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必讀的國學經典
★薈萃儒釋道三傢經典涵蓋經史子集精華
★專業古籍整理團隊曆時六年的成果薈萃
★內容更全譯注更精字體夠大閱讀更宜
《禮記》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後被列為儒傢十三經之一。書中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麵,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漢族哲學思想。本次齣版,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我們在對原文進行精心校對的基礎上,又進行瞭詳盡的注釋和準確流暢的翻譯。
戴聖,生卒年不詳,字次君,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人。西漢官員、學者、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世稱小戴。
中華文化講堂是一個緻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典籍整理與齣版的編輯團隊。現已編輯齣版有《群書治要考譯》《群書治要(原文版)》《中華經典誦讀教材》《中華經典誦讀教材(第二輯)》《國學治要》《文白對照史記》《納蘭詞箋》等,廣受讀者的喜愛。
禮(上)
王製
禮運
禮器
學記
樂記
祭義
經解
哀公問篇
仲尼燕居
孔子閑居
坊記篇
錶記篇
緇衣篇
《謙德國學文庫》齣版說明
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經濟與科技超速發展,人們在體驗經濟繁榮和科技成果的同時,欲望的膨脹和內心的焦慮也日益放大。如何在物質繁榮的時代,讓我們獲得內心的滿足和安詳,從經典中獲取智慧和慰藉,或許是我們不二的選擇。
之所以要讀經典,根本在於,我們應當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從何而來,去往何處。一個人如此,一個民族亦如此。一個愛讀經典的人,其內心世界必定是豐富深邃的。而一個被經典浸潤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思想豐贍、文化深厚的民族。因為,文化是民族之靈魂,一個民族如果不能認識其民族發展的精神源泉,必定就會失去其未來的生機。而一個民族的精神源泉,就保藏在經典之中。
今日,我們提倡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自提倡重讀經典始。然而,讀經典之目的,絕不僅在徒增知識而已,應是古人所說的“變化氣質”,進一步,是要引領我們進德修業。《易》曰:“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實乃讀經典之要旨所在。
基於此理念,我們決定齣版此套《謙德國學文庫》,“謙德”,即本《周易》謙卦之精神。正如謙卦初六爻所言:“謙謙君子,用涉大川”,我們期冀以謙虛恭敬之心,用今注今譯的方式,讓古聖先賢的教誨能夠普及到每一個人。引導有心的讀者,透過掃除古老經典的文字障礙,從而進入經典的智慧之海。
作為一套普及型的國學叢書,我們選擇經典,不僅廣泛選錄以儒傢文化為主的經、史、子、集,也將視野開拓到釋、道的各種經典。一些大傢所熟知的經典,基本全部收錄。同時,有一些不太為人熟知,但有當代價值的經典,我們也選擇性收錄。整個叢書幾乎囊括中國曆史上哲學、史學、文學、宗教、科學、藝術等各領域的基本經典。
在注譯工作方麵,版本上我們主要以主流學界公認的權威版本為底本,在此基礎上參考古今學者的研究成果,使整套叢書的注譯既能博采眾長而又獨具一格。今文白話不求字字對應,隻在保證文意準確的基礎上進行瞭梳理,使譯文更加通俗曉暢,更能貼閤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
古籍的注譯,固然是現代讀者進入經典的一條方便門徑,然而這也僅僅是閱讀經典的一個開端。要真正領悟經典的微言大義,我們提倡最好還是研讀原本,因為再完美的白話語譯,也不可能完全錶達齣文言經典的原有內涵,而這也正是中國經典的古典魅力所在吧。我們所做的工作,不過是打開閱讀經典的一扇門而已。期望藉由此門,讓更多讀者能夠領略經典的風采,走上領悟古人思想之路。進而在生活中體證,方能直趨聖賢之境,真得聖賢典籍之大用。
經典,是一代代的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恩澤與財富,是前輩先人的智慧精華。今日我們在享用這一份財富與恩澤時,更應對古人心存無盡的崇敬與感恩。我們雖恭敬從事,求備求全,然因學養所限、纔力不及,舛誤難免,懇請先賢原諒,讀者海涵。期望這一套國學經典文庫,能夠為更多人打開博大精深之中華文化的大門。同時也期望得到各界人士的襄助和博雅君子的指正,讓我們的工作能夠做得更好!
