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结构原理及其控制

电梯结构原理及其控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继文,张献忠,李鑫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电梯
  • 结构
  • 控制
  • 原理
  • 机械工程
  • 电气工程
  • 交通工具
  • 垂直运输
  • 建筑工程
  • 自动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97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21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1
字数:4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工业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电梯工程产品设计与制造的研究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
1,作者具有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获各种奖项。
2,书中内容调理清晰,编排合理,理论通读易懂,实践内容可操作性强。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电梯基础知识,电梯的基本结构,电梯的安全装置及保护系统,电梯的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电梯的运行逻辑控制系统,电梯的选用与设置,其他类型的电梯,电梯的使用和安全管理,绿色电梯技术等。本书既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又兼顾知识面的拓展,内容新颖丰富。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工业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电梯工程产品设计与制造的研究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电梯的基础知识1
1.1电梯的发展1
1.2电梯的分类11
1.3电梯的主要参数和规格14
1.4电梯的性能要求15
1.5整机性能15

第2章电梯的基本结构18
2.1曳引系统19
2.2轿厢和门系统45
2.3重量平衡系统52
2.4导向系统54
2.5电梯安全保护系统63
2.6电力拖动系统65
2.7运行逻辑控制系统65

第3章电梯的安全装置及保护系统67
3.1超速及断绳保护装置67
3.2越程保护装置73
3.3缓冲装置74
3.4防人员剪切和坠落保护装置77
3.5超载保护装置79
3.6其他安全装置81

第4章电梯的电力拖动控制系统96
4.1电梯供电与主电路的要求96
4.2电梯拖动系统98
4.3电梯的速度曲线99
4.4电梯运动系统的动力学107
4.5电梯用电动机及其调速112
4.6电梯变极调速系统117
4.7交流调压调速电梯拖动系统121
4.8变频调速电梯拖动系统132
4.9无机房电梯拖动系统151
4.10电梯控制系统设计计算157

第5章电梯的运行逻辑控制系统163
5.1电梯电气控制主要器件164
5.2电梯门机控制系统175
5.3电梯的继电器逻辑控制系统181
5.4电梯微机控制系统192
5.5电梯群控系统203

第6章电梯的选用与设置219
6.1电梯的选用219
6.2电梯的设置221
6.3运用交通计算配置电梯225

第7章电梯电气安装与调试239
7.1电梯的布置排列239
7.2电梯电气安装240
7.3电梯电气调试242

第8章其他类型的电梯253
8.1液压电梯253
8.2防爆电梯264
8.3自动扶梯265

第9章电梯的使用和安全管理274
9.1电梯使用管理的要求274
9.2电梯使用安全管理制度275
9.3电梯故障与排除278

第10章绿色电梯技术291
10.1曳引机节能技术291
10.2能量回馈节能技术292
10.3四象限节能技术295
10.4其他节能方式297
10.5电梯节能技术展望298

