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大型文学期刊 2017增刊 长篇纪实春暖乌蒙云南昭通扶贫脱贫报告)

十月(大型文学期刊 2017增刊 长篇纪实春暖乌蒙云南昭通扶贫脱贫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东捷,宗永平 编
图书标签:
  • 扶贫
  • 脱贫
  • 昭通
  • 云南
  • 乌蒙山
  • 纪实文学
  • 报告文学
  • 社会问题
  • 农村发展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ISBN:97702575841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58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春暖乌蒙》用全景视点,写出了云南昭通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动人篇章。作品既揭示了昭通深度贫困的原因,又描绘出了昭通地区实施精准扶贫计划之后的巨大变化,浓墨重彩地抒写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担当、奉献和群众的拼搏精神。作品充满正能量,并彰显了大写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昭通精神。
  贫困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战略成效显著,已经使六亿多人脱贫,走出了一条备受世界赞誉的“中国式扶贫”的道路。但是,随着2020年脚步的临近,我们需要打赢最后的攻坚战。乌蒙山腹地精准贫扶的伟大实践工程,经过本部作品的淬炼,提供了可资学习借鉴的“昭通样板”和“昭通经验”。作家对昭通地区有着血溶于水的深厚情感,并且长期深入扶贫工作的现场,也让这部作品素材翔实,故事生动真实,细节刻画又温暖感人。

