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尔回到十八世纪,与詹米重逢后回到拉里堡,两人未及重温田园生活,就被婚变和小伊恩的突然失踪带向未知的海外之旅。海豹岛的宝藏来自何处?带走小伊恩的神秘航船将驶向哪里?晕船的詹米与阿尔忒弥斯号能否经受住大西洋的狂风怒海?
《异乡人》系列从此开始全新的故事背景,开启一段诡秘莫测的海上传奇。身体、欲望、短剑、战斗、阴谋,时空交错出奇伟又令人心碎的命运。
戴安娜·加瓦尔东(Diana Gabaldon),美国作家,拥有动物学、海洋生物学和定量行为生态学三个学位,曾在大学教授科学计算,还是多本科技期刊的编辑和撰稿人。1988年,戴安娜·加瓦尔东为了“练习”而开始写小说,不料一写就写出了风靡全球的Outlander系列。她学识渊博,感情细腻,又具有大胆的想象力和幽默感,而这些特质正是Outlander魅力的来源。
鲜活的历史重现纸上,令人迷醉。——《纽约每日新闻》
加瓦尔东是一个天生的说书人……引人入胜!——《亚利桑那共和报》
完美……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运用和笔下的成人罗曼史,证实了加瓦尔东是一个卓越的作家。——《出版商周刊》
作者在巨幅的画布上描绘,故事充满浓烈的激情与大胆的情节。女主角克莱尔坚强、感性,是令人着迷的现代女性,但她坠落到了原始、简单的古代,真是个有趣的故事。宏大、美妙的冒险、爱情、性爱……完美穿越的阅读体验。——《旧金山纪事报》
Part 01 回归故里
Chapter 01 浪子回头 2
Chapter 02 宝藏 27
Chapter 03 爸爸 46
Chapter 04 逃离伊甸园 58
Chapter 05 巫术的实际应用 70
Chapter 06 有关莱里的事 81
Chapter 07 我见到一位律师 94
Chapter 08 失踪——风中的悲痛 122
Part 02 在海上
Chapter 09 我要出海了 138
Chapter 10 我们起航了 164
Chapter 11 月中人 195
Chapter 12 幻肢 207
Chapter 13 自然之力215
Chapter 14 威洛比先生的传奇故事 235
Chapter 15 海上风波 242
Chapter 16 鼠疫船 266
Chapter 17 恩典时刻 281
Chapter 18 看到陆地了! 290
Chapter 19 遇见牧师 299
Chapter 20 詹米起疑 332
Chapter 21 举行婚礼 343
Part 03 未知世界
Chapter 22 蝙蝠粪 370
Chapter 23 “鲁莽的海盗” 383
Chapter 24 以实玛利 403
Chapter 25 海龟汤 419
Chapter 26 应许之地 440
Chapter 27 红色的死亡假面 452
Part 03 未知世界
Chapter 28 秘密泄露 467
Chapter 29 宝石的气味 491
Chapter 30 鳄鱼之火 530
Chapter 31 阿班达威 567
Chapter 32 逃出生天 595
第1章 浪子回头
从阿布罗斯骑马到拉里堡需要四天时间,一路上几乎没有人说话。小伊恩和詹米两人都心事重重,想来是出于不同的原因。而我这一路则忙于种种揣测,关于新近发生的一切,以及即将发生的未来。
伊恩一定把见到我的事儿告诉了詹米的姐姐,詹妮。对于我的重新现身,她会怎么想?
詹妮·默里是我遇到过的唯一最接近于亲姐妹的人,也是我一辈子最亲密的女性朋友。机缘使然,十五年来我的大部分好友都是男性,医院没有别的女医生,而医生与护理人员之间有一条天然的鸿沟,使我无法与医院的其他女性建立起超越普通朋友的友情。至于弗兰克的社交圈中的女人,除了系里的秘书便只有教授夫人了……
而更重要的是,这世上唯有詹妮·弗雷泽会那样地去爱詹米,与我相比,她的爱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急于想再见到詹妮,同时又忍不住揣测不休,她会如何接受我逃亡法国而明显遗弃了他弟弟的假说?