参考文献301

前言/序言

高层建筑中,电梯是不可缺少的垂直运输设备。电梯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标志,其生产情况与使用数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并形成了全球最强的电梯生产能力。
本书有利于读者熟悉和掌握电梯的结构原理及控制技术。全书共分十章,主要内容包括电梯的基础知识,电梯的基本结构,电梯的安全装置及保护系统,电梯的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电梯的运行逻辑控制系统,电梯的选用与设置,电梯电气安装与调试,其他类型的电梯,电梯的使用和安全管理,绿色电梯技术等内容。
本书既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又兼顾知识面的拓展,内容新颖丰富。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工业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电梯工程产品设计与制造的研究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安装与维修保养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
本书由陈继文、张献忠、李鑫、任炜、李丽、姬帅、赵彦华、逄波、李彦凤、李凡冰、刘辉、范文利、许向荣、姜洪奎、王日君、黄巍岭、崔嘉嘉、陈清鹏编著。感谢山东建筑大学电梯技术研究所、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山东富春华电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7.5
《穿梭空间的智慧:一部关于机械运转与能量流动的史诗》 本书并非详述某个具体设备的工作细节,而是要带领读者潜入一幅宏大的机械与能量运行图景。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层层剥茧,直至理解那些驱动我们现代世界运转的复杂系统。这是一次关于“如何让事物移动”以及“如何控制移动”的深度探索,其触角延伸至工业生产、城市发展乃至人类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 第一章:流动的力量——能量的转化与传递 万物皆始于能量。本章将深入探讨能量的多种形态: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热能,热能又如何驱动机械能,而机械能又如何被转化为电能,最终实现工作的目的。我们将追溯能量转化的效率极限,理解摩擦、阻力以及热量散失在能量传递过程中的必然性。通过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细致解读,我们将认识到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根本原因,而惯性则是物体维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内在属性。 我们将考察机械系统中能量传递的各种方式:从最古老的杠杆、滑轮,到齿轮、传动轴,再到液压与气动系统。每一种传递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局限,它们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齿轮组如何通过改变转速与扭矩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液压系统又如何利用不可压缩的液体传递巨大的力量,实现精准的控制。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机械装置的结构设计,理解其内部零件如何协同工作,将输入的能量转化为预期的输出。 此外,本章还将触及能量的储存与管理。蓄电池、飞轮、以及压缩空气储罐,它们都是能量的“缓冲器”,能够平滑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并在需要时释放储存的能量。理解这些储存机制,对于构建高效、可靠的能源系统至关重要。 第二章:精密的律动——机械系统的组织与协同 机械系统之所以能够完成复杂任务,依赖于其内部组件的精密组织与协同工作。本章将围绕“结构”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我们将审视各种基础构件:轴、杆、链条、皮带、弹簧等等,它们是如何被设计、制造,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能够承受载荷、传递运动、以及执行特定功能的整体。 我们将探讨不同连接方式的奥秘。螺栓、铆钉、焊接、键连接,每一种连接方式都承载着不同的应力,并要求不同的材料特性。我们将理解材料科学在机械结构设计中的作用,为何有些部件需要高强度,有些则需要韧性,有些则需要耐磨损。应力分析、强度计算、以及疲劳寿命评估,这些工程学的基本工具将帮助我们理解为何一个结构能够承受长期的运转而不失效。 本章还将深入研究“机构”的概念。机构是能够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构件组合。我们将解析曲柄滑块机构、四连杆机构、齿轮机构等经典机构的运动规律,理解它们是如何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或实现复杂的周期性运动。对于更高级的系统,我们将看到多个机构如何被巧妙地组合,形成复杂的传动链,最终实现宏伟的设计目标。例如,一个精密的计时器,其内部就蕴含着一系列微型齿轮和棘轮机构的协同表演。 第三章:智慧的指挥——系统中的反馈与控制 仅仅拥有强大的机械动力和精密的结构是不够的,要让系统按照我们的意愿准确、高效地工作,就需要“控制”。本章将聚焦于“控制”这一概念,它赋予了机械系统“智慧”。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开-关”控制开始,理解如何通过简单的机械开关或电气信号来启动或停止一个动作。 但真正的控制远不止于此。我们将深入探讨“反馈”的原理。反馈是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将输出信息传递回输入端,用于调整输入信号,从而使系统输出趋向于期望值。我们将以恒温器为例,说明温度传感器如何实时监测环境温度,并将信息反馈给加热或制冷系统,使其能够维持设定的温度。 我们将引入“闭环控制”与“开环控制”的概念。开环控制简单直接,但容易受到外部干扰的影响;而闭环控制则通过反馈机制,能够主动纠正误差,提高系统的鲁棒性。