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中醫正骨手法技巧/中醫手法技巧係列

常見病中醫正骨手法技巧/中醫手法技巧係列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郭長青,杜文平,杜寜宇 編
圖書標籤:
  • 中醫正骨
  • 手法治療
  • 常見病
  • 骨傷科
  • 推拿
  • 筋骨病
  • 中醫
  • 臨床醫學
  • 康復
  • 手法技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3051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8115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醫手法技巧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2
字數:14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編者介紹瞭正骨手法的基本知識、常用手法、常見病的正骨手法技巧。每種疾病的內容分為臨床錶現、操作手法、手法技巧及注意事項等,其中涉及骨傷正骨手法的部分均配以真人實體圖片,使讀者可以按圖操作,直觀明瞭。

作者簡介

  郭長青,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針刀醫學中心主任。學術兼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閤會針刀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協會針刀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針灸學會微創針刀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針灸協會針灸文獻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曾在西班牙、韓國、波蘭、新加坡講學。研究方嚮與重點領域:針灸古典理論的現代研究、針刀醫學基礎與臨床研究。主持、參加多項國傢“973”項目課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傢中醫藥管理局課題,發錶研究論文100餘篇,主編專業作品60餘部。

目錄

目錄
第1章 總論(1)
第一節 中醫正骨手法的運用原則及治療功效(1)
一、運用原則(1)
二、治療功效(5)
第二節 中醫正骨手法的實施(6)
一、基本要求(6)
二、適應證和禁忌證(7)
三、體位(8)
四、注意事項(9)
第2章 中醫正骨常用手法(11)
第一節 骨摺復位手法(11)
一、手摸心會(11)
二、拔伸牽引(11)
三、鏇轉屈伸(12)
四、提按端擠(13)
五、搖擺觸碰(14)
六、夾擠分骨(14)
七、摺頂迴鏇(15)
八、推拿按摩(16)
第二節 脫位復位手法(16)
一、手摸心會(17)
二、拔伸牽引(17)
三、屈麯迴鏇(18)
四、端提擠按(18)
五、足蹬手拉(19)
六、杠杆支撐(20)
七、搖晃鬆解(20)
第三節 骨傷理筋手法(21)
一、一指禪推法(21)
二、法(22
三、揉法(24)
四、摩法(25)
五、擦法(26)
六、推法(28)
七、搓法(29)
八、抹法(30)
九、抖法(30)
十、振法(31)
十一、按法(32)
十二、點法(33)
十三、捏法(34)
十四、拿法(34)
十五、撚法(35)
十六、掐法(35)
十七、撥法(36)
十八、踩蹺法(37)
十九、拍法(37)
二十、擊法(38)
二十一、搖法(39)
二十二、扳法(41)
二十三、拔伸法(42)
二十四、歸法(43)
二十五、散法(43)
第3章 常見傷病中醫正骨手法治療(44)
第一節 骨摺(44)
一、鎖骨骨摺(44)
二、肱骨外科頸骨摺(45)
三、肱骨內上髁骨摺(46)
四、尺骨鷹嘴骨摺(47)
五、蓋式骨摺(48)
六、孟氏骨摺(50)
七、蹠骨骨摺(51)
八、趾骨骨摺(52)
第二節 脫位(53)
一、肩關節脫位(53)
二、胸鎖關節脫位(54)
三、肩鎖關節脫位(55)
四、頸椎小關節半脫位(56)
五、寰樞關節半脫位(57)
六、腰椎滑脫癥(59)
七、腰椎小關節半脫位(60)
八、肘關節脫位(61)
九、掌指關節脫位(61)
十、髖關節脫位(62)
十一、膝關節脫位(64)
十二、髕骨脫位(66)
第三節 筋傷和骨關節傷病(66)
一、頸部扭挫傷(66)
二、落枕(68)
三、神經根型頸椎病(69)
四、椎動脈型頸椎病(71)
五、交感神經型頸椎病(72)
六、頸椎間盤突齣癥(73)
七、項韌帶勞損與鈣化(75)
八、岡上肌肌腱炎(76)
九、肩胛提肌損傷(77)
十、肩峰下滑囊炎(78)
十一、肩周炎(80)
十二、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81)
十三、肱骨外上髁炎(83)
十四、肘關節扭挫傷(84)
十五、急性腰肌扭挫傷(86)
十六、腰肌勞損(88)
十七、第三腰椎橫突綜閤徵(89)
十八、腰椎間盤突齣癥(91)
十九、腰椎椎管狹窄癥(93)
二十、腰骶後關節病(94)
二十一、梨狀肌綜閤徵(95)
二十二、髖關節扭傷(97)
二十三、髖關節滑囊炎(98)
二十四、臀上皮神經損傷(98)
二十五、股二頭肌扭傷(99)
二十六、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損傷(100)
二十七、退行性膝關節炎(102)
二十八、膝關節半月闆損傷(103)
二十九、髕下脂肪墊損傷(104)
三十、踝關節扭傷(106)
三十一、蹠管綜閤徵(107)
三十二、跟腱炎(108)
三十三、跟痛癥(109)
三十四、蹠痛癥(111)

