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讲历史:中国人的生存规矩

吴晗讲历史:中国人的生存规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晗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生存智慧
  • 国学
  • 吴晗
  • 传统文化
  • 人生哲理
  • 社会观察
  • 历史故事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32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74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吴晗讲历史:中国人的生存规矩》精选历史学家吴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人物、社会、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叙述与评论篇章。在这本书中,吴晗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君权、绅权、士族阶层有精彩的论述,还探究了我国古代历史中特有的社会现象以及我国古代的文化习俗和商业发展,此外,吴晗还客观地评述了曹操、周瑜、诸葛亮、武则天、文天祥等历史人物。对于历史,吴晗提出了很多新的看法,并且加以考据论证。本书史料丰富、分析透彻,语言生动幽默,很多文章更是体现了吴晗对中国历史的独特理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有益于读者增长历史知识。

作者简介

   吴晗,原名吴春晗,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曾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并著有《朱元璋传》《明史简述》《胡惟庸党案考》等史学著作。

精彩书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明史研究的高峰,现在要找能够与那个时代的明史学者如吴晗、郑天挺、孟森并驾齐驱的人很难。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樊树志

  吴晗是位勤奋、正直、诚实的历史学家,他一贯爱好自己的工作,以研究明史有名于世。

  ——历史学家 黎澍

目录

第一编 治国之启示——恰切运用权力“魔棒”

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治人与法治

历史上的政治的向心力和离心力

论皇权

说士

论贪污

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东林党之争

第二编 人性之光辉——“开眼”看历代风云人物

谈曹操

论赤壁之战里的鲁肃

论赤壁之战里的周瑜、诸葛亮、张昭

冼夫人

隋末农民领袖窦建德

谈武则天

文成公主

《敕勒歌》歌唱者家族的命运

夫人城

宣文君

文天祥的骨气

论民族英雄

史学家万斯同

第三编 万事需考究——拨开“迷雾”寻历史真相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

昆仑奴考

汉代之巫风

南人与北人

诈降和质子

论奴才——石敬瑭父子

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

胡惟庸党案考

“社会贤达”考

捻与捻军笔记

第四编 人生如战场——静观熄灭的烽火中的智慧

古代的战争

古代的斗将

斗将的武艺

明代的火器

论夷陵之战

阵图和宋辽战争

戚继光练兵


精彩书摘

  第一编治国之启示

  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近四十年来,坊间流行的教科书和其他书籍,普遍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但在君主政体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的现在,我们不应厚诬古人,应该平心静气地还原其本来的面目。

  过去两千年的政体,以君主(皇帝)为领袖,用现代话说是君主政体,固然不错,说全是君主专制却不尽然。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以前的君主在常态上并不全是专制。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时代,历史上虽不尽无,但都可说是变态的、非正常的现象。就政体来说,除开少数非常态的君主个人的行为,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能受限制的君主被人民所爱戴。反之,他必然会被倾覆,破家亡国,人民也陪着遭殃。

  就个人所了解的历史上的政体,至少有五点可以说明过去的君权的限制,第一是议的制度,第二是封驳制度,第三是守法的传统,第四是台谏制度,第五是敬天法祖的信仰。

  国有大业,取决于群议,是几千年来一贯的制度。春秋时子产为郑国执政,办了好多事,老百姓不了解,大家在乡校里纷纷议论,有人劝子产毁乡校,子产说,不必,让他们在那里议论吧,他们的批评可以作为我施政的参考。秦汉以来,议成为政府解决大事的主要方法,在国有大事的时候,君主并不先有成见,却把这事交给廷议。廷议的人员包括政府的高级当局,如丞相、御史大夫及公卿列侯;下级官,如议郎、博士以及贤良文学。谁都可以发表意见,即使这意见恰好和政府当局相反,即使所说的话是攻击政府当局,也可以不厌其详地反复辩论。辩论终了时,理由最充分的得了全体或大多数的赞成(甚至包括反对者),成为决议,政府照例采用,作为施政的方针。例如汉武帝以来的盐铁榷酤政策,政府当局如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等官都主张继续专卖,民间都纷纷反对,昭帝时令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对曰,愿罢盐铁榷酤均输官,无与天下争利。于是政府当局以桑弘羊为主和贤良文学互相诘难,词辩云涌,当局几为贤良文学所屈,于是诏罢郡国榷酤关内铁官。宣帝时桓宽推衍其议为《盐铁论》十六篇。又如汉元帝时珠崖郡数反,元帝和当局已议定,发大军征讨,待诏贾捐之上疏独以为当罢郡,不必发军。奏上后,帝以问丞相、御史大夫,丞相以为当罢,御史大夫以为当击,帝卒用捐之议,罢珠崖郡。又如宋代每有大事,必令两制侍从诸臣集议,明代之内阁、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六科诸臣集议,清代之王大臣会议,虽然与议的人选和资格的限制,各朝不尽相同,但君主不以私见或成见独断国家大政,却是历朝一贯相承的。

