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艺术》为国内全方位覆盖歌唱艺术领域的专业月刊,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公开发行,主编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莫蕴慧担任。杂志将以其专业的态度、独特的角度、开阔的思路为从事歌唱艺术的专业人员、院校师生以及所有怀抱歌唱梦想的人提供思想、观点和资讯。
力学笃行厚积薄发
——与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聊歌唱
谭薇
阮余群,青年女高音歌唱家,1982年生人。2006年,我在“央视青歌赛”的舞台上第一次看到了她,印象无比深刻—几分钟前的综合素质考核环节还在舞台上唱着俏皮可爱的《数鸭子》,接着就塑造了威尔第笔下一个忠于爱情的艾尔维拉(歌剧《厄尔南尼》中的女主角)—热情又自信、率性且真诚。原以为,这就是阮余群歌唱生涯的起点,可是仔细翻看她的履历,却发现在“圈内”她早已小有成绩……这一长串歌剧角色的名字,让人叹服!我们并不知道阮余群是否是为歌唱而生,可是她确与歌唱互相成就了彼此。农历丁酉年孟夏,在中央歌剧院的琴房,阮余群与我们聊了她对于歌唱艺术的理解,她关于歌剧的信仰,且听这位年轻的女高音娓娓道来……
谢谢施光南
——我和施光南仅有的一次合作
汤昭智
《假如你要认识我》是我与施光南、关牧村合作的唯一一首作品,它既是这两位老师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的成名作品。我仔细确认了一下,歌词写于38年前的1979年4月29日,那天正好是我28岁生日,应该是个休息日,不然,作为一个业余作者,怎么会白天坐在家里写作?我依然记得当时阳光透过临街的窗户,照在写字台上,一邻居来串门,见证了这首作品的完成。像以往一样,每完成一首作品,欣喜总会让我回味很久。为什么对这首作品的完成记忆这么清晰,我也说不清楚。原稿如下:
珍贵的灵芝森林里栽,美丽的翡翠深山里埋;
假如你要认识我,请到青年突击队里来。
汗水浇开友谊花,纯洁的爱情放光彩。
灿烂的鲜花春风里开,闪光的珍珠大海里采;
假如你要认识我,请到新长征大军里来。
理想育出幸福果,革命的青春永不衰。
……
作为一名对声音艺术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始终在寻找能够激发我灵感,丰富我内心世界的读物。《歌唱艺术》(2017年第6期)这份刊物的存在,就像一位即将到来的老友,让我充满了期待。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其具体内容,但我坚信,它会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我特别希望,本期能够有一些关于“声音的治愈力量”的讨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美妙的歌声总能给予人慰藉和力量。我想知道,这种力量是如何产生的?是音乐本身的旋律和节奏,还是歌者投入的情感,或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我期待期刊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声乐在心理疗愈、情绪疏导等方面的应用案例,这不仅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声乐的价值,也能为我带来一些在生活中调整情绪的启发。此外,我也对一些关于“声音的科学”的介绍很感兴趣,比如,人类声带的构造、声音的传播原理,以及不同环境下声音的变化等等。这些看似严谨的科学知识,在经过艺术化的解读后,或许会展现出别样的魅力。我希望期刊能够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科学原理呈现出来,让我们在惊叹于声音的神奇之余,也能对其有更科学的认识。我相信,《歌唱艺术》(2017年第6期)定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对这个世界的声音艺术有更深层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热爱音乐,尤其是对声乐领域情有独钟的听者来说,《歌唱艺术》(2017年第6期)这份刊物,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窗户。虽然我尚未能沉浸在其字里行间,但仅凭这份刊物的存在,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我迫切想知道,这一期的内容是否会触及那些令我一直感到好奇的声乐表现力问题,比如,如何才能让歌声不仅仅是悦耳,更能触动人心深处的情感?在演唱一首歌曲时,一个优秀的歌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角色的塑造融为一体,最终传递给听众的?这其中涉及到多少细微的技巧和深刻的体悟?我希望期刊能够刊载一些大师的访谈,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在舞台上一次次突破自我的心路历程。那些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点评,背后可能蕴含着数十年如一日的磨砺和感悟,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但热爱声乐的听众来说,无异于一场精神的盛宴。同时,我也对那些关于声乐理论的深入探讨很感兴趣,比如,不同声区连接的科学原理,或者气息控制的多种方法,这些看似枯燥的知识,却构成了歌唱艺术最坚实的基础。我期待着《歌唱艺术》能够用通俗易懂又不失专业性的语言,为我们解读这些复杂的艺术奥秘,让我们在欣赏美妙歌声的同时,也能窥见其背后那份令人敬畏的匠心与才华。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声乐艺术发展的读者,这本《歌唱艺术》(2017年第6期)的到来,无疑为我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的绝佳机会。