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爱一个人,可以爱到什么地步?怎样的野心,能让时代翘楚们甘愿罪孽缠身?
如果在记忆中杀死一个人就能永远忘记他,重要之物要如何守护?如果记忆不再是人存在的证据,微小的命运要如何抵抗时间的洪流?
u韩寒监制,「ONE·一个」诚意出品,董子健、陈粒、韩延、岳小军盛赞推荐!
u在「ONE·一个」App连载后,阅读量逾百万,“拍成电影一定超好看”的留言每期必现。
u继《不正常人类症候群》之后,脑洞之王张寒寺长篇新作《昨日重现》,给你更暗黑、更痴情、更意想不到的烧脑体验。赛博朋克的科幻外壳下,凶杀、悬疑、伦理、欲念交织,一则堪比《黑镜》的未来寓言。
u在主人公的身上,我们看见自己难以割舍的过去;在记忆时代里,我们看见自己迷雾重重的未来。
Yesterday once more,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恶魔。
《昨日重现》以遥远未来的“记忆时代”为背景,糅合阴谋与凶杀,科技和伦理,讲述的却是人生命中重要的事物:爱、自我、欲望、信任与承诺。
进入“记忆时代”,人类的记忆可以存储、复制、切除,甚至售卖:人们只需购买记忆软体,发出指令导入“回忆”,就可以随意体验未曾经历过的人生。
忆联科和藏年,是贩售记忆的两大巨头。忆联科的创始人黄言邦行将就木,他是重塑“记忆时代”的伟大人物,也是李声讯的复仇对象。为了找到杀死挚爱未婚妻的幕后真凶,李声讯铤而走险,不料深入谜局——阴谋的背后,是朋友的背叛,是权力高层与垄断巨头的勾结,是黄言邦的惊人野心。三十年前的残酷实验重新启动,而李声讯发现,自己竟是这起阴谋目标……
在一个记忆成为商品、成为凶器的时代,唯有深情者依旧坚信,“重要的东西是忘不掉的。”一部猜不到结局的烧脑小说,一则暗黑彻骨的未来寓言,唤起的是对时代和科技的冷静思考,探索的是人之为人的究极定义。
张寒寺:
「ONE·一个」人气作者,编剧。
1988年生,不爱吃辣的重庆人,偏爱豆腐和鸡蛋。
已出版作品集《猫饭奇妙物语》《不正常人类症候群》。
一刺客
杀死这些人,让他们从孩子的记忆里消失——郁慕龙相信自己是一个帮人去除苦痛的孤胆英雄,即便无人知晓,无人原谅,也在所不惜。
二失忆
“我跟你说,这世上就没有不能忘记的事,没有不能忘记的人。”
“记忆力最重要的事是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的。”
三窃案
既然科学家可以保存爱因斯坦的大脑,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更进一步呢?
四旧人
凡是作过恶的人,为了活得心安,要么把自己的行为正当化,要么冻结作恶的记忆,永远不去回想。你属于哪一种?
五西久
有些事情放在记忆里,永远不忘就很好。如果一定要追求真相,说不定会引出恶魔。
六藏年
你我记忆里的欢笑和痛苦并没有什么不同。
七实验
我比你优秀其实是一种天赋,是天生的。你们能接受长相是天生的,为什么就不能相信智力也是呢?