精彩书摘

  《十月(大型文学期刊 2017增刊 长篇纪实春暖乌蒙云南昭通扶贫脱贫报告)》:
  昭通位于云南的东北部,东西最宽处241公里,南北最长处234公里,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东南与贵州威宁、赫章和毕节接壤,西、北隔金沙江与四川省的会东、宁南、金阳、雷波、屏山和宜宾等县市相望,东北部隔南广河与珙县、筠连、兴文和叙永相连。
  全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的最高点是巧家的药山,海拔4041米。全市有云岭分支的尖山、玉屏山、绛云露山、气势磅礴、逶迤蜿蜒于巧家而派生出的大药山、轿顶山、大红山、堂狼山和赖石山等56座山岭,其中数大药山雄奇险峻、气象万千。
  海拔最低的是水富县城的中嘴,仅有267米。
  山脉由两大山系组成,东北包括鲁甸、昭阳、大关、盐津、彝良东北部和威信、镇雄全部,为乌蒙山脉西伸之尾端,它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西南部包括绥江、水富、永善和延伸至大关、昭阳、鲁甸三个县区的西南部分,为横断山脉凉山山系五莲峰分支东伸的边缘。
  昭通境内有大小河流393条,均属长江水系,多是由雨水补给的高原河流类型。主要河流有金沙江,它在昭通的流程长达458公里,牛栏江之流程为113公里,大关河及洛泽河之流程为306公里。水能资源是昭通最突出且最优势的资源,其蕴藏量超过3000万千瓦,占全国水能蕴量的3.1%.全省的20%以上。现在已建成溪洛渡1200万千瓦和向家坝600万千瓦及蓄水超过百亿方的水电、水利枢纽工程。装机容量为1260万千瓦的巧家白鹤滩水电,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已经启动,一旦建成,加上牛栏江和洛泽河、关河等河流的梯级电站,装机容量便可接近2800万千瓦。昭通被称为中国能源之都,无疑名副其实,举足轻重。
  昭通的土地93%为山地,平坝只有7%,按地理位置划分,大体可分为南干北湿两大区域。东北面的镇雄等县,面积占全市的70%左右,阴雨多、日照少,冷涝冰冻严重,农作物成熟较晚且常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农民生计艰难。而西南的巧家等县,面积占全市的30%,虽日照时间长、温度高,却十分干旱。
  昭通因受江河水流的切割、冲刷,造成山岭河谷交错、沟壑峡谷纵横,雄奇险峻,山大坡陡、道路崎岖,大有昭通行路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感叹。
  2000年时统计,全市有耕地608万亩,其中水田只有62万亩左右,500多万亩旱地,还有70%的耕地处在阴雨多、日照少、冷涝冰冻严重的二半山区和山区。十多年来,无序的房地产和各种名目的圈地及农村无法遏止的乱修乱建,且征用和占用的都是好田好地,现在还有耕地几何,就不得而知。而人口却膨胀很快,2000年时的统计,全市总人口为497.56万人,十多年过去了,全市总人口已经突破600万人,这么多人要吃饭,将何以为继啊?
  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昭通,是蜀王杜宇的崛起之地。公元前6世纪,他率领部落,沿朱提江顺流而下,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历尽千辛万苦,开辟了一条通往四川的羊肠小道,历经5年,几百人的部落,颠沛流离,到达成都平原不足百人。公元前500多年,杜宇在四川双流建立了蜀国,称为望帝,从而创造了三星堆文明。那时的蜀国,北至陕西八百里秦川,南到莽莽苍苍的云贵高原,西接峰峦叠嶂的横断山脉,东与涪江为界,和重庆相连,蜀国之大,让人叹为观止。
  杜宇教民务农,栽桑养蚕,纺纱织锦,蜀国随处沃野丰腴、阡陌纵横、小桥流水、男耕女织,从而结束了蜀国历史上的蒙昧阶段,为开发成都平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杜宇死后,老百姓感念他开凿了昭通到四川的通道,把农耕文明带到了四川平原,但愿他化作了催耕催种的子规鸟,唐诗故有“望帝春心托杜鹃”“子规啼血杜鹃红”的千古绝唱。
  就在这风起云涌的战国时期,中国大地烽烟滚滚,群雄争霸,华夏大地最终将以一个怎样的政治格局、地理版图、文化面貌出现在世界东方,历史等待的就是具有雄才大略的霸主。那时的秦朝,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富兵强,四面扩张,试图一举扫除群雄,激起诸侯国联合攻秦。秦虽然倾力战胜了攻秦的联军,却使秦国统一中原的战略计划受阻,甚至几乎落空。于是,秦惠文王在朝廷上发起并组织了一次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战略大辩论。大臣中有人主张吞并弱小的韩国,有人则主张攻打地广人稀的楚国,而以司马错、田贵为首的一派则力主伐蜀。他们认为:“蜀有桀,纣之乱,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定矣。”
  秦惠文王听后,思虑再三,颇具胆魄地采纳了司马错、田贵的战略主张,决定先取蜀地。事后证明,巴蜀地区丰饶的物资、充足的人力资源和东向伐楚的战略地位,帮助秦朝最终统一了天下。故历史记载日:“蜀既属楚,秦日益富强而制诸侯。”又载道:“兼并六国,自蜀始。”
  ……
《十月》2017增刊:一场穿越乌蒙山脉的春风,一段关于希望与重生的纪实 2017年,《十月》杂志以一份厚重的增刊,将目光投向了那片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云南昭通,尤其是那片被群山环抱,素有“东方瑞士”之称的乌蒙山区。这份增刊,并非泛泛的区域介绍,而是一部洋溢着温度与力量的长篇纪实报告,它以“春暖乌蒙”为题,深度聚焦了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扶贫与脱贫故事。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也不是一篇空洞的政策宣讲。翻开这份《十月》增刊,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乌蒙山深处的风,听到山间流淌的溪水声,更能触摸到每一位参与这场伟大变革的人们,那颗炽热的心。报告以其文学期刊一贯的深刻洞察力和细腻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描绘了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宏大背景下,昭通这片曾经贫困的土地,如何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何从困顿走向希望,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春暖花开”的篇章。 乌蒙山,不仅仅是山脉,更是故事的温床 乌蒙山,这片雄奇而险峻的山脉,自古以来就是无数故事的发生地。它孕育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也塑造了勤劳而坚韧的乌蒙儿女。然而,长期的地理隔绝和经济发展滞后,也让这片土地蒙上了贫困的阴影。报告深入采访了各个层面的人物:从决策者到执行者,从扶贫干部到返乡创业的青年,从坚守在山区的普通农民到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关于生命不屈、奋斗不息的史诗。 作者并没有回避贫困带来的艰辛与挑战。报告真实地记录了那些世代相传的贫困根源,那些阻碍发展的现实困境,以及人们在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的无奈与挣扎。然而,文字的底色却始终是向上而生的力量。当我们读到一位老人在政府的帮助下,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脸上泛起的满足笑容;当我们看到一群年轻人,毅然放弃城市的光鲜,回到家乡,用知识和技术带领乡亲们致富;当我们了解到,曾经只能依靠土地的农民,如今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那一刻,我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数据的改变,更是生命尊严的回归,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春暖乌蒙”,是政策的温暖,更是人心的凝聚 “春暖乌蒙”这个主题,绝非空穴来风。它代表着一股自上而下的关怀与支持,更象征着一种自下而上的觉醒与奋斗。报告细致地剖析了各项扶贫政策在乌蒙山区的落地过程,从精准扶贫到产业扶贫,从教育扶贫到健康扶贫,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地呈现。这些政策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它们在作者的笔下,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化为了人们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报告中最动人的部分,莫过于那些扶贫干部们的身影。他们是政策的践行者,更是连接政府与人民的桥梁。报告中描绘的许多扶贫干部,他们放弃了城市的安逸,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乌蒙山深处。他们跋山涉水,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的诉求,解决实际困难。他们不仅仅是工作的执行者,更是村民的贴心人,是他们生活中的希望之光。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坚守,他们的乐观,都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同时,报告也强调了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性。扶贫不仅仅是“输血”,更是“造血”。报告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村民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的例子。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援助,而是主动地去创造,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是脱贫最根本的动力,也是“春暖乌蒙”最深刻的内涵。 文学的力量,让扶贫故事超越现实,触动灵魂 作为一份大型文学期刊的增刊,《十月》并没有将这份报告写成枯燥的流水账,而是用文学的视角,赋予了它更加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作者们深入生活,捕捉细节,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人物,细腻的情感,将扶贫的宏大叙事,化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报告中,你可能会读到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即使再辛苦,也要坚持外出打工;你可能会看到一位老党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惦记着村里的发展,为乡亲们出谋划策;你可能会了解到,那些曾经封闭保守的山村,如今因为旅游业的发展,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村民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贫困的消弭,更是关于人性的光辉,关于梦想的追逐,关于生命的力量。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人类都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文学的笔触,让这些故事更加立体,更加饱满,更加能够触动读者的灵魂,引发深刻的共鸣。 “春暖乌蒙”,不仅仅是过去,更是未来 《十月》2017增刊,以其深刻的记录和动人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乌蒙山区的巨变。它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献,记录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民的坚韧与智慧,以及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 这份增刊,不仅仅是对过去成就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报告中所描绘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是乡村振兴的序章。它告诉我们,扶贫的道路仍在继续,而乌蒙山区的人们,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拥有了强大的信心,他们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翻阅这份《十月》增刊,你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震撼,一种由衷的感动,以及一种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它是一场穿越乌蒙山脉的春风,吹散了贫困的阴霾,带来了希望与生机;它是一段关于生命与奋斗的史诗,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这份报告,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细细品读,从中汲取力量,感悟初心,并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自豪。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翻开这本《十月》,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像是沉淀了某个时刻的历史,而“2017增刊”则让人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份特别的记录。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社会肌理、展现时代变迁的作品充满好奇,尤其是有着“长篇纪实”标签的。这年头,太多浮光掠影的文字,能静下心来深入一个主题、一个地方的,实在难得。我脑海中不自觉地勾勒出一幅画面: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一群人,怀揣着某种使命感,深入一个充满地域特色的地方,去观察、去感受、去记录。这种“春暖乌蒙”的意象,更是增添了一层暖色调,预示着希望与新生。

