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異新抄:高辛硯齋雜著

集異新抄:高辛硯齋雜著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明] 佚名,[清] 俞鳳翰<撰> 著
圖書標籤:
  • 清代文獻
  • 戲麯
  • 筆記小說
  • 文學
  • 古典文學
  • 高辛
  • 硯齋
  • 雜著
  • 明清
  • 地方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4910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3311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集異新抄:高辛硯齋雜著》內容基本上是自萬曆至明亡這一段時間作者所見所聞的一些怪異事物。如記奇風異俗,貴州畢節人深信可以用“撈油鍋”辨誣,正月燈節三日內不禁男女自由交遊,皆為作者遊黔時所親聞見。而記蘇州之“打行”,其神奸鬼謀,已開近代滬上拆白黨之先風,更是作者所習知的鄉梓掌故。另如記京城對縊死者的申報處理,必由裏甲報之兵馬司,再報聞巡城禦史,驗畢纔可解縛,而為解縛者率為叫花子。諸如此類,可為社會學史參考者甚多。

目錄

捲之一
吳孝子
金城太守
莫如忠
塔光
劉尚書
村女
冰花
塲中鬼
山塘兒
蛇胎
瞽盜
費夫人
販織兒
鄭見山
龍王
風流帽
伴食
京師花子
鬼奸
君山神
蚊樹
啓南詩
王秀纔
……
捲之二
捲之三
捲之四
捲之五
捲之六
捲之七
捲之八
集異新抄:高辛硯齋雜著 捲一 雜記 捲一:雜記 高辛硯齋先生,生平好讀書,尤喜搜羅異聞軼事,旁及古董、書畫、器玩、金石、山水、人物、考據、談叢,凡屬可資品鑒、可辨真僞、可供玩味者,皆孜孜以求。其藏書之富,不下萬捲;其收藏之精,冠絕一時。先生晚年,自輯所得,名之曰《集異新抄》,以期“集吾之所集,新吾之所新,抄吾之所抄”,既非憑空臆造,亦非拾人牙慧,乃是先生以其淵博學識、精審眼光,對曆代典籍、遺聞軼事、古物名跡,加以甄彆、考訂、辨析,繼而付之筆端,成此巨著。《集異新抄》共分數捲,茲錄其捲一“雜記”之內容,以饗諸位同好。 第一節:古玩辨證 先生於古玩之道,素有心得。常言道:“玩物必先察其本。”故於鑒賞之初,必溯其源流,考其年代,辨其材質,究其工藝,方能洞燭其幽微。 一、銅器之辨 古銅器,形製萬韆,紋飾各異。周秦之渾厚,漢唐之雄奇,宋明之雅緻,各具時代風貌。先生嘗言:“辨銅器,重在‘古氣’二字。”何謂古氣?非僅憑器之銹色,更在於其渾然天成之韻緻,古樸之質感。一器之齣土,必曆經風霜雨露,沉埋地下,其銅質自然發生變化,或青綠,或硃紅,或灰黑,或斑駁陸離,然此銹色,必是自然生成,而非人工做舊。人工之銹,色澤過於鮮艷,分布過於均勻,缺乏層次感。再者,器之造型,必閤乎當時之禮製與審美。如用於祭祀之鼎,必體量宏大,氣勢磅礴;用於飲食之簋,必端莊典雅,綫條流暢。紋飾亦是重要依據,早期銅器多飾以獸麵紋、夔紋、乳釘紋等,綫條簡練,造型粗獷。至後世,紋飾漸趨繁復,內容亦日益豐富,如龍鳳、山水、人物故事等。先生嘗以一商代晚期獸麵紋鼎為例,細述其器之形製、紋飾、銘文,以及其所體現之時代精神。其銘文,寥寥數語,卻蘊含著古人的生活習俗、信仰觀念,足見先生考據之精。 二、陶瓷之辨 陶瓷之辨,尤為繁復。先生以為,陶瓷之道,在於“形、釉、胎、款”四字。 形:器之形製,乃時代之烙印。夏商時期,陶器多樸拙,多用泥質,造型簡單。商周時期,青銅器盛行,陶瓷器型多仿青銅器。春鞦戰國,陶瓷工藝漸趨成熟,齣現瞭一些造型優美的器皿。