八陷阱
平凡的人都会以为,别人的生活总是比自己幸福,他们幻想着变成别人,又不想付出任何代价。
九毁灭
每一个人都是背叛者。
十母亲
也许这个世界上每个母亲都拥有应对孩子哭泣时的独特笑容。就像动物的印刻效应一般,那笑容会永远留在孩子们的心里,作为他们这一生的起点。
十一朋友
我不是一个称职的朋友,朋友不应该让他独自走到终点。但是,我会在终点等他,一定会的。
十二心酒
他认出了这个面容逐渐清晰的女人,女人的眼泪滴在了他的伤口上。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力量也像退潮一样散去。
终章再会
也许是因为太过想念。又或者,经历了死亡和失去之后,他想保护她一次,哪怕只是在虚妄的记忆里,哪怕最终只是徒劳。
记忆里,这条路似乎没有这么长。虽然因为下雪的缘故,申东年不敢开得太快,但花在路上的时间也太久了点儿。也许是因为他太过谨慎,就像被其他人所批评的那样,失去导师的同时也失去了主见。
转过路口,他终于看到了那栋熟悉的建筑,红色外墙在雪地里格外显眼。估计没多少人能理解这种装修风格,把家装饰得像一个热闹的夜总会一般,彻夜灯火——也许是为了抚慰主人那颗难以跳动的心。不知道换了屋主之后,会不会重新粉刷一遍,让它融入现在这个崇尚平淡的时代。
不,申东年意识到自己不应该这么想。时代仍然需要一个统治者,并且,他由衷地希望还是由房子里的主人来担当。
开门的是保姆,见到申东年只是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朝楼上指了指。
申东年默然地点点头。来之前的电话已经说明了一切,情况不容乐观,留给所有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他们这五年的筹备、计划、等待、期盼,甚至绝望,似乎即将化为泡影——只因一个人的死去,而随着他离去的,还有这个伟大的时代。他们想要阻止它,以一种也许无法被人原谅的方式。只因为这个时代太过迷人、太值得珍惜,就像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一样,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希望它能延续下去。
记忆时代,可以分享记忆的时代,申东年心底一阵刺痛。那个开创时代的伟大人物,如今只能躺在床上,连动一动手指都做不到,每一次呼吸都可能咽下最后一口气。
他把大衣交给保姆,还没来得及像往常一样从冰箱里取一听苏打水,就径直走到了三楼西边的卧室,甚至忘了敲门。
伏在床边的医生没听到有人进来,直到申东年高大的影子引起他的注意:“申先生。”
申东年望着躺在床上的老人:“他怎么样?”
医生让开一个位置:“意识很衰弱,说不出话。”
申东年弯腰靠近老人——过去的一年,他每个星期都会以这样的姿势聆听老人的叮嘱,把他的那些伟大智慧变为现实,某种程度上的现实。
“黄总,我在了。”
黄言邦。申东年偶尔也会想起这个名字,但从来不敢叫出口。这个曾经他事业上最强大的敌人,记忆商业的王牌——忆能联合科技的创始人和控制者,如今成了他信仰里唯一的真神。
黄言邦的嘴唇动了动,睁开右眼,脸上的肌肉紧绷——他看上去比50岁要老太多,他想说什么吗?还是说,这只是他的神经反应。
“我明白,我都记得。”申东年还记得黄言邦失去意识前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时间不多,不多了,你必须……找到他。”
没有准备万全,计划绝不可以开始,这是五年前,四个人一起商议的时候定下的规则。自那之后,四个人再也没有聚齐过,但他们都明白这条规则的重要性,分秒的偏差都足以导致所有心血付诸东流。可是,彼时的谨小慎微并没有感动上苍,最关键的那个人始终没有出现,他总是活跃在各种传说里,就像一切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传奇角色一样,让人对他存在的真实性起疑。可事到如今,已经没有回旋和等待的余地了,风烛残年的赌徒唯有抛出口袋里的所有筹码,即便有可能为此输掉一切。“放心,我会找到他。”