我们将分析比例(P)、积分(I)、微分(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它们是如何根据误差的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变化率来调整控制信号的。这些控制器是现代自动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此外,本章还将涉及传感器技术的多样性。从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到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以及更复杂的图像传感器和力传感器,它们是系统感知外部世界的“眼睛”和“耳朵”。我们将探讨这些传感器是如何将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并被控制系统所识别和利用的。 第四章:和谐的舞蹈——多变量系统的集成与优化 现实世界中的许多机械系统并非孤立运作,它们往往是多个子系统相互关联、协同工作的复杂整体。本章将探讨如何将分散的机械单元和控制模块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的整体。 我们将审视“系统集成”的挑战。如何保证不同组件之间的数据兼容性?如何设计统一的通信协议?如何协调各个子系统的运行优先级?我们将看到,良好的系统设计需要前瞻性的规划和严谨的执行。 对于复杂的系统,我们还将引入“优化”的概念。如何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效率?降低能耗?延长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我们将探讨优化算法和仿真技术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例如,通过调整参数来找到最佳的运行模式,或者通过模拟不同工况来预测系统的性能表现。 本章还将关注“安全性”和“可靠性”。任何一个精密的机械系统,都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我们将探讨冗余设计、故障检测与诊断、以及应急处理机制的原理。一个可靠的系统,能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稳定运行,并且在发生故障时,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进行修复或恢复。 结语:智慧的延伸——从机械到智能 本书的旅程并非止于对机械结构的拆解和控制原理的剖析。我们所探索的,是驱动现代文明运转的基石。从工厂流水线上高效运转的机械臂,到城市交通系统中精准调度的信号灯,再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智能家电,其背后都蕴含着我们所探讨的能量转化、机械协同与智能控制的智慧。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正见证着机械系统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未来的机械系统将更加智能化、自主化,能够感知环境、做出决策,甚至进行自我学习与进化。而这一切的根基,依然是我们在此书中深入探讨的能量、结构与控制的根本原理。 希望通过本书的引导,读者能够跳出对某个具体事物的零散认知,站在更高的维度,理解机械运转的内在逻辑,欣赏其中蕴含的工程智慧,并对未来科技的发展拥有更深刻的洞察。这是一部关于“如何让世界更好地为你运转”的百科全书,它将激发你对创新与探索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智能家居和楼宇自动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科技爱好者。《电梯结构原理及其控制》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电梯这个日常工具背后隐藏的科技魅力。我一直觉得,未来的建筑,其智能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设备的互联互通和高效协同。电梯作为楼宇内部最重要的垂直交通工具,其智能化控制水平更是至关重要。这本书的“控制”部分,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探讨当前最先进的电梯群控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多部电梯的统一调度,最大程度地缩短乘客的等待时间,并优化整栋楼的能源消耗。我希望它能解释一些关于“AI+电梯”的实际应用,比如预测性维护,通过分析电梯运行数据,提前发现潜在故障,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在“结构原理”方面,我也希望能了解到一些关于电梯安全设计的前沿技术,比如一些新型的减震和降噪技术,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方案。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电梯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未来智慧楼宇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电梯结构原理及其控制》这本书,让我对电梯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物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能够将如此重大的载荷在复杂的轨道上稳定、高效地移动,并保证绝对的安全,是一项极其了不起的工程成就。我期待这本书在“结构原理”部分,能够详细解释曳引电梯的曳引绳是如何工作的,它如何通过摩擦力来实现对轿厢的牵引,以及为什么需要多根曳引绳来确保安全。我希望它能深入讲解电梯导轨的安装精度要求,以及导靴的作用,这些是如何保证轿厢运行平稳、避免晃动的。另外,对于电梯的制动系统,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其工作原理,包括主制动和安全制动,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确保电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被可靠地停止。在“控制”方面,我非常好奇现代电梯是如何实现智能化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解释变频器是如何控制电机转速,实现轿厢平稳启停的,以及电梯是如何根据乘客的指令和楼层信息来做出决策的。我也希望了解一些关于电梯故障诊断和安全监控的知识,让我在乘坐电梯时,能够更加安心。这本书似乎能够满足我对电梯工程背后奥秘的好奇心。

