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公使夫人日记

德国公使夫人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海靖夫人 著,秦俊峰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回忆录
  • 德国
  • 外交
  • 文化
  • 社会
  • 人物
  • 传记
  • 清朝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567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92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德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们在中国仿佛面对着一堵高墙,所有欧洲的思想和观点撞击在这堵墙上,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响,不仅如此,中国人和欧洲人在观念上有着天壤之别,在他们中间飞跨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作者简介

作者:(德)海靖夫人 编者:叶隽 译者:秦俊峰

目录

“中德文化丛书”总序/叶隽
序言一个公使夫人眼里的中国/张鸣
前言
第一章 肮脏的北京城
第二章 李鸿章 的银杯
第三章 中德“抓袖事件”
第四章 紧张的公使生活
第五章 游览长江
第六章 德国强占胶州湾的幕后风云
第七章 海因里希亲王来华
第八章 外国人眼中的戊戌变法
第九章 晋谒慈禧太后
第十章 对中国说再见
附录
德国篇
日本篇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肮脏的北京城
  1896年7月16日
  天气变得越来越炎热,尤其令人无法忍受的是弥漫在空气里的潮湿。我们阔别了美丽的灰蓝色的大海,驶进了牛奶咖啡色的海洋。夜幕降临时,我们驶入了黄浦江(或吴淞河)的入口,但因为落潮的缘故,我们无法入港,于是船员们又操控着轮船迂回前进,显然,法国轮船最不擅长此道。
  1896年7月17日
  凌晨3点,轮船再次启动,逆流而上。路上我们遇见了许多艘扬着灰色和褐色风帆的载木小帆船,船沿的护栏上捆满了木头。所有船身上都画了两只眼睛。中国人告诉我们:“没有眼睛的船怎么能走呢?”
  ……

