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華語世界著名作傢短篇小說叢書;
茅盾文學奬、魯迅文學奬、華語文學傳媒大奬等重要文學奬項獲奬作傢短篇小說精選;
史鐵生、王安憶、遲子建、張煒、閻連科、劉慶邦、葉兆言、張抗抗短篇小說代錶作!
內容簡介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是著名作傢史鐵生的短篇小說精選集,收錄史鐵生有代錶性的短篇小說名作,包括《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足球》《來到人間》《午餐半小時》《愛情的命運》《白色的紙帆》《綿綿的鞦雨》《夏天的玫瑰》《鍾聲》《死國幻記》《兩個故事》《往事》等作品。
《姊妹行》是著名作傢王安憶的短篇小說精選集,收錄王安憶有代錶性的短篇小說名作,包括《鳩雀一戰》《姊妹行》《天仙配》《酒徒》《臨淮關》《黑弄堂》等作品。
《采漿果的人》是著名作傢遲子建的短篇小說精選集,收錄遲子建有代錶性的短篇小說名作,包括《七十年代的四季歌》《采漿果的人》《一壇豬油》《一匹馬兩個人》《微風入林》《霧月牛欄》《逝川》《月光下的革命》等作品。
《鼕景》是著名作傢張煒的短篇小說精選集,收錄張煒有代錶性的短篇小說名作,包括《鑽玉米地》《鋪老》《紫色眉豆花》《黑鯊洋》《海邊的雪》等作品。
《奴兒》是著名作傢閻連科的短篇小說精選集,收錄閻連科為代錶性的短篇小說名作,包括《柳鄉長》、《革命浪漫主義》、《奴兒》、《三棒槌》、《司令員傢的花工》、《去趕集的妮子》、《爺爺、奶奶的愛情》、《在鼕日》等作品。
《幸福票》是著名作傢劉慶邦的短篇小說精選集,收錄劉慶邦有代錶性的短篇小說名作,包括《種在墳上的倭瓜》《到處都很乾淨》《黃花綉》《麥子》《信》《車倌兒》《鴿子》《誰傢的小姑娘》《幸福票》《響器》《梅妞放羊》《遍地白花》等作品。
《寫字桌的1971年》是著名作傢葉兆言的短篇小說精選集,收錄葉兆言有代錶性的短篇小說名作,包括《兒歌》、《作傢林美女士》、《十一歲的墓地》、《寫字桌的1971年》等作品。
《白罌粟》是著名作傢張抗抗的短篇小說精選集,收錄張抗抗有代錶性的短篇小說名作,包括《白罌粟》、《何以解憂》、《麵果子樹》、《去維多利亞》、《鳥善走還是善飛》、《富人阿金》、《乾涸》、《北京的金山上》等作品。
作者簡介
張抗抗,1950年齣生於杭州市,1966年杭州市第一中學(現為杭州高級中學)初中畢業,1969年赴北大荒農場勞動8年,1977年考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專業,1979年調入黑龍江省作傢協會,從事專業文學創作至今。現為一級作傢,黑龍江省作傢協會名譽主席,第七屆、第八屆中國作傢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傢協會權益保障委員會副主任,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2009年被聘為國務院參事。
已發錶小說、散文共計八百餘萬字,齣版各類文學作品近百種。代錶作有長篇小說《隱形伴侶》《赤彤丹硃》《情愛畫廊》《作女》。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奬、優秀中篇小說奬、第二屆魯迅文學奬、第二屆蒲鬆齡短篇小說奬、第七屆冰心散文奬,三次蟬聯中國女性文學奬。有多部作品被翻譯成英、法、德、日、俄文在海外齣版。
遲子建,1964年生於漠河。1983年開始寫作,已發錶以小說為主的文學作品六百餘萬字。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僞滿洲國》《越過雲層的晴朗》《額爾古納河右岸》《白雪烏鴉》,小說集《北極村童話》《白雪的墓園》《嚮著白夜旅行》《逝川》《朋友們來看雪吧》《清水洗塵》《霧月牛欄》《踏著月光的行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隨筆集《傷懷之美》《我的世界下雪瞭》等。
曾獲得第一屆、第二屆、第四屆魯迅文學奬,第七屆茅盾文學奬,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奬”等多種文學奬勵。作品有英、法、日、意、韓、荷蘭文等海外譯本。
張煒,當代作傢,中國作傢協會副主席,山東省作傢協會主席。山東省棲霞市人,1956 年11 月齣生於龍口市,1975 年開始發錶作品。
2014 年齣版《張煒文集》48 捲。作品被譯為英、日、法、韓、德等多種文字。著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刺蝟歌》《外省書》《你在高原》《獨藥師》等二十部。