狭窄的小道上,马儿不得不排成一列依次前行。詹米的栗色马收住步子,我的枣红马顺从地慢了下来,在他的驱策下转头走向一片被低垂的赤杨树枝遮蔽了一半的林中空地。
空地的边缘耸立着一道灰色的石崖,崖壁上布满了覆盖着苔藓地衣的沟沟坎坎,像一张长满胡须和肉瘤的古人的脸。小伊恩滑下他的马驹,松了口气,我们从天蒙蒙亮就一直骑在马背上没下来过。
“唔!”他毫不掩饰地揉着背,“我浑身都麻了。”
“我也是,”我一边说着一边同样揉起了我的背脊,“不过我想这总比被马鞍磨破了皮要好些。”不习惯长时间骑在马背上,小伊恩和我前面两天都相当痛苦,事实上,第一晚我僵硬得无法下马,不得不耻辱地让詹米从马背上抬下我并抱进旅店,令他觉得十分好笑。
“詹米舅舅怎么就一点没事儿?”伊恩问我,“他的屁股肯定是皮革做的。”
“看着也没有啊,”我回答得心不在焉,“啊,他去哪儿了?”他的栗色马步态已有些蹒跚,在空地一侧的橡树下吃草,而詹米本人却不见去向。
我和小伊恩面面相觑,我耸了耸肩,走到石脸跟前,有一线山泉顺着山崖壁潺潺流下。我在水流之下双手捧着喝了一口,清凉的液体滑下干渴的喉咙,我心中很是感激,虽然脸颊已被秋风吹得通红,鼻子冻得有点麻木。
像这样隐蔽在山谷之中的林间空地,从大路上往往看不见,算是苏格兰高地很独特的一道风景,我心想。这里的悬崖与沼泽貌似荒芜险峻,其实充满着惊喜。如果迷失其中,你很可能浑然不知自己正离一头野鹿近在咫尺,抑或是一羽松鸡,抑或是一个隐士。难怪卡洛登后许多人投身石楠地而得以逃生,他们对这些隐秘之地的了解使迷茫而笨拙的英军追兵根本看不见他们的踪迹。
喝够了水,我转身要离开山崖,却差点儿撞上詹米,就好像他从地里魔法般地冒了出来。他正把火绒盒放回到外衣口袋,身上笼罩着隐隐的烟味。他随手把一根烧过了的小棍儿丢进草地,一脚碾作尘泥。
“你从哪儿过来的?”我眨眨眼望着他的幽灵,“你都去哪儿了?”
“那边有个小岩洞,”他伸出拇指捅了捅背后的方向,“我就想看看有没有人到过那里头。”
“有吗?”仔细一看,我能瞧见那遮挡着岩洞入口的石头露出一条边来,混迹于岩石表面其他深陷的裂隙之间,若不是有意寻找,你绝不会注意到它。
“哎,有,”他眉头稍蹙,不像是一种担忧,更像是在思索着什么,“地上的土里混有焦炭,定是有人在里边生过火。”
“你觉得会是谁呢?”我问,一边把头伸到那露头的石块背后,却只见漆黑的一条窄缝,无非是山体表面一条小小的裂口,毫无吸引力可言。
我怀疑会不会有什么走私的关系让任何人从海岸线上一直追踪他来到拉里堡。他会不会担心被追击,或者偷袭?我不由得回头一看,却只见满眼的赤杨树,干枯的枝叶在秋风中窸窣不已。
“我不晓得,”他若有所思地回答,“也许是个猎人,周围还能找见零散的松鸡骨头。”
对于这个未知人物可能的身份,詹米并不显得有什么不安,我放心了,重回高地的安全感把我包裹了起来。爱丁堡和走私者的小海湾仿佛都已非常遥远。
发现了隐秘的山洞,小伊恩便着迷地消失在那石缝之中。这时候,他重新露出了脸,从头发里掸去了蜘蛛网。
“克卢尼的牢笼会不会就是这样儿的,舅舅?”他眼里闪着光问道。
“比这个要大,伊恩。”詹米微笑着回答,“可怜的克卢尼根本挤不进这个口儿。他是个大高个儿,而且腰围是我的两倍。”他可怜巴巴地摸了摸自己的胸口,有一颗纽扣在挤进山洞时被扯开了。
“克卢尼的牢笼是什么?”我问,一边甩干了手上最后几滴冰冷的水滴,把手塞到胳肢窝下解冻。
“哦——说的是克卢尼·麦克弗森,”詹米回答。他低头往脸上泼了些凉水,抬起头时连连眨着眼睛,甩去了睫毛上晶亮的水珠,冲我一笑,“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克卢尼。英国人烧了他的房子,拆了他的地基,可克卢尼还是逃脱了。他在附近的山洞里造了个舒服的小窝,在洞口封了编织的柳条,填上泥土。人们说站在三尺之外都察觉不到那洞穴的存在,只能闻到克卢尼的烟囱管里冒出的烟味儿。”
“查理王子还一度在那儿住过呢,英国人追捕他的时候,”小伊恩告诉我,“克卢尼把他藏了好几天。那些英国佬上上下下地搜查,都一直找不到王子殿下——也没找到克卢尼!”他相当得意地总结道。
“过来洗洗干净,伊恩,”詹米说,话音里的一丝严厉让伊恩眨巴起了眼睛,“你这脏样儿,怎么去见你爹娘?”
