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是冯唐的"北京三部曲"的第二部,记录了医科大学新生秋水的八年求学和成长历程。一个是曾共同埋首于数学公式、徘徊在校园小径上的女友兼同学;一个是偶然相识、成熟又风情的情人兼姐姐,两个女人在秋水心中争夺领地,而秋水也从与两个女人的相处中得到成长。全书鲜活地展现了秋水与他的兄弟们在医科大学的八年光阴,还涉及很多对生活现状的描绘与议论,显得尖锐、幽默又不失智慧。
书中有不少北京话的语言特色,恣意张扬、笑点频出,有一种高级而不流俗的冯唐式的幽默和狡黠。秋水由青涩走向成熟,荷尔蒙的汹涌也逐渐变为对生活与现实的迷惘,《万物生长》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青春的痕迹,从中可以找到那个年少的自己的影子。
冯唐
男,1971年生于北京,诗人、作家、古器物爱好者
2012年《人民文学》杂志"未来大家"TOP20之首
1998年,获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
2000年,获美国埃默里大学MBA学位
2000-2008年,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
2009-2014年,华润医疗集团创始CEO
如今,医疗投资、业余写作
已出版作品
长篇小说《欢喜》《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不二》《女神一号》
短篇小说集《安阳》(天下卵)
散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三十六大》《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
诗集《冯唐诗百首》
翻译诗集《飞鸟集》
他文字上嚣张得厉害,怪力乱神,但说起话很平常。这个挺好,怕就怕反过来。--柴静
冯唐完全是一个野孩子,一身非法的才情。七十年代人的经验因为冯唐的书写重新变得神奇,当然,你就算不是作者的同代人,也能看出这是具有真正意义上欢乐、自由和战斗精神的精力充沛的文字。崇高和庸俗的,雅和俗的,高调和不调的,都在冯唐的文字里狂欢。--李敬泽
冯唐的文字如此出色是一个谜:他是怎样练就这样的文字的呢?我猜是他在古文上下过不小功夫,我不敢说他的古文功底比李零、李敖还好,但是肯定好过王小波和我。--李银河
我期待着春暖花开的时候终于能在大理的阳光里坐下来,让他胸口的肿胀喷涌而出,全世界都安安静静地等着他落完zui后一个字。我等待这一天等待了太长时间,想象这一天想象了太多次数。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宁可他这一辈子只是在大理望丽江而返,而我愿意固守丽江想象他那张黑瘦的脸上眼眸中的一抹刀光。--和菜头
冯唐老师的小说总是生动地刻画着他自己、他的亲朋好友、青春、北京和北京的春夏秋冬……以及那些好玩儿又难忘的生活。--窦鹏
妇女们想坐在冯唐的目光里面,其实是因为他活得够累,因为他每摸一个姑娘的手,都要写好几首诗才能平静,每上一个姑娘的床,都要半辈子才能释怀。而每一个让冯唐贼惦记的姑娘虽然无辜却又幸运,因为她们自己看不清的青涩的妩媚和碧桃色的风情都被冯唐深深地收藏在眼睛里、镌刻在身体里。所以,每一个女读者都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冯唐在记忆深处镌刻自己无知无觉流淌过的浑然性情和懵懂风情。--拉拉
