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精)

古琴(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典] 林西莉 著
图书标签:
  • 古琴
  • 乐器
  • 传统文化
  • 音乐
  • 艺术
  • 文化
  • 精装
  • 乐谱
  • 中国传统乐器
  • 琴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2732
商品编码:12150772087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瑞典)林西莉 著作 许岚//熊彪 译者 定  价:188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页  数:253 装  帧:精装 ISBN:9787101122732
部:另一个世界
莫斯科的一个晚上
关于乐器的名称
北京
北京古琴研究会
古琴课、动物以及人的命运
第二部:乐器
琴体
龙、凤、雁
漆与断纹
张建华的古琴作坊
琴弦和调音
铭文
春雷和秋笛
九霄环佩
各种琴式
第三部:远古及传说
古琴和远古时代传说中的皇帝
古琴神奇的起源和魅力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古琴的故事,是一个瑞典汉学家学习古琴的传奇经历和体会,其中不仅有对古琴本身的描写,还有关于古琴对古代文人生活的意义,关于古琴与人的命运、与音乐、诗歌的关联。全书分为五章,靠前章《另一个世界》记叙了作者在北京古琴研究会跟随古琴师王迪学习的经历,以及与许多古琴大师的交往;第二章《乐器》则从琴体、漆与断纹、古琴作坊、琴弦和调音、铭文、琴式等方面谈论古琴本身;第三章《远古及传说》是通过历史故事讲述古琴的文化传承;第四章《桃源梦》集中谈论古琴与古代文人的关系,很后一章是《琴谱和弹奏技巧》。由于作者是外国人,从小学习欧洲古老的鲁特琴,而她在中国学习古琴的1961-1962年,是一个特殊年代,她有幸遇到管平湖、査阜西、溥雪斋这样的品质大师,所以她的这部作品就有一种生动的感性,一种特别的味道,同时有着专业的根基。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古琴艺术著作。 (瑞典)林西莉 著作 许岚//熊彪 译者 林西莉,瑞典文的名字是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教授,作家和摄影家,汉学家。1961年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此后曾数十次到中国访问。1971年起在瑞典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现专心研究中国文化。出版有关中国的著作多部。2006年出版《古琴》,是她的又一本耗费多年心血的精心之作。
古琴:寂静中流淌的千年之声 在喧嚣尘世的角落,有一件古老而神秘的乐器,它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回响,低语着文人雅士的心语,流淌着中国人深沉的审美情怀。这便是古琴,一种以其简约古朴的外形、深邃悠远的音色,以及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的中国传统乐器。 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比甲骨文的出现还要早。在漫长的岁月中,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文人阶层修身养性的重要载体,是承载哲学思想、寄托情感、传递精神的媒介。它“非丝非木,非金非石”,却能发出“金石丝竹”之音,其独特的魅力,在于它那“静”中求“动”,在极简的形制中蕴含无穷的变化。 形制之雅:简约而不简单 一张古琴,看似朴素,实则蕴含着精妙的设计与深厚的文化寓意。琴身通常为长条形,寓意着天地之广阔。面板多用桐木,取其“阳木之性,材轻而气少”,声音清澈而悠远;底板则多用杉木,取其“阴木之性,材重而气多”,声音沉厚而绵长。这种木材的选择,不仅关乎声音的传导,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琴面之上,有十二个琴徽,如同天上的星辰,指示着弹奏的音位。这些琴徽并非装饰,而是古琴演奏的关键,它们标记着音高和泛音的位置,引导着弹奏者在指尖流淌出美妙的旋律。琴身两侧的岳山和龙龈,以及琴头和琴尾,也都有着各自的名称和功能,每一个部件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声音的完美。 古琴的造型,仿佛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缩影——“大巧若拙”,在看似简单的结构中,隐藏着严谨的比例和巧妙的工艺。它不追求华丽的装饰,却在木材的纹理、漆面的光泽中散发出内敛而沉静的古典韵味。 音色之韵:静穆深沉,余音袅袅 古琴的音色,是其最令人着迷的特质之一。它不像二胡般婉转缠绵,也不似琵琶般清脆明快,而是以一种更为内敛、深沉、静穆的音韵,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古琴的音色,如同山间的清泉,涓涓流淌,涤荡心灵;又如同夜空的星光,寂静深邃,引人遐思。 古琴的发声方式主要有三种:散音、泛音和按音。 散音: 直接弹拨空弦,声音浑厚而响亮,是古琴最基础的音色。 泛音: 轻触弦上特定位置,发出的声音空灵而清澈,如同天籁之音,常用于营造空灵、缥缈的意境。 按音: 用手指按弦,产生丰富的变化,包括滑音、揉弦、绰音等。这些技巧的运用,赋予了古琴音乐极强的表现力,能够细腻地表达各种情感,或低沉哀伤,或激昂澎湃,或恬淡悠然。 古琴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经过了千年的沉淀,饱含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底蕴。它的声音,不只是单纯的音高和音色,更是一种情绪的传递,一种意境的营造,一种精神的对话。在古琴的低吟浅唱中,听者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 技法之妙:指法变化无穷 古琴的演奏技法,博大精深,变化无穷。它讲究“按、滑、揉、绰、点、划、抹、挑、勾、剔、打、拍”等十二大基本指法,以及更为复杂的复合指法。这些指法的运用,使得古琴的音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按弦: 不同的按弦深度和力度,能够产生不同的音量和音色。 滑音: 指法在弦上滑动,使得音高平滑过渡,增添了音乐的流动感和抒情性。 揉弦: 通过手指的细微颤动,使声音产生自然的波动,增添了音乐的生命力。 泛音: 巧妙运用泛音,能够营造出空灵、飘渺的意境,如同置身仙境。 古琴的演奏,不仅是手指的技巧,更是心境的表达。