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的自然与道德:尼采《善恶的彼岸》讲疏

哲人的自然与道德:尼采《善恶的彼岸》讲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特劳斯 著,布里茨 编,曹聪 译
图书标签:
  • 尼采
  • 善恶的彼岸
  • 哲学
  • 道德
  • 自然主义
  • 伦理学
  • 西方哲学
  • 德国哲学
  • 思想史
  • 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545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89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205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尼采似乎是标签zui多的哲学家:生机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启蒙主义者、反形而上学主义者、虚无主义者、古典主义者、敌基督论者、法西斯主义者……问题在于,形形色色的标签到底有助于我们理解尼采,还是阻碍了我们触及尼采这一“自由精神”?如果有人想从尼采那里学到点什么东西的话,zui为稳妥而谦逊的做法,就是踏踏实实地阅读尼采。

尼采的《善恶的彼岸》一书有个副标题:“未来哲学的序曲”。我们知道,尼采一生都致力于一种“未来哲学”,而《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则是这一努力的思想结晶——可同样众所周知的是,此书又十分难懂。为了进入尼采的思想宫殿,从“序曲”着手zui为稳妥。

在1971年至1972年,施特劳斯在美国圣约翰学院开设了一期尼采研讨班,专门讨论《善恶的彼岸》。在这次讲课中,施特劳斯将尼采视为一位严谨而有深度的写作者,并力图像尼采本人一样来理解尼采。通过对文本进行字里行间地推敲,施特劳斯直击尼采思想的核心:对哲人的捍卫,或者说,对哲学生活——这一zui卓越的生活方式——的捍卫。

对《善恶的彼岸》的详细解读,理解尼采著作中的隐微言辞。

本书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施特劳斯的课堂氛围,让中国读者有机会近距离聆听这位政治哲人的课堂教诲。

内容简介

《哲人的自然与道德》是施特劳斯在1971至1972年“尼采《善恶的彼岸》”研讨班的讲稿汉译。全书共分为十四讲,以逐段解读的方式,集中探讨了《善恶的彼岸》一书的谋篇布局、与其他作品的关联以及关键的哲学概念等,为读者揭示出了尼采对哲学与政治、哲学与宗教、哲学的未来等重大问题深刻洞见。
本书除了讲稿的译文外,还辑入了英文编者说明,以及中译者撰写的长篇导言,有助于读者理解整个课程之精要。

作者简介

作者 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20世纪著名政治哲学家,对当代政治、思想领域均有重大影响。代表作有《自然权利与历史》《迫害与写作艺术》《论僭政》《什么是政治哲学》《城邦与人》等。

编者 布里茨(Mark Blitz),克莱蒙-麦肯纳学院的政治哲学费彻·琼斯教授。著有《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与政治哲学的可能》(1981),《柏拉图的政治哲学》(2010),以及论文《尼采与政治哲学:政治学的问题》,《海德格尔的尼采(I)》,《海德格尔的尼采(II)》,《施特劳斯的法、政府行为与施特劳斯学派》,《施特劳斯对现代性的理解》等。

译者 曹聪,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就职于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译著有:《古代悲剧与现代科学的起源》(合译)、《惧怕差异》、《哲学的自传》(合译)、《政治哲学的悖论》(合译)、《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合译)、《灵魂的转向》。另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施特劳斯讲学录整理规划/1
中译本说明(曹聪)/1

哲人的自然与道德
——尼采《善恶的彼岸》讲疏
英文编者导言/25
第一讲/37
第二讲/60
第三讲/85
第四讲/107
第五讲/129
第六讲/152
第七讲/176
第八讲/199
第九讲/222
第十讲/237
第十一讲/262
第十二讲/272
第十三讲/293
第十四讲/294

精彩书摘

学生[读文本]:
谁若和我一样,带着某种谜一般的渴望长期来致力于对悲观主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想让它从本世纪里它借以展现自己的那种半基督教、半德意志的狭隘和幼稚中,也就是从叔本华哲学中解脱出来;谁若真以亚洲的和超越亚洲的眼光,洞晓和明察所有可能的思维方式中最否定世界的那一种——谁若置身于善恶的彼岸,而不是和佛陀与叔本华一样,囿于道德的魔力与幻想——谁便可能因此大开眼界,看到了完全颠倒过来的理想,虽然这并非他的初衷(格言56)

