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神话选释

古神话选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珂 著
图书标签:
  • 神话故事
  • 古典文学
  • 文化
  • 历史
  • 选集
  • 古籍
  • 神话传说
  • 文学
  • 古代文明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89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72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36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古神话选释》一书是我国著名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为具有一定基础的中国古典文化爱好和研习人士专门编写的中国古代神话选本,注解详善,简明扼要,有史有论,流畅易懂,学术性与趣味性兼具,为广大读者呈现出瑰丽奇特的古代中国的初貌。

  选文定篇剪裁融会

  校勘改正集注新诠

  解说详明体系完善


内容简介

  袁珂先生对中国神话的研究拓展了学术史上一新的领域,其相关研究成果也成为“中国神话学”的系列重要著述。这本《古神话选释》,搜辑、整理、择录、释读了散见在古籍文献中的中国古代神话,更据铭文石刻、民族神话、民间传说等史料,立论演绎,为读者呈上一幅瑰丽而恢宏的远古、上古中国的图景,也初见先生的“广义神话”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著名学者,中国神话学大师。1946年,任职台湾省编译馆,开始系统化地研究中国神话;1949年,回到四川,继续从事文学暨神话学的研究;1978年调入新成立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1984年担任新成立的中国神话学会主席。

  袁珂先生穷毕生之精力,以实现自己的神话研究的术业,著述颇丰,195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神话》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专著。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巴蜀神话》(合著)等二十余部著作及八百余万字的论文。这些著作广受读者欢迎,屡次出版和重印,多数被翻译成俄、日、英、法、意、韩、捷克、西班牙等多种语言;有些作品还收入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的教科书中。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盘古

女娲

女娲伏羲

伏羲

廪君

创造发明者

炎帝诸女

黄帝

黄帝与蚩尤之战

刑天

愚公

蚕马

牛郎织女

少昊

颛顼

彭祖·老子

帝俊

帝喾

后稷

盘瓠

丹朱

羿与嫦娥

鲧禹治水

伯益

殊方景物

孔甲

王亥

夏桀

伊尹

成汤 

傅说 

周文王

姜太公

武王伐纣

伯夷叔齐

周穆王

徐偃王

褒姒

干将·莫邪·眉间尺

韩凭

杜宇·开明·李冰

引用书目

图版目次

一、成都扬子山二号墓出土“西王母画像砖”

二、山东省嘉祥县武斑祠石刻画像“伏羲女娲交尾图”

三、明刊本《图像山海经》“夸父逐日图”

四、鲁迅与人论搜集神话书手迹

精彩书摘

  盘古

  一

  天地浑沌〔一〕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二〕。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三〕,神于天,圣于地〔四〕。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五〕。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六〕。后乃有三皇〔七〕。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八〕。(《艺文类聚》〔九〕卷一引《三五历纪》〔一○〕)

  注释

  〔一〕浑沌:清浊不分的光景。

  〔二〕阳清为天,阴浊为地:依照古人的理解,阴阳两类元素,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东西。天地初分时,属于“阳”的这类元素,是清而轻的,就上升成为天空;属于“阴”的这类元素,是浊而重的,就下降成为大地。

  〔三〕一日九变:九,表示多的意思,是虚数,不是实指。

  〔四〕神于天,圣于地:于,超过。这里的“神”,似指智慧;“圣”,似指能力。

  〔五〕盘古日长一丈:长,音zh2ng,增长。

  〔六〕天数、地数:数,数目,数字;指天的高度、地的深度。

  〔七〕三皇:其说不一,普通指天皇、地皇、人皇,也有说是指燧人、伏羲、神农的。

  〔八〕起:开始。立:建立。成:成就。盛:壮盛。处:终止。去:距离。是说数字从一开始,以后逐步发展,终止于九,因此天距离地就有九万里那么遥远。由此可以推想:盘古的身躯也就有九万里那么长。这种整齐的数字推衍,疑当是

  从后世阴阳术数之说那里得来,已经不是古代神话的本来面貌。

  〔九〕《艺文类聚》:唐代欧阳询等奉敕编撰的一部类书,共一百卷。所采

  2 古神话选释

  书达一千四百多种,古籍佚文,赖以考见。

  〔一○〕《三五历纪》:书名,三国时吴人徐整著,已佚。

  解说

  盘古是我国神话传说见之于记载较后的人物。在徐整的《三五历纪》之前,在现存的古籍记载中,还没有出现过盘古。但是人们却早就盼望知道这么一个开辟、创造世界的英雄人物了;屈原在他的伟大诗篇《天问》里这么写道:

  邃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

  译文——

  请问:关于远古的开头,谁个能够传授?

