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作者經驗豐富:講授社會學入門三十多年
2、作品受眾廣泛:美國一百多所大學采用
3、內容可讀性強:學生視角,故事串聯,簡明易懂
4、顛覆傳統做法:人們通常都會認為“教科書不算真正的書”,作者受此激勵撰寫瞭這本“像真正的書的教科書”
內容簡介
《歡迎光臨社會學(第11版)》從建構論視角齣發,探討瞭社會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普通人又是如何感受的。全書通過引入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事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後生動地剖析瞭隱藏在他們習以為常的個人生活經曆背後那些不易被察覺的宏大架構,教會學生怎樣透過錶象看到“熟悉事物中的不熟悉”,看清自身在建構、規劃、維持和再建社會的過程中可以發揮的作用,懂得“社會”並非外在於他們而存在,而是人類的創造物,它既可以在我們的手上得到延續,同樣也可以通過我們的雙手作齣改變,創建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
作者簡介
(美)戴維·紐曼(David Newman,1958— ),美國德堡大學社會學係Lester Martin Jones 社會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社會、偏常、傢庭、社會心理學等。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個體與社會??
第一章?如何用一雙慧眼去看熟悉的世界??
第二章?如何從社會學視角去進行觀察和思考??
第二部分?自我和社會是如何建構而成的???
第三章?現實是如何建構而成的:知識的社會建構??
第四章?社會秩序是如何建構而成的:文化與曆史??
第五章?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是如何建構而成的:社會化??
第六章?如何強化我們的(社會)認同:自我的展演??
第七章?社會關係是如何建構而成的:親密關係與傢庭??
第八章?差異是如何建構而成的:社會偏常??
第三部分?社會結構、社會製度與日常生活??
第九章?社會的結構是什麼:組織、社會製度與全球化??
第十章?社會階層化是如何建構而成的:社會階級與不平等??
第十一章?不平等是如何建構而成的:種族與民族??
第十二章?不平等是如何建構而成的:性與性彆??
第十三章?人口統計動力學是什麼:人口發展趨勢??
第十四章?變革是如何建構而成的:重構社會??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歡迎光臨社會學(第11版)》:
雖然“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是美國價值觀的核心,但是媒體操縱信息不僅一直被容忍,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得到鼓勵。就拿2001年“9 ·11”恐怖襲擊之後有關在伊拉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的報道來說。在戰爭的初期階段,新聞報道看上去相對開放。五角大樓允許數百名隨軍記者與戰鬥部隊同行,從前方戰綫發迴他們所寫的故事。根據一項研究,在戰爭的前三天中,他們的報道中有61%是即時的和未加編輯的(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2005)。通過許可記者進行這種獨有的戰地報道,五角大樓官員希望這些記者可以將美國士兵的“英雄之舉和艱苦辛勞”傳給全世界觀眾,並在這一過程iIJ質疑伊拉剋的宣傳(Getlin & Wilkinson,2003)。
但即使這樣,一些媒體批評人士仍然擔心,記者們會成為軍隊的宣傳工具,尤其是考慮到他們經常與同行的士兵接觸密切。五角大樓要求隨軍記者簽署閤同,規定軍方擁有對他們報道故事內容的控製權(Jamail,2007)。
……
前言/序言
前?言
今天是1994年鞦季學期的第一天,我剛剛最終校訂完本書的第一版,它將會在來年1月齣版。我這時的內心要多興奮有多興奮,就像我剛剛寫完一本可以代代流傳的不朽之作。我當時的那種興奮勁兒,甚至把我的兩個兒子都嚇瞭一跳(盡管不像我們一起去看職業麯棍球比賽時我突然從座上躍起一把抓住疾飛而來的圓球時那般讓他們吃驚)。我走進教室,這學期我開瞭一門“當代社會”的課,心裏熱切地期望能給第一次接觸社會學課程的學生,傳授一些關於社會學的東西。
那天在對那門新課的介紹及評述中,我提到我剛剛寫完一本社會學方麵的書。學生們的眼睛裏透齣幾分驚慌,神情裏既有些好奇,又有些敬畏,可以說是一種奇妙的組閤,不過當我告訴他們我不會要求他們這個學期去讀這本書後,他們的神情恢復瞭正常。我告訴他們,寫這樣一本入門書,為我準備開這門課起到瞭很大的幫助作用,我很期待能在書中將自己這麼多年來學到的一些知識傳授給他們。
第二天下課後,一個看上去非常聰明、渾身洋溢著青春氣息的18歲學生走上前來。接下來我們兩個人之間進行的談話,在我心中深深地留下瞭一個令人慚愧的印象,甚至是在20年後迴想起來,還是那麼讓我記憶猶新。
學生:嗨……紐老師,昨晚我給傢裏打電話,告訴他們我在大學第一天過得怎樣。我覺得他們比我還要緊張。你知道,做父母的總是會那樣。
我:是的,我明白你的意思。你知道,我自己就是一位父親。
學生:是這樣。我告訴他們我選瞭什麼課、教課的老師怎樣和彆的一些事情。我對他們講瞭你這門課,我覺得這門課相當酷。我還告訴他們你寫瞭一本書。我認為這一點會打動他們,讓他們覺得他們掏的錢沒有白花,我可以在這裏學到好多東西。
我:謝謝。
學生:他們問我那本書寫瞭些什麼[他不好意思地笑瞭],我告訴他們我真的不知道,但我會問清楚的。所以我找你就是想知道你那本書寫的是什麼。
我:嗯,很高興你來問我這個問題。怎麼說呢,這是一本社會學入門教科書,通過引入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和現象,來幫助我們理解一些重要的社會學理論和觀點。我的想法是——
學生:[他的眼睛在聽我講述時原本略顯呆滯與無聊,突然來瞭精神]等等,你說這是本教科書?
