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必读的国学经典
★荟萃儒释道三家经典涵盖经史子集精华
★专业古籍整理团队历时六年的成果荟萃
★内容更全译注更精字体够大阅读更宜
《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后被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书中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汉族哲学思想。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世称小戴。
中华文化讲堂是一个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的编辑团队。现已编辑出版有《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原文版)》《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国学治要》《文白对照史记》《纳兰词笺》等,广受读者的喜爱。
礼(上)
王制
礼运
礼器
学记
乐记
祭义
经解
哀公问篇
仲尼燕居
孔子闲居
坊记篇
表记篇
缁衣篇
《谦德国学文库》出版说明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与科技超速发展,人们在体验经济繁荣和科技成果的同时,欲望的膨胀和内心的焦虑也日益放大。如何在物质繁荣的时代,让我们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安详,从经典中获取智慧和慰藉,或许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之所以要读经典,根本在于,我们应当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从何而来,去往何处。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亦如此。一个爱读经典的人,其内心世界必定是丰富深邃的。而一个被经典浸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思想丰赡、文化深厚的民族。因为,文化是民族之灵魂,一个民族如果不能认识其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必定就会失去其未来的生机。而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就保藏在经典之中。
今日,我们提倡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自提倡重读经典始。然而,读经典之目的,绝不仅在徒增知识而已,应是古人所说的“变化气质”,进一步,是要引领我们进德修业。《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实乃读经典之要旨所在。
基于此理念,我们决定出版此套《谦德国学文库》,“谦德”,即本《周易》谦卦之精神。正如谦卦初六爻所言:“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我们期冀以谦虚恭敬之心,用今注今译的方式,让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引导有心的读者,透过扫除古老经典的文字障碍,从而进入经典的智慧之海。
作为一套普及型的国学丛书,我们选择经典,不仅广泛选录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史、子、集,也将视野开拓到释、道的各种经典。一些大家所熟知的经典,基本全部收录。同时,有一些不太为人熟知,但有当代价值的经典,我们也选择性收录。整个丛书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基本经典。
在注译工作方面,版本上我们主要以主流学界公认的权威版本为底本,在此基础上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整套丛书的注译既能博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今文白话不求字字对应,只在保证文意准确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使译文更加通俗晓畅,更能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古籍的注译,固然是现代读者进入经典的一条方便门径,然而这也仅仅是阅读经典的一个开端。要真正领悟经典的微言大义,我们提倡最好还是研读原本,因为再完美的白话语译,也不可能完全表达出文言经典的原有内涵,而这也正是中国经典的古典魅力所在吧。我们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打开阅读经典的一扇门而已。期望藉由此门,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经典的风采,走上领悟古人思想之路。进而在生活中体证,方能直趋圣贤之境,真得圣贤典籍之大用。
经典,是一代代的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恩泽与财富,是前辈先人的智慧精华。今日我们在享用这一份财富与恩泽时,更应对古人心存无尽的崇敬与感恩。我们虽恭敬从事,求备求全,然因学养所限、才力不及,舛误难免,恳请先贤原谅,读者海涵。期望这一套国学经典文库,能够为更多人打开博大精深之中华文化的大门。同时也期望得到各界人士的襄助和博雅君子的指正,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
《礼记》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不少日子,越读越觉得它像是本“生活说明书”,只不过是针对古代社会而言。它的内容之丰富,几乎涵盖了古人从出生到死亡,从个人修养到家庭社会的一切行为准则。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教育”的部分,比如《学记》,里面关于学习的方法、环境、师生关系等等论述,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书中提到“教学相长”,强调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进步,这与当下提倡的“个性化教学”、“启发式教育”不谋而合。还有关于“慎独”的论述,要求人在独处时也要坚守道德,不违背良心,这种自我约束的力量,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石。虽然有些礼仪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复存在,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如尊重、谦逊、责任、感恩,却是永恒的。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审视自己,反思当下的行为,并从中汲取智慧。
评分《礼记》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堆砌,而是将知识与道德、伦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当我翻开它,总能从中发现新的角度和解读。比如,《月令》篇中关于顺应天时、四时养生的部分,虽然涉及到古代的历法和占星,但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客观规律。这在当今提倡“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依然具有警示意义。书中关于“丧礼”的详细描写,虽然让人感到沉重,但它所体现的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者情感的慰藉和对家庭凝聚力的加强,却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这本书不是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它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一把钥匙,让我得以窥探那些构成我们民族精神的古老密码。
评分《礼记》这本书,我一开始以为会是枯燥的文献,但读下来却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洞见。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五礼”的分类,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这五个方面几乎囊括了古代社会所有重要的公共和私人活动。这让我看到,在古代,礼的意义是多么的广泛和重要,它不仅仅是道德规范,更是社会运作的“润滑剂”。书中关于“祭祀”的论述,虽然有宗教色彩,但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追远”、“感恩”的情感,以及通过祭祀来巩固家族联系、维系社会认同。这种对于集体记忆和情感连接的重视,是中华文化独特之处的重要体现。读《礼记》,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古代的礼仪,更是在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感受他们对秩序、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深刻体悟。
评分初读《礼记》,被其宏大而细腻的叙事深深吸引。书中不仅勾勒出古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图,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层构建。从开篇的《曲礼》到后来的诸篇,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一种对秩序、对和谐、对人伦的极致追求。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通过具体的礼仪、祭祀、婚丧嫁娶等场景,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仁”、“义”、“礼”、“智”、“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孝”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奉养,更是一种代际传承、家族延续的责任感,是一种将个人融入集体、将当下与历史连接的深刻智慧。读《礼记》,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他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不懈努力。这种体验是如此真实而有力量,让我对中华文化的根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老实说,《礼记》这本书的某些篇章,初读起来确实有些门槛,特别是那些关于祭祀、朝聘、宫廷礼仪的详细描述。它们不像故事那样引人入胜,更像是一种仪式化的流程。然而,正是通过这些看似繁琐的细节,我才逐渐理解了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秩序是如何通过礼仪来维系的,以及这种秩序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关于“君子”的标准,以及对不同身份的人所要求的不同行为规范,都清晰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我开始意识到,礼仪并非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德行的体现,是约束个体欲望、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虽然我无法完全模拟书中所述的礼仪,但其背后所倡导的“克己复礼”、“和为贵”的精神,却是我在现代生活中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它引导我更加审慎地对待人际交往,更加珍视和谐的氛围。
评分送货快,方便快捷。
评分求药不如求诗,认真学习诗经。
评分本来是想买来送人的,结果觉得不够精装。
评分求药不如求诗,认真学习诗经。
评分中华经典藏书谦德国学文库 孟子四书全买齐了
评分很好
评分本来是想买来送人的,结果觉得不够精装。
评分买了太多书,不一一评价了,都很好,质量有保障。赶上活动领券买更优惠。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