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編:唐律疏議·佐治藥言

李敖精編:唐律疏議·佐治藥言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敖 編
圖書標籤:
  • 唐律疏議
  • 李敖
  • 古代法律
  • 藥學
  • 曆史
  • 文化
  • 典籍
  • 佐治藥言
  • 明清
  • 法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280437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6366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0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52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簡介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0”選錄瞭《睡虎地秦墓竹簡》、長孫無忌的《唐律疏議》、汪輝祖的《佐治藥言》等。《睡虎地秦墓竹簡》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製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於吉凶時日的占書,為研究中國書法,秦朝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麵的發展曆史提供瞭詳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唐律疏議》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閤編,亦為中國現存古、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佐治藥言》是汪輝祖做州縣幕友時期的吏治筆記,是瞭解清朝中期基層司法活動和當時的法律概況的重要史料。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睡虎地秦墓竹簡

導讀 / 002

凡例 / 003

編年記 / 005

語書 / 016

秦律十八種 / 024

田律 / 025

廄苑律 / 031

倉律 / 036

金布律 / 055

關市 / 068

工律 / 070

工人程 / 074

均工 / 077

徭律 / 079

司空 / 083

軍爵律 / 095

置吏律 / 097

效 / 100

傳食律 / 106

行書 / 109

內史雜 / 111

尉雜 / 117

屬邦 / 119

效律 / 120

秦律雜抄 / 134

法律答問 / 155

封診式 / 248

治獄 / 249

訊獄 / 249

有鞫 / 251

封守 / 252

覆 / 253

盜自告 / 254

□捕 / 255

□□ / 256

盜馬 / 256

爭牛 / 258

群盜 / 258

奪首 / 260

□□ / 261

告臣 / 262

黥妾 / 264

(遷)子 / 265

告子 / 266

(癘) / 267

賊死 / 268

經死 / 270

穴盜 / 273

齣子 / 276

毒言 / 278

奸 / 279

亡自齣 / 280

為吏之道 / 282

唐律疏議

導讀 / 298

捲第一 / 299

名例一 / 299

捲第二 / 323

名例二 / 323

捲第三 / 339

名例三 / 339

捲第四 / 356

名例四 / 356

捲第五 / 371

名例五 / 371

捲第六 / 387

名例六 / 387

佐治藥言

導讀 / 406

自序 / 407

盡心 / 409

盡言 / 409

不閤則去 / 410

得失有數 / 410

虛心 / 411

立品 / 411

素位 / 411

立心要正 / 412

自處宜潔 / 412

儉用 / 412

範傢 / 413

檢點書吏 / 413

省事 / 414

詞訟速結 / 414

息訟 / 415

求生 / 415

慎初報 / 416

命案察情形 / 416

盜案慎株纍 / 417

嚴治地棍 / 417

讀律 / 417

讀書 / 418

婦女不可輕喚 / 419

差稟拒捕宜察 / 420

須為犯人著想 / 420

勿輕引成案 / 421

訪案而慎 / 421

勤事 / 421

須示民以信 / 422

勿輕齣告示 / 422

慎交 / 423

勿攀援 / 423

辦事勿分畛域 / 423

勿輕令人習幕 / 424

須體俗情 / 425

戒已甚 / 425

公事不宜遷就 / 425

勿過受主人情 / 426

去館日勿使有指摘 / 426

就館宜慎 / 427

周禮

導讀 / 430

序官 / 431

大宰 / 434

小宰 / 443

宰夫 / 445

大府 / 447

大司徒 / 449

小司徒 / 457

鄉大夫 / 461

比長 / 464

載師 / 466

師氏 / 469

司市 / 471

泉府 / 474

遂?人 / 476

大宗伯 / 479

大司樂 / 485

大司馬 / 490

職方氏 / 498

大司寇 / 504

小司寇 / 508

大行人 / 512

考工記敘官 / 518


精彩書摘

盡心

士人不得以身齣治,而佐人為治,勢非得已。然歲修所入,實分官俸,亦在官之祿也。食人之食而謀之不忠,天豈有以福之?且官與幕客非盡鄉裏之戚、非有親故之歡,厚廩而賓禮之,什伯於鄉裏親故,謂職守之所係,倚為左右手也。而視其主人之休戚,漠然無所與於其心,縱無天譴,其免人謫乎?故佐治以盡心為本。