精彩書摘

  《常見病中醫正骨手法技巧/中醫手法技巧係列》:
  第1章 總論
  骨傷科學是中醫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古代勞動人民與疾病作鬥爭的長期實踐中不斷總結齣來的一門學科。古代人們勞動中受傷後,不由自主的撫摸,是人的本能,這種原始的減輕疼痛的方法,應早於藥物和其他治療手段。手法是指醫師用指、掌、腕及臂的勁力,結閤身功輔以器械,隨癥運用各種技巧,作用於筋骨,以及通過經絡、穴位由錶入裏,從而達到整復,祛病強身效果的一種治療方法。公元前14世紀甲骨文中就有手病、臂病、關節病、足病及跌傷等的記載。2000年前,我國最早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已有“蹺法”的記載,《素問 舉痛論篇》:“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這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損傷病變的局部血供不好,肌肉僵硬、疼痛,輕柔、溫和的刺激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産生溫熱的感覺,疼痛就緩解或消失瞭。隋唐時期,推拿、按摩手法治療疾病逐漸盛行。唐代藺道人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已知是我國最早的骨傷專著,提齣骨傷手法、固定、藥物、練功治療的四大原則,一直沿用至今。元代危亦林著的《世醫得效方》一書記載瞭骨摺、脫臼、跌打損傷等的正骨手法。明清時期骨傷科更有長足的發展,明末清初,軍隊作戰中常發生跌僕損傷等,骨傷醫師應運而生並迅速發展。
  手法是指醫師的雙手,在患者體錶特定部位或穴位上,施以推、拿、按、摩、點、打、揉等法,使其“或拽之離而復閤,或推之就而復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闕”的治療方法。故手法治療骨傷及其他科疾病,是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在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施術得當,可手到病除。
  ……
《中醫正骨手法精要:理論、實踐與臨床應用》 一、 核心理論基石:透視骨骼運動與失衡的本質 本書緻力於深入剖析中醫正骨學的理論精髓,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堅實而完整的知識體係。我們並非僅僅羅列手法,而是追溯其背後的深刻哲理與實踐依據。 陰陽五行與髒腑經絡在骨骼健康中的聯動: 中醫正骨並非孤立地看待骨骼,而是將其置於整體觀的框架下。本書將詳細闡述陰陽五行學說如何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特彆是其與骨骼、關節、筋腱之間的微妙聯係。例如,腎主骨生髓,肝主筋,脾主肌肉,這些髒腑功能的失調如何直接或間接導緻骨骼位置的偏移、筋骨的扭轉、肌肉的緊張與萎縮。我們將通過具體的病案分析,展示如何從髒腑失衡的角度切入,精準定位病變根源,從而製定更具針對性的正骨方案。 氣血津液的運行與骨骼的濡養: 氣血津液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其在骨骼健康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本書將深入探討氣血運行不暢如何導緻局部組織的缺血缺氧,引起疼痛、僵硬乃至骨骼退變。筋骨的活動離不開氣血的濡養,筋道的柔韌、骨骼的強健,都依賴於充盈的氣血。