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紫薇看完此书称赞道:“大丈夫讲立言立行立功,玄奘便立言——袁绍如来,近光遗法;立功——佛不东来,我便西去;以及立行——既持,便不可破……佛法无边,妙义婉转”,马伯庸、孟非、陈坤、严峰教授、沈浩波……数十位名人合十推荐,中国著名CG插画师翁子扬读后赞叹不已,主动为此书绘制精美插图!
◆取经19年,唐僧到底经历了什么?一部讲述信念与勇气的旷世奇书,囊括万千佛法、佛理、修心智慧与人生真谛。翻开此书,走进高僧玄奘的传奇人生,倾听一个充满奇遇的真实故事,重走那段关于苦闷、烦恼与解脱的人性之旅。
渡过了印度河,玄奘就来到佛教ZUI神圣、ZUI核心的地带。
这里是佛陀诞生、修行、得道和讲经的地方,这里到处都是佛的遗迹,然而他却在这些遗迹中看到了佛法衰败的迹象。现实就像一把利刃,在他的禅心上刻下道道伤痕。
他在大森林里遇到强盗,他在恒河上遭遇生死之险,他在火山口与外道辩论,他在大菩提树下放声痛哭……
终于,他抵达了那烂陀寺,见到了一直等待他的导师,他该如何完成他的求法之旅?
19年+56个国家+110个城市+1335卷经文+5万里路=玄奘西行。新兴的大唐王朝、马背上的突厥人、神秘的中亚、多种思想大碰撞的印度……一一展现在玄奘这样一个孤独行者的求真苦旅中,成就了人类徒步史上难以逾越的伟大的探险。
作者:昌如,普通工薪族,素食者。虽为佛教居士,却不常去寺院,平常宅在家里读经,算不上虔诚之人,也无甚毅力。二十多年前偶尔读到《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玄奘大师心生敬意,曾想以《慈恩传》的故事为框架写一部小说,此后一直写写停停,中间中断数年,直到最近机缘巧合,方才重新拾起。
绘者:翁子扬,中国著名漫画家,1975年出生,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1997年任教于武汉大学,至今已有十年创作经验。他的CG插图多以中国水墨画手法表达,风格清冷、凄美,被誉为国内漫画家中的水墨CG大师。作品有《流浪笛手》、《爱蝴蝶的少年刀手》、《白莲无言》、《杀楚》等。
这是一位虔诚的居士,报着对佛学的谦恭,独坐图书馆12载,撰稿23年而写就。
——读书
作者是个图书管理员,撰稿23年,修改31遍,写成近200万字!写尽玄奘的一生,一个孤独行者的的求真苦旅,一部感人至深的诚意之作!
——生活·读书·新知
近几年来ZUI令我激动的书稿。几乎是一部佛理百科全书,内容恢弘感人。
——沈浩波
这是一本好书,必须支持。
——陈坤
这本书我在微博推过,作者把玄奘的佛性写透了。
——马伯庸
我不认识作者,出版商也没请我推荐。只是一年前读到样书,深深地喜欢。一位人皆以为熟知的高僧,一段人皆以为烂熟的历史,读完人皆有“原来如此”的感慨。一个字:太好看了!
——孟非
有句话说,“出家乃大丈夫行径,非帝王将相所能及。”我虽俗人,自忖也还算个理事的,初闻这句话时都不免替佛祖尴尬,出家固然可敬,但是和封疆裂土出将入相这样的人间事功相比,那在勇气上自然不及得远吧。读《行者玄奘》才发觉这话原来确切。大丈夫讲立言立行立功,玄奘便立言---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立功---佛不东来,我便西去;以及立行---既持,便不可破……佛法无边,妙义婉转,推荐阅读。
——胡紫薇
在中国历史上,*的精神伟人屈指可数,玄奘是其中之一。玄奘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在他身上,有着在一般中国学者身上少见的执著求真的精神。
——周国平
假如玄奘不是毫无心机,他在去印度的路上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很多时候,伟大的事情往往是由简单的人做成的。简单的人,容易拥有运气,还有勇气。
——王路(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他是一位史诗般的英雄,但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他孤身万里,完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西行壮举;他用他那绚丽的生命光华告诉世界,情爱的魅力固然能使人如醉如痴,而信仰的意志同样能令人荡气回肠。
——明一居士
第01章 圣贤辈出的伽蓝
第02章 宋云的笔记
第03章 为什么要记这个?
第04章 神判
第05章 被圣王施舍的国家
第06章 讫利多种
第07章 迦湿弥罗的辩经
第08章 《吠陀》的世界
第09章 波罗奢森林
第10章 我们沟通能沟通的地方
第11章 走向恒河
第12章 祭祀之地
第13章 挑剔的女神
第14章 是谁让你讨这条捷径的?