漢代,青瓷開始興起,造型多為日常生活用品,如くなります、罐、盞等。唐代,陶瓷業進入鼎盛時期,唐三彩釉色艷麗,造型生動,飲譽海內。宋代,陶瓷藝術達到巔峰,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各有特色,名傳韆古。元代,青花瓷異軍突起,色彩鮮明,圖案生動。明清時期,彩瓷發展迅速,品種繁多,裝飾精美。先生鑒賞一宋代汝窯天青釉洗,贊其釉色,恰似雨過天晴,澄澈空靈,器型之縴巧,足以容納一掌,實乃文人案頭之雅玩。 釉:釉之好壞,決定一器之品相。汝窯之釉,以“雨過天晴”為最高境界。官窯之釉,則以“肥厚溫潤”見長。哥窯之釉,則以“開片”為特徵,片紋縱橫交錯,自然天成。定窯之釉,多為白釉,質地細膩,器身常有“淚痕”現象。鈞窯之釉,色彩變幻莫測,窯變之妙,難以言喻。先生嘗詳述各朝代釉色之演變,及不同窯口之釉料配方差異,其學識之淵博,令人嘆服。 胎:胎質之細膩與堅實,亦是辨彆之關鍵。北宋定窯之胎,多為白色,質地細膩。南宋龍泉窯之胎,多為灰白色,堅緻。元青花之胎,則較粗糙,含有砂粒。先生鑒賞一元代青花龍紋罐,細辨其胎土之質感,雖不及宋瓷之細膩,然其胎骨堅硬,燒製火候恰到好處,足見元代製瓷工藝之高超。 款:器之款識,乃作者之署名。明清時期,瓷器上常有年款,如“大明宣德年製”、“大清康熙年製”等。然而,款識亦有真僞之分,需結閤字體、筆畫、位置等細節進行辨彆。先生曾集錄曆代瓷器款識之特點,並附有大量拓片,為後人辨僞提供瞭重要依據。 三、書畫之辨 書畫之辨,尤重“神韻”二字。古人作畫,意在筆先,胸有成竹。故一幅佳作,必有其氣韻生動之處。 筆墨:書法以綫條論英雄,繪畫以皴法、點染見功力。先生嘗言:“筆墨之道,在於‘骨’與‘肉’。”筆有骨,則力透紙背,剛勁有力;筆有肉,則圓潤飽滿,婉轉流暢。墨有色,則濃淡變化,層次分明;墨有韻,則虛實相間,意境深遠。先生鑒賞一王羲之草書帖,細品其筆畫之起承轉閤,點畫之麯直方圓,雖曆經韆年,然其神采依舊,仿佛羲之先生親臨眼前,揮毫潑墨。 構圖:構圖之巧,乃畫之骨架。山水畫之取景,人物畫之布局,花鳥畫之點綴,皆需匠心獨運。中國畫尤重“留白”,空白之處,並非空無一物,而是畫傢有意為之,以烘托意境,留給觀者想象之空間。先生鑒賞一範寬《溪山行旅圖》,贊其構圖之宏偉,山巒疊嶂,雲霧繚繞,近景細緻,遠景雄渾,將大自然的壯麗展現得淋灕盡緻。 印章:印章,乃書畫傢之署名,亦是鑒彆之重要依據。古人印章,材質、篆法、布局、邊款,皆有時代特徵。先生嘗收藏一文徵明印章,細辨其篆法之古樸,邊款之遒勁,足可亂真。然而,先生亦警示,印章之僞,防不勝防,必輔以其他證據,方能確辨真僞。 題跋:曆代名人對書畫作品之題跋,亦是鑒彆之重要參考。一幅佳作,若能得宋徽宗、米芾、董其昌等大傢之題跋,其價值可增數倍。先生嘗搜集曆代書畫題跋,輯錄成冊,以備查閱。 第二節:遺聞瑣記 先生於民間流傳之故事、野史、傳說,亦多有收集。以為:“世間萬象,皆有其理。”故於看似荒誕不經之事,亦不輕率否定,而是加以考究,以求其真。 一、奇禽異獸 先生搜集各類奇禽異獸之記載,如《山海經》、《搜神記》等書中之所述。雖知其中多有誇張,然亦不乏暗閤古人對某些生物之觀察。例如,《山海經》中記載之“狌狌”,似有猿猴之形,能效人之言。先生以為,此乃古人對某種善於模仿之猴類之誇張描述。又如“白澤”,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先生以為,此乃古人對某種智慧生物之想象。先生亦搜集各地關於異獸之民間傳說,如南方之“蠱雕”,北方之“窮奇”等。雖多為虛構,然亦可見古人對未知世界之好奇與想象。 二、仙道傳說 先生對曆代之仙道傳說,亦有涉獵。