  那时天地未分,能根据什么来考究?

  那时混混沌沌,谁个能够弄清?

  有什么在回旋浮动,如何可以分明?

  无底的黑暗生出光明,这样为的何故?

  阴阳二气,渗合而生,它们的来历又从何处?

  穹窿的天盖共有九层,是谁动手经营?

  这样一个工程,何等伟大,谁个是最初的工人?

  ……

  ——郭沫若译

  就是人们这种心情的最生动不过的表现。

  诚然,在古书的记载里,类似屈原《天问》所问的“造物主”式的英雄人物,也是有过非止一个的,我们可以举出一些例子。

  例如《山海经·海外北经》说:“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大荒北经》说他能“烛九阴”,所以又叫他做“烛龙”。

  郭璞注引《诗含神雾》说:“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往照天门中。”《楚辞·天问》说:“日安不到?烛龙何照?”足见烛阴即烛龙的神话是很早的了。

  又如《庄子·应帝王》说:“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是寓言,但也可信有古神话作为这个寓言的底子。

  再如《淮南子·精神篇》说:“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高诱注说:“二神,阴阳之神也。”

  又如已经佚亡了的谶纬书《遁甲开山图》说:“巨灵与元气齐生,为九元真母。”(《路史·前纪三》注引)又说:“有巨灵胡者,偏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文选·西京赋》李善注引)《水经注·河水》更记载了他一件“造山川,出江河”的具体事例。说“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足踏,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

  这类具有做“造物主”资格的人物,还可以举出一些,可惜他们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造物主”。单从以上所举,我们已可看见:他们或者只是一山的山神,又尚未脱离动物的形体,如烛龙;或者寓言和哲学的气味过于浓厚,如混沌和阴阳二神;巨灵胡本来可以当选,无奈他也只不过是河神的夸饰和雕琢,所以终究找不出适当的人物来填补鸿蒙时代这一段神话的空白。

  但人物并不是完全没有。书籍的记载虽然阙略,口头的传说却未泯灭。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如苗、瑶、侗、黎……中,就还流传着关于盘古或盘瓠的传说。苗、瑶等民族,他们原本居住在中原,由于长期的部族战争,渐渐被迫迁徙到了南方,随而带去并保存了远古丰富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往往可以和汉民族历史化和哲学化了的神话传说互相印证。

  盘瓠,据传说最初可能是苗、瑶等民族的祖先。而瑶族人民过去非常崇拜盘古,称之为盘王。每逢天旱,一定要向盘王祈祷,并且抬了盘王的像游行田间,巡视禾稼(见刘锡蕃《岭表纪蛮》)。苗族也有“盘王书”,传唱于苗族人民当中,说盘王是种种文物器用的制作者(见常任侠《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

  记起盘王先记起,盘王记起造犁耙;

  造得犁耙也未使,屋背大塘谷晒芽。

  记起盘王先记起,盘王记起种苎麻;

  种得苎麻儿孙绩,儿孙世代绩罗花。

  记起盘王先记起,盘王记起造高机;

  造得高机织细布,布面有条杨柳丝。

  ……

  侗族也有“开天辟地”歌,云:

  又是盘古开天地,开天辟地生乾坤。

  生得乾坤生万物,生得万物人最灵。

  四大名山为境界,天上日月分阴阳。

  ……

  徐整作《三五历纪》,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盘瓠或盘古的传说,综合了古神话里开辟诸神的面影,再加上经典中哲理的成分和自己的推想,才塑造了一个开天辟地的伟大的盘古,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关于盘古,有人说他就是盘瓠的演化(夏曾佑);也有说盘古是盘古,盘瓠是盘瓠,二者绝不容许混淆(吕思勉)。个人的看法却是偏于前说。盘瓠之演变为盘古,不仅音同而已,在作为人类始祖或世界开创者的意义上说来,也是相同的。

  盘古的传说,不但颇有和盘瓠相通之处,就是和古神话里的烛龙、伏羲,也息息相通。徐整《五运历年记》说:“盘古之君,龙头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这同是一人所记的关于盘古的另一传说,其形貌和神力,几乎就是烛龙的摹本。而《山海经·西次三经》说:“钟山(按即指钟山之神烛龙),其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鼓和盘古的“古”,其音相同;传说演变的痕迹,更是斑斑可见。常任侠《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更谓“伏羲与槃瓠为双声,伏羲、包牺、盘古、槃瓠声训可通,殆属一词”。更证以布依族所传的洪水遗民神话,有的径称“伏羲兄妹”,有的却说是“盘”和“古”男女二人,尤可见盘古就是伏羲。由此看来,盘古传说的见于记载虽是稍后,追溯其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源远流长、由来已古的了。

