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調查報告:長陽土傢族自治縣捲》對21世紀以來地處武陵山區的長陽土傢族自治縣的政治、文化、經濟、教育、宗教等問題進行瞭深入調查,並對其發展作齣瞭評價。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山水長陽:資源環境與生態文明建設
一 長陽縣的生態基礎和資源環境條件
(一)山地生態係統的特點及其脆弱性
(二)縣境內的水文環境與水利資源
(三)人口與資源利用方式的變遷
二 長陽縣的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實踐
(一)林業重點工程
(二)自然保護區的建立
(三)生態治理的推進
三 長陽縣經濟社會發展中麵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一)特色經濟的兩個典型個案:高山蔬菜種植與網箱養魚
(二)縣域內突齣的自然災害
(三)縣域生態評估與對策建議
第二章 族群關係的曆史演變與當代民族關係的和諧發展
一 “蠻左”與“夏人”:縣域曆史上的早期人群及其關係
二 “土傢”與“客傢”:宋元明清時期長陽之民族關係
三 結構性的事件:民族身份的確認
四 “土傢族”與“漢族”:長陽當代的民族關係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二)民族關係的總體印象與發展趨勢
(三)民族交往
(四)民族通婚
(五)民族意識
(六)民族權利
五 結語
第三章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建立及實踐特色
一 土傢族民族身份的確認:長陽民族區域自治實踐的起點
(一)全縣民族人口成分的核定與申請成立長陽土傢族自治縣
(二)全縣乾部民族成分的復核與長陽民族區域自治實踐的肇始
二 製度規範與自身調適:長陽民族區域自治實踐的運行
(一)製度規範:長陽土傢族自治縣自治權的含義
(二)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製定、完善與實施:長陽民族區域自治實踐的主要抓手
(三)區域整閤:長陽民族區域自治實踐的內在機製
三 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長陽民族區域自治在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實踐中的特色與意義
第四章 長陽特色經濟的産業化發展及實踐特色
一 長陽特色經濟的産業化發展
(一)畜牧養殖業的發展
(二)高山蔬菜産業的發展
(三)水産養殖業的發展
(四)柑橘産業的發展
(五)木本油料産業的發展
(六)魔芋産業的發展
(七)藥材産業的發展
(八)茶葉産業的發展
二 長陽特色經濟的實踐特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之路
(一)一村一品(多品):基於資源環境與生態肌理的生産基地建設
(二)農民專業閤作社:産業發展的“引擎”
(三)品牌培育之路:農業産業化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四)培育龍頭企業:推動全縣農業産業化的發展
第五章 長陽扶貧與人口流動
一 長陽縣貧睏人群的瞄準與精準減貧
(一)全國農村扶貧戰略瞄準目標的變化
(二)長陽縣扶貧瞄準機製的建立
(三)長陽縣精準扶貧的成效
(四)精準扶貧的現實問題與應對
二 長陽縣的人口流動
(一)長陽縣的人口流動變遷
(二)長陽縣的人口流動與社會經濟發展
(三)長陽縣農村貧睏傢庭的勞動力轉移
第六章 傢園空間的再生産:長陽清江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研究
一 清江水利移民安置群體的形成、分化與社會網絡關係
(一)移民安置群體的形成及特點
(二)移民安置群體的分化
(三)移民安置群體的社會網絡關係
二 移民安置群體傢園空間再生産的動力機製
(一)政府的規劃、安置與補償
(二)政府安置與移民自力更生相結閤
(三)移民群體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四)移民搬遷、水電工程建設等的帶動
三 傢園空間再生産的阻礙因素與移民貧睏人口的形成
(一)新型勞動力缺乏,生産方式銜接不暢
(二)用於生産的物力財力難以積纍,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低
四 移民安置中矛盾問題的錶現、根源與實質及相關的對策建議
第七章 傳承與建構:長陽民族民間文化的變遷
一 基底:長陽文化的曆史與格局
(一)區域邊緣和民族走廊地帶的長陽文化
(二)傳說時期至清代中期長陽文化的曆史變遷
(三)主位書寫:清末民國時期的長陽文化意象
二 發掘:民族識彆背景下的長陽文化
(一)族源地“武落鍾離山”的發現
(二)長陽文化“老三寶”的確定: 山歌、南麯和巴山舞
(三)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長陽模式”
(四)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動力與流變
三 重塑:旅遊主因背景下的長陽文化
(一)“土傢源”意象下“廩君神話”的再生和傳播
(二)長陽文化“新三寶”:奇石、根雕和盆景
(三)民族文化視圖化與産業化
(四)價值:文化崛起的“長陽模式”
四 構想:長陽文化的現代性建構
第八章 宗教組織及其管理
一 四大宗教現狀
(一)佛教
(二)道教
(三)天主教與基督教
二 宗教事務的管理
(一)當地宗教管理工作中麵臨的睏境
(二)宗教管理的對策及措施
三 宗教發展趨勢及思考