盡言

盡心雲者,非徇主人之意而左右之也。凡居官者,其至親骨肉未必盡明事理,而傔僕胥吏類皆頤指氣使,無論利害所關。若輩不能進言,即有效忠者,或能言之,而人微言輕,必不能動其傾聽。甚且逢彼之怒,譴責隨之,惟幕友居賓師之分,其事之委摺既瞭然於心,復禮與相抗,可以剴切陳詞,能辨論明確,自有導源迴瀾之力。故必盡心之欲言,而後為能盡其心。

不閤則去

嗟乎!盡言二字,蓋難言之。公事公言,其可以理爭者,言猶易盡,彼方欲濟其私,而吾持之以公,鮮有不齟齬者。故委蛇從事之人動曰:匠作主人模,或且從而利導之;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也。嗟乎!是何言哉!顛而不持,焉用彼相,利雖足以惑人,非甚愚暗,豈盡迷於局中?果能據理斟情,反覆於事之當然及所以然之故,抉利害而強諍之,未有不悚然悟者。且賓之與主,非有勢分之臨也。閤則留,吾固無負於人,不閤則去,吾自無疚於己。如爭之以去就,而彼終不悟,是誠不可與為善者也,吾又何所愛焉?故欲盡言,非易退不可。

得失有數

或曰:寒士以硯為田,朝得一主人焉,以言而去;暮得一主人焉,又以言而去,將安所得為之主人者?嗚呼!是又見小者之論也。幕客因人為事,無功業可見,言行則道行,惟以主人之賢否為賢否。主人不賢,則受治者無不受纍。夫官之祿,民之脂膏,而幕之脩齣於官祿,吾戀一館而坐視官之虐民,忍乎?不忍!且當世固不乏賢吏矣,誠能卓然自立,聲望日著,不善者之所惡,正善者之所好也,故戀棧者或且窮途偃蹇,而守正者非不到處逢迎。

虛心

必行其言者,弊或流於自是,則又不可。賓主之義全,以公事為重。智者韆慮,必有一失;愚者韆慮,必有一得。況幕之智,非必定賢於官也。特官為利害所拘,不免搖於當局,幕則論理而不論勢,可以不惑耳。然隔壁聽聲,或不如當場辨色,亦有官勝於幕者。惟是之從,原於聲價無損,意在堅持,間亦僨事。故士之伸於知己者,尤不可以不虛心。

立品

信而後諫,惟友亦然。欲主人之必用吾言,必先使主人之不疑吾行,為主人忠謀,大要顧名而不計利。凡與主人相依及效用於主人者,率惟利是視,不得遂其所欲,往往易為媒蘖。其勢既孤,其間易生,稍不自檢,毀謗從之。故欲行吾誌者,不可不立品。

素位

幕客以力自食。名為傭書,日夕區畫,皆吏胥之事。而官聲之美惡係焉,民生之利害資焉,非與官民俱有宿緣,必不可久居此席者。自視不可過高,高則氣質用事,亦不可過卑,卑則休戚無關。

立心要正

諺雲:官斷十條路,幕之製事亦如之。操三寸管,臆端官事,得失半焉,所爭者公私之彆而已,公則無心之過,終為輿論所寬,私則循理之獄,亦為天譴所及,故立心不可不正。

自處宜潔

正心之學,先在潔守。守之不慎,心乃以偏。吾輩從事於幕者,類皆章句之儒,為童子師,歲脩不過數十金,幕脩所入,或數倍焉,或數十倍焉,未有不給於用者。且官有應酬之費,而幕無需索之人,猶待他求,夫何為者。昔有為餘說項者,曰:“此君操守可信。”餘聞之怫然。客曰:“是知君語也,夫何尤?”餘應之曰:“今有為淑女執柯,而稱其不淫,可乎?”客大笑而去。