  这传说到后代又继续有所发展。最显著的,就是人们给这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手里添加上了具有着强大气势和威力的劳动工具。明末周游编撰的一部叫做“开辟衍绎”的历史小说里,就这么写着: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此而混茫开矣。

  ——第一回:盘古氏开天辟地

  盘古神话在徐整的《三五历纪》里,还可以看出它并没有完全摆脱哲学化的影响,或者倒是作者有意识地要把它弄得更哲学化些。而在这里,开天辟地的盘古,并不是抽象地、神秘地“变化”着,而是“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威风凛凛地从事着巨大的劳动。这无疑是作者根据当时民间传说的叙写,是劳动人民对于盘古神话的既现实主义、又浪漫主义的构想,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劳动创造世界”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宏伟思想,在盘古的斧凿挥舞中,已经被人民群众鲜明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

前言/序言

  前 言

  一

  在我国巨大而辉煌的文学遗产中,神话是很重要也很令人感兴趣的一部分。从现有若干被记录或被改装而引用在各种古书里的神话片段看,更从许多已经转化做历史(当然往往还有化而未尽的迹象可寻)而实际上是神话的历史记述看,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中国古代神话原本是很丰富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化历史又是这么悠久,早在几千年前,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用他们劳动的双手和由劳动的双手而发达起来的聪明智慧的头脑,替我们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要说是没有丰富的神话作为它的嚆矢、先河,或者是折射、反影,就实在是难于教人想象了。

  然而我国古代神话确有较大的散亡,要是不散亡,其内容的丰富恐怕还不止于现在所能搜集到的。正因为有散亡,剩下零星片段,又东一处西一处地散见在若干古书里,给人以不丰富的错觉,过去才未充分受到人们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大都没有“神话”一章,就是显明的例证。

  但是,鲁迅先生在他早年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里,却有“神话与传说”专章,论述神话的起源、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中国神话散亡的主要原因以及《山海经》为古之巫书等,见解都很精辟,给我们奠定了科学地研究神话的基础;后来有青年写信向他请教关于搜集和整理中国神话的问题,他马上回信给以热情的指导(见《鲁迅书信集》页六六和本书图版四):这些都足见他对我国神话的重视。他自己并且还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写了小说《故事新编》以及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一些篇章,更足以说明这一点。茅盾先生早年也有《神话杂论》和《中国神话研究ABC》,后者是第一部系统地论述中国神话的专著(当时作者署名玄珠。现收入《茅盾评论文集》,改题为《中国神话研究初探》)。闻一多先生则有《神话与诗》《古典新义》等,从民俗学和考古学方面给中国神话研究做出了贡献:我们都应该珍视他们这一切宝贵的成果。

  现在在毛主席文艺思想光辉的照耀下,研究和整理文学遗产的工作正在从各方面有效地进行着,因而关于神话的研究也受到好些人的注意了,神话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了,但是还必须继续引起大家的注意。本书的选释,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供一般读者阅读欣赏,引起研究者研究的兴趣,使人们获得有关我国古代神话的一些知识,从而在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

  至于说到神话散亡的原因,则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说我国文字繁难,记录不便,许多原先流传在人民口头的神话传说,未被记录保存下来。有说我国没有像希腊荷马那样的“神代诗人”,未能将先民传述的零片神话,熔铸而为鸿篇钜制,使它们得到保存。也有说孔子出世后,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套的教训,上古荒唐的神话传说,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都绝口不谈,因此后来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神话不但未曾光大,反而又有散亡。等等。这些说法虽然都自有其道理,但不过是说到原因的局部,并未说到根本;或者只说了一些次要的,未曾说到主要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半世纪前,茅盾于其所著《中国神话研究ABC》中曾举出神话历史化为导致神话散亡的原因这么一种。其言云:

  最后来了历史家。这些原始的历史家(例如希腊的希洛道忒司)把神话里的神们都算作古代帝皇,把那些神话当作历史抄了下来。所以他们也保存神话。他们抄录的时候说不定也要随手改动几处,然而想来大概不至于很失原样。可是原始的历史家以后来了开明的历史家,他们都捧着这些由神话转变来的史料皱眉头了。他们便放手删削修改,结果成了他们看了尚可示人的历史,但实际上既非真历史,也并且失去了真神话。所以他们只是修改神话,只是消灭神话。中国神话之大部恐是这样的被“秉笔”的“太史公”消灭了去了。

