。”
——弗朗西斯·哈奇遜《道德善惡研究》
假設你與一個垂死的百萬富翁一起待在一個島嶼上。在他的遺言中,他懇求你幫他最後一個忙:“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獻給瞭棒球,在這五十年裏我一直全力支持紐約洋基隊並從中獲得瞭無盡的快樂。現在我就要死瞭,我想把我的所有財産——200萬美元——都捐給洋基隊。”他指著一個裝滿巨額鈔票的箱子繼續說:“你會把這些錢帶迴紐約,並把它帶給洋基隊的老闆,以便讓他能夠買到更好的隊員嗎?”你答應實現他的願望,正在這時他的臉上閃現齣欣慰和感激的笑容,在你的懷中死去瞭。在到達紐約之後,你看到你最喜歡的慈善機構世界飢荒救濟組織(你不會懷疑它的正直)在報紙上投放的一則廣告,期望得到200萬美元來救助非洲即將死於飢荒的10萬人。這200萬美元不僅會挽救他們的生命,而且還會購買設備和各種肥料,這些對於建設一種可持續經濟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鑒於這則廣告,你決定重新考慮你對那個臨死的洋基隊球迷的承諾。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做纔是正當的?想想一些傳統的道德原則,看看它們能否幫助我們做齣一種決定。常常被用來指導行動的一條原則是“讓你的良心成為你的嚮導”。我迴想起這條我所鍾愛的原則,它是我的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告訴我的一條原則,現在也仍然在我的心靈裏迴蕩。但是,在這裏它有幫助嗎?沒有,因為良心主要是教養的一種功能。人們以什麼樣的方式被撫養長大,他們的良心就以什麼樣的方式對他們說話。基於教養的原因,一些人對於自己犯下的暴行感到安之若素,而另一些人踩死一隻昆蟲都會感到良心不安。假設你的良心告訴你要把這筆錢捐給洋基隊,而我的良心則告訴我要把這筆錢捐給世界飢荒救濟組織。我們還能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嗎?如果良心是它的終點,那我們隻能默然無言。
另一條鞭策我們的原則是:“做最富有愛的事情”;耶穌特彆提齣瞭“愛鄰如己”這條原則。愛無疑是一種極好的價值。它是一種比恨更有益的態度,如果僅僅為瞭我們自己的心理健康考慮,我們應當剋服恨的感情。但是,當存在一種利益衝突的時候,愛足以指導我們的行動嗎?“愛是盲目的”,有人說過,“而理智——像婚姻這樣的事情——纔是一種令人心明眼亮的東西。”在對那個百萬富翁的錢財進行支齣這個事情上,我應該愛誰?愛那個百萬富翁還是愛飢餓的人們?我們看不齣來愛自身能夠解決什麼問題。事實上,沒有明顯的跡象錶明我們一定永遠做最富有愛的事情。我們應當永遠以愛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敵人嗎?或者,如果有些人故意以不公正的方式傷害瞭我們、我們所愛的人或其他無辜的人,那麼對這些人感到仇恨是道德上可允許的嗎?奧斯維辛的幸存者應當去愛阿道夫·希特勒嗎?愛自身無法解決這些睏難的道德問題。
第三條常常用來指導我們道德行動的原則是“金規則”:“要像你希望彆人對待你那樣對待彆人”。這也是一條高尚的經驗性規則,它在簡單的、常識性的情境中發揮著作用。但是它也有些問題。首先,它不能從字麵上來理解。假設我喜愛聽喧鬧的重金屬音樂。由於我會想要你為我把它喧鬧地演奏齣來,所以我推斷我也應當為你把它喧鬧地演奏齣來——即使我知道你很憎恨這種玩意兒。因此,這條規則必須修改為:“要像你希望彆人對待你那樣對待彆人——如果你是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的話。”然而,這仍然有些問題。如果我是暗殺羅伯特·肯尼迪的人,我會想要自己被從監獄中釋放齣來;但他並不一定應該被釋放。如果我把自己放在一個性飢渴者的位置上,我可能想要與接下來可以找到的任何一個人發生性關係;但沒有明顯的跡象錶明我(或其他任何人)必定依從我的願望。與之類似,金規則也沒有告訴我要把那個百萬富翁的錢財捐給哪一方。
良心、愛和金規則都是非常有價值的經驗性規則,可以幫助我們度過一生。對處於日常道德情境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它們大多數時候都在發揮著作用。但是,在更為復雜的情況下,尤其是當各種利益存在著閤法衝突的時候,它們就是有局限的瞭。
對於解決這些睏境來說,一種更有希望的策略是遵循某些確定的道德規則。假設你決定把那個百萬富翁的錢財捐給洋基隊,從而信守你的承諾或者因為其它做法將會變成偷竊。你所遵循的原則將是“永遠信守承諾”。原則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所有的學習都包含對一組規則的理解;正如R. M. 黑爾所說的,“沒有原則,我們就不能從我們長輩傳給我們的那些內容中學到任何東西......每一代也都將必須從自我摸索和自我教育開始。” 如果你決定按照信守承諾的原則行事,那麼你所堅持的一套道德理論被稱為道義論。在第1章中,我們看到道義論體係主張價值的核心是行動或某種行動;行動本身的一些特性具有內在的價值。例如,一個道義論者會發現在說謊這種行動中存在某種內在地就是錯誤的東西。
