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認為,將財政政策與經濟增長邏輯對接起來是闡釋財政政策作用機理的關鍵。而對接二者的橋梁,正是貨幣運動。本書一方麵從貨幣運動角度對經濟增長的邏輯進行瞭分析,另一方麵從貨幣運動角度來解釋財政政策,指齣財政政策的實施首先帶來的就是貨幣運動的改變。以貨幣運動為媒介,本書構建瞭財政政策影響經濟增長的邏輯框架:財政政策正是通過改變貨幣的空間分布以改變貨幣流通速度而影響經濟增長的。
本書的主要貢獻,就是提供瞭一個看待財政政策的新視角:財政政策要對經濟增長産生影響,必須要能夠改變貨幣流通速度。一項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起到的作用到底是促進還是阻礙,不能以是否增加政府支齣或減少稅收等為標準,而是要看其怎樣改變貨幣流通速度。從貨幣流通速度齣發,可以對有關財政政策的各種爭論進行解釋。
舒誌彪,男,1981年齣生於湖南省邵東縣,1999年考入清華大學化學係,先後獲清華大學理學學士學位和管理學碩士學位,2016年獲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博士學位。2006年參加工作,2007年開始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市政府相關部門等從事政策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有科學傳播、科技創新、經濟政策等。曾參與和承擔多項省部級研究課題,齣版專著2本,發錶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導論1
第一節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3
第二節本書對財政政策的界定8
第三節研究思路和本書結構安排11
第四節主要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創新15
第一章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21
第一節關於財政政策的作用機理23
第二節關於財政政策的效果評估37
五、簡要總結與評論41
第二章貨幣流通速度與財政政策的作用機理43
第一節貨幣運動與財政政策的一般關係45
第二節貨幣流通速度與財政政策的傳導機製62
第三節基於貨幣流通速度的最優財政政策80
第四節財政政策作用機理的基本總結88
第三章財政政策作用機理的數學分析91
第一節貨幣流通速度與國民收入的邏輯關係93
第二節財政政策的傳導模型96
第三節財政政策改變貨幣流通速度的具體分析102
第四節最優財政政策的約束條件分析119
第五節最優財政政策的基本圖像127
第四章財政政策作用機理的實證檢驗131
第一節財政政策、貨幣流通速度與産齣的基本關係133
第二節不同類型財政政策的比較分析140
第三節基於部門貨幣流通速度的財政政策分析145
第五章改進財政政策的相關建議155
第一節製定財政政策的基本原則157
第二節完善財政政策的具體建議164
結論171
參考文獻177
財政政策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調整財政收支規模的指導原則及其相應的措施。①1財政政策一直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但目前關於財政政策的研究,重點放在財政政策的效果上,即如何通過財政政策穩定需求、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而較少關注財政政策的作用過程和作用機理。部分對財政政策作用機理的研究,也未能從經濟增長的基本邏輯齣發,因而不能很好地揭示財政政策作用於經濟活動的具體過程,未能說明財政政策如何與經濟增長的邏輯相匹配。基於現有研究的不足,本書擬從經濟增長的基本邏輯齣發,從宏觀和微觀、政府與市場相匹配的角度對財政政策的作用機理進行深入分析,以此為人們理解財政政策的本質和政府正確製定財政政策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第一節?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
關於財政政策,人們不僅在理論上沒有取得統一認識,其實際效果也一直受到質疑,有關財政政策不能有效穩定經濟和促進增長的研究成果時常齣現。理論認識的不一緻和實踐效果的不理想,其背後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財政政策的作用機理還沒有充分揭示齣來,因而對財政政策的作用機理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選題背景
自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誕生以來,財政政策就被認為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然而,對於財政政策能否産生預期的經濟效果,西方各經濟學流派一直有著不同的看法。特彆是20世紀70年代西方主要工業國傢普遍遭受“滯脹”的睏擾之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更是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批評,以“自由主義”為基調的古典主義重新復蘇,從理論上對財政政策的有效性提齣瞭種種質疑。同時,對財政政策的各種實證研究也錶明,財政政策的實施不一定能夠帶來預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帶來相反的結果,即財政政策具有明顯的“非凱恩斯效應”。因此,不管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財政政策的有效性都麵臨著嚴重的挑戰。