  ——第二章:《保存与修改》

  论神话历史化、被历史家们一再修改、终以沦亡的过程,大体上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根据我近年研究、整理神话的感受,觉得这确实是一个主要的原因。现在便就这一问题,略述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次,以为补充。

  神话历史化,在中国的具体情况,举其显明的例子,则有《尸子》所记叙的“黄帝四面”,即传说黄帝长有四张脸。作为中央上帝的黄帝,他长着四张脸以察看宇宙四方,那是可以理解的。但当子贡以此请问孔子的时候,却被孔子巧妙地解释做黄帝派遣四个人去分治四方,就成了历史教科书而和神话的原意大相径庭了。再如《韩非子》所记叙的“夔一足”,夔在神话里本来是一只独足怪兽,其形或为牛(《山海经》),或为猴(《国语》韦昭注),但到《书·舜典》里,便已历史化而做了舜的乐官。故当鲁哀公于此还有点弄不明白,向孔子(又是孔子!)请教的时候,孔子马上回答他道:“所谓‘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意思是说,像夔这样的人,一个也就足够了。”孔子的解释虽然不一定实有其事,但从这里也就可见儒家之徒把神话来历史化的巧妙。以上所举神话转化做历史的例子,是封建社会初期的情形了,想来在奴隶社会时期,即已有了这种转化。又拿夔的例子来做为说明。夔在神话里本是一足怪兽,历史上却转化为舜的乐官——“一个也就足够了”的贤臣夔,那已是第二次的转化。第一次则还要更早一点。他本是殷民族在原始社会时期所奉祀的图腾神,甲骨文作(夋),从字形看,是一个兽头、鸟喙、猴身、一足的怪物。韦昭注《国语》,就径释之为:“夔,越人谓之山缲(),人面,猴身,能言。”山即山魈,就是猴形的山神,幼年时期的殷民族,奉之为他们的图腾神。到了奴隶社会,此图腾神乃被奴隶主尊为“高祖”而奉祀之,列之于先公先王之首,这就是由神话到历史的第一次转化。但是这种转化,变动的地方还不太大。山魈虽然化为“高祖”,不过是从图腾神转化为祖先神罢了,故仍著其鸟喙猴身的特殊形貌。至于河、岳、风、云……之神,在殷墟卜辞里,则还都是原来的神,虽有时或冠以“帝”号,那只不过是表示对诸神的尊崇,还没有将他们作大的变动。此或即茅盾所谓的“原始的历史家”在“抄录的时候说不定也要随手改动几处,然而想来大概不至于很失原样”之意罢?

  可是“以后来了开明的历史家”,情形就有些两样了。在中国,所谓“开明的历史家”,应该就是从战国开始的初期封建社会的儒家之徒或者是被司马迁称为“搢绅先生”的一帮人。这帮人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必须要从意识形态上来影响和支配人民,于是首先碰到曾经初步历史化的古代神话问题。这些初步历史化的古代神话,基本上还是神话,神话中神或英雄的行迹,他们对自然的斗争以及对种种文物的创制发明,一直鼓舞着世世代代人民的生活意志。人民崇拜他们。这是可以利用来对人民发生影响的。然而里面有很多“搢绅先生难言之”的“不雅驯”的东西,“黄帝四面”“夔一足”就是“不雅驯”的具体的例子。“开明的历史家”们既然要把神话中的英雄都认做是统治阶级的祖宗,自然会把他们转化做前代的圣主贤臣,而这些“不雅驯”的东西是有伤体面的,故尔当他们秉笔修史的时候,定要予以删削或者是改头换面。这么一来,神话就只好逐渐散亡了。

  在神话转化做历史的过程中,除了被奉为统治者列祖列宗的“正神”的面貌有所改变而外,改变得最大的,尤其是那般“凶神”“恶神”,即高尔基所谓反抗神的神的面貌,如羿、鲧、共工、蚩尤等等。羿为民除害,射杀天帝九个太阳儿子,又射死封豨、修蛇、凿齿、大风(即大鹏)……种种恶禽猛兽,历史上却成了“不修民事,淫于原兽”(《左传》襄公四年);鲧偷取天帝的息壤去平治洪水,历史上却被贬为“方命圮族”(《书·尧典》),翻成现代话就是任性乖张,不服从上面的命令,也和众人的关系搞不好;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触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打破了旧世界的格局,历史上却是“虞于湛乐、淫失其身”(《国语·周语》),是“任智刑以强”(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蚩尤神话的记录为时虽不算晚(始见于《山海经·大荒经》),但因他较少善行可考,故当他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更是罪恶多端,乃至据说“后代圣人”其实也就是居于统治地位的贵族老爷们都“著其像以为贪戒”(《路史·后纪四·蚩尤传》)。有大功于人民的神话英雄如羿、鲧者在历史上之所以变成反面人物,并不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他们都触忤了神国的最高统治者——天帝。要褒扬这些反抗神的神,对于人国的统治者说来,无异是要教他们奖励叛逆,当然是万万办不到的。于是就有修史的儒家之徒或者是“搢绅先生”们出来,奋笔予这些“叛逆者”以无情的诛伐。于是本来是光辉灿烂的神话英雄,在历史上就成为遍体脓疮的坏蛋了。神话为什么会转化做历史?从这些地方看来,可知原来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如果不符合,事情就决不会这么顺利地进行下去。