伊恩叹了口气,倒也顺从地低头就着水流,大喘着粗气扒拉着水洗起脸来。他的脸虽也没有十分肮脏,但无可否认地带了些旅途的印记。
我转向詹米,他正站在那儿出神地看着外甥洗漱。我不清楚,他是在展望即将发生于拉里堡的那场注定十分尴尬的会面呢,还是在回首爱丁堡印刷店烟熏的残骸和妓院地下室的死尸,或是已经回溯到更久之前,想起了查尔斯·爱德华·斯图亚特和那些起义的日子。
“你对你的外甥和外甥女们都是怎么谈他的?”我小声地问,压低了的声音淹没在伊恩呼噜噜的鼻息之下,“关于查尔斯?”
詹米模糊的眼神渐渐聚焦,集中到我身上。想必我是猜对了。那眼光里升起一丝暖意,他微微一笑,暗示我成功地读出了他的心思,但暖意与笑容随即又都消失殆尽。
“我从没谈起过他。”他同样小声地回答,别转身便上前牵马去了。
三个小时后,我们穿过又一道迎风的关口,顺坡而下踏上通往拉里堡的最后一程。领头的詹米勒马驻足,等待我和小伊恩上前与他并立。
“就在前面了,”他笑望着我说,挑起一边的眉毛,“变了好多吧?”
我摇摇头,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从这个距离看,庄园似乎一点儿没变。石砌的三层楼房外抹了白色灰泥,围绕在几幢简陋的附属建筑和大片圈着矮石墙的棕灰色田野之间,拉里堡的房子亮闪闪的,一尘不染。屋后升起的小坡之上矗立着远古时代留下的石塔遗迹,庄园的名字便来源于这座石塔。
细看之下,我发觉楼房附属的仓房马厩之间确实有些改变。詹米告诉过我,卡洛登后的第二年,英国兵烧毁了鸽棚和小教堂,我认出了它们所留下的空位。菜园围墙上破损的部分由另一种不同颜色的石头补上了,一座用石块和边角木料建起的小屋显然是新造的鸽棚,屋脊上停着一溜儿胖胖的鸟儿,享受着秋日午后的阳光。
詹米的母亲艾伦种的玫瑰花已经枝缠叶绕地爬满了楼房侧墙的格架,此时正逢秋叶飘零。
西侧的烟囱里冒出一缕青烟,被海风捎带着向南飘去。我眼前生出一幅起居室壁炉前的画面,入夜的炉火染红了詹妮线条清晰的脸庞,她坐在椅子上朗读着一本小说或是诗册,而詹米与伊恩则专心致志地拼杀于他们的棋盘,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她念书。我们曾共同度过了多少个如此的夜晚,孩子们熟睡在楼上的卧房,而我就着紫檀木书桌,不是抄写药方,就是做着些永远做不完的缝缝补补。
“我们能回这儿来住吗,你觉得?”我问詹米,小心翼翼地不让言语中泄露出内心的渴望。拉里堡的这所房子作为我心中的家园,远胜于其他任何地方,可那也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从那以后世事自然多有变迁。
他考虑了很久,没有回答。最后,他摇摇头,一手抓过缰绳说:“我不知道,外乡人,那样当然好,可是——事情会怎样我也不知道。”他俯视着庄园,轻锁起眉头。
“哪儿都行。我们可以住在爱丁堡——甚至法国——哪儿都行,詹米,”我抬头看着他的脸,安慰地摸了摸他的手,“只要我们能在一起。”
一时间他略带忧虑的表情消散了,眉目间豁然开朗起来。他牵起我的手举到唇边,轻柔地吻了一下。
“其他的我也都不在乎,外乡人,只要你留在我身边。”
我们俩坐在马背上久久地凝望着彼此的眼睛,直到背后爆出的一声尴尬的咳嗽,这才提醒了我们小伊恩的存在。从爱丁堡来的一路,小伊恩对我们的隐私一直谨小慎微,细心得令人难堪。每每扎营时,他总是睡在离我们很远的石楠地里,极力避免无意间惊扰了我们各种草率的拥抱。
詹米咧嘴一笑,握了握我的手才把我放开,转向他的外甥。
“快到了,伊恩,”小伙子把他的马驹儿领到我们身边,“不下雨的话,咱们晚餐前早早的就能到了。”他一边补充说,一边用手遮着额头眯起眼睛,算计着乌云飘过莫纳利亚山脉的概率。
“嗯哼,”小伊恩对前景似乎很不乐观,我同情地望着他。
“家就是那个当你不得不前往时,他们必须接纳你的所在。[ 引自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的叙事诗《雇工之死》]”我开始引经据典。
小伊恩苦笑着看看我:“哎,我就怕这个,舅妈。”
詹米听到我们的对话,回过头朝小伊恩严肃地眨起双眼——那是他使眼色的独特方式,充满了鼓励的意味。
“别灰心,伊恩。记得浪子回头的故事吧?你娘见你安全回家会高兴的。”
小伊恩看着他,神情极度失望。
“如果您觉得她会宰了肥牛犊来欢迎我,詹米舅舅,那您对我娘的了解还差点儿。她会宰了谁还不知道呢。”
小伙子坐在那儿啃了好一会儿自己的下嘴唇,最后深吸了一口气,直起来马背上的腰板。
“还是快快了断的好,对吧?”他说。
“他爹娘真的会对他那么严厉?”见小伊恩骑着马小心地走下崎岖的山坡,我问道。
詹米耸耸肩。“那个嘛,他们当然会原谅他,不过首先他得先好好地挨上一顿臭骂和暴打。而我如果能得到同等的待遇就算运气好的了,”他自嘲着,“恐怕詹妮和伊恩不会给我什么好脸色。”他踢了踢他的坐骑,赶下坡去。
