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罗杰·克劳利,译者:陆大鹏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争
  • 君士坦丁堡
  • 奥斯曼帝国
  • 中世纪
  • 军事史
  • 地中海
  • 拜占庭帝国
  • 攻城战
  • 1453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社科文献
ISBN:9787509745120
商品编码:1211247326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 作者:(英)罗杰·克劳利|译者:陆大鹏
  • 定价:49
  • 出版社:社科文献
  • ISBN号:978750974512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06-01
  • 印刷时间:2014-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92
  • 字数:273千字

编辑推荐语

英国**历史学家和作家罗杰克劳利以此书获得《纽约时报》*佳畅销书。在这部集中描写1453年那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战役的书中,作者以严谨的历史叙述、生动的细节描写和传神的人物刻画,完整地再现了1453年围绕君士坦丁堡、被赋予了神圣意义的攻防战的战前双方准备、战争进程的展开以及战争之后地中海世界的历史走向。 罗杰·克劳利还调动大历史笔墨,浓墨重彩地为战争的发动者——自称为两片大海和两大陆地的皇帝的穆罕默德二世苏丹以及带领全体民众坚守城池的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两位*高统帅画像;同时,罗杰·克劳利或用白描,或用素描,或施以淡墨,描绘出对垒中的两军指挥官、首席大臣、宗教**、能工巧匠们的群像;此外,作者在伊斯坦布尔生活多年,曾泛游地中海世界,其对当今留存的城墙、教堂等建筑的细致考察也倾注笔端。

内容提要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 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 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 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 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 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 名基督徒士兵。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 落,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占庭的灭亡和 中世纪世界的终结。罗杰·克劳利创作的《1453(君 士坦丁堡之战地中海史诗三部曲)》背后的研究无可 挑剔,它是一个讲述勇气、残忍、技术革新、忍耐和 运气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样是当下的故 事,是将中东的对抗与现代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系列事 件中的关键链条。

作者简介

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历史学家。他出生于英格兰,剑桥大学毕业后,曾久居伊斯坦布尔,并对土耳其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花费数年时间广泛游历了地中海世界,这使他拥有对地中海的渊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著有“地中海史诗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和《财富之城》。