我們將講解如何通過手法調理氣血,促進局部微循環,加速組織修復,改善骨骼的營養供應,從而達到“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治療效果。 “筋骨並重”與“形神閤一”的辯證思維: 中醫正骨強調“筋骨並重”,即在調整骨骼位置的同時,必須兼顧筋腱的舒展與強健。本書將深入闡釋為何筋(包括肌腱、韌帶)的病變常常是骨骼失衡的誘因或伴隨癥狀,以及為何筋的緊張或鬆弛會直接影響骨骼的穩定性。同時,我們也將探討“形神閤一”的理念,即身體的形態與精神狀態的相互影響。長期的精神壓力、不良情緒如何導緻肌肉緊張,進而引發或加劇骨骼問題。因此,正骨手法不僅作用於形體,更需配閤精神調理,達到身心同治的目的。 病因病機學說在骨骼失衡中的應用: 本書將細緻解析導緻骨骼失衡的常見病因病機,包括外傷(跌僕閃挫)、勞損(久坐久站、姿勢不當)、風寒濕邪侵襲(痹證)、痰濕阻滯、瘀血內停等。我們將深入分析這些病因如何作用於經絡、筋骨,導緻氣血阻滯,脈絡不通,最終形成骨骼的錯位、移位、扭轉等病理改變。理解瞭病因病機,纔能更好地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手法,有的放矢地進行治療。 正骨的“動-靜”結閤與“補-瀉”原則: 中醫正骨手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病情需要在“動”與“靜”之間靈活運用。“動”指在患者的主動或被動配閤下進行的各種復位、舒展、搖擺等手法;“靜”則強調在手法施加後的維持、固定以及後續的休息與調理。本書將詳細講解何時需要“動”以糾正錯位,何時需要“靜”以鞏固療效。同時,我們將深入闡述正骨手法中的“補”與“瀉”的原則。對於虛證,需要溫和地補益氣血,激發身體的自愈能力;對於實證,則需運用適當的力量,疏通經絡,驅邪外齣。 二、 精微手法解析:從基礎到進階的技藝傳承 本書的核心內容在於對中醫正骨手法進行係統、詳盡、易於理解的解析。我們力求將傳統的技藝以現代的視角和清晰的語言呈現齣來,讓學習者能夠真正掌握其精髓。 手法分類與基本原理: 我們將正骨手法按照其作用機製和臨床應用進行科學分類,例如: 整復手法(復位): 強調各種定嚮力、牽引力、對抗力的精準運用,以恢復骨骼的正常解剖位置。我們將詳細講解牽、抖、擠、按、推、拔、鏇、屈、伸等基本動作的要領、力度、方嚮和幅度,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錯位類型選擇最閤適的手法組閤。 舒筋手法: 旨在解除筋骨周圍的攣縮、粘連,恢復筋腱的彈性和柔韌性。我們將講解點、按、揉、推、拿、彈撥等手法,如何滲透到深層肌肉,緩解肌肉痙攣,促進血液循環。 活血化瘀手法: 針對跌打損傷、瘀血阻滯所緻的疼痛,運用揉、按、摩、拍打等手法,促進局部血液流動,消散瘀血,減輕腫脹和疼痛。 固定與保護手法: 在手法復位後,如何通過夾闆、綳帶、膏藥等輔助材料,以及囑咐患者適當的休息和活動,來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解剖與生理基礎的結閤: 在介紹每一種手法時,我們都將結閤相關部位的骨骼解剖、肌肉起止、神經血管走嚮以及關節的生理運動範圍。例如,在講解腰椎復位手法時,會詳細介紹腰椎的生理麯度、椎間盤的結構、腰部肌肉的分布以及易受損傷的神經。這種結閤能讓學習者更清晰地理解手法作用的部位和機製,從而提高操作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不同部位正骨手法的專項訓練: 頸部正骨: 重點關注頸椎的生理麯度、頸部肌肉(如斜方肌、胸鎖乳突肌)的緊張與放鬆,以及椎動脈的解剖位置。我們將詳細解析針對頸椎小關節錯位、頸部肌肉痙攣的牽引、鏇轉、按壓等手法,並強調操作的輕柔與精準。 肩部正骨: 涵蓋肩關節(包括肱骨頭、肩胛骨、鎖骨)的常見錯位,如肩關節半脫位、肩鎖關節脫位等。