儉用

古也有誌,儉以養廉。吾輩遊幕之士,傢果素封,必不忍去父母離妻子。寄人籬下,賣文之錢,事畜資焉。或乃強效豪華,任情揮霍,炫裘馬,美行勝,已失寒士本色,甚且嬖優童,狎娼妓,一之費,賞亦數金,分其餘貲,以供傢用,嗷嗷待哺,置若罔聞。當其得意之時,業為識者所鄙,或一朝失館,典質不足,繼以稱貸,負纍既重,受恩漸多,得館之後,情牽勢絆,欲潔其守,終難自主,習與性成,身敗名裂。故吾輩喪檢,非盡本懷,欲葆吾真,先宜崇檢。

範傢

身之不儉,斷不能範傢。傢之不儉,必至於纍身。寒士課徒者,數月之脩少止數金,多亦不過數十金,傢之人,目擊其艱,是以節嗇。相佐遊幕之士,月脩或至數十金,積數月寄歸,則為數較多,傢之人以其得之易也,其初不甚愛惜,其後或至浪費。得館僅足以濟失館,必至於虧,諺所謂擱筆窮也。故必使傢之人皆知來處不易,而後可以相率於儉,彼不自愛者,其來更易,故其耗更速,非惟人事,蓋有天道矣。

檢點書吏

衙門必有六房書吏,刑名掌在刑書,錢榖掌在戶。書非無諳習之人,而惟幕友是倚者。幕友之為道,所以佐官而檢吏也。諺雲,清官難逃猾吏手,蓋官統群吏,而群吏各以其精力,相與乘官之隙。官之為事甚繁,勢不能一一而察之,唯幕友則各有專司,可以察吏之弊,吏無祿入其有,相循陋習,資以為生者,原不必過為搜剔,若舞弊纍人之事,斷不可不杜其源。總之幕之與吏,擇術懸殊,吏樂百姓之擾,而後得藉以為利,幕樂百姓之和,而後能安於無事,無端。而吏獻一策,事若有益於民,其說往往甚正,不為徹底熟籌,輕聽率行,百姓必受纍無已。故約束書吏,是幕友第一要事。

省事

諺雲:衙門六扇開,有理無錢莫進來。非謂官之必貪,吏之必墨也。一詞準理,差役到傢,則有饌贈之資;探信入城,則有舟車之費;及示審有期,而訟師詞證以及關切之親朋相率而前,無不取給於具呈之人;或審期更換,則費將重齣,其他差房,陋規名目不一。諺雲:“在山靠山,在水靠水。”有官法之所不能禁者,索詐之贓,又無論已。餘嘗謂作幕者,於斬絞流徒重罪,無不加意檢點。其纍人造孽多在詞訟,如鄉民有田十畝,夫耕婦織可給數口,一訟之纍,費錢三韆文,便須假子錢以濟,不二年,必至鬻田。鬻一畝則少一畝之入。輾轉藉售,不七八年,而無以為生,其貧在七八年之後,而緻貧之故,實在準詞之初。故事非急切,宜批示開導,不宜傳訊差提;人非緊要,宜隨時省釋,不宜信手牽連;被告多人,何妨摘喚韆證,分列自可摘芟。少喚一人,即少纍一人,諺雲:“堂上一點硃,民間韆點血。”下筆時多費一刻之心,涉訟者已受無窮之惠。故幕中之存心,以省事為上。

詞訟速結

聽訟,是主人之事,非幕友所能專主,而權事理之緩急,計道裏之遠近,催差集審,則幕友之責也。示審之期最須斟酌,宜量主人之纔具,使之寬然有餘,則不至畏難自沮。既示有審期,兩造已集,斷不宜臨期更改,萬一屆期,彆有他事,他事一瞭,即完此事,所以逾期之故,亦必曉然,使人其知。若無故更改,則兩造守候一日多一日費用,蕩財曠事,民怨必騰。與其準而不審,無若鄭重於準理之時。與其示而改期,無若鄭重於示期之始。昔有犯婦擬淩遲之罪,久禁囹圄,問獄卒曰:“何以至今不剮?剮瞭便好迴去養蠶。”語雖惡謔,蓋極言拖延之甚於剮也。故便民之事,莫如聽訟速結。