申东年理顺黄言邦花白的头发,看着他的胸口不规则地一起一伏,起身离开之前,他又靠近黄言邦耳边:“一定会找到他的。”
郁慕龙是这家记忆专卖店的常客,因为此地的到货速度最快,他拥有的记忆软体都是从这儿买的。雇员的长相、柜台的陈设、灯光的明暗,任何一个细节发生一丁点儿与他记忆不符的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虽然网络下载已经非常发达,并且足够方便,但还是有很多人迷恋在实体店闲逛的感觉,即便只是闻一闻记忆软体本身散发出的气味,都能让人生出一种迷幻的感觉。
与往常一样,郁慕龙没有在“本周流行”的区域多作停留——那是年轻人喜欢的地方,堆在那里的无非是一些打了色情擦边球的所谓“心跳回忆”,就连名字都起得毫无创意,个个雷同,诸如“陪你度过最后一个夜晚”“与4个电影女明星共度的那一夜”“不完美的初夜”——一想到正是这些记忆构成了市场上的销售主体,郁慕龙就不禁怀疑,大公司所宣扬的“最贴近彼此的时代”不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说不定,这其实是一个“最能感受肉欲的时代”才对。
原来当记忆可以提取,可以复制,可以存储,可以销售,甚至彻底击败电影、小说,成为第一娱乐产业的时候,它还是不能免除色情化的风险。
就像当年的音像制品店一样,记忆软体也按类型划分,或许是电影这个古老行当留给记忆产业的唯一经验。
情感系列的记忆总是最多的,不管是爱情分支、友情分支,或者亲情分支,都能轻易卖出上百万个拷贝。尤其是爱情,因为其中大部分都包含了不便明说的福利。喜剧的销量也很靠前,但除了那几个天才设计师的作品,其余的搞笑回忆都显得低级而无趣。警方特批的一些真实案件被归类到了“推理”,实际上经过大幅删改,已经没有什么推理可言。唯一的卖点不过是可以切身体会“受害者”的真实处境。当然,如果你愿意花钱找人破解,也能以“凶手”视角进入回忆,感受完全不同的刺激。
亲情区又更新了。郁慕龙远远地望了一眼,克制住想要靠近的情绪,转而朝角落的一个架子走去。
架子上写着“灾难”两个字。和其他类型相比,这里的品类实在少得可怜,毕竟真正称得上“灾难”的事件不会很多。而取得这些恐怖回忆的授权又难上加难,首先要说服当事人和他们的亲人,这可能要花一大笔钱。如果是一起空难,至少要航空公司同意;如果是一起火灾,消防部门不点头就不能上架;就算只是单纯的天灾,也还有所谓的“人伦督导会”虎视眈眈,随时可能以“违逆人伦”的理由向记忆公司施压。
架子上的记忆软体很少,没有今年的作品。上个月发生在智利的地震仍然没有被推出,估计是在某个环节遇到了困难。想到自己竟然在期盼着经历别人的苦难回忆,郁慕龙心底泛起一丝愧疚。但是,就像男人总想掀起女人的裙子一样,明知那是罪恶,却也难以抵抗诱惑。
“《前导官失事》没有了吗?”
导购认出了郁慕龙,礼貌性地笑笑:“被召回了。”
《前导官失事》是由航天中心联合教育部门推出的“科普类回忆”。记忆来源于深空探测飞船“前导官号”的宇航员,他在太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探测,最终不知为何死在了飞船里。尽管如此,他在太空里的经历,不管对于科研还是教育都有不小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屏蔽某些涉及机密的部分之后,这段回忆在去年上架,并很快占领销售榜榜首——这是预料之内的事情,毕竟,对受困于地球表面的凡夫俗子来说,星空永远都是他们向往却又无法抵达的地方。
“官方出品的记忆也会被召回吗?”郁慕龙很喜欢那部作品,尽管很少回味——对于死人的回忆,他心里总是会生出强烈的排斥。
“那个宇航员的母亲提出了抗议。她说那是她的儿子,她不想儿子在别人的脑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死掉。”
“嗯,是这个道理。”郁慕龙取下一张记忆软体,封面是黑色的,从纹理来看似乎是设计成了泥浆的质感,中偏右的位置有一只手,像一面投降的白旗。“这是新到的?”