施特劳斯:或许。

[163]学生[读文本]:
谁便可能因此大开眼界,看到了完全颠倒过来的理想,虽然这或许并非他的初衷:这理想属于最放纵、最鲜活、最肯定世界的人们,他们不仅接受了过往和当下的事物,学会了与之相处,而且还希望再次拥有那些事物,如同它们曾经和现在的那样,直至永远,永不满足大叫“从头再来”,不单单对自己,也对整出戏,整场演出,不单单对一出戏,其实也是对那个恰恰需要这出戏的人——使这出戏变得必要的人:因为他不断地需要自己——使自己变得必要——;怎么?这不就是——circulus vitiosus deus?(格言56)
施特劳斯:Circulus vitiosus的意思是恶性循环。现在,尼采在这里暗指他的永恒复返学说,他没有展开这个学说——一切复归。接着他反对自己说,这难道不是个恶性循环吗,恶性的意思是,它试图修复上帝。但是,你们明白,这是对尼采那种奇怪的、非有神论宗教的其他涉及之一。

[最新誊写的内容开始]
……好吧。文本。尼采当然不是指为了虚无牺牲上帝,因为尼采的目的是把上帝之死的致命真理转化为一个带来生机的真理。或者说,更宁愿在致命真理的最深处发现它的对立面。尼采从悲观主义者开始——正如你们在教科书上看到,他起初是一个叔本华主义者,而叔本华是悲观主义之父。叔本华杜撰“悲观主义”一词,它的原初含义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你们今天用悲观主义理解或思考越南发生的错事,或之类的东西,或第二阶段;这就是今天所谓的悲观主义。它的意思是,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坏的世界。它与古老的学说相悖,它的敌人们称这种古老学说为“乐观主义”,意思是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现在,尼采开启这一切,他还称这种悲观主义为“尘世否定”,尘世否定(world denying)和上帝否定(god denying)之间有某种复杂关联,我们在这里无法深入讨论。但尼采说,他试图彻底思考这个问题,并让它脱离其狭隘,部分基督教的,部分德国的。这种狭隘根本上是说教的,它意味着以我们称这个世界不够道德为立足点,来否定这个世界。有很多理由能让我们在那个基础上否定这个时间,但是尼采认为这些理由都不够好。

因此,超越善恶。用某种难以理解的欲望思考,正如他所称的那样,长期推动他思考最否定尘世的观点的可能性。换言之,一个比起叔本华、甚至佛陀都更否定尘世的观点。这样一来,他的眼界向相反的理想打开,向一种不否定尘世的理想打开,向一种不对尘世说“不”的理想打开,而是对尘世说“是”的理想,这正是永恒复返的学说。这种新理想,这种尼采理解的肯定尘世的理想,是一种属于未来宗教的理想。

好吧,我们无论如何也读不完这一段了。我认为它很奇怪。正如在格言37,结束于一个问句,一个问号。尼采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为什么转向永恒复返并向一切现存或曾经存在的东西说“是”,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你们觉得可以,我们下次将讨论这个问题。

我可否建议,我们下次课讨论本卷的剩余部分?我们不必在课上读完接下来的格言,你们可以在家里阅读,这些格言是对宗教的总体评价。我们还会试着讨论卷四中寓意最深的格言。首先,这些格言让人想起拉罗什富科的《马克思主义与反思》。我指的是,这里出现的主题,以他最容易接近的那些开始——我知道,你们够忙的,不过如果你们至少读一下第四章会非常好[磁带中断]。