目录

序言:红苹果
1.燃烧的海
2.伊斯坦布尔的梦想
3.苏丹和皇帝
4.割断喉咙
5.黑暗的教堂
6.城墙和大炮
7.浩瀚如繁星
8.世界末日的恐怖号角
9.上帝的神风
10.鲜血的螺旋
11.恐怖的机械
12.不祥之兆
13.“铭记这**!”
14.紧锁的城门
15.一捧尘土
16.世界的梦魇
尾声:安息之地
资料来源
引文注解
鸣谢
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蓝色多瑙河的挽歌:巴尔干风云录》 一个被遗忘的十字路口,一场权力与信仰的拉锯战 第一部分:多瑙河的黎明与阴影(1389-1420) 本书并非聚焦于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最终陷落,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更动荡的巴尔干半岛腹地,那个在奥斯曼帝国崛起阴影下艰难挣扎的十字路口。我们的故事开始于科索沃平原的血色黄昏,1389年那场决定性的战役,它并未立刻摧毁塞尔维亚的抵抗意志,但却像一柄悬在巴尔干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我们深入探究了拜占庭帝国的“余晖”——摩里亚专制公国,以及在阿尔巴尼亚高地中苟延残喘的抵抗力量。这并非史诗般的宏大叙事,而是一部关于“生存艺术”的编年史。我们将详细描绘塞尔维亚拉扎尔的继承者们如何在宗主国与新兴强权之间进行精妙的外交周旋。 核心议题:诸侯的破碎与联盟的幻影 奥斯曼人强大的核心力量毋庸置疑,但本书的独特视角在于审视被征服者内部的政治碎片化。我们分析了瓦拉几亚(Wallachia)公国在米尔恰大帝统治下的崛起,以及其与匈牙利王国之间复杂而充满变数的从属关系。米尔恰并非如后世传说般是完美的圣徒,他是一位务实的统治者,其政策的摇摆不定,既为瓦拉几亚带来了暂时的安全,也为其后代的软弱埋下了伏笔。 书中特别描绘了尼科波利斯战役(1396年)前夕,欧洲十字军联盟的组建过程。这不仅仅是军事集结,更是一场由教皇、威尼斯、热那亚以及法国、勃艮第贵族共同参与的、充满误解、傲慢与短视的政治闹剧。我们通过大量私人信件和口述记录,还原了贵族骑士们对东方战争的浪漫化想象与巴尔干地区实际情况的巨大落差。当十字军在多瑙河畔遭受毁灭性打击时,真正受影响的是那些早已在奥斯曼枷锁下喘息的巴尔干人民。 第二部分:抵抗的艺术与信仰的坚守(1421-1444) 在穆罕默德一世巩固帝国版图的时期,巴尔干的抵抗并未完全熄灭,而是转入地下,成为一种地方性的、分散的“山地游击”模式。 聚焦斯坎德培的早期岁月: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细致梳理了乔治·卡斯特里奥蒂——后来的斯坎德培——在奥斯曼宫廷的童年和早期军事生涯。我们拒绝将他描绘成一个天生的英雄,而是深入分析了他如何利用在奥斯曼军事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人脉和对体制的深刻理解,最终反戈一击,成为阿尔巴尼亚抵抗运动的象征。这一部分详述了1443年奥尔巴尼的胜利,这场胜利并非依靠大规模的“神迹”,而是基于对地形的熟悉、对奥斯曼补给线的精确打击,以及阿尔巴尼亚部落间松散但灵活的联盟。 匈牙利的“上帝之鞭”: 我们详细考察了匈牙利国王瓦尔纳的十字军东征。这场运动是巴尔干抵抗的最后一次集结尝试,其核心人物是匈牙利的科尔维努斯家族的崛起,以及波兰-匈牙利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的个人雄心。我们剖析了这场远征背后的外交博弈:威尼斯和教皇希望借此削弱奥斯曼对爱琴海的控制,而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二世则必须同时应对卡拉曼王朝的威胁。 1444年的瓦尔纳战役被重新审视,它不是一场简单的屠杀,而是战略失误与情报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着重分析了瓦尔纳战后,巴尔干地区陷入更深的无望期,许多小领主选择“出卖”自己的独立以换取奥斯曼的庇护和暂时的安定。 第三部分:文化的渗透与身份的重塑 本书超越了纯粹的军事和政治史,探讨了在奥斯曼阴影下,巴尔干文化和宗教身份的复杂变迁。 东正教的“软化”: 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几十年,其作为东正教中心的影响力已经在减弱。我们考察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地区,东正教教会如何在奥斯曼统治下,从一个政治实体转变为一个纯粹的文化和民族认同的守护者。我们探讨了教会领袖在缴纳“吉兹亚”(人丁税)和维持宗教仪式之间的微妙平衡。 城市化的代价: 我们考察了萨洛尼卡(塞萨洛尼基)在不同时期易手对城市结构的影响。萨洛尼卡不仅是一个港口,也是一个多民族、多信仰交融的商业中心。奥斯曼占领后,城市的人口结构、市场运作以及建筑风格发生了深刻变化。犹太社群在萨洛尼卡和伊斯坦布尔的迁移和定居,为我们理解奥斯曼帝国内部的经济活力提供了另一个切面。 语言与文学的抵抗: 最后,我们探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人和抄写员如何通过宗教文献、家谱记录和地方传说,在没有强大王室庇护的情况下,维护其民族记忆的火种。这些作品往往晦涩难懂,很少流传到西欧,但它们构成了巴尔干民族意识形态的基石。 结语:历史的深度而非巅峰 《蓝色多瑙河的挽歌》的目的,并非为了重述1453年的宏伟终结,而是为了揭示一个更复杂、更漫长、更具渗透性的历史过程:中世纪晚期巴尔干半岛如何在新旧帝国力量的夹缝中,艰难地塑造其现代身份。这是一个关于权力真空、地方精英的妥协与反抗、以及信仰在被压迫环境中如何适应和转化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当一个帝国崩溃时,真正的史诗往往存在于那些未能被后人记住的、无休止的拉锯战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细节考证工作,让人不得不生出由衷的敬佩。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在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去挖掘和整合那些散落在不同语言和文献中的碎片信息。无论是对当时东正教与天主教之间神学争论的梳理,还是对奥斯曼帝国苏丹宫廷内部政治斗争的描摹,都显示出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然而,最难能可贵的是,所有的学术积累都完美地融入了叙事之中,没有丝毫“学究气”的堆砌感。读者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强烈情感冲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完全没有感到阅读负担。那些关于军事工程、外交斡旋、乃至日常饮食的细微之处的描写,都让那个遥远的时代鲜活起来,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将深度研究与流畅叙事完美结合的能力,是许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作者在铺陈宏大历史背景时,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与深厚的功力。他没有急于将读者抛入战火之中,而是花了大量篇幅细致描绘了拜占庭帝国末期那种外强中干的颓势,那种贵族阶层内部的腐朽与对现实的麻木不仁。特别是对君士坦丁堡城池结构、防御体系的描述,简直像是建筑大师的蓝图解析,每一个城墙的厚度、每一道壕沟的深度,都蕴含着历史的重量。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座千年古城是如何一步步从昔日的荣光走向最后的黄昏。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处理方式,使得当真正的冲突爆发时,那种历史必然性与悲剧色彩便油然而生,让人在情感上有着更深的代入感。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也体现在对不同文化阵营人物侧写上,他刻画出的那些性格鲜明、充满矛盾的将领和政客,绝非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决策、他们的挣扎,都为这场注定的悲剧增添了无数复杂的人性层次。这种对历史肌理的精妙梳理,远超一般的历史叙事。