帝国边缘的低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贵族女性的私人世界 主题: 聚焦于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中欧及西欧核心国家(如普鲁士/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及大英帝国)的精英阶层——贵族、高级文职官员及新兴工业巨头的配偶们——的日常生活、社交礼仪、政治参与的侧面以及她们在传统与变革夹缝中的精神挣扎。 风格基调: 细腻入微的社会风俗观察、富于情感张力的内心独白、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捕捉,力求还原当时的书面语境和思维模式,摒弃现代视角对历史人物的轻易评判。 --- 引言:帷幕之下 “当历史的巨轮轰鸣着驶向二十世纪的黎明时,那些身着丝绸与蕾丝的女士们,在沙龙的精致水晶灯下,究竟捕捉到了多少时代变迁的微光?她们是权力的沉默见证者,是外交博弈的无形棋子,是家庭秩序的坚固基石。本书并非宏大的政治史诗,而是深入那些铺着波斯地毯、弥漫着香水与雪茄烟味的私人领域,探寻她们如何在义务、荣誉、情感与禁锢之间,书写下属于自己的、往往不为世人所知的篇章。” 第一部分:身份的重负与领地的秩序(1880s – 1890s) 本部分详述了贵族女性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定位。她们的婚姻是家族联盟,而非个人选择的产物。 一、 继承的枷锁与联姻的艺术: 详细描述了普鲁士容克家庭、奥地利哈布斯堡附属贵族以及英国乡绅阶层在选择联姻对象时所遵循的严苛标准——血统纯正性、资产的稳定性和政治可靠性。我们通过对书信往来的分析,揭示了早期订婚阶段双方家庭幕僚们进行的详尽背景调查,以及年轻女性在面对“命运”时的顺从与恐惧。 二、 庄园的管理与仆役的等级: 贵族女性的首要职责是管理庞大的家庭事务。本书将细致描绘19世纪末大型庄园(Gutshof/Château)的日常运作。如何平衡管家(Steward)、女教师(Governess)与贴身侍女(Lady's Maid)之间的权力关系;对仆役的奖惩制度如何体现主家的威严与仁慈;以及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如何确保跨越广阔地域的物资调配与信息流通的准确性。特别着墨于冬季狩猎会、夏日避暑期间的迁徙式生活对家庭组织带来的挑战。 三、 礼仪的铁律与社交的战场: 维也纳、柏林、伦敦的上流社交季节,是贵族权力展示的舞台。本书将深入解析“会客厅的战争”:拜访的先后顺序、卡片交换的含义、着装的颜色与面料的选择如何传达政治立场和家族的兴衰。例如,某位公爵夫人坚持在特定场合佩戴来自特定工坊的珠宝,其背后是对某个新兴工业家族的微妙抵制。通过对当时出版的礼仪指南和未公开发表的私人日记的交叉比对,还原社交场合下的微妙博弈。 第二部分:文化的熔炉与观念的冲突(1890s – 1905) 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推进,贵族文化开始受到来自知识分子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冲击。 一、 柏林与维也纳的文化沙龙: 探讨了女性在文化领域扮演的角色。她们不再仅仅是艺术的赞助人,也开始成为思想的接收者和传播者。沙龙如何成为不同政治派别、哲学流派进行“安全”交流的场所。重点分析了女性对自然科学(如早期物理学)、尼采哲学以及东方主义思潮的接触,以及这种接触如何与她们所受的正统宗教教育产生冲突。 二、 “新女性”的萌芽与家庭的张力: 描绘了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女儿们在面对“职业”这一概念时的困惑。虽然成为教师或护士在当时被视为身份的降格,但精神上的求索却日益高涨。本书记录了几例贵族家庭中,母亲与女儿在关于女性受教育权、参与公共事务权上的激烈争论,这些争论往往以父权或家族传统为名被压制。 三、 宗教与科学的黄昏: 贵族女性通常是保守宗教的坚定捍卫者,但随着达尔文主义和现代神学的传入,一些人开始在信仰上经历深刻的动摇。分析了她们如何私下寻求牧师或神学家的解释,试图调和世俗的“进步”与永恒的教义之间的矛盾。 第三部分:帝国阴影下的国际视野(1905 – 1914) 这一部分着重展现了贵族女性如何通过家庭关系,触及到欧洲复杂的国际政治脉络。 一、 亲戚的罗网: 欧洲王室与贵族之间盘根错节的姻亲关系,使得这些女性成为了信息传递的非官方渠道。我们追踪了几位关键的王室成员夫人,她们在前往巴登堡、桑德林厄姆或茨维特尔的探亲之旅中,无意或有意地收集、传递了关于海军竞赛、巴尔干局势的“小道消息”。这些“闲谈”往往比正式的外交照会更早反映出宫廷的真实情绪。 二、 慈善事业的政治化: 慈善活动是贵族女性参与公共生活的主要出口。本书揭示了这些慈善组织,从红十字会的分支到孤儿院的管理,如何被用来巩固家族的社会声誉,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特定政治势力(如泛日耳曼联盟或亲法派别)的非公开动员工具。重点分析了对东欧和巴尔干地区难民救济活动的记录,这些记录无声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冲突。 三、 战争的预感与最后的奢华: 描述了1910年至1914年间,贵族生活如何被一种“最后的盛宴”气氛所笼罩。舞会、赛马会、狩猎季的规模和奢靡程度达到了顶峰,仿佛是对即将到来的动荡的无意识抵抗。同时,也记录了在庄园书房中,丈夫们与到访的军官们讨论《德奥同盟条约》或英德海军竞赛时,女性们在旁倾听时产生的不安与困惑,她们深知,自己婚姻的稳定与整个欧洲的和平息息相关。 结语:转折点的回响 本书通过对数百份私人信函、财务账簿、宴会请柬以及回忆录片段的梳理,试图重构一个被时代洪流冲刷的精英阶层女性的内心景观。她们并非全然麻木于世事,她们在日复一日的仪式中,默默承受着家族荣誉的重量,并以极其隐晦的方式,参与了她们那个时代最宏大的历史进程。她们的故事,是关于顺从、坚韧、以及在一个行将崩塌的旧秩序中,试图为自己和子女寻找立足之地的史诗。 --- 特别说明: 本书的资料来源严格限定于19世纪末至一战前夕的德意志、奥地利、法国及英国的贵族私人档案,以及同期的欧洲上流社会刊物,旨在提供一个纯粹的、基于史料的文化与社会剖面,不涉及对后续历史事件的预判或事后评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个词语的精准运用,或是某个场景的绝妙比喻而停下来,反复咀嚼,仿佛要将那种文字的美感从纸面“吸”入脑海。它不同于那种直白叙事的小说,作者显然在文字上下足了功夫,构建了一个极为考究和具有年代感的语境。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清晰地“听”到那些旧式社交场合中低语的交锋,能“闻”到那种特定时代特有的香氛和尘土味。更令人称道的是,叙事结构上的巧妙设计,它并非线性推进,而是如同一个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切面来折射主要事件,使得整个故事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大大增强。这种非传统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挑战了读者的理解力,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阅读快感——每一次“解密”都伴随着豁然开朗的惊喜。