《古船》等入選新文學大係,作品曾獲優秀長篇小說奬、“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百強”、茅盾文學奬、中國作傢齣版集團特彆奬、《亞洲周刊》全球十大華文小說之首、中國好書奬、暢銷書奬、全國五個一工程奬、華語文學傳媒大奬傑齣作傢奬等多個奬項。
近作《尋找魚王》《獨藥師》獲中國好書、年度好書等奬項。
閻連科,1958 年齣生於河南嵩縣,1978 年應徵入伍,1985 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教係,1991 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
1979 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炸裂誌》《情感獄》《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風雅頌》等,中短篇小說集《年月日》《黃金洞》《耙耬天歌》《朝著東南走》等十餘部,散文、言論集十二部;另有《閻連科文集》十六捲。
曾先後獲第一屆、第二屆魯迅文學奬,第三屆老捨文學奬和其他國內外文學奬項二十餘次。2014 年獲卡夫卡文學奬,為首位獲該奬的中國作傢。現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為教授、駐校作傢。
史鐵生,生於北京,1967 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中,1969 年到延安地區插隊落戶,1972 年因病迴京,在街道工廠工作,後因急性腎損傷迴傢療養。曾任中國作傢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中短篇小說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午餐半小時》《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散文隨筆集《我與地壇》《記憶與印象》《病隙碎筆》《靈魂的事》《扶輪問路》等。
葉兆言,1957 年齣生,南京人。1974 年高中畢業,進工廠當過四年鉗工。1978 年考入南京大學中文係,1986 年獲碩士學位。八十年代初期開始文學創作,主要作品有三捲本短篇小說編年《雪地傳說》《左輪三五七》《我們去找一盞燈》及八捲本中篇小說係列,另有長篇小說《一九三七年的愛情》《花煞》《彆人的愛情》《沒有玻璃的花房》《我們的心多麼頑固》《蘇珊的微笑》《馳嚮黑夜的女人》,散文集《流浪之夜》《舊影秦淮》《雜花生樹》《陳舊人物》等。
劉慶邦,1951 年12 月生於河南瀋丘農村。當過農民、礦工和記者。現為中國煤礦作傢協會主席,北京作傢協會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八部,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三十餘種,並齣版有四捲本劉慶邦係列小說。短篇小說《鞋》獲第二屆魯迅文學奬。中篇小說《神木》《啞炮》先後獲第二屆和第四屆老捨文學奬。中篇小說《到城裏去》和長篇小說《紅煤》分彆獲第四屆和第五屆北京市政府奬。根據其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獲第五十三屆柏林電影藝術節銀熊奬。曾獲北京市首屆德藝雙馨奬,首屆林斤瀾短篇小說傑齣作傢奬。多篇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德、意、西、韓等國文字。
王安憶,生於1954 年,1969 年初中畢業,1970 年赴
安徽插隊,1972 年考入江蘇省徐州地區文工團,1978 年調迴上海,在《兒童時代》任編輯。1980年入中國作協第五期文學講習所學習,同年年底學習結束迴原單位。1987 年進上海作傢協會任專業作傢,2004 年調入復旦大學任中文係教授至今。
目錄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史鐵生短篇小說選
姊妹行——王安憶短篇小說選
采漿果的人——遲子建短篇小說選
鼕景——張煒短篇小說選
奴兒——閻連科短篇小說選
幸福票——劉慶邦短篇小說選
寫字桌的1971年——葉兆言短篇小說選
白罌粟——張抗抗短篇小說選
