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华语世界著名作家短篇小说丛书;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重要文学奖项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选;
史铁生、王安忆、迟子建、张炜、阎连科、刘庆邦、叶兆言、张抗抗短篇小说代表作!
内容简介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史铁生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名作,包括《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足球》《来到人间》《午餐半小时》《爱情的命运》《白色的纸帆》《绵绵的秋雨》《夏天的玫瑰》《钟声》《死国幻记》《两个故事》《往事》等作品。
《姊妹行》是著名作家王安忆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王安忆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名作,包括《鸠雀一战》《姊妹行》《天仙配》《酒徒》《临淮关》《黑弄堂》等作品。
《采浆果的人》是著名作家迟子建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迟子建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名作,包括《七十年代的四季歌》《采浆果的人》《一坛猪油》《一匹马两个人》《微风入林》《雾月牛栏》《逝川》《月光下的革命》等作品。
《冬景》是著名作家张炜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张炜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名作,包括《钻玉米地》《铺老》《紫色眉豆花》《黑鲨洋》《海边的雪》等作品。
《奴儿》是著名作家阎连科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阎连科为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名作,包括《柳乡长》、《革命浪漫主义》、《奴儿》、《三棒槌》、《司令员家的花工》、《去赶集的妮子》、《爷爷、奶奶的爱情》、《在冬日》等作品。
《幸福票》是著名作家刘庆邦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刘庆邦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名作,包括《种在坟上的倭瓜》《到处都很干净》《黄花绣》《麦子》《信》《车倌儿》《鸽子》《谁家的小姑娘》《幸福票》《响器》《梅妞放羊》《遍地白花》等作品。
《写字桌的1971年》是著名作家叶兆言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叶兆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名作,包括《儿歌》、《作家林美女士》、《十一岁的墓地》、《写字桌的1971年》等作品。
《白罂粟》是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张抗抗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名作,包括《白罂粟》、《何以解忧》、《面果子树》、《去维多利亚》、《鸟善走还是善飞》、《富人阿金》、《干涸》、《北京的金山上》等作品。
作者简介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杭州市,1966年杭州市第一中学(现为杭州高级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北大荒农场劳动8年,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至今。现为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第七届、第八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参事。
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八百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作品近百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第七届冰心散文奖,三次蝉联中国女性文学奖。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文在海外出版。
迟子建,1964年生于漠河。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
曾获得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励。作品有英、法、日、意、韩、荷兰文等海外译本。
张炜,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栖霞市人,1956 年11 月出生于龙口市,1975 年开始发表作品。
2014 年出版《张炜文集》48 卷。作品被译为英、日、法、韩、德等多种文字。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独药师》等二十部。
《古船》等入选新文学大系,作品曾获优秀长篇小说奖、“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别奖、《亚洲周刊》全球十大华文小说之首、中国好书奖、畅销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作家奖等多个奖项。
近作《寻找鱼王》《独药师》获中国好书、年度好书等奖项。
阎连科,1958 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8 年应征入伍,1985 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 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79 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炸裂志》《情感狱》《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风雅颂》等,中短篇小说集《年月日》《黄金洞》《耙耧天歌》《朝着东南走》等十余部,散文、言论集十二部;另有《阎连科文集》十六卷。
曾先后获第一届、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其他国内外文学奖项二十余次。2014 年获卡夫卡文学奖,为首位获该奖的中国作家。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为教授、驻校作家。
史铁生,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1969 年到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 年因病回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中短篇小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午餐半小时》《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病隙碎笔》《灵魂的事》《扶轮问路》等。
叶兆言,1957 年出生,南京人。1974 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 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 年获硕士学位。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三卷本短篇小说编年《雪地传说》《左轮三五七》《我们去找一盏灯》及八卷本中篇小说系列,另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苏珊的微笑》《驰向黑夜的女人》,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杂花生树》《陈旧人物》等。
刘庆邦,1951 年12 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八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三十余种,并出版有四卷本刘庆邦系列小说。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哑炮》先后获第二届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和长篇小说《红煤》分别获第四届和第五届北京市政府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五十三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首届林斤澜短篇小说杰出作家奖。多篇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意、西、韩等国文字。
王安忆,生于1954 年,1969 年初中毕业,1970 年赴
安徽插队,1972 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 年调回上海,在《儿童时代》任编辑。1980年入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同年年底学习结束回原单位。1987 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04 年调入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
目录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短篇小说选
姊妹行——王安忆短篇小说选
采浆果的人——迟子建短篇小说选
冬景——张炜短篇小说选
奴儿——阎连科短篇小说选
幸福票——刘庆邦短篇小说选
写字桌的1971年——叶兆言短篇小说选
白罂粟——张抗抗短篇小说选