我们下次先对格言56做些正式的评论。
哲人的自然与道德:尼采《善恶的彼岸》讲疏 引言 弗里德里希·尼采,这位十九世纪末的德国哲学家,以其颠覆性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在西方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善恶的彼岸》作为其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以其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无情解剖和对“权力意志”的深刻阐述,引发了无数的讨论与争议。本书,《哲人的自然与道德:尼采《善恶的彼岸》讲疏》,旨在深入剖析这部哲学巨著的核心思想,带领读者穿越尼采那充满挑战与启示的论述,理解其对“善”与“恶”二元对立的超越,以及在“权力意志”的驱动下,哲人如何重新审视自然与道德的深层联系。 一、 “善恶的彼岸”:传统道德的颠覆与重估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首先对西方哲学和道德传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解剖”。他认为,自苏格拉底以来,西方哲学一直被“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所笼罩,这种对立并非源于对事物本身的客观认知,而是源于一种特殊的、病态的心理倾向。他将这种道德观追溯到一种“奴隶道德”,在这种道德中,弱者、受压迫者将他们自身的弱点和憎恨投射到强者身上,将强者的特质贬低为“恶”,而将自身的苦难和压抑提升为“善”。 本书将详细阐述尼采对传统道德根源的质疑。我们将看到,尼采如何剥离那些被奉为圭臬的道德原则,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心理。他并非简单地否定道德,而是呼唤一种“价值重估”,一种超越基督教道德和启蒙理性所构建的“善恶”框架的全新视角。他认为,真正的哲人,应该能够站在“善恶的彼岸”,以一种更为宏大、更为贴近生命本身的视角来审视和评价一切。 二、 权力意志: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 “权力意志”(Wille zur Macht)是尼采哲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也是理解《善恶的彼岸》的关键。尼采认为,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不是生存,也不是享乐,而是“权力意志”,即一种不断扩张、超越、克服自身、实现力量增长的内在冲动。这种权力意志贯穿于自然的每一个角落,从最微小的生命体到最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受到它的支配。 本书将深入探讨权力意志在《善恶的彼岸》中的体现。我们将看到,尼采如何将权力意志视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律令,它驱动着艺术家创造,驱动着哲学家思考,驱动着政治家扩张,甚至驱动着一个人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弱点。他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往往压抑和扭曲了这种生命最自然的冲动,导致了个体的衰弱和文化的退化。因此,理解权力意志,是理解尼采如何挑战传统道德、呼唤新的生命形态的基础。 三、 哲人的自然观:生命即力量,力量即生命 与传统的哲学不同,尼采的自然观并非是对一种静态、客观存在的描述,而是对一种动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的感知。他认为,自然本身就是权力意志的体现,是不断变化、不断生成、不断消亡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也没有绝对的善恶。 本书将详细梳理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展现的自然观。我们将看到,尼采如何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阐释生命的本能、本能的扩张以及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他强调,哲人应该像自然一样,拥抱生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拒绝被僵化的概念和道德所束缚。他的自然观,是生命主义哲学的核心,也是他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有力挑战。 四、 道德的重塑:从“善恶”到“强弱”的转变 在彻底解构了传统道德的根基之后,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提出了对道德的重塑。他认为,真正的道德,不应该是压抑生命的道德,而是肯定生命的道德。这种道德,应该建立在对生命力量的尊重和肯定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对生命弱点的同情和弥补之上。 本书将着重解析尼采关于道德重塑的思想。我们将看到,他如何从“奴隶道德”的“善恶”二元论,转向一种基于“强弱”的评价体系。这里的“强”并非指物质上的暴力或欺凌,而是指精神上的独立、创造、克服以及对生命本身的肯定和热爱。“弱”则代表着被动、恐惧、憎恨以及对生命活力的压抑。尼采呼唤的是一种“贵族道德”,一种能够产生伟大个体、孕育伟大文化的道德。 五、 哲人的养成:超越自我,实现“超人”的萌芽 《善恶的彼岸》并非仅仅是对思想的探讨,更是对哲人自身修养的呼唤。尼采认为,要达到“善恶的彼岸”,哲人必须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超越。这种超越,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摒弃,是对自身弱点和惰性的克服,更是对生命力量的彻底肯定。 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尼采笔下的哲人形象。我们将看到,哲人是如何通过对自身和世界的深刻反思,认识到权力意志的驱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这为尼采后来提出的“超人”(Übermensch)概念埋下了伏笔。超人,便是能够彻底摆脱传统道德束缚,按照自身生命意志去创造和生活,实现个体价值最大化的人。 六、 《善恶的彼岸》中的语言与风格 尼采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充满隐喻、警句和挑战性的论断。《善恶的彼岸》尤其如此,其深刻的思想往往包裹在精炼而富有力量的文字之中。 本书在解读尼采思想的同时,也会关注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我们将尝试理解尼采为何采用如此激进和诗意的表达方式,以及这些表达方式如何增强其思想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通过对尼采语言的体察,读者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其思想的生命力和原创性。 结语 《哲人的自然与道德:尼采《善恶的彼岸》讲疏》不仅仅是对一本哲学著作的解读,更是一次思想的探险。它邀请读者与尼采一同,踏上“善恶的彼岸”,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德观念,理解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并思考个体在自然与道德交织的洪流中,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并实现生命价值的超越。本书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读者拨开尼采思想的迷雾,领略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生命,看待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读此书时,我曾感到一丝眩晕。作者的表达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和反讽的韵味。他似乎总能用最简洁的句子,击中问题的最复杂层面。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深刻的智性搏击。每一次深入下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新的挑战。它没有给人提供廉价的安慰,反而要求读者直面存在的根本困境。但正是这种毫不留情的鞭策,让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价值。它不是为了迎合读者,而是为了提升读者,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之作。