我們將講解肩部肌肉(如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的拉伸與放鬆,以及圍繞肩關節的屈伸、內外鏇、內外展等復閤運動手法。 脊柱(胸、腰、骶)正骨: 深入剖析脊柱各段的力學特點與常見病變,如胸椎小關節紊亂、腰椎間盤突齣癥(保守治療)、腰椎滑脫、骶髂關節紊亂等。我們將詳細介紹針對不同節段的側屈、後伸、鏇轉等復位手法,以及腹肌、背肌的協同訓練。 骨盆與髖關節正骨: 關注骨盆的穩定性和髖關節的活動度,講解骨盆前傾、後傾、側傾以及髖關節的半脫位、活動受限等。我們將介紹骨盆帶的穩定手法,以及針對髖關節的屈伸、內外鏇、內外展等手法。 四肢關節(肘、腕、膝、踝)正骨: 係統介紹四肢主要關節的常見損傷與錯位,如肘關節半脫位、腕關節扭傷、膝關節半月闆損傷(保守)、踝關節扭傷等。我們將詳細講解各關節的屈伸、鏇轉、對抗性牽引等手法,並強調對周圍軟組織的保護。 手法過程中的“三度”把握: 針對每一種手法,我們都將強調“力度”、“幅度”與“速度”的恰當運用。力度過輕則無效,過重則傷及無辜;幅度過小則無法糾正錯位,過大則可能損傷關節囊、韌帶;速度過快則難以控製,過慢則易引起患者不適。我們將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直觀展示不同“度”的細微差彆及其對療效的影響。 手法練習的循序漸進指導: 我們將提供一套科學的學習和練習方案,從模仿教師手法、熟悉手法感受,到在模型或同伴身上進行練習,再到臨床實踐,循序漸進地提升手法技藝。同時,我們將強調練習過程中的自我體會和反饋,鼓勵學習者形成自己的手法風格。 三、 臨床應用與辨證施治:將理論與技藝融於實踐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習者將所學理論與手法融會貫通,靈活應用於臨床實踐,達到“辨證施治,手法療疾”的目的。 詳盡的臨床病癥解析: 我們將選取臨床上最常見、最易於通過正骨手法治療的病癥進行詳細解析,例如: 頸椎病: 包括頸肌痙攣、頸椎小關節紊亂、頸源性頭痛、肩臂麻木等。 肩周炎: 重點講解肩部軟組織粘連、活動受限的鬆解手法。 腰痛: 包括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齣癥(保守期)、梨狀肌綜閤徵等。 膝關節疼痛: 如膝關節周圍軟組織勞損、關節錯位、半月闆損傷(保守期)等。 踝關節扭傷: 重點在於消腫、止痛、恢復踝關節穩定性。 跌打損傷: 講解對軟組織損傷、關節錯位的早期處理和後續康復。 辨證與施法的有機結閤: 在針對具體病癥進行手法介紹時,我們將反復強調“辨證”的重要性。例如,同為腰痛,可能是由於寒濕侵襲,也可能是由於氣血瘀滯,或者是腎虛骨弱。不同的證型,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側重。寒濕者,可配閤溫熱手法;氣血瘀滯者,需注重活血化瘀;腎虛者,則需補益肝腎,配閤溫和的舒筋手法。本書將通過大量的臨床案例,展示如何通過望、聞、問、切,準確辨證,從而選擇最適宜的手法。 手法操作的禁忌與注意事項: 安全是正骨醫療的首要原則。本書將係統列舉各種手法在不同病癥、不同患者身體狀況下的禁忌癥,如骨質疏鬆嚴重者、急性感染期、惡性腫瘤患者、齣血性疾病患者等。同時,也將強調在手法操作過程中應注意的細節,如充分的術前評估、與患者的充分溝通、手法過程中的觀察與反饋、以及術後的護理指導等,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 手法與藥物、康復的協同作用: 中醫正骨並非孤立存在的治療手段,而是可以與其他治療方法協同增效。本書將探討正骨手法如何與中藥內服外敷、針灸、艾灸、推拿、康復訓練等方法相結閤,形成更全麵的治療方案,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例如,手法復位後,配閤活血化瘀的中藥湯劑,可以加速組織修復;配閤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鞏固療效,預防復發。 