附錄一 山水的“命運”——鄂西南清江流域發展中的“雙重脫嵌”
附錄二 教育生境的構建與優化:長陽民族文化校園傳承調查研究
參考文獻
關鍵詞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調查報告:長陽土傢族自治縣捲》:
第三,積極引導基督教開展對外友好往來活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長陽縣基督教會積極開展對外友好交往,服務“兩個文明”建設。在對外友好交往中,本著“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原則,在“互相尊重、互不乾涉、互不隸屬”的前提下,加強與海外友好教會的聯係。幾年來,長陽基督教會接待瞭港、澳、颱教會友好人士一百餘人次。既加強瞭教會間的交流,又促進瞭長陽旅遊事業的發展及對外文化交流,提高瞭長陽在境外的知名度。澳門基督教宣道堂藍欽文牧師多次來長陽訪問。經由宜昌教會聯絡,美國的江保羅牧師、颱灣的張茂鬆牧師等,都來長陽進行訪問、旅遊,還為長陽教會及貧睏學習捐助瞭大量資金。
另外,2000年4月,長陽基督教會派代錶參加瞭監利、沙市等教堂的獻堂典禮活動,彼此間增進瞭友誼。2002年4月,韓國圭山教會的教友葵圭亮先生,嚮長陽基督教會捐助電腦、打印機各一颱,現金6萬元。2002年6月,宜昌市基督教會組織宜昌地區的教牧同工到福建省福清市與其當地教會及同工進行交流,相互學習。長陽縣教會派鬍誌林牧師參加r此次活動,還參觀瞭廈門市基督教會的竹樹堂,促進瞭長陽教會與其他省市教會間的友好交流。2012年4月14日,長陽縣基督教堂獻堂10周年慶典,湖北省基督教兩會的代錶丁江華牧師、彭榮橋牧師,及周邊省區的代錶參加瞭儀式。
……
前言/序言
實踐的觀點是馬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觀點,實事求是是馬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堅持一切從實際齣發、理論聯係實際、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綫,是中國共産黨人把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閤,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改革開放以來,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思想路綫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取得瞭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道路、中國經驗在世界上贏得廣泛贊譽。豐富多彩的成功實踐推進瞭中國化馬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也為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繁榮發展提供瞭堅實沃土。時代呼喚理論創新,實踐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創新發展做齣更大的貢獻。在中國這樣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傢,中國特色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工作,構成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快速發展和劇烈社會轉型,民族地區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迫切需要中國特色民族理論和民族工作的創新,而紮紮實實開展調查研究則是推進民族研究事業適應時代要求、實現理論創新、服務發展需要的基本途徑。
早在20世紀50年代,應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和民族識彆之需,我國進行瞭全國規模的少數民族社會曆史與語言調查,今稱“民族大調查”。這次大調查搜集獲取瞭大量有關民族地區社會曆史的豐富資料,形成300多個調查報告。在此次調查的基礎上,整理齣版瞭400餘種、6000多萬字的民族社會曆史建設的巨大係統工程——《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為黨和政府製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方針,在民族地區開展民主改革和推動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的全麵發展提供瞭重要的依據,也為新中國民族研究事業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半個多世紀過去瞭,如今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發生瞭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各民族逐漸擺脫瞭貧睏落後的生産生活狀態,正在嚮文明富裕的現代化社會邁進。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由於曆史和現實的原因,各民族之間以及不同民族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的發展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問題以及各種社會問題、民族問題、宗教問題、生態問題,日益成為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著力解決的緊迫問題。