京派的文人里,语言好的,要数老舍,接下来是王朔(王是语言好,不是文字好),再接下来是王小波,再接下来是涂鸦,现在轮到了北京人冯唐横空出世。冯是语言好,文字亦好。--何立伟
有如天籁。--陈村
我花了十月的一半夜晚重读了冯唐。然后又花了剩下的夜晚重读了莫言。莫言是地上长出来的,好结实。冯唐是天上掉下来的。我想他能飞得很远。--路金波
冯唐老师笔下的人物很嗨、很拽、很直给,随处可见学霸级理科男的睿智和调侃。--马进
01.洗车_1
02.人体_8
03.处男_18
04.哥伦布_24
05.女友_33
06.柳青_41
07.银楼_48
08.银街_52
09.肉芽肿的手指_60
10.我肮脏的右手_67
11.初夜_84
12.垂杨柳_103
13.包书皮_115
14.口会_128
15.一地人头_140
16.大酒_158
17.概率统计_176
18.阴湖阳塔_188
19.昔年种柳_213
20.清华男生_230
21.永乐五年_250
22.非花_260
23.洗车_268
附录一:初版自序_274
附录二:初版后记_278
附录三:2015版序_280
生命的进化应该是螺旋状上升的,在某一点上会具有比过去的某一点更高层次上的相似。一百万年后,人类没准又像低级动物一样,只由不分化的内、中、外三个胚层组成,像蒋某人教训的一样:生活简单,思想复杂。到了那时候,没有人再学人体解剖了,白先生这种人被称为古人类学家,一个国家只许养俩,放在国家自然博物馆里,帮助小学生们感受人世沧桑,讲解人的由来。
其实,我们不怕考试。六岁上学,至今几乎已经念了二十年的书,有过三四十个老师,大小百来次考试,变换花样骂过各种老师几千次祖宗。我们对考试是如此熟悉,以至于考试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考试会呈周期性地到来,仿佛榆叶梅开花,元旦、春节、每月的补贴。已经习惯,没有任何新鲜,可以麻木地对待,仿佛榆叶梅花开去照相、月经前买卫生巾和春梦后洗内裤。再说,我真是无所谓。
几乎从十岁以后,我就已经没有了任何竞争心。我没有学过,所以一直也不懂如何和别人争,最主要的是我找不出和别人争的理由。我老妈说,我因此注定不能成为富甲一方的人物。我认为,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一些仿佛不可或缺的东西其实并不是真的那么重要。孔丘没有笔记本电脑、手提电话,却照样伟大;李渔没有盗版的淫秽视盘、番石榴味的避孕套,却照样淫荡。没有熊掌,可以吃鱼。没有鱼,可以去天坛采荠菜。饭后没有保龄球、KTV等等娱乐,我们可以散步,体会食物在身体里被消化、吸收的感觉,然后我们大便。大便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简直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还有很多人在大便中升天,更多的人死去。当然,这一切需要智慧。抬头望望天上数不清的星星,想想生命从草履虫进化到狗尾巴草再进化到人,再琢磨一下心中患得患失的事情,你也会有一点儿智慧。争斗的人、追逐的人、输的人、赢的人,都是苦命的人、薄福的人。事物的本身有足够的乐趣。C语言有趣味,《小逻辑》有趣味,文字有趣味,领会这些趣味,花会自然开,雨会自然来。如果你含情脉脉地注视一个姑娘三年,三年后的某一天,她会走到你身边问你有没有空一起聊聊天。