评分

我很少对一本书产生这种强烈的“共鸣感”,但这次体验非常独特。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叙事,更像是一张精密的思维网络。你似乎可以在任何一个章节开始阅读,都能迅速找到切入点,但随后你会发现自己被卷入一个庞大的思想漩涡,难以自拔。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那些形而上的探讨,他总能找到最贴切的、甚至是带着某种诗意的语言去描绘,避免了纯粹思辨的冰冷感。读完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书桌前踱步良久,消化那些冲击力极强的观点。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浏览”的书籍,它要求你投入时间,用你全部的理性与感性去与之抗衡,但最终的回报是丰厚的,它重塑了我对某些既定概念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它并非那种能让人轻松“获取知识”的读物。作者对语境的把握极为精准,他似乎总能预判到读者可能产生的疑惑,并在不经意间给出深刻的回应。我最欣赏的是,他似乎刻意避免了“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更专注于展示思考的过程和路径。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发现的乐趣”,每翻过一页,都像是自己完成了一次智力上的攀登。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得令人发指,但又处处流露出一种对人类境遇的深刻关怀。对于任何一个长期关注思想史或哲学思辨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像是一次必要的“洗礼”,它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你自以为已经掌握的东西。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重量感。然而,内容上更令人震撼。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晦涩的概念,拉回到我们日常的经验之中。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更像是同行路上的伙伴,一起探讨着脚下的路途。我特别喜欢他对历史脉络的梳理,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细微观察,使得整个思想的演变过程清晰可见,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人感觉到自己是这场思想接力赛中的一员,而不是旁观者。

评分

这本新近入手的读物,虽然厚重,却让人爱不释手。它不像那种直白的哲学教科书,枯燥地罗列概念,而是更像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对复杂思想的梳理清晰有力,但又不失文采。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开阔的高地上,俯瞰着那些盘根错节的伦理迷宫,那些曾经困扰我的思想难题,似乎都在作者的引导下迎刃而解。尤其欣赏作者在解析过程中,那种兼具深度与广度的视野,他不仅仅是在阐释经典,更是在激活它,让那些沉睡已久的思辨重新焕发出锋芒。我喜欢他那种不拘一格的论述方式,有时如利刃般直指核心,有时又如涓涓细流般渗透人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引领,去思考那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评分

施特劳斯的书还是值得看的

评分

不想辜负生命,需要尼采来拯救

评分

《哲人的自然与道德》是施特劳斯在1971至1972年“尼采《善恶的彼岸》”研讨班的讲稿汉译。全书共分为十四讲,以逐段解读的方式,集中探讨了《善恶的彼岸》一书的谋篇布局、与其他作品的关联以及关键的哲学概念等,为读者揭示出了尼采对哲学与政治、哲学与@、哲学的未来等重大问题深刻洞见。

评分

施特劳斯学派的经典剖析,学习学习。

评分

施特劳斯的书还是值得看的

评分

评分

刚收货,看起来还不错,还未试,以后再做评价

评分

《哲人的自然与道德》是施特劳斯在1971至1972年“尼采《善恶的彼岸》”研讨班的讲稿汉译。全书共分为十四讲,以逐段解读的方式,集中探讨了《善恶的彼岸》一书的谋篇布局、与其他作品的关联以及关键的哲学概念等,为读者揭示出了尼采对哲学与政治、哲学与@、哲学的未来等重大问题深刻洞见。本书除了讲稿的译文外,还辑入了英文编者说明,以及中译者撰写的长篇导言,有助于读者理解整个课程之精要。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