另一方麵,如果你決定把這筆錢捐給世界飢餓救濟組織,從而救助無數的生命並恢復那個地區的經濟償付能力,那麼你就站在瞭另外一種被稱為目的論倫理學的理論一邊。有些時候,它也被稱作後果論倫理學。我們在第1章中還看到,它的價值核心是行動的結果或後果。例如,一個目的論者會根據說謊所産生的後果來判斷說謊在道德上是正當的還是錯誤的。
我們已經考察過一種目的論倫理學:倫理利己主義,這種觀點認為給行為者帶來最大數量的善的行動就是正當的行動。利己主義是局限於行為者自身的目的論倫理學。在這一章中,我們將會討論目的論倫理學的主要版本——效用主義。與倫理利己主義不同,效用主義是一種普遍性的目的論體係。它要求的是社會中善的最大化——也就是說,對於最大多數人來說的最大善——而不僅僅是行為者的善。
序言
1977年,澳大利亞哲學傢約翰·L·麥凱(John L. Mackie)齣版瞭他的名著《倫理學:發明對與錯》(Ethics: Inventing Right and Wrong)。在這本書裏,他論證瞭我們所持有的道德價值隻是社會的發明:“我們必須決定采納何種道德觀點、采取何種道德立場。”眼前這本書的標題《倫理學:發現對與錯》,既是對麥凱觀點所具有的重要性的一種承認,也是對它的一種迴應。
道德並非如麥凱所提示的那樣純粹是一種發明,它還包含著一種發現。我們可以把道德比作車輪的發展。二者都是以一些能夠為人所發現的特徵為基礎的創造。車輪之所以被發明齣來,是為瞭以最小的摩擦來促進物體的運輸。車輪的構造遵守物理學的法則,從而實現有效的運動。不是任何東西都能夠充當一個好的車輪。一個矩形或三角形的車輪是沒有效率的,用沙子、鳥羽或沉重的石頭製成的車輪也是如此。與之類似,道德之所以被構建齣來是為瞭服務於人的需要和欲求,例如生存的需要和對繁榮與幸福的欲求。理想的道德應該充當個人幸福與社會和諧的藍圖。幾韆年來,人類一直在用他們最優秀的心靈去發現那些能夠最好地服務於個人和社會福祉的原則。正如車輪的構造依賴於物理學的法則一樣,道德的構建也一直依賴於人的本性,依賴於我們人類一些能夠為人所發現的特徵。《倫理學:發現對與錯》正是本著這種道德探究的精神來考察今天道德哲學中的各種主要理論。
2005年,隨著本書原作者路易斯·波伊曼(Louis Pojman)在與癌癥抗爭的過程中去世,哲學界濛受瞭一個重大損失。他那捲帙浩繁的作品——30多本書和100多篇文章——由於其高超的學識和洞見而受到一緻的贊揚,無數哲學係的學生和教師從中受益(關於他的生平和書目的詳細信息,請參見www.louispojman.com)。
《倫理學:發現對與錯》首次齣版於1990年,很快就被確立為一種對倫理學具有權威性而又通俗易懂的介紹。在之前的一篇序言中,路易斯錶達瞭他對這一學科的熱愛以及對他的讀者的承諾:
“我是本著尋求真理和理解的精神來寫作這本書的,希望激起你們對倫理學價值的關注。這是一門我所鍾愛的學科,因為它關係到我們要如何生活,關係到那種最好的生活。我希望你們會分享我對這一學科的熱愛,並在此過程中孕育齣你們自己的想法。”
多年來,為瞭因應大學教師和學生不斷變化的需求,這本書的一些新版本也已問世。不過,透過這些變動,本書始終關注著倫理學理論的核心問題——在這一版中就包含著與以下十二個主題有關的章節:首先從(1)最一般意義上的倫理學是什麼、(2)倫理相對主義、(3)道德客觀主義、(4)道德價值、(5)社會契約論與道德的動機、(6)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這些更具理論性的問題入手;接著關注(7)效用主義、(8)康德主義與道義論、(9)德性論這些具有影響力的規範性理論;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上,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探討瞭圍繞著(10)性彆與倫理學、(11)宗教與倫理學、(12)事實/價值問題、(13)道德實在論與懷疑主義這些問題的更具時代感的理論爭論。
這次經過最新修訂之後的第七版努力體現齣在之前的版本中發揮著支配作用的變革精神。正如大多數教科書的修訂版一樣,這一版對新材料的容括就要求把數量與之相當的之前既有的材料刪除掉。這一版中的很多變動都受惠於包括教員和學生在內的讀者早前所提齣的建議,對此我深錶感謝。最值得注意的變動有以下這些:
? 增加瞭論述性彆與倫理學的一章
? 在論述康德的那一章中關於剋裏斯蒂娜·科斯嘉德(Christine Korsgaard)的討論
? 在論述宗教與倫理學的那一章中關於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討論
以及各方麵所做齣的其它細微改動。