上高中的时候,我就曾经含情脉脉地看了我的初恋情人三年。初中的时候,我们不在一个学校,我已经听说过她的名声。关于她如何美丽的传闻和《少女的心》《曼娜回忆录》等手抄本一起,在我周围流传,和做不完的习题、不断翻修的东三环路共同构成我少年生活的背景。高中的时候,她坐在我眼角能扫到的位置。如果她是一种植物,我的眼光就是水,这样浇灌了三年,她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如此湿润的原因。
三年不是一段很短的时间,简直有三辈子那么长,现在回想起来,搞不清是今世还是前生。
我很难形容这三年中的心情,有时候想轻轻抱一下,有时候想随便靠一靠,最终都一一忍了,心似乎一直被一簇不旺却不灭的小火仔仔细细地煎着。听说有一道味道鲜美无比的猪头大菜,做法早已经失传,行家讲关键是火候,那种猪头是用两寸长的柴火煨三天三夜才做成的。每隔半小时添一次柴,一次只添一根柴火,三天三夜之后才熟。三年高中,一天一点儿的小邪念就算是两寸长的柴火,三年过后,我似乎也应该成熟了,像猪头一样。
后来她去了另外一个城市上大学,于是通信,因为同学过三年,有一起回忆的理由。记得忽然有一封信,她对我的称呼少了姓氏,只是简简单单一个名字。她原来浅浅深深、云飞雪落的基调变得严肃起来,开始谈起国内形势、艺术表现和学业就业等等重大问题。我回信说,国内形势好啊,有空来玩儿吧,洋鬼子建的旧燕京大学味道很好。那是一个夏天,在北大的静园,我们坐在一条长凳的两端,四下无人,周围尽是低矮的桃树和苹果树,花已落尽,果实青小,远未成气候的样子。我们的眼睛落在对方身体以外的所有地方。她长发长裙,静静地坐着,头发分在左右两边,中间一帘刘海低低地垂着,让我心惊肉跳。我说我索性讲个故事吧,话说一个男孩如何听说过一个女孩,如何看了她三年,如何在这种思路中长大。她说我也讲个故事吧,话说一个女孩如何听说过一个男孩,如何想了他三年,如何在这种思路中不知所措。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在狂喜中一动不敢动。我想,这时候,如果我伸出食指去接触她的指尖,就会看见闪电;如果吐一口唾沫,地上就会长出七色花;如果横刀立马,就地野合,她会怀上孔子。
两年后,我上了生物统计之后才明白,这种超过二十七个标准差的异类巧合,用教授的话说就是:扯淡。
写给二十年之后的我(代总序)
六十六岁的我:
你好啊。
我有个大我九岁的哥哥,昨天开车离开北京,去海边了。他恨北京,但是又怕冷,所以冬天像熊一样宅在北京的暖气里,暖气一停,海棠花一开,他就逃离北京,去山东的海边杀掉一年里的其他时间。
就像他习惯性地恨北京一样,他也习惯性地打压我,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总强调我不如这个人、不如那个人。当我在世俗的标准里似乎比这些人牛逼了之后,他又会强调一切到最后都是无意义的,无论从宇宙还是佛法的角度看,我们都如恒河沙一样平淡无奇。昨天,我给他饯行,他没喝酒,平生第一次没打压我,说了如下的话:
"老弟啊,我不是打击你啊,其实人和人都差不多,谁能比谁强多少啊?但是,极其个别的人,后天遭遇了绝大多数人没遭遇的事儿,还万幸地活了下来,就成了所谓的天才。所以,天才不是天生的,天才是后天的偶然。比如我一个同学,失手把三岁的儿子从三楼摔了出去,儿子竟然没死没伤,之后看什么事物都是0和1的组合。后来他儿子就成了顶尖的电脑黑客。我回想你的成长,你五岁那年生了场大病,甲肝、高烧、胆道蛔虫剧痛,差点儿没死掉,活过来之后,你脑子坏掉了。还有啊,十岁那年夏天,下雨,你不赶着回家,在槐树下坐着,看中学的女生放学往家赶。雷劈下来,槐树死了,你没死,你脑子进一步坏掉了。所以,从今天起,我承认你与众不同,是个后天形成的天才。"
今年的生日很快就要到了,我很快就要四十六岁了。被我哥哥的话提醒,回看我被雷劈的前半生,我如果在二十六岁时遥想四十六岁,会如何勾勒这二十年的日子?
