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金融排斥、包容性金融与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构建

西部地区金融排斥、包容性金融与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构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倪瑛 等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排斥
  • 包容性金融
  • 普惠金融
  • 西部地区
  • 金融政策
  • 区域金融
  • 金融发展
  • 政策体系
  • 金融服务
  • 经济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15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70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字数:30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部地区金融排斥、包容性金融与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构建》系统地阐述了我国西部地区金融排斥、包容性金融与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构建。《西部地区金融排斥、包容性金融与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构建》界定了普惠金融的概念与内涵,并通过选择相关指标,从多个维度构建测度金融普惠性程度的指数体系,以监测一定时期内普惠性金融政策实施的进程。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普惠金融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为避免普惠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提出政策和措施建议。
  《西部地区金融排斥、包容性金融与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构建》可供高等院校金融类、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或本科生阅读,也可供企业管理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倪瑛,女,1968年生,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2008年获西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曾挂任贵州平坝县县委常委、副县长,被贵州省委组织部评为2010年全省优秀挂职干部。先后担任贵阳市铁路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贵阳市物联集团独立董事,贵州财经大学人事处处长,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现担任贵州财经大学管理效能督查室主任。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背景
1.1.1 “三农”问题
1.1.2 中小企业融资难
1.1.3 国际背景
1.2 普惠金融服务对象
1.3 普惠金融提供者
1.3.1 银行类金融机构
1.3.2 非银行金融机构
1.3.3 非政府组织
1.4 国内相关法律法规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1.6 本书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理论
2.1 金融发展理论、金融排斥理论的形成
2.1.1 金融发展理论与金融约束理论
2.1.2 金融排斥理论
2.2 农村金融理论
2.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2.2.2 农业金融市场理论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2.4 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
2.3 小额信贷、微型金融的发展
2.3.1 小额信贷
2.3.2 微型金融
2.4 民间金融
2.4.1 民间金融产生的原因
2.4.2 民间金融的发展趋势
2.5 普惠金融
2.5.1 普惠金融维度的划分
2.5.2 普惠金融指数的测算
2.5.3 普惠金融影响因素的研究
2.6 互联网金融
2.7 金融包容性增长理论

第3章 普惠金融的主要内容、发展阶段与趋势
3.1 普惠金融的主要内容
3.1.1 普惠金融的基本原则
3.1.2 普惠金融维度
3.1.3 普惠金融特点
3.1.4 普惠金融风险研究
3.1.5 普惠金融必要性
3.1.6 普惠金融定价原则
3.1.7 普惠金融的框架
3.1.8 小额信贷、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区别与联系
3.2 普惠金融发展阶段
3.2.1 普惠金融的初始阶段:公益性小额信贷发展阶段
3.2.2 现代微型金融阶段
3.2.3 综合性普惠金融阶段
3.2.4 创新型互联网金融的扩张
3.3 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3.3.1 国际社会发展普惠金融的现状
3.3.2 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3.4 普惠金融发展趋势

第4章 普惠金融的体系框架与基础
4.1 普惠金融体系的框架
4.1.1 微观层面:完善金融服务,刺激金融产品、服务的供给
4.1.2 中观层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服务
4.1.3 宏观层面:法律与政策框架的构建
4.2 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基础
4.2.1 普惠金融服务的需求
4.2.2 普惠金融服务的供给
4.2.3 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供给方面的创新
4.2.4 我国普惠金融体系需求方面的培育
4.3 普惠金融的政策、法律环境与监管框架