息訟

詞訟之應審者,什無四五。其裏鄰口角,骨肉參商,細故不過一時競氣,冒昧啓訟,否則有不肖之人,從中播弄,果能審理,乎情明切,譬曉其人,類能悔悟,皆可隨時消釋,閑有準理,後親鄰調處,籲請息銷者,兩造既歸輯睦,官府當予矜全,可息便息,寜人之道,斷不可執持成見,必使終訟,傷閭黨之和,以飽差房之欲。

求生

求生二字,崇公仁心麯傳於文忠公之筆,實韆古法傢要訣。法在必死,國有常刑,原非幕友所敢麯縱,其介可輕可重之間者,所爭止在片語,而齣入甚關重大,此處非設身處地,誠求不可,誠求反覆。必有一綫生機,可以藉手。餘治刑名,佐吏,凡二十六年,入於死者,六人而已。仁和則莫氏之因奸而謀殺親夫者,錢塘則鄭氏之謀殺一傢非死罪二人者,起意及同謀,加功二人,平湖則犯竊而故殺其妻者,有毛氏一人竊盜,臨時行強而拒,殺事主者,有唐氏一人,其他無入情實者,皆於初報時與居停,再三審慎,是以鞦審之後,俱得邀恩緩減,是知生固未嘗不可求也。

慎初報

獄貴初情,縣中初報,最關緊要,駁詰之繁,纍官纍民,皆初報不慎之故。初報以簡明為上,情節之無與罪名者,人證之無關齣入者,皆宜詳審節刪。多一情節,則多一疑竇,多一人證,則多一拖纍,何可不慎?辦案之法,不唯入罪宜慎,即齣罪亦甚不易。如其人應抵,而故為齣之,即死者含冤。嚮嘗聞鄉會試場,坐號之內,往往鬼物憑焉。餘每欲齣人罪,必反覆案情,設令死者於坐號相質,有詞以對,始下筆辦詳,否則不敢草草動筆。二十餘年來,可質鬼神者,此心如一日也。

命案察情形

命案齣入,全在情形。情者起釁之由,形者爭毆之狀。釁由麯直,鞦審時之為情實,為緩決,為可矜,區以彆焉。爭毆時所持之具,與所傷之處,可以定有心無心之分。有心者為故殺,必乾情實;無心者為鬥殺,可歸緩決。且毆狀不明,則獄情易混,此是齣入最要關鍵,審辦時,必須令忤作與凶手,照供比試,所敘詳供,宛然有一爭毆之狀,鑿鑿在目,方無遊移乾駁之患。

盜案慎株纍

贓真則盜確,竊賊亦然。正盜正竊,罪無可寬。所尤當慎者,在指扳之人與買寄贓物之傢,往往擇殷而噬,藉端貽纍。指扳之人,固須質審,其並無實據者,亦可摘釋,至不知情而買寄贓物,律本無罪,但不得不據供查吊。嚮嘗不差捕役,止令地保傳諭,檄內注明有則交保,不須投案,無則呈剖,不許帶審,亦從無匿贓不繳,自韆差提者,此亦保全善類之一法。蓋一經差提,不唯多費,且竊盜拖纍,幾為鄉裏之所不齒。以無辜之良民,與盜賊庭質,非賢吏之所忍也。

嚴治地棍

吏治以安良為本,而安良莫要於去暴。裏有地棍,比戶為之不寜,訛藉不遂,則造端訐告。其尤甚者,莫如首賭首娼,事本無憑,可以將宿嫌之傢一網打盡,無論冤未即雪,即至審誣而破傢蕩産相隨屬矣。惟專處原告,不提被呈,則善良庶有賴焉。惟是若輩倚胥吏為牙爪,胥吏倚若輩為腹心,非賢主人相信有素,上水之船,未易以百丈牽矣。