我很有可能会留在协和医院妇产科,每天六点起床,七点查房,九点上手术或者出门诊,中午或许能睡一下下,下午再上手术或者泡图书馆,晚饭或许能喝一点儿酒,酒后想想某个美丽的护士或者某个美丽的病人,某些局部的细节或者整体的感觉,多数时候也就是想想,少数时候想得难受了,就写写。我手臂小肌肉群能力出众,这二十年里应该做了不少台很好的手术,让不少妇女延长了生命,但是这些人中的小一半会在手术后的五年内死去,战胜不了卵巢癌的大数规律。我比较鸡贼,这二十年里应该能选好合适的科研角度,在《中华医学》《中华妇产科学》等"中华"系列杂志发表二十篇以上的文章,如果运气好,或许还能有一两篇发在Nature或者Science上。在二十六岁之后的二十年里,我应该可以升教授,但是协和医院妇产科有六十个比我更资深的教授,所以我没有一丝可能做妇科主任或者副主任。
实际发生的是,我二十七岁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马上就去美国念商学院了。毕业进了麦肯锡,靠着说清楚商业上的复杂问题挣钱吃饭,一干小十年;后来去了一家央企,先负责战略,做了六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再后来创建了亚洲最大的医疗集团。四十三岁后辞职,全职做医疗投资,至今。
这二十年里,每周八十小时的工作并没有成功抑制住我的表达欲,我压榨睡眠和假期,周末写杂文,春节年假写小说,大酒吐完写诗歌,大概两年成一本书。至今为止,出了六本长篇小说、一本短篇小说集、三本杂文集、一本创作诗集、一本翻译诗集。
我哥哥有一次喝多了说:"其实啊,你在文学上的运气超级好。你看啊,你写十五岁到三十岁的半自传'北京三部曲',拍成了电影电视剧,很多青春期的学生会读、很多想了解北京的人会读。你酒后乱写的'怪力乱神三部曲',其中《不二》成了卖得最好的繁体中文小说,你还没被佛教徒打死,你真鸡贼。过去十年,你的短篇小说也卖了好几个电影改编权,杂文集就在你一直瞧不起的机场书店里卖着。你还创立了超简诗派,每到三月,有自来水的地方就有人提到'春风十里不如你',多少诗人写了一辈子一个字儿也留不下来啊。你还重译《飞鸟集》,创造了在21世纪诗集被下架的历史。其实,你想想,你还想干吗?多寿招辱,你现在死掉,相当完美。"我想了一下,我哥哥说得对,我心目中的文字英雄,多数没活到我现在这个岁数。卡夫卡,四十一岁死了;劳伦斯,四十四岁;王小波,四十五岁;凯鲁亚克,四十七岁;卡佛,五十岁。
一个日本朋友送了我一张巨大的纸,纸的大标题是"二十一世纪",下面密密麻麻地列出从2001年到2100年的每一天。他想用这张纸劝我,珍惜光阴,努力奋进。我在这张纸的面前站了一会儿,清清楚楚地看到一个事实,在这密密麻麻的日期里面,必然有一天是我在人世的最后一天。我想到的是:
第一,绝不在无聊的人和事儿上浪费时间,哪怕一天。
第二,继续用各种可能的方式推进医疗的进步,缓解人类肉身的苦。
第三,呼吸不止,写作不止,老老实实地放开写,能写多少算多少,看看还能写出多少人性的黑暗与光明,缓解自己和他人内心的苦。
第四,少见些人,多读些书。见人太耗神,做幕前工作,我蠢笨如猪,在书里和写作里,我游得像一条鱼。
活着活着就老了,活着活着就挂了。
天亮了,睁开眼,又赚了,希望二十年后能看到你。不一。
冯唐
2017年4月于北京不二堂
说实话,我拿到这个“升级版”之前,对“精装”这个词没什么概念,总觉得不过是换了个硬壳子。但这次的体验完全不同。书本的装帧工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内页纸张的纹理和韧性,即使用荧光笔标记,也不会透墨,这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内容方面,我必须称赞作者的笔触是极其细腻且充满力量的。它没有大声疾呼,但每一个词汇都像是精准植入的微型炸弹,在你内心深处引发连锁反应。这本书探讨了“流逝”这一主题,但它没有停留在伤春悲秋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如何与失去共存”的哲学命题。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记忆的重构”那一章,作者提出观点,我们记住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赋予事件的情感权重,这让我回溯了许多过去的经历,并对它们的意义有了全新的理解。阅读过程非常沉浸,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作者牵着手,穿梭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内心景观之中,体验了百味人生。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历练,读完后,我觉得自己对世界的容忍度都提高了。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书,第一感觉是“分量十足”,无论是物理上的重量还是精神上的厚度都令人震撼。我通常对这种名字听起来有点“宏大叙事”的书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成功地颠覆了我的偏见。它没有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反而以一种近乎顽强的乐观,探讨了“存在”本身的多重面向。作者的叙事结构非常精妙,像一个多维度的迷宫,你总是在以为走到尽头时,发现前方还有新的岔路口等待探索。我尤其欣赏它对“矛盾统一体”的刻画,比如理性与感性、毁灭与新生之间的微妙平衡,这让整本书充满了张力和生命力。书中引用的一些哲学思辨,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深度又不晦涩,仿佛是自然地融入了故事情节之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思想的跃迁。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不是因为它太难懂,而是我总忍不住要停下来,梳理脑中被激起的涟漪。这书让我意识到,人生的许多困惑,并非没有答案,而是我们太急于寻找一个简单的标签去概括它们。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直视自己的不完美,然后温柔地接受它。