弹奏者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指尖,通过对音色、节奏、力度的微妙把握,将内心的感受倾泻而出。因此,古琴音乐常常被认为是“心灵的音乐”,是“弦上之诗”。 曲目之丰:山水情怀,人生百味 古琴流传下来的经典曲目,数量众多,风格多样,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各个方面。这些曲目,不仅是音乐的瑰宝,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流水》: 以其精妙的描绘和高超的技艺,展现了高山流水的壮丽景象,以及伯牙子期“知音”的千古佳话。 《广陵散》: 一首慷慨激昂、充满悲壮色彩的乐曲,诉说着嵇康的命运,以及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梅花三弄》: 以梅花为意象,描绘了梅花傲雪凌霜、高洁不屈的品格,寓意着高尚的情操。 《潇湘水云》: 表现了作者在忧患之中的思念和愁绪,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阳关三叠》: 一首送别的名曲,表达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深情祝福。 这些经典曲目,或描绘山川景物,或寄托人生情怀,或宣泄内心悲愤,或表达哲理思考,无不展现了古琴音乐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它们如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 文化之魂:文人精神的象征 自古以来,古琴就是文人阶层的标志性乐器。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被认为是文人必备的“四艺”。其中,琴位列首位,足见其在文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文人弹琴,并非为了炫耀技艺,而是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一种与自然对话的途径,一种与知己交流的媒介。 弹琴,能够平心静气,涤荡尘俗,使人达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境界。文人通过弹琴,寄托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抱负,体悟人生的哲理。一张古琴,不仅是他们的乐器,更是他们思想的载体,是他们精神的寄托。 在古代,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孔子、伯牙、嵇康、李白、苏轼等,都与古琴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的弹奏,不仅留下了动人的乐章,更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承至今:古韵新生 尽管时代变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古琴这件古老的乐器,依然在现代社会焕发着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和学习古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一处宁静的角落,感受古琴那份沉静而悠远的魅力。 从传统的音乐学院到遍布各地的琴社,从网络教学的普及到各类古琴展览的举办,古琴的传承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人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演奏方式和表现形式,让古琴音乐在新的时代里继续诉说着属于它的故事。 古琴,它不仅仅是一件乐器,它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态度。它以其悠远而深沉的音色,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必将继续触动着未来人们的心灵。在现代喧嚣的世界里,古琴宛如一股清流,静静地流淌,滋养着人们干涸的心灵,引导我们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体悟生命的真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年代。我拿到书的时候,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感觉就是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温润而厚实,触感极佳。随后的阅读体验更是超乎我的想象。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而“古琴”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我曾试图了解过一些关于古琴的知识,但总是觉得零散不成体系,直到遇到这本书。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清晰,从古琴的历史渊源讲起,娓娓道来,让我对这个乐器的诞生和发展有了全面的认识。作者在讲述历史的同时,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比如那些关于古代文人雅士与古琴的故事,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雅。而且,书中的图片和插画也极其精美,那些古籍中的描绘,或是对古琴实物的细致展现,都为我的阅读增添了许多视觉上的享受。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古琴制作工艺的介绍,每一个环节都描述得细致入微,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了解一件乐器的诞生有多么不易,蕴含着多少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琴的书,更是一扇让我窥探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奥秘的窗户,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惊喜和感悟。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在书店里闲逛,随手拿起这本书,被它“精”这个字所吸引。我觉得一本关于古琴的书,加上“精”字,想必内容一定是深入浅出的,能带给我一些与众不同的体验。翻开之后,我被作者的笔触所深深吸引。他用一种非常诗意化的语言,描绘了古琴的意境和精神。我不是专业的音乐人士,对古琴的了解也仅限于皮毛,但这本书却让我感受到了古琴的灵魂。