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无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编年体史书
  • 司马光
  • 资治通鉴
  • 古代史
  • 政治史
  • 历史故事
  • 史学
  • 经典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3463
商品编码:1393665006
出版时间:2009-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司马光 定  价:188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1日 页  数:3679 装  帧:精装 ISBN:9787101053463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资治通鉴(一册)》:
卷**周纪一起戊寅(前403)尽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卷第二周纪二起癸丑(前368)尽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卷第三周纪三起辛丑(前320)尽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卷第四周纪四起甲子(前297)尽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卷第五周纪五起已丑(前272)尽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卷第六秦纪一起丙午(前255)尽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卷第七秦纪二起甲戌(前227)尽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卷第八秦纪三起癸巳(前208)尽甲午(前207)凡二年
卷第九汉纪一起乙未(前206)尽丙申(前205)凡二年
卷第十汉纪二起丁酉(前204)尽戊戌(前203)凡二年
卷第十一汉纪三起已亥(前202)尽辛丑(前200)凡三年
卷第十二汉纪四起壬寅(前199)尽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卷第十三汉纪五起甲寅(前187)尽癸亥(前178)凡十年
卷第十四汉纪六起甲子(前177)尽辛未(前170)凡八年
卷第十五汉纪七起壬申(前169)尽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卷第十六汉纪八起丁亥(前154)尽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卷第十七汉纪九起辛丑(前140)尽丁未(前134)凡七年
卷第十八汉纪十起戊申(前133)尽丙辰(前125)凡九年
卷第十九汉纪十一起丁巳(前124)尽壬戌(前119)凡六年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资治通鉴(套装共4册)》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中华经典普及文库:资治通鉴(套装共4册)》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推荐阅读之书。
《万古江河:中华文明的兴衰与精神图谱》 导言:探寻文明的脉络与不朽的灵魂 中华文明,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巨川,自远古的洪荒中孕育而出,历经数千年的淘洗、冲刷、汇聚,形成了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体系。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朝代更迭、权力斗争的宏大叙事,更是一幅记录了无数先贤智慧、百姓疾苦、艺术创造与哲学思辨的复杂画卷。本书并非旨在复述那些耳熟能详的史书卷宗,而是尝试从一个更宏观、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解析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独特“精神图谱”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我们关注的,是驱动这个文明前行的内在力量、那些塑造了民族性格的文化基因,以及它在面对外部冲击和内部变革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创造力。 第一编:文明的源头与礼乐的初创(先秦至秦汉的奠基) 本篇聚焦于中华文明的“童年”与“青春期”。我们将深入探讨黄河、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如何形塑了农耕文明的集体意识和宗法伦理的雏形。 一、神话与史实的交织:早期信仰的构建 我们不满足于罗列神祇名号,而是剖析“天命观”是如何从原始的自然崇拜,一步步演化为统治合法性的核心支柱。“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如何在殷商的占卜祭祀中扎根,又在周代的“德治”思想中被赋予了伦理色彩。对权力来源的追问,构成了此后两千年政治哲学的永恒母题。 二、百家争鸣:精神世界的第一次大爆发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激荡,是中国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星空。本篇将重点分析儒、道、法、墨等学派的相互辩驳,并非简单地罗列其核心主张,而是探究它们各自针对的时代病症。 儒家:秩序的重建者。孔子所构建的“仁”与“礼”,是对周代礼崩乐坏局面的深刻反思。我们细致考察“君子”人格的塑造过程,及其如何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模型。它提供的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套维护社会和谐的实践哲学。 道家:超越的智慧。老庄思想提供了一种对强力政治和僵硬道德的疏离与反思。老子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洞察事物运行规律后的最高效能的治理之道。这种对“自然”的回归,成为后世文人精神避难所的来源。 法家:效率与集权的实现。以商鞅、韩非为代表,法家思想是对“乱世”的直接应答。本章分析“法、术、势”如何共同构成了秦朝统一帝国的技术蓝图,并探讨这种“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模式,如何为后世王朝提供了最高效的组织架构。 三、秦汉的帝国构建:大一统的制度遗产 秦的“书同文、车同轨”不仅是行政命令,更是文化熔炉的锻造过程。汉代独尊儒术,是怎样一次成功的文化整合?我们考察“察举制”的初衷与弊端,以及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不仅是物质贸易的通道,更是中原文明主动与外部世界进行文化对话的开端。 第二编:分裂与融合的淬火(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的转型) 这是一个充满痛苦、创造与剧烈变动的时代。中华文明在此期间完成了对“多元性”的吸收与内化。 一、玄学与清谈:士人精神的困境与升华 魏晋时期的“名士风流”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士大夫阶层在中央权威衰落背景下,对生命意义和个体价值的激烈探索。竹林七贤的生活态度,折射出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寻求心灵自由的努力。玄学的兴起,为道家思想注入了更深刻的哲学思辨性。 二、佛教的中国化:精神世界的彻底重塑 佛教自东汉传入,但在魏晋南北朝完成了史诗般的本土化进程。本篇将详细分析禅宗的诞生,其如何吸收了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从而真正地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佛教对艺术(石窟造像)、文学(变文)乃至民间信仰的影响,是构成后世中国社会精神底色的关键因素。 三、隋唐气象:开放、自信与制度的集大成 唐朝的强盛,源于其无可比拟的开放性。我们考察唐代“三教并行”的宽松政策,如何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精英。科举制度的成熟,是对门阀士族制度的根本性颠覆,它为平民阶层打开了上升的通道,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盛唐的诗歌,是这种盛世气象最直接的文学体现。 第三编:内敛与深化的时代(宋元明清的变革) 随着国家机器的成熟与商业经济的兴起,中华文明的重心开始转向内在的精微构建和对既有哲学的深化。 一、宋代的理性回归与市民文化的勃兴 宋代不再追求唐代的雄浑与外放,而转向了精致、内敛和对“理”的追寻。理学的兴起,是对佛学挑战的回应,试图将宇宙本体论与伦理实践完美结合。我们分析朱熹对“存天理,灭人欲”的阐释,及其对后世道德规范的深远影响。同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商业革命的兴起,催生了空前繁荣的市民文化,宋词和山水画达到艺术的巅峰。 二、元代的民族交融与知识分子的抗争 蒙古帝国的统治带来了空前的疆域整合,同时也对汉地士大夫的身份认同构成了挑战。元代戏曲(杂剧)的繁荣,成为民间情感宣泄和历史记忆传承的重要载体。 三、明清的集权固化与思想的隐秘流向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结构更加趋于僵化,对思想的钳制也日益加强。然而,在官方意识形态的重压之下,王阳明的“心学”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强调主体性与“知行合一”,为个体精神开辟了新的疆域。清代的学术风气,在初期对前代的激进反思中,催生了朴学(考据学),它代表了对具体文献和历史事实的回归,是对空泛玄思的一种校正。 结语: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提供一个完整的历史年表,而是希望读者能够理解,中华文明并非静止的雕塑,而是一个充满活力、自我修正和不断适应的有机生命体。从先秦的礼乐到宋代的理学,从汉代的统一到唐代的开放,这些文明的片段,共同编织出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精神图谱。理解它,就是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以及我们自身的文化根性。这部文明的“万古江河”,仍在奔流,其未来的走向,依然与我们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洞察息息相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初拿到手时,那沉甸甸的质感和典雅的封面纹理就让人心生敬畏。纸张的选用也颇为考究,触感温润而不失韧性,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丝毫没有廉价感。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排版布局,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充满了古籍的韵味。注释和原文的穿插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必要的参考,对于初涉此类宏大历史著作的读者来说,这种细致的考量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那种仪式感,是其他快餐式阅读物所无法比拟的。我尤其欣赏它在装帧上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低语着岁月的厚重。