“来吧,外乡人,还是快快了断的好,对吧?”
引子
我小的时候,从不愿意踏进水坑。并不是害怕水中淹死的蠕虫,也不是害怕弄湿袜子,总体来说,我算是个脏孩子,能对各种污秽愉快地视而不见。
不愿踏进水坑,是因为我不肯相信那光洁无痕的一片只不过是坚实大地上薄薄的一层水膜。我宁愿相信那里通向某个深不可测的地方。有些时候,当我的靠近激起小小的涟漪,我会觉得那水坑深处是无底的海洋,盘踞着慵懒的触手,潜藏着闪烁的鳞甲,有恐怖的巨兽与长着尖牙的怪物无声无息地漂浮在深渊之中。
之后,低头望着水中的倒影,我会看见自己的圆脸与乱发背后那片毫无特征的蔚蓝,继而认为水坑会通向另一重天际,一旦涉足,便会瞬间跌入那无穷无尽的蓝色空间。
唯有当黄昏之后星星出现,我才敢踩进水里,只需一个闪光的亮点,我就可以大胆地涉水而过——因为即便跌入水坑坠向深渊,只要抓住那颗星星我就能平安无恙。
时至今日,每每路遇水坑,虽然我的脚步不停,但我的意识仍会几近止步,片刻之后再匆匆赶上自己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有背后思绪的回音:是否这一次,你将坠入深渊?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联想到了上世纪一些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又明显注入了当代魔幻现实主义的血液。它的结构就像一座迷宫,你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出口,结果却发现只是进入了另一个相似的房间。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处理“失语”这一主题印象深刻。故事中好几处关键的对话,都没有直接说出口,而是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眼神的交汇,甚至是长时间的沉默来传达。这种“不说”的力量,比任何激烈的争吵都要具有穿透力。例如,主人公与他疏远的亲人之间那场雨中的重逢戏,全文只有寥寥几句台词,但那份跨越时空的隔阂与隐忍,让我好几次呼吸都变得困难。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准捕捉和艺术化表达,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故事叙事,达到了某种近乎诗意的境地。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且时常充满误解的关系网。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开篇有些慢热,前五十页我几乎是在与作者“较劲”,总觉得情节推进得过于缓慢,充斥着大量的环境描写和哲思片段,差点让我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坚持下来后,我才体会到这种“慢”的用意。它像是一种仪式,在将读者完全拉入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之前,先进行一场缓慢而坚定的铺垫。当故事的主线终于在第三部分猛然爆发时,那种蓄势已久的力量感是极其震撼的。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社会阶层固化与个体反抗的描绘。作者没有采用煽情的口号式批判,而是通过几个小人物,如那位默默无闻的工匠,或是在体制边缘挣扎的知识分子,来展现结构性压力的无形之手。这些人物的命运,虽然在宏大叙事中微不足道,但在作者的笔下却闪耀着悲剧性的光芒。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一些历史背景资料,这说明作者在资料搜集和细节构建上是多么的用心良苦。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努力去理解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喂养。