讀律

幕客佐吏,全在明習律例。律之為書,各條具有精蘊。仁至義盡,解悟不易,非就其同異之處,融會貫通,鮮不失之毫厘,去之韆裏。夫幕客之用律,猶秀纔之用四子書也。四子書解誤,其害止於考列下等;律文解誤,其害乃至延及生靈。昔有友人,辦因奸拐逃之案,意在開脫奸夫,謂是奸婦在逃改嫁,並非因奸而拐。後以婦人背夫自嫁,罪乾繯首,駁詰平反,大費周摺。是欲寬奸夫之遣,而幾入奸婦於死所,謂知其一不知其二也。故神明律意者,在能避律,而不僅在引律。如能引律而已,則懸律一條以比附人罪一刑,胥足矣,何藉幕為。

讀書

學古入官,非可責之幕友也。然幕友佐官為治,實與主人有議論參互之任,遇疑難大事,有必須引經以斷者,非讀書不可。嚮在秀水時,有陶氏某以長房獨子,齣繼叔父。生五子,而長子故絕,例得以次子之子為後。其三子謀以己子後,其伯兄因乘父故,僞托遺命,令仲子歸嗣本生。袒次房者,謂以孫禰祖,禮難歸繼。袒三房者謂本生有子而無後,於情不順,歸繼之說未為不可。薦紳先生紛如聚訟,上颱檄下,縣議,餘亦無能執中。長夜求索,忽記《禮經》殤與無後者,祔食於祖之文,爰佐令君持議,謂禰祖之論必不可行。陶某既齣繼叔後,斷難以子歸繼本宗,本宗有子而絕,情有難安,請以其主祔食,伊父聽陶某子孫奉祀,大為上颱所賞。後在烏程有馮氏子,因本宗無可序繼,自撫姑孫為後,及其卒也,同姓不宗之馮氏齣而爭繼,太守允焉。餘佐令君持議,據宋儒陳氏《北溪字義》係重同宗同姓,不宗即與異姓無殊之說,絕其爭端。嚮非旁通典籍,幾何不坐睏耶?每見幕中公暇,往往飲酒圍棋,閑談送日,或以稗官小說消遣自娛。究之無益身心,無關世務,何若屏除一切,讀有用之書,以之製事,所裨豈淺鮮哉。

婦女不可輕喚

提人不可不慎,固已事涉婦女,尤宜詳審,非萬不得已,斷斷不宜輕傳對簿。婦人犯罪則坐男夫,具詞則用抱告,律意何等謹嚴,何等矜恤。蓋幽嫻之女,全其顔麵,即以保其貞操;而妒悍之婦,存其廉恥,亦可杜其潑橫。吾師孫景溪先生諱爾周,言令吳橋時,所延刑名幕客葉某者,纔士也,一夕方飲酒,偃僕於地,涎沫橫流,氣不絕如縷,曆二時而甦。次日齋沐閉戶,書黃紙疏,親赴城隍廟拜毀,迴署後,眠食若平常,越六日又如前偃僕,良久復起,則請遷居外寓。詢其故,曰:吾八年前館山東館陶,有士人告惡少子調其婦者,當核稿時,欲屬居停,專懲惡少子,不必提婦對質。友人謝某雲,此婦當有姿首,盍寓目焉。餘以法閤,到官遂喚之,已而婦投繯死,惡少子亦坐法死。今惡少子控於冥府,謂婦不死,則渠無死法,而婦之死實由內幕之傳喚。館陶城隍神關提質理,昨具疏申剖,謂婦被惡少子所調,法閤到官,且喚婦之說,起於謝某。城隍神批準關覆,是以數日幸得無恙,頃又奉提,謂婦被調之後,夫已告官,原無意於死,及官傳質審,始忿激捐生。而傳質之意,在窺其色,非理其冤。念雖起於謝某,筆實主於葉某。謝已攝至,葉不容寬。餘必不免矣。遂為之移寓於外,越夕而殞。夫以法所應傳之婦起念不端尚不能幸逃陰譴,況法之可以不傳者乎?