“对,早上刚到的,我才摆上架,实体店专供。你知道去年年底的相思岭泥石流吗?这就是。”导购了解郁慕龙的喜好,所以并没有多作解释。
软体的封底写着一行很傻的宣传语:灾难重现,孤儿视角,灵魂湮没,生命沉底。出品公司是忆能联合科技。这有点儿奇怪。众所周知,和它的竞争对手藏年科技不同,忆联科的记忆产品几乎都是靠人工虚构出来的,而不是收购真实记忆。
“忆联科也会出这种真实记忆吗?”郁慕龙拿出手机准备付款——手又控制不住地颤抖起来,他无视导购诧异的目光,将手藏进口袋。“幸存者是谁?”
“好像是个小孩儿,只有8岁。也真是难得,小孩儿的记忆可不好处理。”
“小孩子啊……”郁慕龙眼角的余光瞥到不远处站着一个小女孩,穿着暗红色的连衣裙,面无表情。她又出现了。他转过脸,只是幻觉,是幻觉,他提醒自己。
导购满脸堆笑:“嗯,这小孩儿很可怜的,家人都死光了。对了,还有新到的读忆器,黄言邦纪念款,体积特别小,要看看吗?”
为什么要纪念黄言邦,他死了吗?郁慕龙知道这个人的分量,要是真死了,别说出个纪念款,把他印上钞票都有可能。郁慕龙戴上帽子:“不用。”
“好的,一共是129块。”
郁慕龙住的地方不大,大开间,卧室客厅混在一起,中间用一个书架隔开,书架上摆的都是记忆软体的包装盒。他躺倒在沙发里,手已经不抖了。最近这是怎么了,四肢轮流出现问题,就像不受自己控制一样。
他撕开新买软体的包装——这一行也染上了过去电脑软件行业的坏习惯,软体本身虽然只比一枚硬币大一点,却非要被包裹在一个A4纸大小的盒子里。
软体之所以被称作“软体”,是因为它的材质。当它被放在掌心的时候甚至会轻轻晃动,如果第一次见,说不定会有人把它当果冻吃进肚子里去,直到发现完全咬不动才察觉到异样。软体的颜色一般是暗绿色,放到光底下会显得微微透明。软体内部还有数不清的小光点,就像深邃的星空一样。存储在这个小宇宙里的就是长短不一,长则数小时、短则几分钟的记忆。
郁慕龙从包里取出读忆器,接上电源。这台读忆器是三年前的旧款,银色,边缘有磨损的痕迹,体积跟一本书差不多大。短暂的自检之后,机器发出一声提示音,郁慕龙把软体放进读取舱,然后把机器内延伸出的接驳吸盘附着在自己的两处太阳穴上。
“月亮。雨。船。血。荆轲。”
这是自行设定的语音密码。密码有两重作用,第一重作用是,如果密码不匹配,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无法将读忆器与大脑连通;第二重作用是,伴随着语音,大脑会释放“自愿脉冲信号”,只有检测到这种信号,机器确认用户处于自愿接受记忆注入的状态,才会正常运转。
两重作用的目的是同一个:防止强制灌输记忆。虽然那样的事情从未在公开报道里出现,但人们总是担心会有那么一天。
郁慕龙的密码是一组互不相干的词语,机器快速进行了比对,随着指示灯亮起,软体内的记忆开始被导入他的大脑。
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讲,记忆的导入过程很像做梦。使用者会暂时忘记自己所处的现实状态,完全沉浸到记忆当中,身临其境;但体验的过程又像是看电影,因为使用者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行动。他行动的所有选择都来自原始记忆里宿主的原始行动,但这种行动的唯一性,使用者自己是察觉不到的,所以使用者仍然会觉得是自己做出了这一选择。
举例来说,当他经历一段足球赛的记忆时,他会在比赛的最后一分钟打入制胜一球。他停球、抬腿、射门,整个过程都来自这段记忆的宿主——也就是那个真正踢球的前锋,但由于使用者此时就是这个前锋,所以他仍然有接近现实的参与感。
当然,这个世界上总有例外,郁慕龙就是其中之一。他可以在别人的记忆中自由行动。并且,当他意识到自己有这种能力时,他也发现,不论经历了怎样的设计和包装,不管物理距离的远近,记忆的片段永远会与宿主的记忆中枢相连。就好像DNA片段会自带完整的生命信息一样。
换言之,当郁慕龙将一段记忆导入自己脑中之后,他就可以通过这个片段进入宿主的完整记忆之中,而宿主本人却毫无知觉。
这是一种超能,没有人可以阻止。只不过,它并没有如常人所想的那样,给郁慕龙带来真正的快乐。
此时,他站在相思岭的树底下,看着村民下棋,天空阴云密布,一场倾盆大雨正在积蓄着力量,住在这里的人们尚不知道,这场大雨即将带来毁灭性的泥石流,整个村子都将永远沉入泥沼之中。
郁慕龙看着身旁的小孩——那个幸存者,8岁的面孔和身形,稚嫩、纤细、没有力气,和他当年一样,并未察觉灾难即将降临,而在那之后,被痛苦包围的小孩子还要在孤儿院中受尽欺侮,孤立无援。