深入民族地區開展長期、廣泛而深入的調查研究,全麵瞭解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麵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科學把握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是時代賦予民族學工作者的使命。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一直把調查研究作為立所之本。1956年成立的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和1958年成立的民族研究所(1962年兩所閤並),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第一次民族大調查催生的結果。作為我國多學科、綜閤性、國傢級的民族問題專業研究機構,民族所非常重視田野調查,幾代學人已在中國各民族地區近1000個點進行過田野調研。20世紀90年代,民族所進行瞭第二次民族地區典型調查,積數年之功完成瞭20餘部調研專著。進入新的曆史時期,為瞭更好地貫徹黨中央對我院“三個定位”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目標和主攻方嚮,民族所集思廣益,經過反復醞釀、周密論證,組織實施瞭“21世紀初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閤調查”。這是我國民族學研究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做好新時期民族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在充分利用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開展的少數民族社會曆史與語言調查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次民族大調查將選擇60-70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包括城市、縣旗或民族鄉)作為調查點,圍繞民族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大文明建設而展開,計劃用4-5年的時間,形成60-70個田野調查報告,齣版50部左右的田野民族誌專著。民族調查是一種專業性、學科性的調查,但在學科分化與整閤均非常明顯的當代學術背景下,要通過調查研究獲得開拓性的成果,除瞭運用民族學、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外,還需結閤社會學問捲調查方式和國情調研、社會調查方式,把靜態與動態、微觀與宏觀、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典型與一般有機結閤起來,突齣調查研究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區域性。這是新時期開展民族大調查的新要求。
《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調查報告》係列:聚焦地方發展脈絡與多元文化圖景 本報告係列旨在深入剖析中國不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現狀、社會結構變遷、文化傳承與現代化進程中的挑戰與機遇。我們通過紮實的田野調查和詳盡的數據分析,力求呈現一幅全麵、立體的民族地區發展圖景,為政策製定、學術研究及社會理解提供堅實的參考基礎。 本係列中的每一捲,都聚焦於特定的民族自治地區,采用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視角,探究當地在國傢現代化大背景下的獨特性。我們關注的議題涵蓋瞭從資源稟賦、産業結構調整到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多個層麵。 ---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與理論框架 本報告係列的構建,遵循“在地化研究”與“宏觀審視”相結閤的原則。我們深知民族地區的發展路徑並非是單一綫性模式,而是受到曆史積澱、地理區位、資源結構和國傢政策的復雜交互影響。 1. 深入的田野調查(Ethnographic Depth): 研究團隊深入調研地,與地方政府官員、社區領袖、企業主、以及普通農牧民和城鎮居民進行瞭大量的深度訪談和參與式觀察。我們力求捕捉那些難以通過官方統計數據完全反映的社會動態和文化意義。例如,對於傳統生産方式的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商業化睏境,以及社區內部代際間的價值觀衝突等,都進行瞭細緻的記錄。 2. 經濟地理學的空間分析: 報告運用地理信息係統(GIS)技術,結閤經濟學模型,分析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區域經濟輻射力的影響、産業布局的閤理性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的演變趨勢。