评分

阅读体验如同身临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其节奏掌控令人叹为观止。前期铺垫的厚重感,如同低音提琴持续不断的嗡鸣,为高潮积蓄着不可抗拒的张力。当视角终于转向军事行动的那一刻,战斗场面的描绘立刻切换成了高速剪辑的蒙太奇风格,瞬间将人拉入到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瞬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攻城器械和战术博弈时所使用的那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那些巨大的攻城塔如何艰难地被推向城墙,火炮的每一次轰鸣如何震慑人心,甚至士兵们在长久围困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粗粝的真实感。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宏大的战争场面中,总能适时地切入一些微小的、关于个体命运的瞬间,比如某个守城士兵最后一次凝视家人的眼神,或者某个决策者在绝望中做出的孤注一掷的赌博。正是这些“小宇宙”的爆发,使得这场史诗级的对决拥有了可以触摸的温度,而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

评分

从纯粹的文学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多样化和富有表现力的。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沉闷晦涩,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有时,作者的笔触变得如同古典史诗般庄严华美,用词考究,充满了对古老传统的敬意;而转瞬之间,又会变成类似战地记者的那种简洁、紧凑、甚至略带粗粝的报道风格,直接冲击读者的感官。这种语言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特别是对于地理环境的描写,那些关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迷雾、黑海的寒冷以及小亚细亚高原的干燥气候的描绘,仿佛让读者都能感受到当地的气息和温度。这种环境描写并非可有可无的背景板,而是与人物命运和事件走向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可信、令人信服的历史世界。

评分

这本书在思想层面提供的深度,远超了我对一部历史题材作品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拷问“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代价是什么”。作者对于“帝国终结”这一主题的探讨是深刻且多维度的。他没有将失败简单归咎于某一方的强大或另一方的孱弱,而是深入剖析了结构性的衰变——内部的信仰危机、技术的停滞、以及对外部世界变化的迟钝反应。读完全书,我仿佛进行了一次关于文明兴衰的哲学思辨。书中对权力更迭的描绘,尤其发人深省,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显得多么无力与脆弱。这种对历史循环的洞察,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超越特定历史事件的普适价值。它迫使读者反思我们自身所处时代的稳定性和未来走向,那种宿命般的无力感,在字里行间反复萦绕,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

不错

评分

但更惨烈、更意外的后果是,在火山灰遮蔽下,5月24日后连续4天,预期中的圆月没有出现,即使出现了,也只露出一个小月牙,而火山灰引发的大气放电现象,恰好降临在入夜时君士坦丁堡的地标圣索菲亚大教堂上,在无数信众眼中,俨然一道巨大的火焰。

评分

不错

评分

要去土耳其 想了解下

评分

内容很好,但是排版估计是六十年代的

评分

要去土耳其 想了解下

评分

但更惨烈、更意外的后果是,在火山灰遮蔽下,5月24日后连续4天,预期中的圆月没有出现,即使出现了,也只露出一个小月牙,而火山灰引发的大气放电现象,恰好降临在入夜时君士坦丁堡的地标圣索菲亚大教堂上,在无数信众眼中,俨然一道巨大的火焰。

评分

很经典的书,封皮装的很不错

评分

满意,到货迅速的,正在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