穿越时光的文学殿堂: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精品集 这是一部集结了中国当代文坛八位巨匠心血的短篇小说精粹,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学的星河之中。这套丛书,以其深邃的思想、细腻的笔触、鲜活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为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人情世故乃至精神世界的窗口。每一篇故事,都凝聚着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刻体察,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人类共同情感的独特表达。 王安忆:都市的脉搏与女性的低语 王安忆,这位以细腻笔触描绘都市生活和女性命运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总是能捕捉到时代洪流下个体情感的微妙变化。她的短篇小说,常常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她的笔下,上海的弄堂、老洋房,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街巷,成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场域。她笔下的女性,或温婉,或坚韧,或迷惘,都展现出在时代变迁中,她们努力寻求自我认同和生活意义的复杂图景。 她的故事,往往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人性的温度。一个偶然的相遇,一段无声的注视,一次心照不宣的理解,都能在她的笔下被赋予极强的感染力。她善于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对人物心理和环境氛围的精准勾勒,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沉甸甸的怀旧,抑或是一种对当下生活的哲思。读者在阅读她的作品时,仿佛能听到城市的心跳,感受到女性内心深处的低语,体会到岁月流转中那些被遗忘却又真实存在的情感。 阎连科:现实的棱角与灵魂的拷问 阎连科,以其“神实主义”的独特风格,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他的短篇小说,总是毫不畏惧地直视现实的复杂与残酷,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揭示社会转型期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他笔下的故事,常常将荒诞的现实与深刻的寓言相结合,在看似离奇的情节中,映射出人性的幽暗与光辉。 他的作品,很少回避尖锐的问题,无论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撕裂,还是集体记忆的失落,亦或是个体在宏大叙事下的挣扎,都成为了他笔下的重要主题。然而,在他的批判与反思之中,始终贯穿着对底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灵魂救赎的执着追问。他用一种近乎残酷的语言,撕开了现实的画皮,让读者不得不面对那些不愿提及的真相。他的短篇,如同利刃,直刺人心,却又能在伤口处播下思考的种子,引发对生命、对历史、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深刻反省。 史铁生:困境中的哲思与生命的韧性 史铁生,这位以文字与命运抗争的作家,用他残疾的身体,写出了对生命最深沉的理解和最坚韧的爱。他的短篇小说,常常从个人的困境出发,延展至对人生、对宇宙、对信仰的宏大思考。他以一种平和而又深刻的语言,探讨着存在的意义、死亡的奥秘、以及人类在无限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 他的作品,充满了哲学的思辨,却没有哲学家的疏离感。他将个体生存的痛苦与普遍的人生困惑巧妙地融合,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着真诚的对话。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他的短篇,如同黑暗中的烛火,虽然微弱,却能照亮人心,给予读者慰藉和力量,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无常与艰难时,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叶兆言:历史的回响与都市的浮沉 叶兆言,他的小说,总是带着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仿佛能够穿越时空,让我们窥见那些被岁月湮没的故事。他善于将个人命运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出在时代变迁中,个体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他的短篇,不仅关注历史事件的演变,更关注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他用一种冷静而又富有感染力的笔触,描绘了旧时代的余韵,新时代的变革,以及在这两股洪流交织下的都市生活图景。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有着复杂的情感和不为人知的过往,他们的故事,折射出那个时代特定人群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阅读他的作品,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感受着时间的回响,体会着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深刻联系。 刘庆邦:乡土的泥土芬芳与农民的淳朴悲歌 刘庆邦,这位扎根于黄土地的作家,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真实景象和农民淳朴的生命状态。他的短篇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仿佛能够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吹麦浪的声音。 他的作品,聚焦于中国农村的变迁,以及农民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普通的农民,他们勤劳、善良,却也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和命运的捉弄。刘庆邦用一种深沉的关怀,展现了他们在贫瘠土地上,对生命的渴望,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的故事,常常以一种平淡的叙事,却能触动人内心最深处的柔软,让我们重新审视土地与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关系,感受那份来自土地的质朴与厚重。 张炜:自然的伟力与生命的追寻 张炜,他的文字,总是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探究。他的短篇小说,常常将人置于广阔的自然环境中,通过对山川河流、花鸟虫鱼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在自然环境中,经历着人生的洗礼和心灵的成长。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探索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他的故事,如同走进一幅幅壮丽的画卷,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也让我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重新审视生命的真谛。 张抗抗:时代的印记与女性的觉醒 张抗抗,这位以女性视角书写时代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总能捕捉到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她用一种敏锐的目光,关注着女性的成长、困惑、以及她们在时代洪流中,对自我价值的不断追寻。 她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女性的坚韧与独立,她们在时代的变迁中,努力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幸福。她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能够深刻地描绘出女性内心的波澜,她们的爱恨情仇,她们的梦想与失落。阅读她的作品,仿佛能够看到一代又一代女性的身影,她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当代女性命运变迁的生动画卷,展现了女性力量的觉醒与崛起。 迟子建:北国的风雪与人性的温度 迟子建,她的文字,总是带着一股浓郁的北国风情,仿佛能够闻到凛冽的寒风,看到皑皑的白雪,感受到那片土地上特有的生命力。她的短篇小说,常常以东北为背景,描绘那里的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温情。 她的作品,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她笔下的人物,虽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却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她用一种朴实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羁绊,他们在困境中的互助与扶持,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与坚守。她的故事,如同北国大地上的篝火,虽然微小,却能驱散寒冷,温暖人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以及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 这套《华语短经典第二辑》所收录的八位作家,代表着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准。每一位作家,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不同侧面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它们是时代的缩影,是人性的镜鉴,更是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阅读这套书,不仅是一次愉悦的文学体验,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