醫患溝通與人文關懷: 良好的醫患溝通是成功治療的關鍵。本書將指導學習者如何與患者建立信任,充分解釋病情和治療方案,緩解患者的恐懼和焦慮,鼓勵患者積極配閤治療。同時,也將強調在診療過程中對患者的尊重和關懷,體現中醫“仁者愛人”的理念。 四、 傳承與創新:麵嚮未來的正骨醫學 在傳承經典正骨理論和技藝的同時,本書也關注正骨醫學的現代發展與創新。 現代醫學知識的融閤: 我們將適度引入現代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力學等相關知識,以更科學、更直觀的方式解釋中醫正骨的原理和效果。例如,利用影像學(X光、CT、MRI)來輔助診斷和評估手法效果,但強調最終的診斷和治療仍需迴歸中醫整體辨證。 手法改進與技術革新: 鼓勵在遵循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對傳統手法進行閤理的改進和創新,以提高療效,減輕患者痛苦,並適應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例如,研究更符閤人體工程學的手法技巧,以及開發更先進的輔助診斷和治療設備。 學術交流與終身學習: 強調中醫正骨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鼓勵學習者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參與學術交流,閱讀最新研究成果,不斷更新知識體係,提升專業技能,為中醫正骨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本書的讀者群體: 本書麵嚮所有對中醫正骨手法感興趣的專業人士和愛好者,包括但不限於: 中醫師、推拿師、康復治療師、骨科醫師: 為其提供係統、深入的理論指導和實操技巧。 醫學院校學生: 作為教材或參考書,幫助其紮實掌握中醫正骨的知識體係。 健身教練、體育愛好者、養生保健人士: 幫助其理解身體力學,學習基礎的自我保健和運動損傷預防與處理知識。 通過對本書的學習,您將不僅僅掌握一套套具體的手法,更能深刻理解中醫正骨的哲學思想、理論依據和臨床應用,最終成為一名技藝精湛、醫術精良的中醫正骨 practitioners。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在基層醫院工作的推拿科醫生,平時工作中也接觸不少關於中醫手法治療的內容。所以,當看到這本《常見病中醫正骨手法技巧/中醫手法技巧係列》時,我還是非常感興趣的。我主要從專業角度來審視這本書。首先,它對常見病癥的選材還是比較廣泛的,涵蓋瞭臨床上比較多見的幾種骨關節及軟組織損傷。手法講解方麵,個人認為多數手法是比較規範和實用的,特彆是對於一些基礎性的正骨手法,作者的描述還是比較到位的,對於初學者來說,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書中對於一些手法操作的要點和禁忌癥的提示也比較明確,這在臨床實踐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作為一名有一定臨床經驗的醫生,我感覺這本書在一些更深入的理論探討和手法細節處理上,還可以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例如,對於一些疑難雜癥的處理,或者是一些更精細的、個性化的手法調整,書中可能涉及較少。另外,在一些手法的作用機製的解釋上,如果能結閤更多現代醫學的影像學或生物力學研究,可能會更有說服力。不過,總的來說,對於中醫推拿、正骨專業的學生或者初入行的年輕醫生,這本書依然是一本不錯的入門參考書,可以幫助他們打下堅實的手法基礎。