  封驳制度概括地说,可以分作两部分。汉武帝以前,丞相专决国事,权力极大,在丞相职权以内所应做的事,虽君主也不能任意干涉。武帝以后,丞相名存职废,光武帝委政尚书,政归台阁,魏以中书典机密,六朝则侍中掌禁令,逐渐衍变为隋唐的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制度。三省的职权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施行。中书省有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发下,但舍人仍可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著例如宋仁宗时,富弼为中书舍人封还刘从愿妻封遂国夫人词头。门下省有给事中专掌封驳,凡百司奏钞,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其有不便者,涂篡而奏还,谓之涂归。著例是唐李藩迁给事中,制有不便,就制尾批却之,吏惊请联他纸,藩曰,联纸是牒,岂得云批敕耶。这制度规定君主所发命令,得经过两次审查,第一次是中书省专主起草的中书舍人,他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起草,舍人把命令草成后,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读,审读通过,由给事中签名副署,才行下到尚书省施行。如被封驳,则此事便当作罢论。这是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审查。如两省官都能称职,坚定地执行他们的职权,便可防止君主的过失和政治上的不合法行为。从唐到明这制度始终为政府及君主所尊重,在这个时期内君权不但有限制,而且其限制的形式,也似乎不能为现代法西斯国家所接受。