  然而一经转化,人们就只相信历史而不再相信神话,神话就只好逐渐散亡了。大诗人屈原是最关心也最熟悉古代神话传说的,在他的诗篇中引述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但是从他的伟大诗篇《天问》中,也就可以看到古神话的散亡大约在他那个时代或者还更早一点就已经开始了。因为诗篇中提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有些问题竟是没头没脑的,如“撰体协胁,鹿何膺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中央共牧后何怒?蜂蛾微命力何固?”“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等等,不但现在的人难于索解,恐怕即使在屈原当时,也未必能够全部圆满地予以解答。此足以说明神话的散亡,已始于屈原时代或屈原时代之前。故《天问》一诗,虽是抒愤之作,也是因为实有所疑而问,并非早已尽知故发为问的。又诗中每每神话与历史杂糅,或前段是历史,后段是神话,如鲧事。“不任汨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是历史;紧接着后面“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伯鲧腹禹,夫何以变化?”又是神话了。或前段是神话,后段是历史,如羿事。“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乎河伯而妻彼雒嫔?”是神话;“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又是历史了。可见在屈原时代,神话还正继续在向历史转化,故每和历史扞格不合,因而引起屈原的疑问,这其间它的逐渐散亡,自然不足为异了。

  神话转化做历史,从消极的方面看,自然是神话的一种损失;但从积极方面看,这种转化,未始不可也算是神话的一种保存。我们现在从《书经》《周书》《左传》《国语》等先秦史籍中,还能清理出不少有用的神话材料,有些一时弄不明白的,还可继续清理。这也得归功于古代历史家有意无意地替我们作了这种转化工作,否则就连这些历史化的神化材料,也许由于其他原因又散亡去了也未可知的。

  于是附带谈谈关于神话的保存。不幸而幸,神话一方面在散亡,另方面却还是在保存。在中国古代,保存神话的人,大约有以下三种。一种是诗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里已经提到,不过同时也指出:“神话虽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在中国,如前所述大诗人屈原的作品里,就保留了许多可贵的神话材料。自然,由于诗歌的修辞命意,保存中不免也有一些改变,有的改变太甚,“失其本来”(鲁迅语),也足导致神话的“销歇”。还有一种是哲学家,在先秦和汉初“诸子”的著述如《墨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中,也可见到不少神话的零片。由于要借神话传说阐述哲学思想,其保存情况也和诗人相像,不免根据哲学家们的需要而有所改变。改变得较大的,像《庄子》里的一些神话,几乎是都改造作了寓言,如《逍遥游》所述鲲化为鹏、《天地篇》所述黄帝失玄珠等就是其例。保存神话比较忠实的,还有一种过去未经着重提到的人,就是巫师,相形之下,似乎比前面所说的两种人贡献更大。鲁迅在同书中论《山海经》说:“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这个论断是很精确的。《山海经》确可说是一部“古之巫书”,大概是古代楚国或楚地的巫师们传留下来的一部书。“巫以记神事”(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编语),其中保存的许多神话材料,看得出来,是接近原始状态,没有经过多大改动。这是因为原始神话从原始宗教的母胎里诞生出来,开始时还有相对的一致性,宗教也还没有成为纯粹迷信的缘故。

  后 记

  表现1937年12月日本军队在南京对中国人进行残忍屠杀的书籍、电影已经不在少数,这本漫画可以视为“南京大屠杀”的前传,因为它讲述的是,在1937年12月之前的三个月里,中日之间发生了什么,两国军队怎样度过残忍的三个月,中国士兵如何对阵实力十倍于己的对手,又是什么让攻入南京的日本士兵如此狂怒和狂暴,而中国军人又为何看起来无力抵抗、任人宰割……

  我尽量以一种纪录片的形式,讲述这三个月的故事。当然,作为“摄影师”的我,是一个中国人。

  其实这短短的三个月里,在地球的这块弹丸之地——“淞沪”,发生的战事和故事,可以写成一屋子的书,也可以拍成上百部的电影。而我只能掠过上空,把当年的战况简要再现。

  因为即使如此,也有很多人,包括我身边的亲友,甚至几乎不知道这段历史,更不知道三个月里,有多少中国士兵付出了怎样的忠诚,做出了怎样的牺牲。虽然他们头顶着的是青天白日徽,但他们跟后来的解放军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中国人,都是“人民的子弟兵”!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战,他们是为民族而战,为中国人的生存,为中国之尊严而战!