我發現這本書在處理具體案例時,展現齣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實用主義傾嚮,它沒有停留在高懸的抽象概念上空談,而是將宏大的倫理學框架緊密地錨定在日常生活的具體場景之中。這種接地氣的處理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哲學思辨的門檻。比如,書中對於信息時代背景下個人隱私與公共利益的權衡分析,其深度和廣度都遠超我閱讀過的其他同類書籍。作者似乎擁有一種將復雜理論“翻譯”成大眾易懂語言的天賦,但這種翻譯並非簡化,而是通過精妙的類比和富有畫麵感的描述,使得晦澀的邏輯推演變得清晰而富有衝擊力。它更像是一本高級的行為指南,而非單純的學術著作,引導讀者在麵對諸如職場誠信、數字倫理等現代睏境時,能夠構建起一套更具韌性和適應性的道德判斷標準。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待周遭世界的敏感度都被提升瞭一個量級。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界限”這一概念的反復叩問上。作者似乎對那些看似清晰的道德邊界的模糊性情有獨鍾,並花費瞭大量筆墨去描繪在這些界限上徘徊時的心理煎熬。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意圖”與“結果”在道德評估中的權重分析,作者的論述復雜而多麵,避免瞭任何簡單的歸因。它迫使讀者去細究自己判斷事物對錯的標準體係是否足夠堅固,是否隻是基於文化習俗的盲目服從。閱讀過程中,我的思維被不斷地拉扯,從關注個體福祉到審視群體責任,再到思考製度層麵的公平正義。這種強迫性的多維度思考訓練,對於提升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具有極大的助益。它不是提供瞭一個可以安放良心的避風港,而是搭建瞭一個需要不斷接受風暴洗禮的思考場域。
評分這部作品的文字風格獨樹一幟,仿佛一位經驗老到的哲學傢在與你進行一場深入的、毫無保留的對話。作者似乎對人類行為的復雜性有著近乎本能的洞察力,他沒有試圖用刻闆的理論去框定那些變幻莫測的道德睏境,而是選擇瞭一條更具探索性的道路。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自我審視的旅程,每一次翻頁都伴隨著對過往決策和未來選擇的重新考量。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那些“灰色地帶”的細緻描摹,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選擇迴避或輕描淡寫的微妙瞬間,都被作者用犀利的筆觸揭開,讓人不得不直麵其內在的張力。敘事節奏的把握極為精妙,時而舒緩,讓思緒有充足的時間沉澱;時而陡然加快,將讀者推入一個無法後退的倫理漩渦中心。整體而言,它提供的不是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一套更為精良的提問工具,幫助讀者更好地解析自身所處的道德景觀。它不僅僅是紙上的文字,更像是對“何以為人”這一古老命題在當代語境下的新鮮注解。
評分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巧妙。作者似乎深諳敘事的張力管理,不同章節之間的過渡並非生硬的邏輯連接,而更像是一係列精心編排的交響樂章,主題在重復、變奏和對位中不斷深化。某些章節的語言風格甚至是帶有強烈的辯論色彩,充滿瞭對立觀點的激烈碰撞,這使得閱讀體驗非常具有動感,讀起來絲毫沒有傳統哲學論著的枯燥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入曆史案例時所采用的旁徵博引,他能夠自如地在古希臘的城邦討論和最新的社會熱點之間建立起一條清晰的、富有洞察力的思想鏈條。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人感覺倫理學的核心問題是永恒且持續演進的。它成功地將“思考”這件事,從一種沉重的負擔,轉化成瞭一種充滿智力激情的探索活動。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冷峻的溫暖”。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人類道德選擇中的自私、軟弱和認知偏差,文字中流露齣的批判性思維如同手術刀般精準,將許多粉飾太平的假象剝開。然而,這種批判並非齣於虛無主義的嘲諷,而是在徹底的審視之後,對個體責任的鄭重呼喚。書中對“同理心”的探討尤其令人動容,作者沒有將同理心視為一種天生的美德,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需要長期訓練和審慎運用的認知工具。這種務實的態度,反而比空泛的道德說教更具說服力。它讓你明白,做一個“好人”並非是簡單地遵循規則,而是一個持續對抗惰性和偏見的、充滿建設性的過程。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雖然麵對的是嚴肅的議題,但內心卻充滿瞭一種積極應對挑戰的能量。
評分給迷茫的人一個言行的準則
評分給迷茫的人一個言行的準則
評分相信京東品質,不錯的圖書
評分非常好,送貨快,性價比高,就是喜歡京東
評分正品,快遞給力
評分還沒看不過估計還可以吧
評分還沒看不過估計還可以吧
評分給迷茫的人一個言行的準則
評分相信京東品質,不錯的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