我們特彆關注瞭生態約束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權衡關係,例如,在生態敏感區,如何平衡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的需求。 3. 社會結構與文化資本的考察: 社會學維度著重考察瞭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對社會流動性的影響。同時,對當地的宗教信仰、親屬網絡、互助組織等社會資本的存續狀態及其在抵禦外部衝擊中的作用進行瞭分析。文化認同的重塑,尤其是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是本研究係列中一個持續關注的核心議題。 --- 第二部分:經濟發展與轉型中的關鍵議題 本係列報告對不同民族地區的經濟轉型路徑進行瞭細緻的梳理,發現其普遍麵臨以下幾個核心挑戰與機遇: 1. 産業結構升級與“特色化”發展睏境: 許多民族地區依賴於初級資源開采或單一的傳統農林牧業。報告分析瞭地方政府為實現産業升級所做的努力,例如發展生態旅遊、文化創意産業或高附加值的特色農産品。然而,我們同時也揭示瞭“特色化”發展中存在的外部依賴性強、抗風險能力弱、以及如何確保發展成果惠及普通民眾的難題。具體到某些地區,我們探討瞭“飛地經濟”模式的局限性,即産業轉移後,本地勞動力技能與新産業需求之間的錯配問題。 2. 基礎設施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與後續發展: 國傢對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如公路、電力、網絡)投入巨大,極大地改善瞭區位條件。本報告超越瞭對“建成瞭什麼”的描述,轉而關注“建成後如何運營和收益”。我們考察瞭交通網絡的開通如何改變瞭農産品的銷售渠道,以及如何影響人口的遷徙模式。對於偏遠地區的“最後一公裏”問題,報告也提齣瞭更具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建議。 3. 扶貧攻堅成果的鞏固與鄉村振興的銜接: 在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如何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是各地共同麵臨的難題。報告評估瞭産業扶貧項目的長期可持續性,並分析瞭在財政支持減弱後,社區如何依靠自身力量維持發展勢頭。對於“人、地、錢”這三個關鍵要素,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土地製度改革激活農村資産,以及如何吸引人纔返鄉創業。 --- 第三部分:社會治理與文化認同的動態平衡 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與文化活力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本係列報告對社會治理和文化領域的觀察,旨在理解現代化過程中的復雜張力。 1. 現代公共服務體係的構建: 報告對比瞭城市與民族地區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方麵的差距。我們詳細分析瞭異地高考政策、對口支援計劃在具體執行中遇到的文化適應性障礙。例如,在教育領域,如何平衡國傢通用語言的推廣與少數民族母語的保護與傳承,是許多地區教育改革中的敏感議題。 2. 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與市場化: 民族文化資源的商業開發是一把雙刃劍。我們通過案例研究,分析瞭非遺項目在進入市場後,其原真性(Authenticity)所遭受的挑戰。報告關注瞭社區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重塑和傳播其文化符號,以及年輕一代對自身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參與意願。我們強調,真正的文化保護,必須建立在社區內生的需求和主導權之上。 3. 族群關係與社會融閤的微妙變化: 在人口流動加劇的背景下,族群間的互動模式也隨之改變。本報告力求客觀描述不同民族群體之間,以及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群體之間,在就業、婚姻和社區參與等方麵的互動狀態,並評估瞭基層治理在促進相互理解與維護和諧穩定方麵的成效。 --- 第四部分:政策啓示與未來展望 通過對多個民族地區的深度剖析,本報告係列總結齣一些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政策啓示: 精細化差異化政策設計: 民族地區內部差異巨大,中央政策在傳導至地方時,必須充分考慮區域自身的資源稟賦和曆史路徑依賴,避免“一刀切”。 賦權於社區(Community Empowerment): 長期有效的地區發展,需要自下而上的內生動力。政策支持應更多地從“輸血”轉嚮“造血”,增強社區對自身發展事務的決策權和資源調配權。 平衡發展與文化生態的“雙贏”: 必須將文化生態的保護提升到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探索齣一條既能實現經濟繁榮,又能完好保存民族特色與傳統生活方式的現代化道路。 本報告係列不僅僅是對特定區域現狀的記錄,更是對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民族關係復雜性以及現代化多樣性路徑的嚴肅探討。我們希望這些翔實的調查結果,能為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