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在外,结草为枕。
只盼能在非人情的天地逍遥片刻。
——夏目漱石
★ 夏目漱石经典代表作,隐逸美学的诗意书写。
★ 百万畅销东野圭吾译者——刘子倩倾情翻译。
★ 浮世绘彩图纪念版,著名设计师许晋维操刀设计,完美呈现夏目漱石富有美感的文字。
★ 宫崎骏曾表示:“汲取创作灵感时,吉卜力工作室只阅读三类书籍:儿童文学、战争史,以及夏目漱石。”在创作动画《悬崖上的金鱼姬》期间,更多次深受《草枕》启发。
★ 代表我的艺术观以及部分人生观的小说,像这样的小说,开天辟地以来,未曾有过!——夏目漱石
本书精选《草枕》及《梦十夜》,寄喻夏目漱石对生命、情爱、欲望的体悟,其内容离奇难解,绮想缤纷、诡异唯美。
《草枕》描写一名画师为了逃避现实生活,开始一段“非人情”之旅,并在途中邂逅了一名神祕的女子……
“非人情”,意谓远在世俗人情与道德的美的境界之上。《草枕》藉画师走进深山田野的旅途所见,抒发漱石大量对艺术观、人生观以及美学的思想独白。在迟暮的春色中,带领不安迷茫的人心,感受广阔天地之美以及全然孤独的狂喜。是夏目漱石前期重要的代表作品。“这是与世上的小说全然相反意义的创作,我只想纯粹将美的感觉留驻人们心中。”夏目漱石作为明治维新的国民作家,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文明,并不动摇他对汉学的偏爱。坚守东洋文化的实践。字句间展纸上桃花源。
特别收录《梦十夜》
“深具野心的我,要让100年后的人们来解开这个谜!”。夏目漱石以10个超脱现实的梦境,寄喻夏目漱石对生命、情爱、欲望的体悟,其内容离奇难解,却广受青睐。绮想缤纷、诡异唯美,是夏目漱石文学别出心裁的作品,再一次感受这百年谜团的趣味性!
夏目漱石
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代表作《我是猫》《草枕》《虞美人草》《梦十夜》等。
刘子倩
著名译者,政治大学社会系毕业,日本筑波大学社会学硕士,现为专职译者。译有小说、励志、实用、艺术等多种书籍,也是畅销百万东野圭吾译者,词句优美,诗情画意。
鲁迅先生说:“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夏目漱石文学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美学思想极其饱和,影响动画大师宫崎骏甚多。宫崎骏在创作动画《上的波钮》期间,更多次受《草枕》启发而改变创作形式:“想再回去纸上作画的动画根源,再一次,自己划桨,拉起帆渡海!”
吉卜力团队曾在公开访谈时提到:“汲取创作灵感时,主要只阅读三类:儿童文学、战争史以及夏石。”
夏目漱石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才,他将欧洲中心的世界文学观推倒了。——苏珊·桑塔格
夏目漱石是与莎士比亚、歌德并肩的文学人物。——英国文学批评家达米安·弗拉纳哥
第一章 草枕
第二章 梦十夜
走在山路上,我在想。
过于理智会与人起冲突。感情用事则无法控制自我。坚持己见易钻牛角尖。总之人世难以安居。
难以安居到了某种程度,就想搬去容易居住的地方。醒悟无论搬去何处都不易生存时,便产生了诗词,出现了绘画。
创造人世的不是神也不是鬼。是同样在邻里之间四处走动的普通人。普通人创造的人世难以安居,却也没有别处可搬迁。如果真有也只能去非人之地。非人之地恐怕比人世更难安居。
难以安居的人世既然无法迁离,则无论多么难以安居,都得秉持宽容,让短暂的生命在短暂的岁月过得更好。于是出现了诗人这种天职,降临了画家这种使命。各种艺术家令人世安详和谐,丰富人们的心灵,因此显得可贵。
从难以安居的人世,抽离无法安居的烦扰,在眼前摹写美好世界的是诗词,是绘画,也有时是音乐与雕刻。进一步来说,不摹写也无所谓。只要近距离观察,便会产生诗词,涌现歌赋。纵使未将构思写在纸上,内心也会产生琳琅铿锵的美音。即使不对着画架挥洒丹青,自有五彩绚烂映现心眼。只要如此观察世间,将人情浇薄的浊世,清新亮丽地收入灵台方寸的相机之中便已足够。因此即便无声的诗人没有诗句,无色的画家没有画布,在观照人世,解脱烦恼,得以出入清净世界,建立唯一绝对的乾坤,扫荡自我私欲羁绊的这些方方面面——远比千金之子、万乘之君乃至各种俗世的宠儿更幸福。
在人世生活二十年,方知是值得定居的世间。生活二十五年后,才醒悟明暗一如表里,有光之处必有影。到了三十岁的今天,我是这么想的。喜悦深时愁亦深,欢乐多则苦亦多。如果断然割舍则个体无法生存。若要彻底划清界限则世界无法成立。金钱固然重要,但重要的东西日渐增多,恐怕睡觉都不安心。恋爱令人喜悦,然喜悦的恋爱经验太多,或许反而会怀念没谈过恋爱的往昔。贵为内阁大臣者肩扛数百万人生计,背负沉重的家国天下。美食不吃可惜,只吃一点不够饱,吃撑了又不舒服……
浮想至此,我的右脚突然踩到不稳的方形石头边缘一脚踩空。为了保持平衡往前冲出的左脚力挽狂澜的同时,整个人也正好跌坐在一米见方的岩石上。幸好只有挂在肩上的画具箱从腋下弹出来,人倒是毫发无伤。
起身时往对面一看,道路左边耸立着宛如倒扣水桶的山峰。不知是杉树还是桧树簇拥着整座山一片苍黑,其中又有浅粉色的山樱花层层拖曳,雾蒙蒙的看不清分界线。略前方有一座秃山,离群独立迫近眉睫。光秃秃的侧面仿佛被巨人的斧头削去,尖锐的平面延伸至谷底。山顶那唯一的一棵树大概是赤松。连枝干之间的天空也清晰可见。前方大约二百多米之外就没路了,但是看红毯自高处移动而来,如果走上去应该会抵达那里。山路崎岖难行。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本书的文字部分的感受是复杂且充满敬意的。它并非那种直白叙事的小说,更像是一场意识流的漫游,笔触细腻得如同最上乘的丝绸。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达到了令人咋舌的深度,那些微妙的情绪波动、那些难以言喻的孤独与渴望,都被他用极其凝练却又富有诗意的语言捕捉了下来。阅读时,我时常需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的句子,仿佛在剥开层层叠叠的洋葱,每剥开一层,都能发现更深层次的哲思。