第15章 曲女城的传说
第16章 前往舍卫国
第17章 祗树给孤独园
第18章 地狱门前的辩论
第19章 佛陀故里迦毗罗卫
第20章 众生的苦难与缺陷
第21章 佛的觉悟,魔的阻挠
第22章 成佛是怎么一回事
第23章 教诫神通
第24章 众生平等
第25章 行走的佛陀
第26章 阿难的七个梦
第28章 鹿野苑
第29章 进入摩揭陀国
第30章 我还没有准备好
第31章 一切皆在人为
第32章 我活着就是为了等你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并非完全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推进,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回溯”与“预示”,使得整个叙事网格极其复杂而又浑然一体。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成功地模拟了人在经历重大事件时,记忆和感悟的跳跃性。比如,在描绘主人公身处异国他乡的困顿之时,会突然插入一段他对故土亲人的思念,或是对初心坚守的内心独白,这种瞬间的情感拉扯,极大地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和可信度。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想象那个时空背景下的世界是怎样的光怪陆离,那种文化碰撞带来的震撼,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来了。这本书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否则可能会错过很多深层次的文化隐喻。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世界复杂思想体系的大门,而我们,作为现代的读者,需要自己去摸索如何转动这把钥匙。
评分这本书,读完后,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是那种近乎偏执的虔诚与坚韧。它讲述的不是那种一帆风顺的英雄史诗,而是一条荆棘遍布、饱受煎熬的求索之路。作者似乎毫不避讳地将主人公所有的挣扎、疑惑、甚至濒临绝望的瞬间都摊开在了我们面前。那种对信仰的叩问,对真理的渴求,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宗教狂热,上升到了一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环境细致入微的描绘,无论是烈日炙烤下的戈壁滩,还是风雪交加的帕米尔高原,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人不禁为主人公的毅力感到敬畏。记得有一次读到他几乎断粮绝水的描写,那种窒息感仿佛能穿透纸张,让我不得不放下书,喘口气。这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或者传记,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极限的深度探索,让人在合上书页后,对日常琐事产生一种全新的审视角度,深思我们为之奔波追逐的,究竟是何物。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心神去跟随,因为它拒绝平庸和肤浅的叙述。
评分说实话,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些不适应。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过于“冷静”,叙事视角似乎总是拉得很远,像一个冷眼旁观的记录者,而非一个感同身受的参与者。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我开始理解这种克制背后的力量。作者似乎非常谨慎地处理那些宏大叙事,避免陷入煽情或主观臆断的陷阱。这种冷静反而让事件本身的残酷性更加凸显出来。比如对于遭遇盗匪、疾病折磨的描写,没有过多的渲染,只是平实地陈述事实,反而更让人心惊胆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无可辩驳的真实感,它让你明白,伟大的成就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和孤独。它不是在歌颂“成功”,而是在记录“坚持”本身。我感觉作者在用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还原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让我们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最真实、最原始的脉搏。读完后,那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感,是任何浮躁的故事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追求快速的冲突和高潮,反倒是用一种近乎古老的、缓慢的、沉稳的笔调铺陈开来。那种感觉就像在看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壁画,你必须耐下性子,仔细辨认每一个角落的纹理和色彩。书中的人物对话不多,更多的情感是通过行动、眼神和内心独白来传达的。尤其是对于异域文化的观察与记录,那种带着早期探险家特有的敏锐和审慎,既有对未知的好奇,又饱含着一种深深的尊重。文字的密度非常高,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信息量巨大。我得承认,有些关于哲理和教义的探讨部分,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领会其精髓,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享受——它强迫我跳出舒适区,去思考那些平时不常触及的深层命题。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本需要被“研读”的文本。
评分我很少能读到如此充满“重量感”的文字,每一个段落似乎都沉甸甸的,承载着跨越千山万水的重量。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作者很少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将所有的思辨和情感的张力,都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消化和填充。你必须自己去感受那种在寂静中听到的风声,去体会那种在绝望中看到的微光。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超越时代的“行走者”形象,这个形象并不完美,他会疲惫,会恐惧,但他从未停止。对我而言,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对“过程”的尊重远超“结果”。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抵达了彼岸,而在于沿途我们成为了怎样的一个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漫长的精神跋涉,虽然身体还端坐在书桌前,但心灵早已被那种坚韧不拔的力量所洗礼。这是一种近乎宗教体验的阅读,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书用小说笔法真实再现了玄奘法师当年西行印度求取佛法原典的经过,非常有趣的一本书用现代语言写作适合现代人阅读。
评分便宜,还没有开始看啊,
评分不知道好不好看,还没有看,有优惠的时候买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是我近期比较感兴趣的一部书
评分质量不错价格便宜
评分真正积极阅读中,小小建议字体是否可以颜色加深些有的累眼
评分为什么名字改来改去的
评分包装完好,发货也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