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将古琴融入到了中国文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之中。我读到了关于古琴的传说,关于那些弹奏古琴的传奇人物的故事,甚至还读到了古琴所蕴含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古琴音色的描绘,他用词非常精准且富有画面感,仿佛真的能听到那清越、幽远、深沉的琴声在耳边回响。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古琴曲,并对曲子的意境进行了深度的解读,这让我对这些曲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我之前听古琴曲,只是觉得好听,现在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每一首曲子背后都有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音乐的意义,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选择这本书,是被它的“精”字所打动,带着一种“或许能有些深度”的期待。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古琴的知识与中国传统的美学、哲学以及历史的进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在讲解古琴的构造和演奏技巧的同时,却不落俗套,而是着重于阐释古琴所蕴含的深邃意境。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并非仅是关于一个乐器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散文诗。书中对于古琴与自然、古琴与人生、古琴与社会关系的探讨,都极富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与古琴艺术的联系的阐述,这让我对古琴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不再仅仅是发声的工具,更是心灵的寄托,是连接天地人三界的桥梁。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些弹奏古琴的古人,他们是如何在琴声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如何通过音乐来体悟人生的真谛。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共鸣和精神上的启迪,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古琴(精)》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我原本以为这可能是一本技术性的书籍,介绍古琴的构造、弹奏技巧之类的,但没想到它所探讨的远不止于此。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古琴置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乃至宇宙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读到了关于古琴在不同朝代的发展变迁,它如何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相互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代士人阶层中扮演的角色。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古琴的“道”与“器”相结合,既讲解了古琴的物理属性,也阐释了它所承载的精神哲学。他探讨了“和、静、正、雅”等古琴美学原则,并将其与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人生哲学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内容让我受益匪浅,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思想之门。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古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和谐、宁静、超然物外的追求。书中的一些论述非常深刻,需要反复品味,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领悟。这种能够引发思考、拓展视野的书,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溯源。我不是抱着“学习”的目的去读的,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和“感受”。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时而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娓娓道来;时而又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旅人,分享着他多年的游历和感悟。我被书中描述的那些关于古琴的古老传说所吸引,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仿佛让我穿越了时空的界限,看到了古代人们是如何将情感寄托于琴声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琴曲意境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用生硬的术语去分析,而是用非常文学化的语言,将曲子的情感、主题、演奏时的心境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读着这些解读,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高山流水”的巍峨,“阳关三叠”的离愁,以及“梅花三弄”的孤傲。这本书也让我体会到了古琴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修身养性、寄情抒怀的载体。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隐居山林、抚琴煮茶的文人雅士,他们借由琴声与自然对话,与内心交流。这种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