这本书挑战了我传统的阅读习惯,它不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更多的可能性和开放性的想象空间。那种含蓄的美感,是只有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品味到的“大音希声”的境界。读完后,心中留下的是一种绵长而悠远的余韵,关于“美”与“虚无”的探讨久久不散。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是线性的,更像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带有仪式感的推进。起初读起来会有些许的迷惘,感觉事件的发生和人物的行动似乎都建立在一种超越日常逻辑的基础之上。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这正是作者刻意为之的安排,旨在营造一种梦境般、非现实的氛围。它让你暂时抽离出现世的纷扰,进入一个由作者精心构建的、充满象征意义的世界。这种节奏感,与那些追求快速情节推进的作品截然不同,它要求读者给予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捕捉那些潜藏在表象之下的韵律。当所有松散的线索在某个意想不到的节点上重新交汇时,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极度震撼和满足的。
评分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对于“理想化存在”的追寻与挣扎。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几个个体在审美追求与现实困境之间的微妙拉扯。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物哀”或类似东方美学概念的隐晦表达,那种对短暂、易逝之美的珍视与感伤,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被烘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并非简单地记录生活,而是对生活进行了一次高度提纯和理想化的提炼,它探讨的是超越日常琐碎的、关于“道”与“美”的终极命题。对于想深入理解特定文化精神内核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具深度的文本样本,值得反复研读,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拿在手中便能感受到制作者的匠心。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粗粝感却又不失细腻的质地,使得墨色在上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层次感,既有油墨的厚重,又不失水墨的清雅。特别是那些彩图的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色彩的还原度极高,那些原本在古老版画中可能已经褪色的细节,在这里被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甚至怀疑,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可供收藏的文物复刻版。每一次翻阅,指尖触碰到那些微微凸起的油墨线条时,那种实体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对于热爱书籍实物美学的同好来说,单凭这份装帧,就值得购入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浓郁的色彩和精细的笔触,仿佛将我瞬间拉入了江户时代的某个幽静角落。初翻开,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就让人沉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考究,即便是最不起眼的背景物件,也处理得一丝不苟,光影的运用更是高超,让原本平面的图像充满了呼吸感。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美学的朝圣,那些精心排布的构图,蕴含着深厚的东方哲学和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我发现自己常常停下来,不是为了理解文字,而是为了细细品味那些与文字交织在一起的图像,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一种无声的叙事。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让人在文字的引导下,能更直观、更深刻地领悟到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调。那种工匠精神,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震撼。
评分芥川龙之介,我喜欢他的作品,正直深刻,
评分最近看了一些日本的书,很喜欢夏目漱石先生
评分物流很快 很满意
评分看到网上有一句评价:如果《人间失格》是地狱的咏叹调,那么《小丑之花》就是地狱的序曲!
评分还可以。
评分物美价廉;快递员服务态度很好,快递速度快。包装也不错 整体满意
评分还没看 很好看的吧嗯
评分当你受限于这个荒诞的世界,无法逃脱,你是选择漠视一切、做生命的旁观者,还是选择打破高墙、勇敢地奋起反抗?
评分他对生活有许多的感知、感触,他新鲜而活跃的灵魂与头脑随时随地为他提供大量感悟。只可惜他太过年轻与躁动,这么多想法一直在变,难以沉淀,终究在他最需要答案之时难挑一个温和而稳定的选择为自己所用。所以,当太宰治以作者身份写下“或许我才是浑身上下只有一团混沌与自尊心”,再看《逆行》,他所拥有的混沌更像是无穷无尽的迷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