评分

从阅读的难易程度上来说,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需要一定的毅力和方法。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直白易懂,那些复杂的官职体系、地方行政区划以及频繁出现的人名地名,无疑是初读者的第一道门槛。然而,如果能够坚持度过最初的适应期,你会发现作者在构建这个庞大历史图景时所付出的努力。他并非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在清晰的编年框架下,为读者搭建了一座层层递进的知识阶梯。配合高质量的导读和索引(如果配备),每一次克服一个知识难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仿佛成功破解了一道古代的密码,那份豁然开朗的愉悦,是其他轻松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记载上,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的治世哲学。我发现自己阅读后,看待当下的许多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时,多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它展现了权力更迭的普遍规律,那些看似古老的权谋手段和人性弱点,在现代依然有着惊人的对应性。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复杂、政治博弈的残酷与智慧。每次读到关键的决策点,我都会停下来深思,设想自己若处彼时彼刻,会做出何等抉择。这种强迫性的思辨过程,极大地锻炼了我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对复杂局面的预判能力,它教给我的,是关于“如何审时度势”的生存智慧,远超书本上的字面意义。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史料搜集和考证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它所呈现的历史,并非是经过后世过度美化或意识形态扭曲的版本,而是力求还原一个尽可能真实的古代权力运作现场。书中对细节的捕捉,例如某一政策颁布时的具体措辞、某位将领战前的内心独白(基于史料推断),都显得格外真实可信。这使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年代标记,而是一幅幅有血有肉、充满矛盾冲突的生动画面。这种对“真实性”的执着追求,让读者能够建立起对历史最基本的信任感,也让后世的我们,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的复杂面貌。

评分

阅读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叙事的节奏和笔力的掌控。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功力。它并非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编年记录,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脉络与具体的人物命运编织在一起。叙事的张弛有度,时而如疾风骤雨,将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描绘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时而又放缓笔墨,细腻地刻画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个体心绪与权谋的微妙变化。我常常发现自己沉浸其中,对那些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沙场之侧的硝烟弥漫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这种叙事上的精湛技艺,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古代政治斗争,变得如同精彩的戏剧一般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试图洞察古人决策背后的深层逻辑。

评分

收到货时,包裹严重损坏,再多裂一些,书都掉出来了!!!!图书稍有损坏。申请换货,竟然也不打个电话,以年底为由拒绝换货!服务态度之差!邮寄包装之差,令人汗颜!!!!!!!!!

评分

烂成这样也寄给用户?不是把关不严就是店大欺客!

评分

很不错的书,物美价廉,印刷质量很不错!

评分

商品是正品,特别喜欢,下次继续来。

评分

很久就想买的一套书,太棒了?

评分

有一本质量明显有问题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价格也便宜,商家发货速度很快,快递员态度很好。满意。

评分

经济适用,好好品读,么么哒。

评分

烂成这样也寄给用户?不是把关不严就是店大欺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