评分这部作品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近乎冷酷的客观性。它不试图讨好读者,也不预设任何情感倾向,只是冷静地记录着人物命运的起伏。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长篇描述时,习惯性地使用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这使得阅读节奏显得有些缓慢而庄重,如同在进行一场古老的仪式。这种风格,使得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任何片刻的分心都可能导致跟不上思路。特别是对那个虚拟城市的社会结构描写,详尽到令人咋舌,从货币体系到公共服务的分配机制,无一不经过精心设计,体现了作者极强的世界构建能力。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部社会学寓言,它用一个虚构的世界,精准地映射了当代社会中权力、信息不对称和个体异化的种种弊病。读完之后,那种被彻底抽离和审视的感觉久久不散,让人对身边的一切都多了几分审慎的目光。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籍,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纸张的堆积,更像是承载了无数个日夜的思考与情感。我花了近两个星期才终于将它通读完毕,合上最后一页时,心情复杂得难以言喻。作者的文笔如同他描绘的风景一样,时而细腻得如同水彩画,将人物内心的微妙波动描摹得丝丝入扣;时而又转为磅礴的史诗笔触,将宏大的背景和时代洪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对“选择”的探讨。故事的主角面临着一系列似乎没有正确答案的困境,每一次抉择都像是在命运的岔路口刻下深深的印记,让我这个局外人也跟着揪心不已。尤其是在叙事结构上,作者采取了一种非线性的手法,穿插着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挣扎,这种跳跃感起初需要适应,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它精准地模拟了人类记忆的闪回与意识的流动,使得整个故事的层次感陡然增加,远非线性叙事所能比拟。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它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人性的灰色地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反复自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深刻的代入感,是许多畅销书所欠缺的。
评分初读此书,我感到的是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仿佛被放置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和道德体系中进行审视。作者似乎故意剥离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锚点,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感到不适和迷茫。这种不安感,恰恰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它挑战了我们对“正常”的定义。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理解,作者的目的并非是要讲述一个令人愉悦的故事,而是要构建一个思想的实验场。他娴熟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书中的某些道具或场景,都具有超越其字面意义的指向性,需要读者主动去解码。我个人对其中对于“记忆的可靠性”的探讨尤为着迷,书中几个角色的记忆版本存在显著冲突,这迫使我不断质疑:我们所依赖的“事实”,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我们为了自我保护而构建的叙事泡沫?这种认知上的颠覆,让这本书的耐读性大大增加,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京东大特价买的,很划算,送货很快!
评分交易顺利,购买顺心,好。
评分前面五本都买了,加上这本齐了。
评分很好!物流快!包装好!
评分很好 配齐了一套
评分一
评分京东大特价买的,很划算,送货很快!
评分不错,很好!!!!!!!!!!!!!!
评分京东物流给力,搞活动性价比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