差稟拒捕宜察



曆史迴響,智慧之光:中國古代法律與政治的深刻剖析 本書並非一部淺顯的史料堆砌,亦非空泛的理論說教。它是一次對中國古代兩大重要文獻——《唐律疏議》與《佐治藥言》——的深度精編與時代解讀。通過對這兩部著作的精心篩選、提煉與梳理,本書旨在揭示隱藏在字裏行間之下的曆史脈絡、政治智慧與社會秩序的構建邏輯。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體察中華文明在法律與政治運作上的獨特軌跡,以及那些穿越韆年依然具有啓示意義的洞見。 一、 《唐律疏議》:製度之基,秩序之魂 《唐律疏議》是中國曆史上現存最完整、影響最深遠的一部法典,它不僅是唐代社會運轉的基石,更是後世曆代王朝立法的重要參照。本書精編部分,將重點呈現《唐律疏議》的核心精髓,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內,展現其立法理念的先進性、製度設計的嚴謹性以及人文關懷的溫度。 法治精神的奠基與發展: 我們將深入剖析《唐律疏議》的“疏議”部分,即對律文的解釋與闡述。這部分內容充分體現瞭唐代統治者在製定法律時,並非僅僅停留在命令與懲罰層麵,而是注重法律的閤理性、適用性以及社會教化功能。精編內容將特彆關注那些體現“親親”、“仁政”、“中庸”等儒傢思想對法律條文的影響,展現法律如何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融入瞭道德倫理的考量。例如,關於“五服”之內親屬的犯罪處理,對“官當”、“情有可隱”的規定,都反映瞭法律並非冷冰冰的機器,而是與人倫道德緊密相連。 罪刑法定與人權保障的萌芽: 《唐律疏議》在立法上,已經初步顯露齣罪刑法定的原則,即“法有明文,然後處刑”。本書將梳理那些明確規定犯罪構成要件、量刑標準以及程序保障的律文,例如關於“十惡”之罪的明確界定,關於不同等級官員犯罪的區分處理,以及對偵查、審訊、定罪等環節的程序性規定。雖然與現代意義上的人權保障尚有距離,但《唐律疏議》在古代法律體係中,已然為限製公權力、保障基本人身權利(如免受酷刑、不得隨意定罪)做齣瞭重要貢獻。精編內容會突齣展示這些閃耀著早期人權意識的光輝條文。 國傢治理的智慧與社會結構的投影: 《唐律疏議》的條文內容,如同一麵鏡子,摺射齣唐代社會各個層麵的運作邏輯。從中央集權的官僚體係,到地方基層管理,從經濟活動到民間習俗,無不被法律所規製。本書的精編將特彆側重於那些能夠揭示國傢如何通過法律來維係統治、管理社會、調和矛盾的條文。例如,關於土地、賦稅、徭役的規定,反映瞭經濟基礎對社會秩序的支撐;關於婚姻、傢庭、繼承的規定,則體現瞭社會倫理對個體行為的約束。通過對這些內容的深入梳理,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唐代國傢治理的宏觀框架以及其精細化的管理手段。 法律的時代局限與超越: 任何法律都帶有其時代的烙印。《唐律疏議》雖臻於成熟,但其在等級觀念、政治權力高於一切等方麵,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本書在精編的同時,也會適度點撥這些局限,並分析其對後世的深刻影響。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強調《唐律疏議》在製度創新、法理思辨以及對社會秩序構建的深刻理解上,所展現齣的超越時代的智慧。其對法律條文的邏輯性、完整性以及解釋的嚴謹性,至今仍值得藉鑒。 二、 《佐治藥言》:廟堂之策,政治之鏡 《佐治藥言》則是另一部性質截然不同的文獻,它更側重於國傢治理的方略、政治運行的經驗以及對統治者施政的勸誡。它並非法律條文的匯編,而是關於如何“佐治”——輔助君王治理天下——的政治智慧結晶。本書的精編部分,將聚焦於《佐治藥言》中那些閃爍著實用主義政治智慧、具有戰略高度的論述,以及對君臣關係、國傢安全、民生福祉等關鍵問題的深刻洞察。 君臣關係的藝術與藝術品: 《佐治藥言》對於君臣之間的互動模式、君王的決策藝術、臣子的輔佐之道有著深入的探討。本書將選取那些關於如何“納諫”、“用人”、“製衡”的精彩篇章,揭示古代政治中權力運作的微妙之處。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忠君愚臣的宣傳,更是對如何在權力結構中保持清醒、實現有效溝通與協作的經驗總結。例如,關於君王如何識彆忠奸、臣子如何進諫而不觸怒君王、如何平衡不同派係的利益等論述,都充滿瞭值得玩味的政治智慧。 國傢安全的戰略考量與風險預警: 治國之道,安全為先。《佐治藥言》中蘊含著大量關於國傢安全、邊防鞏固、外交策略的論述。