第5章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与金融排斥问题
5.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及现状
5.1.1 产业结构
5.1.2 现状
5.2 西部地区金融排斥问题
5.2.1 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体系的整体发展现状分析
5.2.2 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排斥体制和政策性因素
5.3 中小微企业金融排斥的情况
5.3.1 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5.3.2 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现状
5.3.3 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5.3.4 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拓展的建议
5.4 贫困群体面临的金融排斥问题
5.4.1 农村贫困现状
5.4.2 西部农村贫困地区金融排斥现状
5.4.3 政策建议
5.5 保险排斥问题
5.5.1 西部地区保险行业现状
5.5.2 西部地区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6章 西部地区普惠金融指数体系的构建
6.1 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的构建
6.1.1 金融包容性指数
6.1.2 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标准下体系指标的选取
6.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体系模型构建
6.2 普惠金融影响因素的研究
6.2.1 普惠金融影响因素综述与定性分析
6.2.2 普惠金融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模型设计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7章 普惠金融的国际比较
7.1 发达国家的普惠金融发展
7.1.1 英美等发达国家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
7.1.2 英美普惠金融保障措施及借鉴经验
7.2 印度尼西亚普惠金融发展
7.2.1 印度尼西亚普惠金融发展情况
7.2.2 BRI
7.3 孟加拉国普惠金融发展
7.3.1 孟加拉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
7.3.2 格莱珉银行
7.4 巴西普惠金融发展
7.4.1 巴西普惠金融发展情况
7.4.2 巴西代理银行模式
7.5 国际组织ACCI0N的微型金融发展经验
7.6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6.1 整体普惠程度较低
7.6.2 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不足
7.6.3 普惠金融监管面临更大挑战
7.7 普惠金融的中国案例
7.7.1 机构设立下沉,普惠金融惠及城乡“三农”
7.7.2 借助科技平台,普惠金融——现代金融
7.7.3 大力加强宣传,普惠金融润物无声
7.7.4 加大信贷支持,普惠金融践行“中国梦”