评分这本《万物生长(精装升级版)》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部需要用时间去“喂养”的作品。它拒绝被快速消费,它需要你坐下来,泡上一壶好茶,关掉手机,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我必须承认,开头几页的节奏略显缓慢,作者似乎在铺陈一个巨大的舞台背景,但一旦进入核心叙事,那种张力就完全爆发了。它巧妙地融合了纪实文学的严谨和散文的抒情特质。最让我震撼的是其中对于“集体无意识”的探讨,作者没有引用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讲述几个跨越世纪的人物故事,展示了人类情感和道德困境的惊人相似性。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仿佛我读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人类文明的一部侧影。纸质书的优点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复杂的思维链条,只有在实体书上反复翻阅、做标记时,才能真正理清。它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慢下来”的理由,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日常生活中匆忙定义的东西,让那些模糊不清的思绪,在清晰的墨迹中得以安放。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心灵的解药,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住了。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香气,立刻把我带入了一个沉静的空间。内容上,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小确幸”和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波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间碎片”的那一章节,作者把我们日常奔波中那些被浪费掉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描绘得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竟有如此大的光芒。读到某个段落,我甚至会停下来,合上书本,望着窗外发呆,感觉自己和书中的场景产生了奇妙的共振,仿佛作者洞察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老友,在你迷茫时递过来一杯温热的茶,默默地陪伴着你,让你有勇气去面对那些复杂的人性与世界的残酷。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喧嚣中保持一份清醒的浪漫,如何在成长的阵痛里,找到自我和解的出口。精装升级版的提升,绝对体现在细节上,每一个排版、每一处留白,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艺术设计,让人爱不释手,值得反复品读和收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和个人化的,它更像是一本为你量身定做的心灵地图册,而非一本标准的参考指南。我是一个习惯于逻辑清晰的读者,但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作者的文风非常具有画面感,很多段落,我不需要想象,那些场景就已经如同高清电影一般在我脑海中播放——那种光影的斑驳、空气中微尘的运动,都描绘得丝丝入扣。它探讨了“孤独”与“连接”的辩证关系,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非常真诚地分享了作者自身在寻求连接过程中所经历的迷失与发现。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完美之美”的颂扬,它不回避生活的粗粝和人性的弱点,反而将这些视为构成生命完整性的必需元素。精装的质感,也让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一种“纪念品”来收藏,它不仅仅记录了文字的内容,更记录了我在特定人生阶段阅读它时的心境变化。每当我翻开它,都能重新唤起那种被深刻触动的感觉,这是一本可以陪伴人度过不同人生阶段的良伴。
评分很直白的一本书!印刷质量很好!正版!
评分凑单,半价买的,很喜欢这贱贱的诗,书本质量很好
评分冯唐的书别具一格,还是挺值得看一下的
评分很直白的一本书!印刷质量很好!正版!
评分京东的快递非常迅速,这个真是优势。
评分每次买冯唐的书都很如意。他的文字如意!风格如意!
评分短篇小说集,里面很多短篇都出成单独的长篇了,比如天下卵,稍微有点不知所云。
评分给孩子买的,寒假他可以多读书,希望孩子能体味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评分书经常都在京东买,每次送的都很快,而且包装也都还不错。这次的书送货依然很快速,书的内容也不错,毕竟一直在追看,希望多做书籍的活动呀。这本书,总的来说新作就一篇,其他作品都是以前出版过的。小说还是不好写啊。后期都只能反复编辑以前的作品了。加油油腻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