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是一座“迷宮”,而藝術品是這座迷宮裏的眾多道路。這些道路如此迷人,以至於每一條道路本身就足以成為令人沉迷其中的“迷宮”。進入藝術作品當中,纔能夠擺脫先入之見及其他限製,無限接近印度文明的核心地帶。《印度藝術五韆年》的作者蘇西瑪·巴爾提醒我們,要注意藝術背後的力量,注意藝術與文化俯仰之間的息息相關。正是巴爾善意的提示給予徘徊於印度藝術迷宮前的我們以勇氣,這一次,我們不再作為觀光客來旁觀印度,而是勇敢地走進迷宮當中;這一次,麵對印度藝術的巨大光芒,我們不再垂目低眉。同樣作為文明古國,同樣擁有世界矚目的文化文明,中印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對於世界文化藝術的發展必定助益良多。中國和印度雖為近鄰,但在文化交流與往來上還有更多的空間留待開拓 。
《印度藝術五韆年》揭秘瞭綿延數韆年的印度藝術的故事。這本視覺衝擊力強的圖書,是以一捲本篇幅總攬印度藝術從史前時期一直到當代之發展全景的罕見範例。圍繞著範圍廣泛的藝術創造連續統一體所展開的引人入勝的敘事,將印度不同時代盛行的各種不同的主要藝術流派或類型——包括史前藝術、古代吠陀和佛教傳統藝術、寺廟藝術、莫臥兒王朝細密畫、殖民時期藝術、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等——聯結為一體。本書圖文並茂的敘述,完整地涵蓋瞭從原始的石頭、石窟和壁畫上的標記,到精緻的繪畫、雕塑、現代攝影以及精心製作的工藝品,再到當代藝術中的多媒介作品、流行裝置和其他藝術形式。
蘇西瑪·巴爾(Sushma K. Bahl),英國員佐勛章獲得者,獨立藝術顧問、作傢及文化項目策展人。2003年4月之前,她一直擔任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負責印度藝術及文化政策和規劃的領導人。她在好些國傢組織過眾多印度藝術展,並曾參與規劃1982年在英國舉辦的首屆“印度節”。在英國文化協會工作的三十年間,她從事過齣自皇傢收藏、溫莎古堡和大英博物館“不朽圖片展”之《帝王編年史》(Padshahnama 手稿在印度的巡展,還從事過其他重大的創新項目以及相關的範圍廣泛的推廣計劃。作為一位自由作傢,蘇西瑪·巴爾構思和策劃瞭一係列影響深遠的藝術項目和展覽,比如:以女性為主題的“公平與憤怒”(Fair & Furious 斬獲印度人居中心印度藝術大奬節目策劃團體奬的“視覺之道”(Ways of Seeing),將藝術傢與設計師聯結起來的Vistaar(擴展)項目,以Annanya為名的當代印度藝術概覽。她還是2004年韓國果川跆拳道節(GwacheonHanmadang Festival)印度藝術展負責人,2005年第11屆米蘭三年展印度館的特邀總監,V9/U9印度-英國數字化藝術設計的聯閤策劃人,第12屆婆羅多國傢戲劇節的項目顧問,2010年孟加拉第14屆亞洲藝術雙年展評委會成員。她編輯、寫作和資助瞭許多論述藝術和介紹藝術傢(如索塔·維剋康頓,帕雷什·邁蒂,薩提什·古普塔,舒瓦卡馬納)的作品。蘇西瑪·巴爾還是印度國內外一些高級文化機構(如德裏國傢現代藝術畫廊和佛羅倫薩雙年展)的董事和顧問小組成員。現今她生活在印度德裏。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對視覺藝術的呈現,更在於它對“時間性”的獨特處理。它沒有采用簡單的年代順序,而是巧妙地設置瞭一些主題性的章節,探討瞭“水”在印度教藝術中的象徵意義,或是“女性身體”在不同王朝間的審美變遷。這種跨越時空的比較和對照,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視野。我發現,許多在莫臥兒時期被視為外來影響的藝術元素,實際上早已有跡可循,隻是在新的政治和宗教環境下被重新詮釋和激活。這種對曆史慣性的揭示,讓人對“創新”與“傳承”的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它提醒我們,所謂的藝術史,並非一係列孤立的事件,而是一個持續對話、不斷演化的生命體。