尽管我尚未有机会细致翻阅,但从刊物的整体定位和过往几期展现出的专业深度来看,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关注的是,本期是否能够在理论探索上有所突破,例如,对于跨文化声乐技巧的融合研究,或者在古老声乐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方面,是否有新的观点和实践案例的呈现。当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地域的声乐风格正在相互碰撞和融合,如何在这种趋势下保持演唱的独特性和艺术感染力,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我希望期刊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分析,指导歌唱家们如何在借鉴他方之美的同时,回归自身文化根源,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此外,在教学法方面,我也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创新的实践,比如如何利用新兴技术辅助教学,如何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学习需求的学员设计更有效的训练方案。毕竟,培养下一代优秀的歌唱人才,是声乐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关键。期刊能够提供一个这样的平台,让理论家、教育家和实践者们能够在此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本身就极具价值。我期待着在本期中看到能启发我思考,甚至改变我认知的内容,相信它会给我带来宝贵的启示,帮助我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评分我对声乐艺术的痴迷,早已超出了单纯的欣赏范畴,更多的是一种对声音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技巧以及哲学层面的探求。《歌唱艺术》(2017年第6期)这本刊物,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深度探索的契机。即便我尚未有机会品味其文字,但我已然能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艺术气息。我非常好奇,本期是否会涉及那些关于“歌声的本质”的探讨?是情感的宣泄,还是技巧的极致?抑或是两者之间微妙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我渴望了解,那些杰出的歌唱家是如何在一次次演绎中,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听众能够感同身受的音乐体验的。他们是如何通过对气息、共鸣、吐字的精准把控,来塑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歌声?我期待期刊能够刊登一些对新兴声乐流派的介绍和评论,比如,在当代流行音乐盛行的背景下,传统美声唱法将如何与时俱进,寻求新的突破点,又或者,一些非学院派的演唱方式,是否也具备值得借鉴的艺术价值。我对那些能够跨越流派界限,探讨声音通用性规律的文章尤为感兴趣。同时,我也对声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期刊能够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让我们不仅能听到动人的歌声,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评分作为一个在声乐领域从业多年的教育者,我深知每一次学术交流和理论更新对于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歌唱艺术》(2017年第6期)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期刊,更是一个能够拓宽视野、激发灵感的宝贵资源。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我已经预感到,本期定会带来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我特别关注的是,期刊是否会深入探讨当前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例如,如何更有效地处理声乐学习中遇到的瓶颈期?如何在保持个体演唱风格独特性的前提下,教授通用的演唱技巧?尤其是在面对信息化时代海量音乐资源的冲击下,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辨别和吸收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元素,避免盲目模仿和浅层理解。我还期待着本期能够有一些关于歌唱心理学与声乐训练相结合的探讨,毕竟,声乐演唱很大程度上也涉及到演唱者的自信心、情绪调控以及舞台表现力等心理层面的因素。一个拥有强大心理素质的歌唱者,往往更能发挥出其应有的艺术潜能。此外,我对于声乐作品的分析和解读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一些经典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演绎下的对比分析,这有助于我们理解音乐的生命力以及演唱者如何在传承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我相信,《歌唱艺术》(2017年第6期)必将为我带来一些深刻的见解,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