我:怎麼瞭,確實是本教科書。你看,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全麵、有用地嚮讀者介紹社會學視角。我想要錶達——
學生:[這會兒顯得相當尷尬]哦……紐老師,真抱歉,是我誤會瞭。我還以為你寫瞭一本真正的書。
真正的書(real book)。真正的書。真正的書。這幾個字,就像響個不停的教堂鍾聲,在我的腦海裏不住迴響。起初我想將其視作不經世事的童言,不去想它。可我還是忍不住會去想,而且越想越不對勁:我開始看清楚一句無心之語反映齣的問題。教科書算不上真正的書,這種看法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說是再常見不過。
幾年前,我聽到一則廣播廣告,呼籲聽眾為當地紅十字會捐書。廣播員請求聽眾捐齣他們手上任何未使用的或不需要的書,隻要它們不是教科書就行。沒錯,他就是那麼說的。一本撕裂的《戴帽子的貓》的復印本要嗎?很好,他們要。一本油跡斑斑的1976年款福特平托車的使用手冊要嗎?當然要瞭,而且很高興能擁有它。教科書要嗎?不要!白送都不要!
遺憾的是,類似這樣的看法並非空穴來風。教科書始終遊離於文學世界邊緣,介於受人敬重的具有原創性或開拓性的學術專著與醜角浪漫小說之間。傳統上,人們對它的看法一點都不讓人興奮:又厚,又重,又貴,學期一結束就會被毫不可惜地5元一本賣給“收舊書的”。
從最早的第1版一直到現在的第11版,我的目標始終都是:寫齣一本讀起來像真正的書的教科書。在前十版中,我試著同時既能把握住社會學這門學科的本質及洞見,又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從這些年來看過和用過這本書的書評人和師生的迴應來看,我想我一直做得相當成功。雖然沒有好萊塢電影工作室錶示有興趣把這本書拍成電影(!),但是,人們確實看上去比較喜歡本書輕鬆的文字敘事風格,欣賞本書用一緻的主題將全書章節聯係到一起的做法。許多用過本書的教師都評論說:這本書可以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社會學視角中那些獨特而有用的部分。既然這樣,就請好好讀一讀吧!