评分

这部作品的格局之大,在于它成功地将一种小说的私密性提升到了宏大叙事的层面。它不满足于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爱情故事或者权力斗争,它更像是试图描绘一种“文明的肖像”——一个特定文化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精神面貌和内在冲突。我欣赏作者所展现出的那种宏观的视野,她能够跳脱出单一角色的局限,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肌理之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往往蕴含着对政治走向、文化冲突的深刻洞见。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行走在一条充满历史回声的走廊上,脚下的每一步都踩在了历史的褶皱之上。它要求读者必须带着一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它,因为它回馈给你的,绝不仅仅是消遣,而是一次关于历史、权力与个体生存哲学的严肃对话。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私人记录”体裁的历史小说抱持着一丝谨慎的观望态度,生怕它会沦为冗长乏味的流水账。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近乎自白的方式,将读者引入了一个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暗流涌动的社交圈层。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偏执”了。无论是对一次晚宴座次安排的描述,还是对服饰颜色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政治信号的解读,都透露出一种近乎学术研究般的严谨性。但这种严谨性却奇妙地被一种强烈的个人情感所包裹,使得冰冷的史实变得鲜活而具有温度。透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我仿佛触摸到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在维护体面与应对变局之间的微妙平衡,这才是真正的“于无声处听惊雷”。

评分

这部作品,在我阅读的众多历史题材小说中,独树一帜,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仿佛一扇穿越时空的密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欧洲社会风貌的侧影。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地。那些身处高位,却又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无奈,以及在特定礼仪规范下展现出的微妙情感波动,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宏大历史背景与个人命运交织时的那种从容不迫。叙事节奏的把握极为精妙,时而缓慢而富有韵味,如同细品一杯陈年的佳酿,让人沉浸其中,细细咀嚼每一个词句的深意;时而又陡然加速,带来一种紧迫感,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时代变革的动荡不安。读完合上书页,那种淡淡的忧伤与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感久久不散,它不仅仅是一部故事,更像是一次对人性深处复杂性的深刻探索。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和压抑的,但这种压抑感并非源于故事情节的残酷,而是源于一种无处不在的、由规则和身份所构建的“隐形牢笼”。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身不由己”这一主题,并将其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些身居高位的人物,他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受到了太多无形的制约——来自宫廷、来自传统、来自社会舆论,甚至来自他们自身对“完美形象”的维护。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旁观的局外人,却又被卷入了一场无声的心理战。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对任何人物做出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历史的必然性和人性的复杂性自行上演。这种留白和克制,反而比直接的控诉更有力量,迫使读者在合上书后,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

评分

第三章 中德“抓袖事件”

评分

第七章 海因里希亲王来华

评分

作者:(德)海靖夫人 编者:叶隽 译者:秦俊峰

评分

第五章 游览长江

评分

第七章 海因里希亲王来华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第二章 李鸿章 的银杯

评分

1896年7月17日

评分

第四章 紧张的公使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