從《列仙傳》、《神仙傳》中之記載,到民間流傳之神仙故事,先生皆一一收集。如對八仙之傳說,對煉丹術之記載,對隱士之逸聞。先生並不迷信,然亦不排斥。以為:“神仙之說,或寄托瞭古人對長生不死、超凡脫俗之渴望。”亦或是古人對某種高深技藝、智慧之升華。先生嘗考證“張果老倒騎驢”之說,認為此乃古人對某種隱喻之解讀,或是對某種不拘一格、特立獨行之精神之贊頌。 三、怪誕軼事 先生亦不乏對一些怪誕軼事之記錄,如鬼神之說,狐仙之談,以及各種離奇之巧閤。然先生在記錄時,必加以考證,辨彆其真僞。如記錄一某地發生之“人鬼戀”故事,先生必追溯其源頭,考證當時之風俗習慣,以及是否存在誤傳。先生以為,許多怪誕之事,或因當時信息閉塞,或因心理作用,或是某種自然現象被誤讀。然亦有部分記載,雖難尋其科學解釋,然亦非全無道理。例如,先生曾記錄一關於“鬼打牆”之說,後經考證,發現與某些心理學現象,如“暗示”、“集體癔癥”等有關。 第三節:藝文隨筆 先生亦有對曆代藝文之評論,及個人之創作感悟。 一、詩詞唱和 先生喜與文人雅士唱和,所作詩詞,或詠景,或抒情,或言誌。先生嘗作《詠梅》一詩,雲:“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遙知不是雪中見,更待春風第一枝。”此詩藉梅之品格,抒發自身高潔之誌。先生亦常點評他人詩作,或予贊賞,或予斧正,其眼光獨到,言辭懇切。 二、書畫評析 先生對曆代書畫大傢之作品,亦有獨到之見解。如評王鐸之書法,以為其“縱橫奇崛,跌宕淋灕,全以氣勢勝”。評石濤之畫,以為其“筆墨奇古,構圖險峻,得天地造化之神秀”。先生之評析,常能觸及作品之精髓,令人拍案叫絕。 三、讀書心得 先生讀萬捲書,亦有萬捲心得。其所撰讀書筆記,常能發前人之未發,或以現代之視角,重新解讀古籍。例如,先生曾對《莊子》中之“逍遙遊”進行一番考究,以為其並非純粹之逃避現實,而是對人生之另一種境界之追求。先生之讀書心得,非僅是摘錄,而是對其思想之升華與拓展。 四、文房雅玩 先生亦對文房四寶、古琴、玉器等文房雅玩,有所研究。以為:“文房器物,非僅供使用,更可賞玩,可寄情。”先生嘗撰文一篇,詳述古人如何使用筆、墨、紙、硯,以及各種硯颱之特點,各種墨之種類,各有何等用途。先生所藏之古琴,亦是精挑細選,常於月下撫琴,自得其樂。 《集異新抄》捲一“雜記”所錄,僅為先生浩瀚著述之一隅。然由此可見,高辛硯齋先生之學識,涉獵之廣,考據之精,點評之準,實乃吾輩之楷模。其精神,在於“集異”而“新抄”,在於以古人之智慧,照亮今人之道路,在於不懈追求真知,不畏艱險,不懼瑣碎,終成一傢之言。此捲“雜記”,雖名曰“雜”,然條理清晰,脈絡分明,足見先生治學之嚴謹。讀之,猶如與高辛硯齋先生對坐,聽其侃侃而談,受益匪淺,實乃幸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氣質撲麵而來,封麵上的插圖細膩考究,仿佛能讓人瞬間穿越迴那個遙遠的時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選擇和行距處理都恰到好處,閱讀體驗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紙張的質感也相當棒,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充滿瞭厚重感,這對於一本需要細細品味的著作來說,無疑是加分項。裝訂也十分牢固,看得齣是精心製作的,即便是經常翻閱,也無需擔心散頁的睏擾。這種對實體書本身的尊重和投入,讓我對內容更加充滿瞭期待。拿到手的時候,那種儀式感,真是久違瞭。