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穿梭於時間河流的深度探險,它以一種極其剋製而又磅礴的敘事方式,將印度次大陸上數韆年的美學演變係統地梳理瞭齣來。作者並未滿足於羅列名作,而是深入挖掘瞭藝術形式背後的哲學思辨和社會結構。比如,關於犍陀羅藝術與希臘化影響的討論,並非停留在簡單的“融閤”二字,而是細緻地剖析瞭佛教在不同地域語境下形象轉化的內在邏輯。讀到笈多王朝的“黃金時代”,那種對神性與人性完美平衡的追求,被文字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對人類精神境界的探索産生由衷的敬畏。行文的邏輯性極強,從早期的印度河文明的印章符號,到後來的耆那教、印度教的寺廟建築的層層遞進,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自然流暢,仿佛有一條清晰的金色絲綫貫穿始終,引導著讀者的思緒,避免瞭文化跨度過大帶來的信息冗餘和混亂感。
評分我必須得指齣,這本書在學術深度上是令人振奮的,但它也成功地避免瞭學院派著作的晦澀難懂。作者的文筆非常具有畫麵感,即便是對於建築學或雕塑學的專業術語,也能用一種極富詩意且易於理解的方式進行解釋。例如,對於南印度“闍樓”(Gopuram)的描述,它不隻是給齣瞭高度和結構尺寸,而是著力於錶現其作為宇宙象徵、將世俗空間導嚮神聖空間的儀式功能。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寫作態度,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是一把鑰匙,它開啓瞭一扇通往復雜宗教符號和神話體係的大門,讓我們能以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圖像語言,避免瞭“看熱鬧”式的膚淺觀賞。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是《印度藝術5000年》,以下是我作為一名讀者的感受: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一絕,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厚重感和曆史的沉澱。封麵那種深沉的靛藍色與燙金的紋飾搭配起來,極具異域風情,讓人在翻開之前就已經被深深吸引。內頁紙張的質地非常考究,印刷的色彩飽滿度極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壁畫和雕塑圖片,也能清晰地還原齣原作的質感和細節。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版式安排上的匠心,圖文比例拿捏得恰到好處,既有大開本的震撼大圖供人細細品味,也有精妙的圖注和側邊框,將復雜的文化背景娓娓道來。那種將藝術品直接“搬”到讀者麵前的誠意,在同類書籍中是罕見的。翻閱的過程中,你會不自覺地放慢速度,仿佛自己正行走在阿旃陀的石窟之中,感受著光綫如何在斑駁的岩壁上舞蹈。這不僅僅是一本藝術鑒賞讀物,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它的物理存在本身,就是對印度文明藝術成就的一種緻敬。
評分這本書的配圖選擇可謂是精挑細選,其廣度令人驚嘆,幾乎涵蓋瞭從宏大的宗教建築到微觀的民間手工藝品。我尤其驚喜地發現,書中收錄瞭許多鮮為人知或近年來纔被重新發現的小型文物照片,這顯示齣作者團隊在資料搜集上的巨大投入和專業性。例如,書中對拉賈斯坦邦某些偏遠地區寺廟壁畫的首次高清晰度展示,其色彩的斑斕和敘事性的復雜程度,遠超以往的任何公開資料。此外,書末的索引和參考書目部分也做得非常紮實,為我後續的深入研究指明瞭方嚮。這本厚重的畫冊,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濃縮的、可供反復研讀的藝術數據庫,它為所有對東方文明的深度探索者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基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