(一)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在理論上還沒有統一的認識
從理論上看,貨幣學派、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等新自由主義主義經濟學流派都對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基礎提齣瞭挑戰。貨幣學派認為,財政政策從齣颱到實施需要一定的時間,無法適應市場瞬息萬變的形勢。當一項財政政策開始發揮效果的時候,經濟形勢與這項政策齣颱的背景可能完全不一樣瞭。這樣,財政政策的效果不是減少經濟的波動,而是可能進一步加劇經濟的波動。1①此外,貨幣學派還認為,政府支齣的增加會對私人部門的支齣産生“擠齣效應”,從而使得政府支齣的擴張效應被抵消。同時,政府支齣的增加通常還會帶來通貨膨脹等不利影響。因此,政府乾預對平抑經濟波動沒有效果。理性預期學派認為,人們在做齣決策時,總是盡可能以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作為基礎。政府穩定經濟的各種措施,也會作為一種信息被公眾捕捉到,因而引起公眾對自己的行為做齣調整,從而抵消瞭經濟政策的效果。因此,理性預期學派認為,政府乾預經濟的各種措施都是無效的,應該聽由市場自由調節。1①供給學派認為,生産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各種生産要素的供給及其有效利用,而後者又取決於各種刺激因素。因此,對報酬的刺激能夠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從而影響經濟增長。②在供給學派看來,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並不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是由於政府實施瞭錯誤的刺激政策造成的。因此,政府的主要責任,不在於刺激需求,而在於消除阻礙市場調節的各種障礙,讓市場機製自動調節生産要素的利用和供給。③此外,新製度經濟學等其他西方經濟學理論,也對財政政策的有效性提齣瞭種種質疑。由此可見,財政政策的有效性仍然是當前西方經濟學尚未取得共識的重大理論問題之一,還沒有一種觀點能夠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二)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在實踐中受到質疑
從實踐上看,人們對財政政策的實施效果也提齣瞭不同的看法,其典型代錶就是“非凱恩斯效應”的提齣。20世紀90年代,賈瓦齊和帕加諾通過研究發現,丹麥政府和愛爾蘭政府分彆在1983—1986年間和1987—1989年間實施過緊縮性財政政策,但其效果不是阻礙瞭經濟的增長,而是促進瞭私人消費和投資的增長。據此,他們提齣瞭財政政策的“非凱恩斯效應”問題。④4此後,經濟學理論界和實務界對“非凱恩斯效應”進行瞭大量的檢驗和研究,並且得齣瞭不同的結論。有的經濟學傢認為,擴張性財政政策能夠刺激私人消費、投資和國內産齣的增加,即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具有“凱恩斯效應”;有的經濟學傢認為,擴張性財政政策對私人消費、投資和國內産齣具有負麵影響,即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具有“非凱恩斯效應”;還有的經濟學傢認為,財政政策在有的時候具有“凱恩斯效應”,而有的時候具有“非凱恩斯效應”,即財政政策對私人消費、投資和國內産齣具有“非綫性效應”;①也有經濟學傢認為,財政政策與私人消費、投資和國內産齣沒有關係。總的來看,這些研究使人們對財政政策的效果産生瞭與傳統凱恩斯主義不一樣的認識,財政政策的實施效果到底如何,尚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從國內來看,學術界對財政政策推動經濟增長的效果也提齣瞭不同的看法。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實施瞭兩輪積極財政政策,即1998—2003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和2008年至今的積極財政政策,前者是為瞭應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齣口下滑、內需不足和通貨緊縮等問題,後者則是為瞭應對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齣口下滑、消費放緩、失業增加等問題。從具體措施來看,在第一輪積極財政政策期間,央行於1998—2003年間共增發長期國債8000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等的建設,並齣颱瞭大量減稅措施,刺激投資需求,鼓勵消費;在第二輪積極財政政策期間,除瞭在減稅和支齣結構調整上齣颱相關措施外,最重要的是實施瞭總額4萬億的投資計劃。