評分

這本《常見病中醫正骨手法技巧/中醫手法技巧係列》簡直是中醫愛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對中醫的博大精深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不藉助藥物,僅憑手法就能解決病痛的神奇之處。拿到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首先,它的排版設計就非常用心,圖文並茂,那些穴位、經絡的標注清晰易懂,即使我不是專業的中醫師,也能大緻領會。書裏詳細講解瞭許多針對常見病癥的整復手法,比如落枕、腰痛、肩周炎等等,每一種手法都配有詳細的步驟說明和注意事項。我特彆喜歡它對病理的解釋,雖然我不是醫學專業人士,但書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中醫的理論,將病因、病機以及手法的作用機理都解釋得明明白白,讓我從“知其然”更進一步“知其所以然”。而且,它還提到瞭一些輔助治療和康復鍛煉的方法,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手法的層麵,而是提供瞭一個比較全麵的解決方案。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對照著書裏的圖示,在自己身上或傢人身上嘗試一些簡單的手法,雖然效果肯定比不上專業醫師,但那種親手嘗試、感受身體變化的過程,讓我覺得非常有趣和有成就感。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醫正骨魅力的窗戶,讓我對中醫的認知又上瞭一個颱階。

評分

對於《常見病中醫正骨手法技巧/中醫手法技巧係列》這本書,我的感受是相當復雜的。作為一名對中醫理論和實踐都懷有一定研究熱情的人,我發現本書在普及中醫正骨手法方麵,無疑做齣瞭積極的貢獻。書中對一些常見病癥的分析,雖然不夠深入,但也點齣瞭核心問題,並且給齣瞭相應的解決方案。我個人比較看重的是其對手法細節的描述,作者嘗試用文字和圖片來還原現場操作,雖然限於媒介的局限性,可能無法完全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但對於想要學習的讀者來說,已經提供瞭寶貴的參考。然而,我同時也注意到,本書在理論深度上還有待加強。例如,對於一些手法背後的力學原理、神經生理機製的探討,如果能有更充分的闡述,相信會更有助於讀者理解和掌握。此外,對於一些復雜病癥,或者需要辨證施治的情況,書中可能涉及不夠詳盡。總而言之,這本書可以看作是一個不錯的入門指南,但對於希望進行係統性、深入性學習的讀者,可能還需要結閤更多的專業書籍和實踐經驗。

評分

我是一名對傳統中醫養生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一直以來都對中醫的“不藥而愈”的神奇之處頗為嚮往。因此,當我在書店看到《常見病中醫正骨手法技巧/中醫手法技巧係列》時,便被它吸引瞭。本書的內容,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手法”的堆砌,更是對中國傳統醫學智慧的生動展現。它將復雜的醫學原理,通過直觀的圖示和通俗的語言,呈現在讀者麵前,讓我這個醫學門外漢也能窺見其中的奧妙。書中對於一些常見病癥的辨證論治,雖然篇幅有限,但已能讓我大緻瞭解其病因病機,以及為何特定的手法能夠起到療愈作用。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手法時,那種細緻入微的刻畫,仿佛能通過文字感受到指尖的力度和方嚮,以及骨骼間微妙的調整過程。它讓我明白,中醫正骨並非粗暴的“搬弄”,而是需要精妙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底。閱讀此書,讓我對身體的認識更加深刻,也讓我更加尊重和敬畏中醫這門古老的學科。

評分

這本書簡直太神奇瞭!我一直受腰椎間盤突齣的睏擾,試過各種方法,效果都不太理想。偶然的機會,我朋友推薦瞭我這本《常見病中醫正骨手法技巧/中醫手法技巧係列》。起初我有點懷疑,覺得手法真的能解決這麼棘手的問題嗎?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我開始仔細閱讀。書裏對腰腿痛的講解非常詳細,不僅僅是告訴你怎麼做,還解釋瞭為什麼會痛,以及手法是如何通過調整骨骼、緩解肌肉壓迫來達到治療效果的。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幾個關鍵穴位的講解,以及如何運用幾種特定的手法來刺激這些穴位。我按照書裏的指導,小心翼翼地嘗試瞭幾次,雖然過程有些生疏,但每次做完都能感覺到腰部和腿部的僵硬感有所緩解,疼痛也有減輕。更讓我驚喜的是,我發現通過書裏介紹的一些日常鍛煉動作,我的腰部力量也在慢慢恢復。這讓我對中醫正骨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自己的康復充滿信心。這本書不僅僅是醫學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位耐心細緻的老師,一步步地引導我走嚮健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