穿越時光的文學殿堂:中國當代短篇小說精品集 這是一部集結瞭中國當代文壇八位巨匠心血的短篇小說精粹,它們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中華文學的星河之中。這套叢書,以其深邃的思想、細膩的筆觸、鮮活的人物和引人入勝的情節,為讀者開啓瞭一扇通往中國當代社會生活、人情世故乃至精神世界的窗口。每一篇故事,都凝聚著作者對時代變遷的深刻體察,對個體命運的深切關懷,以及對人類共同情感的獨特錶達。 王安憶:都市的脈搏與女性的低語 王安憶,這位以細膩筆觸描繪都市生活和女性命運的作傢,在她的作品中,總是能捕捉到時代洪流下個體情感的微妙變化。她的短篇小說,常常以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觸動讀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在她的筆下,上海的弄堂、老洋房,那些承載著曆史印記的街巷,成為瞭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場域。她筆下的女性,或溫婉,或堅韌,或迷惘,都展現齣在時代變遷中,她們努力尋求自我認同和生活意義的復雜圖景。 她的故事,往往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卻充滿瞭生活的質感和人性的溫度。一個偶然的相遇,一段無聲的注視,一次心照不宣的理解,都能在她的筆下被賦予極強的感染力。她善於從細微處入手,通過對人物心理和環境氛圍的精準勾勒,營造齣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沉甸甸的懷舊,抑或是一種對當下生活的哲思。讀者在閱讀她的作品時,仿佛能聽到城市的心跳,感受到女性內心深處的低語,體會到歲月流轉中那些被遺忘卻又真實存在的情感。 閻連科:現實的棱角與靈魂的拷問 閻連科,以其“神實主義”的獨特風格,在當代中國文學中獨樹一幟。他的短篇小說,總是毫不畏懼地直視現實的復雜與殘酷,以一種極具衝擊力的方式,揭示社會轉型期中的種種矛盾與睏境。他筆下的故事,常常將荒誕的現實與深刻的寓言相結閤,在看似離奇的情節中,映射齣人性的幽暗與光輝。 他的作品,很少迴避尖銳的問題,無論是城鄉二元結構的撕裂,還是集體記憶的失落,亦或是個體在宏大敘事下的掙紮,都成為瞭他筆下的重要主題。然而,在他的批判與反思之中,始終貫穿著對底層人民命運的深切同情,以及對靈魂救贖的執著追問。他用一種近乎殘酷的語言,撕開瞭現實的畫皮,讓讀者不得不麵對那些不願提及的真相。他的短篇,如同利刃,直刺人心,卻又能在傷口處播下思考的種子,引發對生命、對曆史、對我們所處時代的深刻反省。 史鐵生:睏境中的哲思與生命的韌性 史鐵生,這位以文字與命運抗爭的作傢,用他殘疾的身體,寫齣瞭對生命最深沉的理解和最堅韌的愛。他的短篇小說,常常從個人的睏境齣發,延展至對人生、對宇宙、對信仰的宏大思考。他以一種平和而又深刻的語言,探討著存在的意義、死亡的奧秘、以及人類在無限宇宙中的渺小與偉大。 他的作品,充滿瞭哲學的思辨,卻沒有哲學傢的疏離感。他將個體生存的痛苦與普遍的人生睏惑巧妙地融閤,讓讀者在閱讀中,仿佛與一位智者進行著真誠的對話。他筆下的人物,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展現齣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的嚮往。他的短篇,如同黑暗中的燭火,雖然微弱,卻能照亮人心,給予讀者慰藉和力量,讓我們在麵對生活的無常與艱難時,能夠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堅定。 葉兆言:曆史的迴響與都市的浮沉 葉兆言,他的小說,總是帶著一股濃厚的曆史氣息,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讓我們窺見那些被歲月湮沒的故事。他善於將個人命運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之下,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展現齣在時代變遷中,個體所經曆的喜怒哀樂、悲歡離閤。 他的短篇,不僅關注曆史事件的演變,更關注曆史事件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他用一種冷靜而又富有感染力的筆觸,描繪瞭舊時代的餘韻,新時代的變革,以及在這兩股洪流交織下的都市生活圖景。他筆下的人物,往往有著復雜的情感和不為人知的過往,他們的故事,摺射齣那個時代特定人群的精神狀態和價值取嚮。閱讀他的作品,如同在曆史的長河中漫步,感受著時間的迴響,體會著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的深刻聯係。 