这段记忆并不长,半个小时之后,它会以所有人的死亡作为结局。定格在这个小孩脑海里的,是他的全部亲人被淹没在泥浆里,他熟悉的家园只剩下残垣断壁,不,恐怕连残垣断壁都不会有。
然后,一切复原,从生到死,在小孩子的记忆里无休无止地一次次重复。
那样的经历太可怕,太痛苦。在宿主的记忆里,郁慕龙只感受到无穷无尽的恐惧和孤独。这不是一个小孩子可以承受的东西,已经没有童年了,为什么还要用这样的东西把记忆填满?他应该遗忘,永远地遗忘,毫无负担地开始新的生活。
还好,还没人体验到这段记忆,指向不会出错,郁慕龙知道自己现在已经进入那个小孩子的完整记忆里了。
他抬起手,拨动手表的表冠。指针飞速倒转,眼前的景象也跟着逆行:鸟儿飞回自己的蛋壳,落叶转绿又挂回枝头,行人匆匆退回自己出发的起点——郁慕龙也来到了孩子与家人记忆的开端。
空气里有节日的气氛。郁慕龙无法确定这是新年、生日,抑或是别的值得庆祝的一天。他只知道,在孩子记忆这条短暂的时间溪流中,这是记事开始的日子。在这一天,他记住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伯父、伯母,所有在那场灾难里死去的人,都曾在此团聚。
杀死这些人,让他们从孩子的记忆里消失,让这场灾难消失——这就是郁慕龙买回这张记忆软体的目的。他相信自己是一个帮人去除苦痛的孤胆英雄,即便无人知晓,无人原谅,也在所不惜。
他握紧手里的匕首,推开了老屋的房门。
……
我得承认,一开始被这本书的文字密度给“劝退”了那么一下。它不是那种轻飘飘、读起来像在喝气泡水的作品,它更像是陈年的威士忌,醇厚、复杂,需要你慢慢地抿。作者的用词极其考究,简直是把每一个名词和动词都像雕塑一样精心打磨过。你很难找到一个可以轻易略过的段落,因为那些看似不重要的描述,比如街道上行人服装的颜色,或是某栋建筑外墙的斑驳程度,都在为整体的氛围添砖加瓦。这种对细节近乎偏执的描摹,构建出了一个无比真实又带着一丝疏离感的场景。读完之后,那种被文字浸透的感觉久久不散,感觉自己的感官都被调高了灵敏度。它挑战了我对于“流畅叙事”的传统认知,但最终的收获是巨大的。如果你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美学意义上的文字盛宴,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它不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高度赢得了我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像是搭建了一个精密的万花筒,把时间线打散了又重新组合。你以为自己已经抓住了故事的核心,结果下一秒,视角又猛地拉远,让你看到更宏大也更模糊的图景。我特别喜欢那种在不同年代间跳跃的节奏感,它不是简单的闪回,而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共振,让过去和现在的某个微小细节突然对上了焦。读起来,需要你全神贯注,稍不留神就可能错过某个至关重要的暗示。那些人物的情感,不是那种直白的倾诉,而是藏在行为和环境描写中的暗流。比如,某个角色整理书架的习惯,或是对特定气味的反应,都比直接的对话更能揭示他的内心困境。这本书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要求读者主动去参与“重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事实。最终拼凑出来的成品,或许并不完全是作者的本意,但却是读者独一无二的理解。这种互动性,让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文学作品,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洞察力的解谜游戏。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结构,我会用“迷宫”来形容。它绝对不是那种线性叙事的典范,更像是一个多重入口、多重出口的复杂迷宫。你会发现,A章节里提到的一句无关紧要的对话,在Z章节里突然被赋予了决定性的意义。作者似乎刻意模糊了“重要”和“次要”的界限,让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具备被挖掘的潜力。