第8章 推动西部地区金融包容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8.1 增强普惠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
8.1.1 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8.1.2 加强传统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8.1.3 支持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
8.1.4 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
8.2 挖掘和保护金融需求
8.2.1 刺激贫困群体的金融需求
8.2.2 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8.2.3 普及金融教育
8.3 健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8.3.1 发展普惠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8.3.2 推动普惠金融多元化服务
8.3.3 培养普惠金融专业人才
8.4 完善普惠金融的法律、监管和政策体系
8.4.1 构建普惠金融法制环境
8.4.2 优化普惠金融的治理结构
8.4.3 完善普惠金融的审慎监管体系
8.4.4 构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普惠金融实际上是一种理念。按照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格莱珉①银行总裁尤努斯的说法,信贷权首先是人权。每个人都应该有获得金融服务机会的权利。贵州省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623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9%;总贫困人口745万人。全省88个县级单位中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934个贫困乡、9000个贫困村,全国排名第一,是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严重的省。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规划,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规划”。因此,在西部地区发展面向所有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促进经济均衡增长,降低收入分配差距,使现代金融服务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
  本书以普惠金融理念为基础,以我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为导向,将我国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现状作为现实依据,在分析研究我国西部地区目前存在的金融排斥问题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国内外金融服务体系的历史发展脉络,提出构建我国西部地区包容性金融与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发展思路和合理化建议。
  第1章为导论部分,介绍本书研究的对象,背景、意义和框架。第2章系统地阐述金融排斥理论、普惠金融体系及包容性金融的内涵和意义,对于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和理论依据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第3章介绍普惠金融发展过程和由来,普惠金融的发展经历了小额信贷、微型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不同阶段。第4章分析普惠金融体系的框架与基础。第5章研究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与金融排斥问题。第6章尝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普惠金融指数体系,对目前西部地区的金融排斥程度进行测算,同时衡量普惠金融下的发展效率。最后对普惠金融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第7章对国际发展普惠金融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重点研究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ank Rakyat Indonesia,BRI)、格莱珉银行和ACCION等国际上知名金融机构或组织。第8章提出推动西部地区金融包容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普惠金融强调只有每个人都拥有金融服务的机会,才能让每个人有机会参与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利用普惠金融推动贵州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本书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之一。
《西部地区金融排斥、包容性金融与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构建》 本書深入探討了中國西部地區金融發展所面臨的獨特挑戰,重點關注金融排斥現象及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作者基於對大量一手資料和實地調研的分析,勾勒出西部地區金融服務供給不足、可及性差、成本高等關鍵問題,並深入剖析了導致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包括地理經濟障礙、信息不對稱、傳統金融服務模式的局限性以及文化習慣等。 在此基礎上,本書系統性地介紹了包容性金融的理論內涵及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實踐經驗,強調其在促進經濟增長、減少貧困、提升社會公平方面的關鍵作用。作者不僅闡述了包容性金融的運作機制,還結合西部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如何將包容性金融理念融入當地金融體系的具體路徑。這包括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使其更貼近農村地區、偏遠地區以及弱勢群體的金融需求,例如小額信貸、普惠農險、數字金融等。 本書的核心創新在於對普惠金融政策體系的建構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作者清晰地闡釋了構建一套科學、有效、可持續的普惠金融政策體系的重要性,並從多個維度提出了具體的政策建議。這些建議涵蓋了: 頂層設計與戰略規劃: 強調需要將普惠金融納入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明確其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步驟。這包括制定長期發展規劃,引導資源配置,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並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 法律法規與監管環境: 建議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時優化監管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防範化解風險,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與健康。這可能涉及對小額信貸機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監管,以及對數字金融的包容性監管。 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 深入探討如何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合西部地區農戶、小微企業、貧困人口等群體的差異化、個性化金融產品。這包括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利用移動支付、線上貸款、大數據風控等技術,降低服務成本,擴大服務範圍。同時,也強調了保險、證券等其他金融工具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 基礎設施與能力建設: 關注西部地區金融基礎設施的薄弱環節,建議加強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網點建設,推廣數字金融服務終端,提高金融科技應用水平。同時,也強調了提升農戶和中小企業金融素養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性,通過普及金融知識、提供經營指導等方式,增強其獲得和善用金融服務的能力。 財政與稅收政策支持: 提出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風險補償等政策工具,引導和激勵金融機構進入西部地區,服務薄弱環節。例如,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研發與推廣,對服務貧困地區的金融機構給予稅收減免等。 社會參與與合作機制: 強調構建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組織、媒體等多方協同的合作機制。鼓勵金融機構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倡導社會組織發揮橋樑作用,連接金融機構與服務對象;利用媒體宣傳,普及金融知識,營造良好的普惠金融發展氛圍。 績效評估與動態調整: 建立一套科學的普惠金融發展績效評估體系,定期對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對政策進行動態調整和優化,確保政策的持續有效性。 本書的研究不僅為理解中國西部地區金融發展的現狀提供了深刻的洞察,更為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續的金融發展模式提供了權威的理論指導和具體的實踐藍圖。它對於政策制定者、金融從業人員、學術研究者以及關心中國西部發展的各界人士,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通過本書,讀者將能夠更全面地認識金融排斥的挑戰,理解包容性金融的潛力,並掌握構建普惠金融政策體系的核心要素,最終為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西部地区金融排斥、包容性金融与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构建》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金融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我一直认为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对于西部地区这样的欠发达区域而言,金融的“血液循环”可能并不顺畅,甚至存在着“血管堵塞”的问题,这就是作者所强调的“金融排斥”。书中对西部地区金融排斥现象的描绘,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数据统计,而是深入剖析了造成这种排斥的深层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历史遗留问题、地理环境限制、基础设施不足、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等等。作者运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框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包容性金融”的论述,它强调的不仅仅是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更重要的是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以及金融服务如何能够真正满足不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求。作者对于构建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构想,也极具启发性。它不是一套孤立的政策,而是涵盖了监管、创新、服务、能力建设等多个层面的系统性工程,旨在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共同推动西部地区金融服务的升级换代,实现金融普惠的最终目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理论探讨与切实的可行性建议相结合,为破解西部地区金融发展难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评分