评分

“春暖乌蒙”这个副标题,实在是太有画面感了。它让我想象起,在经历过漫长寒冬之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我想,这不仅仅是对云南昭通地区自然环境的描述,更是对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积极变化的象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捕捉到这种“春暖”的意象,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的改善,更体现在精神面貌的焕发。也许会有关于当地文化如何与脱贫相结合的探讨,关于生态保护如何融入发展战略的思考,关于年轻一代如何为家乡注入新活力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报告,更是一部关于希望、关于奋斗、关于生命力的史诗。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文学发展的读者,我对《十月》这类大型文学期刊的增刊总是抱有很高的期待。它们往往代表着一种深入挖掘现实、关注社会议题的编辑态度。这次的“长篇纪实”专题,聚焦于“云南昭通扶贫脱贫”,这无疑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的主题。“春暖乌蒙”的字眼,又巧妙地将宏大的政策叙事与具体的地域特色相结合,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故事充满好奇。我期待作者们能够放下笔杆子的矫揉造作,用最朴实、最真诚的文字,去记录那些发生在乌蒙山深处的真实故事。那些关于奋斗、关于坚持、关于改变的故事,定能触动人心,引发读者对中国当下发展进程的深刻思考。

评分

《十月》这本刊物的出现,本身就有一种仪式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一个对过去一年(或者一个时期)的总结与反思。2017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而扶贫作为一项重大的国策,其进展和成效无疑是那个时期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之一。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以一种相对严肃、客观的姿态,呈现出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也许会有对政策制定的剖析,对实施过程中的挑战的探讨,对取得的成果的展示,甚至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我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读物,它不追求哗众取宠,而是用扎实的材料和严谨的逻辑,带领读者一同去审视和理解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

评分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云南昭通,去理解一个我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的区域。扶贫脱贫,这四个字的分量有多重,作为普通读者,我很难完全体会。但我想象中,纪实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将宏大的叙事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细节。我希望作者能够用冷静而又不失温情的笔触,描绘出那里的人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艰辛,他们的期盼,以及他们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努力与蜕变。会不会有那些在大山深处默默耕耘的基层干部?会不会有那些通过辛勤劳动改变命运的农民?会不会有那些在教育、医疗等领域默默奉献的援助者?我期待着那些真实而动人的瞬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