本書將精選那些關於如何識彆潛在威脅、如何進行危機管理、如何平衡對外關係以維護國傢長遠利益的章節。它提供瞭一種審視國傢戰略的視角,理解古代統治者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如何權衡利弊,做齣影響國傢命運的決策。 民生至上: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平衡術: 任何長治久安的政治,都離不開民生的根本。《佐治藥言》中對於農業生産、賦稅製度、水利興修、救災恤民等民生議題的關注,是本書精編的另一重要視角。我們將重點呈現那些強調“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論調,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經濟政策和救濟措施來緩和社會矛盾、提升民眾福祉的策略。這部分內容,將展現古代政治傢對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的深刻理解。 治國理政的經驗之談與教訓藉鑒: 《佐治藥言》的價值在於其經驗性與實踐性。它並非紙上談兵,而是源於曆史的實踐與教訓。本書將提煉齣那些關於前車之鑒、興衰之道、治國易事與難事等論述,為讀者提供一種反思曆史、藉鑒經驗的視角。這些經驗之談,對於理解古代政治的復雜性、認識人性的弱點,以及思考當代治理的挑戰,都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 三、 精編與啓示:曆史的迴響與現實的鏡鑒 本書並非簡單地將《唐律疏議》和《佐治藥言》的內容並置,而是通過“精編”的手段,將兩者有機地融閤,並在現代視角下進行解讀,以期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啓示。 法律與政治的互動: 《唐律疏議》代錶瞭製度的“硬約束”,而《佐治藥言》則提供瞭治理的“軟智慧”。本書的精編將重點展示法律的製定與執行,如何與政治決策相互影響、相互支撐。法律是政治意誌的體現,而政治的實踐又反過來影響著法律的修訂與完善。理解這種互動關係,是理解古代國傢運作的關鍵。 秩序的構建與維護: 兩部文獻都指嚮同一個核心主題:如何構建與維護一個穩定有序的社會。法律提供瞭底層的規則與保障,政治智慧則指導著統治者如何靈活運用權力,實現社會和諧。本書將梳理兩者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麵的異同與互補,揭示古代中國在麵對復雜的社會矛盾與挑戰時,所采取的綜閤性治理策略。 曆史的智慧在當下的價值: 盡管時代變遷,但人性的某些根本需求與睏境並無太大改變。從《唐律疏議》中對公正、秩序的追求,到《佐治藥言》中對智慧、遠見的呼喚,都蘊含著穿越時空的啓示。本書的精編並非為瞭復古,而是為瞭從曆史的經驗與教訓中,汲取智慧,以更深刻地理解當下的社會治理、法律實踐與政治生態。它希望通過對古代精粹的重溫,能夠激發讀者對當前社會發展道路的深入思考,以及對中華文明獨特智慧的自豪與傳承。 本書緻力於以一種嚴謹而生動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古代法律與政治的智慧殿堂。它是一次對曆史的迴響,一次對經典的緻敬,更是一次在現實中找尋啓示的深刻探索。希望通過這份精編,能夠勾勒齣一幅更為清晰、更為深刻的古代中國社會圖景,並為當下的我們提供一份來自曆史深處的智慧饋贈。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所構建的“對話場”。作者似乎從未將自己置於一個高高在上的評判者位置,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與曆史上的智者進行切磋。這種謙遜的態度,使得即便是對於一些我原本持保留意見的觀點,我也能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和審視。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某個論斷與當下社會治理的關聯性。這種引發深度反思的能力,是衡量一本好書的重要標準。它強迫我走齣自己固有的認知舒適區,去審視那些被時間固化瞭的觀念。可以說,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在麵對復雜問題時,思維的局限性與可能的突破口,極大地拓寬瞭我思考的維度和深度。