  3个月,30 万日军,70万中国军队,百万士兵厮杀在东方巴黎的城垣瓦砾间,从海上到岸边,从弄堂到乡间,从天空到江畔,处处子弹横行,血肉横飞!日军原以为可以轻易拿下上海,甚至欧洲列国也认为与日军正面开战的中国人简直是疯了,惨败无疑!但1937 年8 月13 日之后,所有人都瞠目结舌:武器落后、装备残破,士兵看起并不专业的中国军队,挡住了训练有素、船坚炮利、残忍凶狠的日军!要不是蒋介石在几个关键点犯了战略失误,天知道日本人要在淞沪战场被拖住多久,再损失多少士兵!

  关于当时的中国,授命于罗斯福总统、1937年8月抵达上海以观察中日战事的美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斯·卡尔森(Evans Carlson)在信中如此写道:“我简直不敢相信,就我10年来对中国的观察,从未见过中国人像现在这样团结、齐心,为共同的利益而奋不顾身地战斗。”而数年后日军在东南亚乃至太平洋战场横扫英美列强时,西方人才意识到当年中国人面对的是怎样的敌人,而中国人的抗战,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又具有怎样的价值!如果没有中国人艰苦卓绝的誓死抵抗,百万日军将顺利攻入东南亚各国甚至苏联,并在太平洋战场与美军势均力敌!而那样,将真切地改变二战历史,进而影响人类文明之进程。

  自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对中国一直虎视眈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中国东北;1937 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占据北平及华北局部。熟读中国史的日本,意图自北而南地占领中国全境。以蒋介石为统帅的国民政府,虽以割肉饲虎的方式放弃东北换得数年备战,但也明白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日本的这一计划势必无法阻挡。曾混迹十里洋场的蒋介石做出惊天之举,诱使日军在淞沪开战,正面与之对抗,意图一箭双雕,一来改变日军战略格局,令日军变为自东部向西进军,陷入中国战略纵深;二来在列国眼皮底下大战,展示中国抗击强敌之勇气,也赢得世界之关注与同情,以期国联对日本施压并调停。

  淞沪会战3个月,日军伤亡10万,中国军队伤亡30万!中央军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海军拼光,空军折损大半,且战役最后关头,由于统帅层的战略失误,使日军得以从杭州湾轻松登陆包抄,中国军队随后也没有及时撤退,而战前构筑的两道国防公事也形同虚设,原本可以避免损失的战略撤退变成大溃败,伤亡更剧!日军在近3 个月的鏖战中积累的报复欲,加上轻松追击时的骄狂,成为南京破城后大肆杀戮的伏笔。