这本《西部地区金融排斥、包容性金融与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构建》真是一本令人眼前一亮的学术著作。我一直对金融领域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深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抓住了当下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西部地区的金融状况。作者在开篇就清晰地勾勒出了西部地区在金融服务可得性、可负担性以及有效性方面所面临的普遍性挑战,这种“金融排斥”的现象,并非简单的概念陈述,而是通过一系列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将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结构失衡、覆盖面窄等问题描摹得淋漓尽致。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金融排斥不仅仅是低收入人群的问题,它也可能制约着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影响农民的生产经营,甚至加剧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问题的呈现,而是深入探讨了“包容性金融”的核心理念,它如何能够成为打破金融排斥困局的关键。从普惠金融的视角出发,书中对一系列政策工具、创新模式以及监管框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推演和实践探讨,试图构建一套系统性的政策体系,以期能够真正将金融活水引入西部经济的毛细血管,惠及更广泛的群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分析,对于理解和解决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分

初读《西部地区金融排斥、包容性金融与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构建》,我便被其前瞻性的视野和深刻的分析所吸引。书中对于“金融排斥”的界定和阐释,远超出了我之前对这一概念的认知。作者不仅仅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制度性、结构性的金融排斥因素,更深入到微观层面,揭示了信息不对称、风险偏好差异、金融素养不足等个体层面因素对金融服务可及性的影响。特别是关于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金融服务的供给短板,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让我对西部地区金融服务的真实状况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例如,书中关于信用担保体系的薄弱、小额信贷服务的不普及、以及保险产品在农村地区渗透率低下的论述,都让我感同身受,也更能体会到金融排斥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的实际困扰。而当作者开始探讨“包容性金融”时,我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书中对各种金融创新模式,如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农村合作金融等在促进金融包容性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评价。更为关键的是,作者并非仅仅罗列这些模式,而是将其置于构建“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大框架下进行审视,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让这些创新真正落地生根,惠及最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新窗口,也让我对如何通过金融手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读完《西部地区金融排斥、包容性金融与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构建》,我感觉自己对金融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西部地区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性的区域。书中对“金融排斥”的剖析,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没钱”或“没服务”的问题,它是一个涉及金融供给、金融需求、金融信息、金融监管以及金融能力等多个维度的复杂系统性难题。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生动地展现了金融排斥在西部地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比如对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阻碍,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拖累。然而,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其对“包容性金融”的深入解读。它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被赋予了具体的内涵和实践路径。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发展普惠金融,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作者在构建“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部分,更是将理论付诸实践,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例如如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如何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等等。这些建议既考虑了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又具有前瞻性,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排斥问题,促进区域金融的健康发展。这本书对于任何关心中国区域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评分

《西部地区金融排斥、包容性金融与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构建》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理解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新视角。作者在开篇就直击“金融排斥”这一核心议题,并对其进行了非常细致入微的界定与剖析。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金融排斥并非一个简单的“有”与“无”的二元对立,它更像是一种“可得性”和“有效性”的度量,书中通过丰富的史料和调研数据,揭示了西部地区在金融服务供给上的结构性短板,比如机构覆盖不足、产品单一、服务质量不高、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金融服务难以触达等问题。这些问题,恰恰阻碍了当地经济的活力释放,也限制了当地居民改善生活水平的可能性。而当作者转向“包容性金融”时,我感受到了书中洋溢着的积极性和建设性。它不再仅仅是“如何让金融服务‘进来’”,而是更侧重于“如何让金融服务‘普惠’”,并真正发挥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书中关于构建“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章节,尤其具有启发意义。作者不仅仅是提出了一些模糊的设想,而是系统性地勾勒出了一套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层面的政策框架,其中包括了制度建设、创新激励、风险防范、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个重要方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邃的理论思考和务实的政策建议相结合,为推动西部地区金融的包容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让我对中国的区域金融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