評分

關於這本書的知識密度,我必須給予高度評價。它沒有一句廢話,信息量大到需要我時不時地停下來消化吸收。我感覺作者在選材和裁剪時,做瞭極其嚴格的篩選,確保呈現給讀者的都是經過韆錘百煉的核心洞見。我曾嘗試快速瀏覽一遍,結果發現那樣做簡直是對這部作品的褻瀆——因為每一個段落、甚至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似乎蘊含著特定的指嚮性。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耐心和專注力,但同時,它給予的迴報也是成倍增長的。這本書更像是為那些願意付齣努力的求知者準備的寶藏,它不會輕易地將秘密和盤托齣,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論述,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其中的奧秘和價值所在。

評分

我最關注的還是作者的敘事脈絡和思想的穿透力。雖然我接觸過不少對古代製度進行解讀的著作,但這本書在梳理復雜法律條文背後的政治哲學時,展現齣瞭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邏輯清晰度。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堆砌術語,而是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導遊,帶著你穿梭在層層疊疊的律令迷宮中,每一步都為你指齣關鍵的節點和背後的意圖。特彆是它對“情理兼顧”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體現的剖析,讓我對古代法律體係中人情與法條之間的微妙平衡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種對製度的深刻洞察力,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曆史文獻中提煉核心價值的能力。它不是簡單地復述法條,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解讀,使得原本冰冷的文字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得非常考究,封麵采用瞭復古的深色調,那種沉澱瞭曆史感的質感,讓人一上手就覺得它不是那種流於錶麵的快餐讀物。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用心,微微泛黃的米白,字跡清晰銳利,閱讀起來眼睛不容易疲勞。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處理,那些引文和注釋部分的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又在需要深入鑽研的地方提供瞭足夠的支撐。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那種儀式感是很多現代書籍難以給予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文獻應有的敬意。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已經超越瞭工具書的範疇,成瞭一種值得收藏的文化載體。我對這種對細節的把控力道錶示由衷的贊嘆,畢竟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能沉下心來打磨一部作品的實體呈現,實屬不易。

評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頗具韻味。雖然內容是嚴謹的學術探討,但作者在闡述過程中,偶爾會流露齣一種古典的、近乎散文化的筆調,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法製條文讀起來並不費勁。我特彆喜歡那些被精妙組織起來的句子,它們既有邏輯的力量,又不失文字的美感。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古代法律思想的精髓。它不像某些教科書那樣,為瞭追求客觀性而犧牲瞭可讀性,反而是將知識的準確性與錶達的藝術性做到瞭一個精妙的平衡。讀完一個章節後,常常會有一種被優美文字包裹的滿足感,這種體驗在嚴肅的史學或法學著作中是比較難得的。

評分

紙質印刷一般

評分

李敖作品,天津古籍齣版的正品書,盛世危言更是那個時代佳作

評分

質量好,價格便宜。

評分

京東買書,很不錯。正版保障。發貨快,自有物流靠譜。好評。

評分

名傢明言。。。。。。。。

評分

評分

多是選段,一般般。。。

評分

經典國學名著,值得拜讀。

評分

好的包裹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