《禮記》這本書,我一開始以為會是枯燥的文獻,但讀下來卻發現其中蘊含著許多深刻的洞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五禮”的分類,即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這五個方麵幾乎囊括瞭古代社會所有重要的公共和私人活動。這讓我看到,在古代,禮的意義是多麼的廣泛和重要,它不僅僅是道德規範,更是社會運作的“潤滑劑”。書中關於“祭祀”的論述,雖然有宗教色彩,但更重要的是它強調瞭“追遠”、“感恩”的情感,以及通過祭祀來鞏固傢族聯係、維係社會認同。這種對於集體記憶和情感連接的重視,是中華文化獨特之處的重要體現。讀《禮記》,我不僅僅是在學習古代的禮儀,更是在理解一個民族的精神根基,感受他們對秩序、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情感紐帶的深刻體悟。
評分《禮記》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不少日子,越讀越覺得它像是本“生活說明書”,隻不過是針對古代社會而言。它的內容之豐富,幾乎涵蓋瞭古人從齣生到死亡,從個人修養到傢庭社會的一切行為準則。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教育”的部分,比如《學記》,裏麵關於學習的方法、環境、師生關係等等論述,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書中提到“教學相長”,強調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共同進步,這與當下提倡的“個性化教學”、“啓發式教育”不謀而閤。還有關於“慎獨”的論述,要求人在獨處時也要堅守道德,不違背良心,這種自我約束的力量,是個人品德修養的基石。雖然有些禮儀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復存在,但其背後所蘊含的精神內核,如尊重、謙遜、責任、感恩,卻是永恒的。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審視自己,反思當下的行為,並從中汲取智慧。
評分老實說,《禮記》這本書的某些篇章,初讀起來確實有些門檻,特彆是那些關於祭祀、朝聘、宮廷禮儀的詳細描述。它們不像故事那樣引人入勝,更像是一種儀式化的流程。然而,正是通過這些看似繁瑣的細節,我纔逐漸理解瞭古代社會等級森嚴的秩序是如何通過禮儀來維係的,以及這種秩序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書中關於“君子”的標準,以及對不同身份的人所要求的不同行為規範,都清晰地展現瞭當時社會的價值取嚮。我開始意識到,禮儀並非僅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內在德行的體現,是約束個體欲望、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雖然我無法完全模擬書中所述的禮儀,但其背後所倡導的“剋己復禮”、“和為貴”的精神,卻是我在現代生活中可以藉鑒的寶貴財富,它引導我更加審慎地對待人際交往,更加珍視和諧的氛圍。
評分初讀《禮記》,被其宏大而細膩的敘事深深吸引。書中不僅勾勒齣古代社會生活的全景圖,更重要的是,它觸及瞭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深層構建。從開篇的《麯禮》到後來的諸篇,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是一種對秩序、對和諧、對人倫的極緻追求。它不像某些哲學著作那樣晦澀難懂,而是通過具體的禮儀、祭祀、婚喪嫁娶等場景,將抽象的道德規範具象化,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仁”、“義”、“禮”、“智”、“信”。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孝”的闡述,它不僅僅是子女對父母的奉養,更是一種代際傳承、傢族延續的責任感,是一種將個人融入集體、將當下與曆史連接的深刻智慧。讀《禮記》,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感受他們對美好社會的嚮往和不懈努力。這種體驗是如此真實而有力量,讓我對中華文化的根源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禮記》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但它又不同於一般的知識堆砌,而是將知識與道德、倫理緊密地結閤在一起。每當我翻開它,總能從中發現新的角度和解讀。比如,《月令》篇中關於順應天時、四時養生的部分,雖然涉及到古代的曆法和占星,但其核心思想是強調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遵循客觀規律。這在當今提倡“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時代,依然具有警示意義。書中關於“喪禮”的詳細描寫,雖然讓人感到沉重,但它所體現的對逝者的尊重和對生命的敬畏,以及由此引發的對生者情感的慰藉和對傢庭凝聚力的加強,卻是極其重要的社會功能。這本書不是輕鬆愉快的讀物,但它提供瞭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的一把鑰匙,讓我得以窺探那些構成我們民族精神的古老密碼。
評分書中黃金屋
評分正版圖書,京東最強。天下快遞,唯有東東。
評分還可以挺好的
評分包裝不錯,印刷質量也可以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買瞭太多書,不一一評價瞭,都很好,質量有保障。趕上活動領券買更優惠。
評分比書店便宜多瞭
評分值得擁有棒棒
評分書中黃金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