評分

從整體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編排似乎沒有一個絕對統一的邏輯綫索,它更像是心血來潮時的隨筆匯集,東拉西扯,跳躍性很大,這對於習慣瞭綫性敘事的讀者來說,初期可能會感到有些無序。但是,一旦適應瞭這種鬆散的節奏,便會發現其中暗藏著一種“無序之美”。每一個篇章都是一個獨立的小世界,可以隨時切入,隨時退齣,互不乾擾,卻又在更高層次上相互映照,形成瞭一種微妙的張力。這種結構帶來的好處是,它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即使是零碎的時間也能享受閱讀的樂趣,不必擔心錯過前因後果,非常適閤現代人碎片化的閱讀習慣。

評分

書中對細節的捕捉能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那些被尋常人忽略的瑣碎日常,在作者筆下卻煥發齣瞭彆樣的光彩。無論是對某一處古建築的描摹,還是對某個特定時期風俗習慣的記錄,都顯得那樣栩栩如生,仿佛可以直接用手觸摸到當時的場景和氣息。這種對“微觀世界”的極緻關注,構建瞭一個非常真實可感的背景框架,使得作者闡述的觀點和感想有瞭堅實的立足點。我甚至能想象齣作者當時伏案疾書、觀察四周的情景,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很多大開大閤的敘事作品所不具備的,它需要極其細膩的觀察力和強大的文字功底來支撐。

評分

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嘗一壺陳年的老茶,初入口可能覺得味道有些濃烈,需要耐心去體會。那些關於世事人情的觀察和體悟,角度新穎而深刻,觸及瞭許多我之前未曾深入思考的層麵。作者似乎對人性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力,無論是高尚的品德還是幽微的私心,都被他剖析得淋灕盡緻,卻又帶著一種恰到好處的剋製和理解,沒有過度的批判,更多的是一種冷靜的記錄與反思。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細細咂摸他那幾句看似簡單卻蘊含萬韆的文字,這種需要“咀嚼”纔能品齣滋味的閱讀體驗,讓我倍感充實。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傳統曆史著作那樣按部就班地梳理脈絡,而是像一位老者在爐火旁娓娓道來的私房話,充滿瞭生活氣息和個人情感的流露。作者的筆觸時而輕盈跳躍,時而沉鬱頓挫,仿佛在引導我們走進一個迷宮,每條小徑都通往不同的風景。我尤其喜歡他那種不拘一格的錶達方式,時而穿插一些市井俚語,時而引用一些晦澀的典故,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書”,而是在參與一場與作者跨越時空的對話,時而會心一笑,時而陷入沉思,那種感覺,非常奇妙。

評分

這一套新建筆記叢刊,每一本都收瞭,上次雙11這段話說

評分

總體不錯,價格稍高。

評分

正規廠傢齣品的圖書質量就是好。京東自營發貨速度快,送貨速度快,服務好,快遞小哥服務態度棒!

評分

這係列第七本。。。。。。。。。。

評分

俞鳳翰,一作鳳瀚,原名承德,字珊慶,號少軒,又號石年、半窩居士,浙江海寜人。清詩人、畫傢。俞興瑞子。道光二十年(1840)解元。官湖南平江知縣。工山水,用筆蒼潤,得黃公望法。曾居北京與秦炳文等人結畫社於鬆筠庵。曾為吳縣潘曾瑩代筆作畫。室名&ldquo;高辛研齋&rdquo;。著有《高辛研齋詩稿》1捲、《雜稿》1捲、《同人題贈》1捲、《粵寇起事紀實》。見《海昌藝文誌》捲16,《清畫傢詩史》庚下,《墨林今話續編》,《清代畫史增編》捲6,《中國畫學全史》,《中國曆史大辭典》,《墨緣小錄》。

評分

這是很好的東西,非常地值得購買。

評分

這套書很不錯,可惜發現時隻剩兩種瞭

評分

很喜歡這套稀見筆記小說係列叢書,價錢太高,但是小眾書就是這個特點,沒辦法,喜歡就得花錢。

評分

品相不錯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