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山上啊,山上!——鄂倫春獵民口述史》是香港理工大學服務學習課程的學生在人類學教授於碩、學者趙式慶帶領下2014年、2015年兩度深入內濛古鄂倫春腹地采訪當地鄂倫春獵民匯集而成的作品。作為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一個,記錄他們的故事成為拯救鄂倫春語言和民族的行動。這些小人物的親身經曆通常被史傢忽視,卻充滿瞭智慧和對自然宇宙豐富的知識,體現瞭人在自然萬物中的整體生態關係。書中包含瞭探險的新奇,“自然人”的舒暢和頑強,北方民族的狩獵文化,使讀者感同身受地投入到鄂倫春文化的保護之中。
作者簡介
於碩,超文化人類學教授,巴黎第十大學博士,先後在中國人民大學、東北師範大學、法國布雷斯特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任教,中歐社會論壇創始人之一及總監,香港理工大學中歐對話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Chine et Occident: une Relation à Réinventer(2000)、《歐羅巴並不遙遠》(2004)、《中歐相逢:超文化生成性》(2014)、《遊牧筆端——法國畫傢方索的色境水墨》(2016),主要譯著有《中國文化與基督教的衝撞》(Jacques Gernet, 1989),《倫理》(Edgar Morin, 2016)。
Shuo Yu-Bossière
PhD in Ethnology of Nanterre University Paris X and professor of transcultural anthropology. She has taught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Brest University of France, and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e is one of the founders and first general coordinator of the China-Europa Forum and director of the China-Europa Center at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Her main publications:Chine et Occident: une Relation à Réinventer (2000), L’Europe c’est pas du Chinois (2004), Pinceau Nomade – Encre et Chromotopie de Fran?ois Boissière (2016), China-Europe Encounters and Transcultrual Generativity(2014).Translations: China and Christian Impact (J. Gernet, 1989), L'Ethique (E. Morin, 2016).
趙式慶,自幼就讀英倫,大學主修哲學,2000年獲杜倫(Durham)大學學士文憑,後在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繼續研究美學、人類學。現任中華國術總會總裁、鄂倫春基金會及非物質文化遺産地脈協會創始人及主席、香港文化節創始人、中國民族博物館客座研究員、香港理工大學客座講師。一直緻力於瀕危文化遺産保護,主要著述:《國魂︰中華國術的過去和未來,一九零零年到現在》(2009)、《香港武林》(2014)、《客傢功夫三百年:數碼時代中的文化傳承》(2016)。
Hing Chao
Graduated with a BA degree in Philosophy at Durham University in 2000. Deeply committed to preserv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he is a pioneer in the research and revitalization of many of its endangered aspects, from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sports to ethnic minority music, material culture and knowledge systems. He is founder and chairman of Orochen Foundation, founding chairma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arthpulse Society, founder of Hong Kong Culture Festival, visiting researcher at China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and visiting lecturer a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Spirit of a N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1900 to Present (2009), Hong Kong Martial Arts Community (2014), and 300 Years of Hakka Kung Fu: Digital Vision of Its Legacy and Future(2016).
精彩書評
鄂倫春人的處境如同一滴水珠,摺射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大曆史變遷對邊緣地區民族命運的衝擊,包括邊疆移動、人口遷徙、民族識彆、“條”“塊”管理、改革開放、遺産保護、第一代和第二代民族政策”……鄂倫春人的命運和生存博弈也是全球人類處境的一個縮影。
或許我們無法挽迴一種語言或者一種文化,但是運用民族誌技能去記錄底層邊疆族群的口述曆史,已經邁齣瞭人類知識建構獨特的一步。
——於碩,超文化人類學教授
這項鄂倫春文化遺産保護服務學習計劃,於2014年和2015年在內濛古的鄂倫春民族聚居地展開。學生們經過艱苦頑強的努力,齣色地完成瞭口述史訪談、記錄的謄寫及影像數據的分類,最終成果已經返迴給服務社區。
——趙式慶,香港鄂倫春基金會董事長
這部口述史不是後代人的“想象”,而是史詩符號的“真實”傳遞,是族群生命的主位言說。大學生們不是從“華夏”往外看,而是站在鄂倫春人的中心“此在”(Dasein)往外看。於是,娓娓道來的是某種互為邊緣性。
——納日碧力戈,復旦大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這本大學生田野日記節選生動地再現瞭學生們各自的心路曆程。從遠距離想象到進入社區的近距離接觸,學生們邊做邊學;與鄂倫春人的每一次交談都是兩個世界的相遇,他們的生存狀態、承受苦難的勇氣和不屈的精神衝擊著大學生的心靈。
——於碩,,超文化人類學教授
感人的是:“學生們以拳拳之心攙扶著鄂倫春老獵民迴到曆史主人的席位,讓他們從主位視野(emicview)敘述自己的過去和今天。”香港理工大學服務學習課程為大學人文教育提供瞭一種新模式,讓各專業的大學生都能直接進入真實的生活世界,記錄被忽略的曆史。學生們的傾聽本身就是對瀕危民族的精神慰藉和鼓勵,他們像消防隊員一樣,投身搶救瀕危的少數族群的文化。
——張小軍,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主任
目錄
序一:“敬畏自然,遵從自然”的鄂倫春白蘭
Preface One: Orochen Hunters: Revering and Respecting Nature
by Bai Lan
序二:每個故事都從山上說起於碩
Preface Two: Every Story Starts from the Mountains
by Yu Shuo
序三:鄂倫春民族文化保護的世界性意義趙式慶
Preface Three: 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 Safeguarding Orochen Cultural Heritage
精彩書摘
《山上啊,山上! 鄂倫春獵民口述史》:
我爸叫孟銀寶,銀子的銀,寶貝的寶。我大哥叫孟慶海,生瞭八個姑娘。一個小子沒有。大哥比我大17歲,也早就沒瞭,要是活著的話該83歲瞭。我大嫂關彩雲也是鄂倫春族,也沒瞭。我大哥、二哥、三哥和三個嫂子都沒瞭。大哥的八個女兒,大的叫代花,二的叫代榮。老大嫁的是高軍輝,漢族,生養的兩個男孩也都結婚瞭。大孫子有孩子瞭。二的沒生孩子。孩子都算是鄂倫春族。我們這兒,姑娘嫁的漢族生下孩子是鄂倫春,小子娶的漢族媳婦兒生下孩子更得是鄂倫春。老二的丈夫是烏明齊,也是漢族人。三姑娘叫孟代玉,離婚瞭,完瞭又嫁一個,又生兩個姑娘。頭一個丈夫是旗長的弟弟,叫何勝樹,生瞭個小子,叫洋洋,海洋的洋。何勝樹是鄂倫春族。老四叫孟代兄。她不是沒有弟弟嗎,就帶個兄弟啥的,也沒帶來啊。她男的叫葉明柱,濛古族人,有兩個孩子,一個姑娘一個小子。還有一個叫孟代紅,那是老五。以前舊社會的時候,一個民族同一個姓的不能結婚。現在哪還有少數民族隻找少數民族的,找漢族是常事。我二哥叫孟慶山,二嫂叫吳長花。三哥叫孟慶福。我三個嫂子都是鄂倫春族。二哥有五個孩子,三個姑娘兩個小子。老大是孟代蓮,姑娘,她丈夫姓李,漢族。
……
山上啊,山上! 鄂倫春獵民口述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