劉慶邦:鄉土的泥土芬芳與農民的淳樸悲歌 劉慶邦,這位紮根於黃土地的作傢,用他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瞭中國農村的真實景象和農民淳樸的生命狀態。他的短篇小說,充滿瞭濃鬱的鄉土氣息,仿佛能夠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風吹麥浪的聲音。 他的作品,聚焦於中國農村的變遷,以及農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是普通的農民,他們勤勞、善良,卻也承受著生活的重壓和命運的捉弄。劉慶邦用一種深沉的關懷,展現瞭他們在貧瘠土地上,對生命的渴望,對傢庭的責任,以及在睏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他的故事,常常以一種平淡的敘事,卻能觸動人內心最深處的柔軟,讓我們重新審視土地與人、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復雜關係,感受那份來自土地的質樸與厚重。 張煒:自然的偉力與生命的追尋 張煒,他的文字,總是充滿瞭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探究。他的短篇小說,常常將人置於廣闊的自然環境中,通過對山川河流、花鳥蟲魚的細緻描繪,展現齣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他的作品,不僅僅是對自然的贊美,更是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他筆下的人物,往往在自然環境中,經曆著人生的洗禮和心靈的成長。他用一種詩意的語言,探索著生命的脆弱與堅韌,個體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他的故事,如同走進一幅幅壯麗的畫捲,讓我們感受到自然的神奇與偉大,也讓我們在與自然的對話中,找到內心的寜靜與力量,重新審視生命的真諦。 張抗抗:時代的印記與女性的覺醒 張抗抗,這位以女性視角書寫時代的作傢,她的短篇小說,總能捕捉到女性在不同曆史時期下的生存狀態和情感體驗。她用一種敏銳的目光,關注著女性的成長、睏惑、以及她們在時代洪流中,對自我價值的不斷追尋。 她的作品,常常展現齣女性的堅韌與獨立,她們在時代的變遷中,努力擺脫傳統的束縛,追求屬於自己的生活和幸福。她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能夠深刻地描繪齣女性內心的波瀾,她們的愛恨情仇,她們的夢想與失落。閱讀她的作品,仿佛能夠看到一代又一代女性的身影,她們的故事,構成瞭中國當代女性命運變遷的生動畫捲,展現瞭女性力量的覺醒與崛起。 遲子建:北國的風雪與人性的溫度 遲子建,她的文字,總是帶著一股濃鬱的北國風情,仿佛能夠聞到凜冽的寒風,看到皚皚的白雪,感受到那片土地上特有的生命力。她的短篇小說,常常以東北為背景,描繪那裏的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所展現齣的堅韌與溫情。 她的作品,不僅是對自然風光的描繪,更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她筆下的人物,雖然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卻懷揣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的嚮往。她用一種樸實而富有詩意的語言,展現瞭他們之間的情感羈絆,他們在睏境中的互助與扶持,以及他們內心深處的善良與堅守。她的故事,如同北國大地上的篝火,雖然微小,卻能驅散寒冷,溫暖人心,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以及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 這套《華語短經典第二輯》所收錄的八位作傢,代錶著中國當代短篇小說創作的最高水準。每一位作傢,都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深邃的思想,為我們呈現瞭不同側麵的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它們是時代的縮影,是人性的鏡鑒,更是文學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閱讀這套書,不僅是一次愉悅的文學體驗,更是一次深刻的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