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在脑海中画出人物关系图和时间轴,试图理清那些盘根错节的线索。这有点像在看一部结构精巧的悬疑片,但它的悬念点不在于“谁是凶手”,而在于“真相是如何被构建的”。这种对叙事结构的玩弄,使得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连接点。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警觉和记忆力,但这种智力上的投入,最终换来的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因为你感觉自己是真正征服了文本,而不是被它推着走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身份”这个主题的解构。它探讨的不是一个单一的自我认知,而是身份如何在不同社会角色、不同时间点上发生分裂、重塑和消融。书中的几位核心人物,你似乎永远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标签去定义他们。他们时而勇敢,时而怯懦;时而理性,时而冲动。这种多面性,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面对不同的人群时,也会不自觉地切换“人设”。作者巧妙地利用了不同的叙事声音来展现这种分裂,有时候是第一人称的自白,有时候是旁观者冷峻的评价,有时候甚至是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件。这种声音的不断切换,让你不得不思考: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或者说,我们是否真的存在一个统一的“我”?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把这个深刻的哲学命题,用极其细腻、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场景展现了出来,引发了我对自身存在状态的长期反思。
评分这本书在情感处理上展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克制。它没有用那些煽情的大词汇去直接冲击你的泪腺,而是通过“留白”来制造张力。你读到的是角色之间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是那些在沉默中迅速流逝的瞬间。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角色只是僵硬地站在窗边看着雨,就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翻江倒海的痛苦,这种“不着痕迹”的表达,比任何激烈的争吵或哭泣都更具穿透力。更妙的是,作者似乎很擅长运用环境来映射人物的心境。比如,当故事进入一个低谷期时,天气总是阴沉,光线总是晦暗,但这种对应关系又不是那么直白,它更多是一种潜意识的暗示。这种高级的情感疏导方式,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最痛苦的挣扎,恰恰发生在最平静的外表之下。这本书读完后,让人不是嚎啕大哭,而是陷入一种深长的、带着暖意的寂静之中。
评分挺不错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还没看封面,很漂亮。很快就遇到了,非常好。
评分进入“记忆时代”,人类的记忆可以存储、复制、切除,甚至售卖:人们只需购买记忆软体,发出指令导入“回忆”,就可以随意体验未曾经历过的人生。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还没看封面,很漂亮。很快就遇到了,非常好。
评分在ONE上面看过连载,非常精彩,那时候每周都等着更新,中间间隔了时间,感觉剧情就不是很记得住了。买了书终于可以一口气读完了!期待。
评分很好,很喜欢作者
评分很喜欢的书,爱不释手,打开书就不舍得放下,很感兴趣的读下去,好评。
评分挺不错的书,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