  人常说“历史是面镜子”,人们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什么?自己。

  谨以此书,献给我饱受劫难的民族,愿中国人皆当自强,祈我中华巍然屹立,穆穆皇皇。

  吕玻

  2012年10月

  于斯德哥尔摩郊外林布小镇


《寰宇织锦:文明的黎明与星辰的低语》 内容梗概 《寰宇织锦:文明的黎明与星辰的低语》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它不拘泥于单一的地理区域或文化圈,而是以一种独特的宏观视角,深入探索人类文明起源的多元图景,以及那些塑造了早期人类世界观、信仰体系和宇宙认知的古老神话与传说。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故事,而是力求揭示这些神话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哲学思考、自然崇拜以及早期人类对生命、死亡、秩序与混沌的理解。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勾勒出人类早期精神文明的壮丽画卷。 第一部分:混沌初开——创世的宏图与万物的起源 本部分聚焦于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创世神话。我们将踏上苏美尔的泥板,聆听阿普苏与蒂亚玛特的史诗对决,理解天地万物的诞生;潜入古埃及的尼罗河畔,见证拉神的升起,奥西里斯与赛特的生死轮回,以及玛阿特的秩序如何维系着整个宇宙;登上北欧的冰原,感受巨人与诸神的战争,米德加德之龙的盘踞,以及世界树伊格德拉修的根系如何连接着九个国度;穿越到美索不达米亚的星空下,探寻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对永生的追问,以及恩奇都的诞生与死亡所带来的震撼。 不同于传统的神话故事集,《寰宇织锦》在讲述这些宏大叙事的同时,更注重分析其内在的逻辑与象征意义。例如,我们会深入探讨创世神话中普遍存在的“混沌化为秩序”的主题,分析神话如何通过具象化的斗争与牺牲,解释世界的形成,以及为早期社会提供一个合理的宇宙模型。本书还将对比不同文化中创世神话的异同,从中提炼出人类共同的精神母题,如对“无”的恐惧与对“有”的渴望,对父权与母权的象征理解,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沟通。 此外,本部分还将触及早期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知。从盘古开天辟地的巨人之躯,到浑天仪的早期雏形,本书将通过对神话的解读,间接展现古人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观察与想象,以及他们试图在有限的认知范围内,构建一个有序、可理解的宇宙图景的努力。 第二部分:神祇的谱系——权力的博弈与人类的镜像 在创世之后,神话的舞台上涌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神祇形象。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各大古老文明神祇系统的构建,探究其权力结构、职能分工以及神祇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将解析希腊奥林匹斯十二神的家族树,宙斯的统治,赫拉的嫉妒,波塞冬的海洋,哈迪斯的冥界,以及阿波罗、雅典娜等诸神如何影响着人类的命运。我们还将考察罗马万神殿的多元融合,印度吠陀中的阿修罗与提婆的斗争,以及中国古代的盘古、女娲、三皇五帝等神话人物如何构筑了中华文明的神话谱系。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呈现神祇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更深入地剖析这些神祇的“人性化”特征。父神权威的建立与瓦解,母神生育与守护的象征,英雄的崛起与陨落,智慧与战争之神,爱与美的化身,死亡与复仇的使者——这些神祇的行为模式、情感纠葛,往往是早期人类社会权力运作、伦理规范以及个体欲望的投射。例如,通过对宙斯与其他女性的诸神之恋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早期父权社会中对生育权力的争夺与解读;通过对冥界神祇的描绘,我们可以理解古人对死亡的恐惧、对来世的希冀以及对惩罚与救赎的朴素认知。 此外,本部分还将探讨神祇在早期社会中的实际作用。他们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守护者,是祭祀与宗教仪式的中心,是艺术家与诗人的灵感源泉,也是统治者合法性的来源。本书将通过分析不同文明中神祇崇拜的仪式、神庙的建筑以及神谕的解读,展现神话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连接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群体的重要纽带。 第三部分:英雄的足迹——凡人的传奇与不朽的追求 当神祇的宏大叙事铺陈开来,英雄的故事则更贴近凡人的情感与体验。《寰宇织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在神话史诗中留下浓墨重彩的英雄人物。从希腊神话中勇斗怪物、历经磨难的赫拉克勒斯,到特洛伊战争中身披战甲的阿喀琉斯;从亚瑟王传奇中寻找圣杯的骑士们,到中国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再到美洲玛雅神话中双子英雄的冒险。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英雄的诞生、成长、使命以及最终的归宿。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不仅仅在于其超凡的力量,更在于他们所代表的品质与精神。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些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勇气、智慧、忠诚、牺牲精神,以及他们与命运抗争、追求荣耀、守护家园的执着。我们将探讨英雄神话的“原型”意义,即英雄如何成为人类精神中渴望超越自我、克服困难的象征,以及他们如何为后世提供行为的榜样与道德的标杆。 同时,本部分也将关注英雄故事中的“凡人”元素。即使是半神半人的英雄,也常常会经历失败、痛苦、爱恨情仇,甚至最终的死亡。这些经历使得英雄形象更加丰满,也让凡人能在他们的故事中找到共鸣。通过对英雄故事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人类对“不朽”的追求——无论是通过功绩流传千古,还是通过宗教信仰寻求来世永生。 结语:文明的低语,星辰的回响 《寰宇织锦:文明的黎明与星辰的低语》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古老故事的书籍。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一次对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深度挖掘。通过对不同文化神话的比较与分析,本书试图展现人类文明在面对未知、理解自身、构建社会时,所迸发出的智慧与想象力。这些古老的神话,如同星辰的低语,穿越亿万年时光,至今仍在我们心中回响,塑造着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自身存在的理解。阅读本书,便是踏上一段探索人类精神起源的史诗旅程,感受那些古老文明在黎明时分,对宇宙万物发出的最深沉的赞叹与最永恒的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类主题会写得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毕竟我对神话学本身了解不多。