  ……

前言/序言


《文明的悖论:现代性下的道德困境与权力重构》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近现代以来,在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浪潮席卷的背景下,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深刻的道德困境与权力结构重塑。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次对现代性本质的哲学拷问,旨在揭示在追求效率、理性与进步的表象之下,传统价值体系如何被瓦解,以及个体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社会机器中重新定位自身。 第一部分:理性的铁笼与异化的个体 本书开篇即对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至上”原则进行反思。我们探讨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如何从解放人类的工具,逐渐演变为束缚人性的“技术官僚”体系。 效率的暴政: 详细分析了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管理模式对劳动过程的精细化控制。书中通过对案例的深度挖掘,揭示了在追求最大化生产效率的过程中,劳动者主体性的丧失,以及“非人性化”工作环境对心理健康造成的长期影响。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当人的价值被简化为生产力指标时,社会如何弥补精神层面的空虚。 信息茧房与认知固化: 深入研究了大众传媒与数字技术在塑造现代人认知结构中的双重作用。一方面,信息空前普及;另一方面,算法的精准推送导致了社会共识的瓦解,个体被困于自身偏好的信息回音室中。本书认为,这种认知上的碎片化,是现代社会集体行动能力衰退的重要原因。 道德相对主义的兴起: 探讨了在宏大叙事(如民族主义、宗教信仰)逐渐式微后,道德判断如何被解构为纯粹的个人选择或文化习俗。这带来了一时的自由,但也造成了社会凝聚力的松弛,使集体应对全球性危机(如气候变化、流行病)时,决策的合法性基础受到挑战。 第二部分:权力的隐形之手:从国家到资本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现代权力运作方式的演变。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暴力压迫视角,转而关注更精微、更具渗透性的权力机制。 监管的悖论: 考察了现代福利国家和监控体系的构建过程。福利制度的初衷是保障公民权利,但书中分析了其如何衍生出一种“软性控制”——通过依赖国家提供的保障,公民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部分自治权。同时,对现代监控技术(如大数据追踪、面部识别)的剖析,揭示了“安全”的名义下,隐私权被系统性侵蚀的现实。 金融资本的全球化疆域: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跨国公司和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权力扩张。在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中,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削弱,决策权逐渐转移至精英化的国际组织和不受地域约束的资本流动手中。我们探讨了这种“去中心化”的权力结构,如何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平等,并使传统政治问责机制失效。 精英阶层的自我复制: 引用社会学理论,分析了现代教育体系和文化资本如何在维护现有社会分层中扮演的角色。高等教育机构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地,更成为了社会地位的筛选器和固化器。这种通过“文化品味”和“专业知识”建立起来的区隔,比单纯的财富继承更为隐蔽和持久。 第三部分:传统秩序的残响与现代性的自我修正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在现代性冲击下,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的命运,以及人类社会试图进行自我平衡与修正的努力。 地方性知识的抵抗: 探讨了在普遍化、标准化的浪潮中,那些被现代科学体系边缘化的传统智慧(如生态智慧、地方性治理模式)如何进行复苏和反思。本书认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出路,可能并不在于构建更宏大的普适理论,而在于重新激活和尊重多元的知识体系。 “在场”的重建: 面对数字生活的疏离感,本书细致考察了人们对于真实“在场感”的渴望。这体现在对慢生活运动、手工技艺的复兴,以及对社区参与的重新重视上。这些看似非主流的社会运动,实则是现代人对异化状态的一种本能反抗。 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张力: 总结而言,本书认为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张力点上: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能力和技术手段,却在道德方向感和集体认同上陷入迷茫。我们必须直面“进步”的代价,学会在效率与人道之间,在自由与秩序之间,找到一种动态的、不断修正的平衡点。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批判性的分析框架,用以审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充满矛盾的现代世界。它要求我们跳出既定的叙事,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则、权力结构和价值取向的真正来源和运行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探讨“规矩”的同时,也毫不回避了这些规矩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僵化、保守甚至阻碍创新的一面。这种辩证的眼光,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更加成熟和可信。历史的智慧往往是双刃剑,它在提供保护伞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束缚手脚的枷锁。作者没有将“规矩”神化,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功过簿上去衡量,这展现了一种非常现代和批判性的史学态度。通过对这些古老智慧的“去魅”过程,我们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我们回到过去,而是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明白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历史长河中无数次选择的结果,而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有勇气去开创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乍一听,确实很有吸引力,光是“生存规矩”这四个字,就让人联想到几千年来,咱们老祖宗们在历史长河里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那些看家本领和处世哲学。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力,才能提炼出这么一套看似简单却内含乾坤的“规矩”。读这类书,最期待的就是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通过一套清晰的逻辑脉络串联起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为什么在面对压力和变局时,我们总能找到一条独特的出路。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历史读物,更是一本活生生的生活指南,能帮助我们在当下的快节奏生活中,找到一点儿稳定和方向感,不至于被潮流卷走,还知道自己是谁,该往哪儿走。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鲜活的例子,而不是空泛的理论,只有放在具体的历史场景里,“规矩”才有了温度和重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这一点很值得称赞。很多历史普及读物为了显得高深,动辄使用晦涩的术语或者故作古雅的腔调,反而疏远了普通读者。但这本书读起来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冬夜里,温上一壶茶,慢慢给你讲过去的事情。他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用一种近乎分享的口吻,把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拉到我们眼前,让我们觉得那些古人的烦恼和选择,其实和我们现在面对的困境并无二致。这种亲近感,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通过这种流畅自然的叙述,我们才能真正沉浸进去,去思考那些“规矩”背后的逻辑——为什么在特定环境下,某种行为模式会被社会集体接受并传承下来。这本书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研究,转化成了人人都能理解的智慧财富,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评分

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拿捏得非常到位,不像有些历史著作那样,光顾着把时间线捋顺,反而把历史的精彩和人性的复杂性给磨平了。这里的文字很有画面感,仿佛能听到古代人在市井间的喧哗,感受到朝堂上的暗流涌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重大历史转折点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度渲染戏剧冲突,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人”如何在这种变化中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心态上。这种对“人”的关注,让历史不再是帝王将相的独角戏,而是无数普通百姓柴米油盐中的智慧结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是,真正的“规矩”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历史的反复考验中,被不断修正和强化的“最优解”。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底层操作系统,让人在面对新的挑战时,能迅速调用历史的经验,做出更稳健的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地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它没有试图在一本书里涵盖上下五千年所有的朝代更迭,而是选择了一些关键的切片或者主题性的角度,深入挖掘中国人行为模式的底层代码。我感觉作者的笔力在于,他能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社会现象或者一个历史人物的小故事中,抽取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存法则。这种解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乐趣。它不像教科书那样面面俱到,反而更像是一部武功秘籍,每一章都针对性地讲解了一套实用的招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潜规则”和人情世故,都有了一层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盲目地套用西方的思维模型,而是能用更符合我们文化土壤的视角去审视和应对。

评分

就是喜欢。

评分

图书质量不错,物流也非常快速。

评分

讲得很棒 值得买

评分

图书质量不错,物流也非常快速。

评分

真的很不错,真品棒棒哒,下次还来光顾

评分

大家之作,值得好好看看

评分

包装完整,发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

价格划算,包装很好,推荐购买!

评分

很好很好,大师的书,太棒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