第11版的特色
對我的兩個兒子來說,他們認為我不斷修訂舊版齣新版,足以錶明我的能力不足:我沒有辦法一次就把事情講清楚。我的小兒子還在念中學時,有一次放學迴傢他曾問我:“為什麼你總是一個勁地寫同一本書?我的英語老師讓我重寫一篇《殺死一隻知更鳥》的報告,因為我答錯瞭一些問題。你是不是也是這樣,爸爸?是不是你書裏齣瞭太多錯,你的齣版商纔一再讓你寫同一本書?”我告訴他事情不是他想的這樣,而且他要是不停地問這個問題的話,我就會讓他把整本書從頭到尾讀上一遍。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再提齣先前的問題,但我明顯可以感覺到,時至今日,他都不相信我的書裏有什麼有用的東西。
拋開我的小兒子的擔憂不談,社會學教科書確實經常需要定期修改。沒有一本書能在從不改動、始終保持特定風格和內容的情況下,具有持久存在的價值。我始終都在提醒自己,睜大眼睛,竪起耳朵,不斷地找尋一些新的例子或是當前的熱門話題,將其納入本書。我的辦公室裏堆滿瞭成箱的書籍、剪報、復印的期刊文章、便條紙,以及餐巾紙碎片,那上麵有我吃早飯時聽到或看到一些有趣事情時的零散想法。我一直記得在早上3:00給自己發上一封郵件,以免忘記在酣眠與清醒之間的朦朧狀態下閃現腦海的好點子。
這些年我學到瞭一件事,那就是:修訂一本書時,比起刪減舊內容,添加新材料總是要更容易些。但是,隻是簡單地東添一點西加一點,隻會讓書本變得更加厚而不當。所以我會盡最大可能簡化本書,讓其變得更加條理清晰。在一些恰切的地方,我已用新材料替換瞭過時的材料,更新瞭所有的統計信息,壓縮或更改瞭部分章節,並移動瞭部分內容的先後次序。
下麵是我在第11版中作齣的一些具體變化,為的是讓新版變得更有特色。
更新事例和統計信息
就像在前十版中一樣,我在每一章都穿插瞭許多逸聞趣事、個人觀察和對當代事件的描述,作為我想闡明的社會學要點的例證。書中不少例子都是來自當今的頭條新聞,另有一些例子則來自我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真實事件(它們同樣有可能在你的生活中發生)。
寫一本介紹社會學學科的入門書,不可能不提及並闡釋那些改變許多人生命的事件,如戰爭、自然災害、校園槍擊事件、政治大變局、法庭裁決、經濟崩潰、唐納德·特朗普的最新越軌之舉,類似這樣的事件我們每天都能聽到。所以在本書中,我會針對一些廣為人知的當代事件和趨勢,既包括大型的,也包括小型的,努力提供一些精彩而深刻的社會學洞見。在這一過程中,我打算以一種我希望你會熟悉並能在你日後生活中熟練掌握的方式,帶領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中,看齣社會學的普遍性和適用性(進而在你心中産生共鳴)。
就像你通讀本書後將會看到的,在沒有將更大的社會和曆史現象考慮在內的情況下,想要看清楚弄明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是不可能的。許多方麵近來的發展已經並將持續對社會學思考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産生巨大的影響:當前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仍揮之不去,警察與手無寸鐵的有色族群成員之間爆發的一連串緻命衝突,同性婚姻的閤法化,通信技術引人注目的增長,尤其是社交網站的快速發展。當經濟衰落(或好轉),從大亨到失業福利金領取者,每個人都會在其日常事務中感受到某些變化。我在撰寫本書第11版時,遇到瞭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及時跟上關於失業、招聘趨勢、房屋止贖(home foreclosures,房屋沒收拍賣)、消費模式等方麵的最新信息。同樣,每一個新齣現的與種族或民族相關的暴力事件,無論是齣自執法者之手,還是齣自仇恨團體,或是齣自獨自行動的襲擊者之手,都會改變我們這個國傢種族關係的發展軌跡。重大政治事件(像最高法院的裁決)也會改變我們對日常生活中最根深蒂固的部分所知道的和我們視為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的看法,比如誰能嫁給誰。若不承認在綫社交網絡在塑造我們的學習方式、與他人的關係、直至定義我們自身方麵扮演著強有力的角色,我們又如何能夠從社會學視角去分析日常生活?因此,你將會在本書中看到,我提到瞭這些及其他許多發展,用來說明私人生活與宏大曆史事件之間的聯係。
我還想提醒你留意這樣一個事實:貫串全書諸多社會學理論和概念的擴展例子,關注的是健康、疾病和醫療。我這樣做有兩個原因。第一,無論我們是誰,也無論我們來自哪裏,我們所有人都必須不時地應對健康問題。我們自己的身心健康,可能是我們的生活中最具個人性和與我們自身最直接息息相關的事情。與此同時,每當我們尋醫問藥,無論是在醫務室、當地藥店或醫院,或是試圖弄明白如何為其付費,我們都會進入一個巨大的醫療保健體係,這一體係有時會讓人覺得極其官僚和沒有人情味。隨著醫療費用持續上漲,我們的醫療體係也齣現瞭許多改變——既有理論建議上的也有實際付諸實施的——這些改變將會主導經濟預測,占據報紙頭條,影響到未來幾年采取什麼樣的立法行動。第二,現在參加醫學院入學考試的學生,必須選修一門社會學課程。所以這些與醫療衛生相關的例子,將會為這樣的學生提供與他們的需求直接相關的應用和例證,希望有助於他們將來成為更好的醫生。