但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引人入胜。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是用一种非常克制且富有同理心的笔触,去描摹那些古老信仰者的世界观。我特别喜欢它在阐释某个特定神祇的象征意义时,会引用大量的考古发现和艺术作品作为佐证。比如,在谈论某位掌管冥界的形象时,书中穿插的几幅古代墓葬壁画的描述,简直让人毛骨悚然,却又精准地捕捉到了死亡在古代社会中的多重复杂性——它既是终结,也是一种必要的过渡。这种多维度的展现,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教科书中的抽象概念,变得有血有肉起来。读完一章,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到窗边静静地站一会儿,消化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这不是那种快速消费的读物,它需要你投入时间,投入心神,去感受那种缓慢流淌的文明脉络。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一章节,关于“梦境与预言”的探讨,让我彻底放下了手中的笔,只是盯着那些文字出神了好久。作者引用了大量被忽视的、边缘化的古代文本碎片,来重建早期人类对“无意识领域”的认知模型。那些描述既模糊又精准的片段,读起来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仿佛触碰到了某种沉睡已久的集体记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整体上是沉稳内敛的,但偶尔会因为引入某些极其震撼的原始文本而突然爆发出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它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追求戏剧性的高潮,而是通过细节的不断累积,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深邃的氛围。它更像是一部“思考的工具书”,而不是一部“故事集”。对于那些真正想深入了解神话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深层机制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深度是无可替代的。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到的不是满足,而是一种对知识边界被拓展的兴奋感,迫不及待地想去寻找更多相关的资料来印证和延伸书中的观点。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没有完全按照地域或时间线索进行僵硬的划分,而是选择了一些核心的“主题”——比如“洪水与重生”、“天空与秩序”、“牺牲与再生”——然后围绕这些主题,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相似神话进行对照阐释。这种“主题式”的编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以前总觉得不同地域的神话是孤立发展的,但通过这种对比阅读,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共同的生存困境时,那些惊人的共性和想象力的趋同性。比如,某段关于“双生子英雄”的论述,竟然能将北欧的某些片段与南美洲的口述传说巧妙地串联起来,中间的逻辑衔接非常自然,毫无牵强之感。这让我深切感受到,神话不仅仅是迷信的残余,它们是人类集体潜意识最原始、最坦诚的表达。阅读完后,看待日常生活的眼光似乎也多了一层滤镜,会更容易察觉到那些潜藏在现代语境中的古老回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我之前提过,但它对阅读体验的影响是持续的。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在台灯下读起来,有一种奇特的仪式感。它让你觉得,你正在接触的不是快餐文化里的娱乐产品,而是一件需要被珍视的“器物”。更让我赞赏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神话体系之间的比较时,展现出的那种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审慎态度。他很清楚地界定了哪些是已被学界广泛接受的观点,哪些是作者基于现有材料做出的合理推测。这种清晰的界限感,极大地增加了文本的可信度。我发现自己在阅读时,不再是单纯地被故事带着走,而是会下意识地去思考:“这个解释的支撑点在哪里?” 这种良性的互动,让我的阅读体验从被动接收变成了主动探索。特别是对一些传说中“失落文明”的碎片化记载的重构部分,那种如同侦探般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简直是智力上的享受。它没有给出所有答案,但它提供了追问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很有意思,那种带着某种古老神秘感的纹理和色调,让人一眼就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我当时是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完全是被那种纸张的质感吸引住了。翻开扉页,没有太多花哨的排版,就是很朴实、很专注地呈现内容。我记得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对一些早期神话概念的切入点,非常细致地梳理了不同文明在面对“起源”和“混沌”时的表述差异。比如,它对一些苏美尔泥板文书记载的解读,那种深入到语言学层面的分析,真的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大开眼界。作者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转述故事,而是在努力挖掘那些故事背后隐藏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结构。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那些被时间磨损的碎片,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尤其是一些关于创世神祇的谱系梳理,错综复杂却又逻辑清晰,让人忍不住想要拿出一张大白纸来跟着画思维导图。整个阅读体验是沉静而富有启发性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文化母题,原来在更深远的过去,人类对世界的理解是如此天马行空又如此根植于脚下的土地。

评分

很好?,在家住人集装箱的一种做法和

评分

好书,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古代神话。

评分

精选了一些主要神话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跟其他书参照阅读

评分

一切不过是宿命。

评分

好书,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古代神话。

评分

很好,大促期间购入,叠加优惠券非常便宜,送货及时,包装好

评分

质量好,印刷棒棒哒,包装也很专业。京东购物,送货速度快,品质有保障。

评分

一直想买,趁着活动赶紧下单

评分

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神话故事,这是一本不错的选择,尤其喜欢解析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