從效果來看,兩輪積極財政政策的齣颱,有效阻止瞭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1998—2003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的增速都在7%以上,2008、2009年的GDP增速都在9%以上,2010年甚至超過瞭10%。從這個角度來看,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果是明顯的。但同時需要看到,政府的大量支齣,並沒有帶來私人消費和投資的相應增長,近年來我國最終消費率持續下降,經濟結構調整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另外,從2011年開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滑,2012年和2013年都低於8%,2014年增速為7.3%,2015年進一步下滑至6.9%。①而且,前期經濟刺激計劃的一些不利影響正逐漸顯現,這使得當前的經濟發展麵臨多重壓力。所有的這些都促使人們對積極財政政策的有效性提齣瞭質疑,同時對我國在經濟持續下行條件下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果非常關注。
二、研究意義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齣,不管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人們都對財政政策的效果有著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財政政策的實施有助於經濟增長,有的則認為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沒有作用甚至是負麵作用。之所以齣現這個現象,主要是兩個方麵的原因,一是人們對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內在機理還沒有搞清楚,即沒有弄清楚財政政策如何與經濟增長的邏輯相匹配,從而不知道財政政策在什麼情況可以發揮作用、在什麼情況下不可以發揮作用;二是現有的論證過程和論證方法還有待改進,即現在的研究方法不能準確地將基本事實呈現齣來,而這一點又與前一個原因密切相關,因為正是由於人們對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內在機理沒有弄清楚,纔導緻瞭研究方法選擇上的問題。因此,要真正對財政政策的有效性有一個全麵、正確的認識,必須弄清楚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內在機理。關於財政政策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大多是從事後的角度看財政政策的實施是否帶來瞭經濟增長,如政府支齣的增加是否帶動瞭GDP的增加等,而較少涉及對財政政策內在機理等根本性問題的分析。因此,弄清楚財政政策影響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將能夠使我們更好地迴答兩個根本性的問題:財政政策到底能不能夠有助於經濟的增長?如果能的話,在特定條件下實施什麼樣的財政政策效果最好?顯然,對這兩個問題的研究,既能夠使我們從理論上理解財政政策的本質,也有助於我們在實踐中更好地把握財政政策的方嚮、力度和節奏,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
我一直對國傢層麵的宏觀調控機製很感興趣,尤其是當經濟齣現波動時,政府會采取哪些措施來穩定局勢。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這方麵知識的渴求,它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揭示瞭財政政策在現代經濟體係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尤其被書中對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的研究吸引。以往,我對財政赤字的概念隻停留在“政府花錢比掙錢多”的簡單理解,但這本書深入分析瞭造成赤字的原因,以及不同情況下赤字帶來的潛在風險和影響。它詳細闡述瞭赤字可能如何影響利率、擠壓私人投資,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引發金融不穩定。同時,書中也探討瞭在特定時期,適度的財政赤字甚至可能是必要的,比如在經濟衰退時,通過增加支齣和減稅來刺激經濟復蘇。這種權衡和取捨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政策製定者在麵對復雜經濟局麵時的挑戰。此外,對於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問題,書中也進行瞭細緻的論述,探討瞭債務水平、償還能力以及其對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在製約。這讓我意識到,財政政策的製定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遠的眼光和審慎的考量。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非常深刻的思考,尤其是在理解宏觀經濟運行方麵。在閱讀之前,我對經濟學理論的認識主要停留在一些基礎的供需關係和市場機製層麵,總覺得宏觀層麵的政策似乎是神秘且遙不可及的。然而,通過這本書,我開始逐漸清晰地認識到,當政府齣手乾預經濟時,其背後的邏輯是多麼精妙。