我也試著盡可能地提供最新的統計信息。我更新瞭所有的圖注,並在此過程中將其中一些統計錶變為更具可讀性的圖錶,以便使得讀者朋友能對這些趨勢和關係更加一目瞭然。
我在前十版中提供瞭許多有深度的研究,這些研究或者是關注社會學研究中的某一專門領域,或者是關注一些議題,這些議題有助於闡明個體的日常生活體驗與其所處社會結構之間的微妙聯係。這些擴展討論將社會製度與個人經曆聯係到瞭一起,並在社會學傢采用什麼方法去收集信息進而得齣結論“我們的世界是如何運轉”上提供瞭一些洞見。
關於“社會的建築”(architecture of society)的一點說明
我在本書副標題中采用瞭“建築”這一意象,意在揭示本書的核心主題之一:社會是人類建構的。社會不是“外在於”某個地方,等著我們去對其進行觀察和考察。它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裏。無論何時我們遵守它的規則或是打破它的規則,進入它賦予我們的角色或是隱去它賦予我們的角色、努力改變某些事情或是繼續維持現狀,我們都是在往我們的社會(這座建築)的結構框架上添加另一根釘子或另一塊木闆。簡而言之,就像我們身邊的建築一樣,離開人們的行動,社會也就無法存在。
不過,與此同時,我們創立的這一結構,看上去卻又像是獨立於我們而存在。我們通常都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思考我們生活、工作和遊戲其中的建築。我們認為它們是成品,而不是仍在創造過程中的半成品。隻有當其中某些地方齣瞭問題,如水管跑水或牆皮脫落,我們纔會意識到,是人們創造瞭這些結構,必須解決問題的也是人們。當建築物失去其效用或是對居住其中的居民來說産生威脅,人們必須對其進行修葺翻新,或者在必要的情況下,將其拆掉重建。
同樣,社會是如此巨大並已存在如此之久,看上去就像它有自己獨自的根基,高居於在其中辛勤勞作的個體之上。但在這裏,當有什麼地方齣現不對勁的情況,比如廣泛存在的歧視、環境惡化、大多數人陷入貧睏、看不起病、犯罪率飆升,人們同樣必須做點什麼。
所以,人類生活中最讓人著迷的悖論就是:我們建構瞭社會,但卻又集體“忘記”是我們建構的它,並安然地生活在其龐大而有影響力的結構中。但是,我們並非注定就要被睏死在社會(的諸多結構)中,因為人類是其自身社會現實的建築師。在整本書中,我將會仔細考察個體在規劃、維持、修復社會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最後一點想法
在我迄今30載的執教(講授社會學)生涯中,我一直麵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如何纔能盡可能地讓我的學生看到他們的個體成長經曆與書中所講內容有關聯,充分看清個體與社會之間的聯係。社會學的真正價值在於,它有獨特的能力,可以揭示我們生活中最私密的部分,如我們的性格、經曆、行為和思想,與我們置身其中的文化、群體、組織和社會製度之間的雙嚮聯結。本書采用“日常生活”方法,使用瞭來自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和個人觀察,作為一種工具,用來幫助讀者朋友理解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我的目的是讓熟悉的事物變得不熟悉,進而幫助你批判思考你自己生活中那些司空見慣、毫不起眼的事物。隻有當你退後一步,檢視你的個人經曆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層麵,你纔會看到,這裏麵有一個內在的、有時無法識彆的組織,而這些組織係統實際上是可以預測的。與此同時,你也會發現:社會的結構要大於個體的經曆和心理的總和。
我堅信,這趟知識旅行會引你深思,並會讓你愉悅其中。讀一本教科書並不一定就是無聊的,或者更糟,是痛苦的,就像拉人去看牙醫一樣(這裏隻是打個比方,就我個人而言,我對牙醫並沒有偏見)。我相信,作為老師,我的責任之一就是,要為我的學生提供一個既具挑戰性但又舒適的課堂學習氛圍。我也會試著在本書中做到這一點。你的老師選擇瞭這本書,不是因為它能使他或她的教學工作變得更容易,而是因為他或她想要你明白,社會學如何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哪怕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私人經曆,也與我們常掛嘴邊的“社會”這一事物有莫大關係。我希望你能逐漸明瞭這一重要信息,我也希望你喜歡閱讀這本書,就像我喜歡寫作它一樣。
祝你能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
歡迎光臨社會學(第11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