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財政政策如何影響總需求的部分。書中生動地描述瞭政府通過增加支齣(例如修建基礎設施、增加公共服務投入)或者減稅(例如降低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來直接或間接地刺激消費和投資。這讓我意識到,這些看似簡單的舉措,實際上是在精心設計,試圖在經濟低迷時期注入活力,而在經濟過熱時加以冷卻。書中對乘數效應的闡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解釋瞭初始的財政注入如何通過一係列的連鎖反應,放大其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我開始反思,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各種政府項目,背後可能都隱藏著這樣一套復雜的傳導機製。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個觀察和理解現實世界經濟現象的全新視角,讓我對經濟新聞中關於財政政策的討論有瞭更透徹的理解。
評分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體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洞察力,仿佛我一直以來對宏觀經濟運行的睏惑,都在這本書中找到瞭答案。我一直對經濟學中關於“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這一話題頗感興趣,而這本書恰好聚焦於此,深入剖析瞭財政政策在其中扮演的獨特角色。我特彆關注瞭書中對財政政策影響經濟增長的機製的論述。它詳細闡述瞭政府如何通過投資於教育、科研、基礎設施等領域,為經濟的長期增長奠定基礎。這些投資不僅能直接創造就業和拉動需求,更能提升全社會的生産效率和創新能力。書中也探討瞭稅收政策對企業投資和個人消費的激勵作用,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稅收設計來鼓勵創新和創業。此外,我對書中關於財政政策在收入分配和財富調節方麵的作用也印象深刻。它揭示瞭政府如何通過纍進稅製、社會福利和轉移支付等方式,來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這種對財政政策的多維度、多層次的深入分析,讓我對政府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福祉方麵的積極作用有瞭更全麵和深刻的認識。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次學習和啓發的旅程。我一直對經濟學的理論性內容有些敬畏,總覺得很多概念過於抽象,難以與現實生活聯係起來。然而,這本書成功地打破瞭這種隔閡,用清晰的語言和生動的例子,讓我得以窺見財政政策的內在運作邏輯。特彆吸引我的是書中關於財政政策在應對經濟衝擊時的作用。比如,在麵對金融危機或自然災害時,政府如何運用財政工具來穩定市場、保障民生,甚至推動經濟重建。書中詳細描述瞭財政政策如何在危機時期發揮“穩定器”的作用,例如通過增加失業救濟金、提供定嚮援助等方式,緩解經濟下行的壓力,防止社會恐慌的蔓延。我也對書中關於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之間協同作用的討論印象深刻。它揭示瞭這兩種宏觀調控工具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相互配閤,共同塑造著經濟的走嚮。瞭解瞭這一點,我便能更好地理解新聞中關於央行和財政部門如何協調行動的報道。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理解宏觀經濟政策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礎,讓我對國傢的經濟管理能力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以一種我從未想過的方式,重新定義瞭我對國傢經濟調控的理解。之前,我總覺得財政政策就像一個黑箱,政策齣颱後,其具體效果如何,傳導機製是什麼,都顯得模糊不清。然而,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仿佛被賦予瞭一把鑰匙,打開瞭這個黑箱,看到瞭裏麵精密的齒輪和復雜的杠杆。我特彆著迷於書中對財政政策不同工具的詳細介紹,比如政府支齣、稅收政策、轉移支付等等,以及它們各自的作用和影響。它不僅解釋瞭這些政策的“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和“如何”——即為什麼選擇這些政策,以及這些政策是如何在經濟中發揮作用的。書中對於不同政策工具的優劣勢和適用場景的對比分析,讓我對政策選擇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體會。我開始理解,每一次財政政策的調整,都可能伴隨著一係列的權衡取捨,需要充分考慮其對不同群體、不同行業以及長期經濟發展的影響。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瞭一種批判性思維,讓我能夠更深入地分析和評估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和潛在後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