评分

我对《电梯结构原理及其控制》这本书的初步印象可以用“厚重”和“扎实”来形容。翻开书页,厚实的纸张和严谨的排版就给人一种学术书籍的感觉。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电梯工程师,但作为一名在建筑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我对建筑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电梯作为建筑物的“生命线”,其结构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关乎用户的生命安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在“结构原理”部分,深入剖析电梯在抗震、防火、防腐蚀等方面的设计考量,以及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冗余设计。例如,轿厢的材料选择、钢丝绳的强度计算、门系统的联锁机制等等,这些细节的处理都至关重要。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实际工程案例,来印证理论的可靠性。至于“控制”部分,我更关心的是它的智能化和人性化设计。现代电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移动,而是能够根据人流、楼层使用情况进行智能调度,甚至实现无接触式呼叫。这本书能否解释这些智能控制背后的算法逻辑,比如排队论在电梯调度中的应用,以及AI技术如何赋能电梯的预测性维护,减少突发故障的可能性,对我来说将非常有启发。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了解到,一个看似简单的电梯,其实蕴含着如此多的工程智慧和技术创新。

评分

《电梯结构原理及其控制》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我是一名正在学习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学校的课程虽然涉及一些传动和控制的知识,但对于像电梯这样集大成的复杂系统,还是有些触及不深。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在“结构原理”部分,我期待它能详细讲解曳引电梯、液压电梯、斜行电梯等不同类型的电梯在结构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特别是在曳引电梯的轿厢、对重、曳引机、制动器、导轨等关键部件的设计上,我希望它能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和设计规范,帮助我理解工程师是如何确保其承载能力、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而“控制”部分,更是我学习的重点。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变频调速技术在电梯运行中的应用,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电机转速,实现轿厢平稳启停、无级变速,从而提升乘客的舒适度。此外,关于电梯的楼层选择、运行方向判断、满载识别、以及故障诊断等方面的控制逻辑,我都希望能得到深入的讲解。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个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能让我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从事过电梯安装和维修工作的人员,我对《电梯结构原理及其控制》这本书抱有极大的兴趣,并且希望能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接触到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对于其深层的设计原理和控制逻辑,往往只能凭借经验去理解。这本书的“结构原理”部分,我希望它能够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电梯(如曳引式、液压式)的结构组成、材料选择、以及在承载、制动、防坠等方面的设计依据。特别是钢丝绳的计算、安全钳的触发机制、导轨的磨损补偿等方面,我希望能得到更详尽的解释。而在“控制”方面,我更期待它能深入剖析电梯控制系统的架构,包括PLC、变频器、楼层选择器、召唤按钮等组件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通信协议。我希望能了解更先进的电梯群控算法,如何实现最优化的调度策略,以及如何通过故障诊断系统,快速定位并解决问题。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绝佳机会,它能让我更好地理解我们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设备,并可能为我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评分

这本《电梯结构原理及其控制》的书,我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研读,但光是看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对机械和自动化领域一直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觉得电梯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设备,其背后隐藏着许多精妙的设计和严谨的工程学原理。这本书似乎正好满足了我深入了解这方面知识的愿望。我尤其关注它在“结构原理”部分会如何阐述电梯的各个关键组成部分,比如轿厢的承载设计、导轨的精密度要求、曳引系统的动力传递机制,以及安全装置(如安全钳、限速器)的设计理念。我希望它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辅以丰富的图示,将这些复杂的机械原理剖析得淋漓尽致。另外,我对“控制”这部分同样充满好奇,现代电梯的智能化和高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先进的控制系统。这本书能否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电梯控制策略,比如串联控制、群控系统,以及它们在节能、提升效率、减少乘客等待时间方面的作用,将是我评估其价值的重要标准。我期待它能从基础的电气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PLC、变频器等核心控制元件的应用,甚至探讨一些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在电梯监控和维护中的应用前景。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并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能够帮助我从“搭乘者”转变为一个“理解者”。

评分

《电梯结构原理及其控制》这本书,给我一种“硬核”而又“接地气”的感觉。一方面,它深入探讨了电梯的结构原理,这无疑是科学和工程的严谨体现;另一方面,它又涉及到控制技术,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电梯“好用”、“高效”的体验息息相关。我期待这本书在“结构原理”部分,能够详细解析电梯曳引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曳引机的类型(如永磁同步电机、交流感应电机),以及它们在效率、能耗和噪音方面的差异。我希望它能解释为什么电梯在运行时需要配备对重,以及对重的作用和设计考量。此外,我特别关注书中所提及的安全装置,比如超速限制器和安全钳,希望能清晰地了解它们的动作原理,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会被触发,从而确保乘客的安全。至于“控制”部分,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现代电梯的节能控制策略,比如在低负荷时如何降低能耗,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运行模式来减少能源浪费。我还希望了解一些关于电梯智能化升级的趋势,比如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和诊断,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提升电梯的运行效率和用户体验。这本书似乎能够满足我对电梯背后技术细节的求知欲。

评分

说实话,当我看到《电梯结构原理及其控制》这个书名时,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太理论化了?”毕竟,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电梯只是一个日常使用的工具,不太会去深究它的原理。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里面详尽的图解和清晰的文字说明时,我的疑虑一下子就打消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机械结构分解开来,比如曳引机的齿轮传动、制动系统的作用原理,以及导轨的安装精度如何影响轿厢的平稳运行。我觉得即使是没有工程背景的人,也能通过这本书对电梯的“骨骼”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更让我惊喜的是,“控制”部分的内容。我一直对电梯的智能调度很感兴趣,比如为什么在高峰期电梯能快速响应,而在低谷期又能有效节能。这本书似乎会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从基本的电梯运行逻辑,到更高级的群控系统和人工智能算法。我尤其期待它能解释一些关于安全控制的细节,比如当电梯超速时,安全钳是如何瞬间介入的,以及在停电情况下,备用电源是如何保证电梯安全运行的。这本书的内容覆盖面很广,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到最前沿的技术应用,都触及到了,感觉是一本非常全面的电梯技术科普读物。

评分

我是一名对城市规划和交通系统充满热情的研究者,《电梯结构原理及其控制》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城市建筑的垂直交通系统。电梯不仅仅是建筑的附属品,更是其高效运行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在“结构原理”部分,能够从宏观角度讲解不同类型电梯(如高速电梯、观光电梯、载货电梯)在结构设计上的考量,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建筑需求和载客量。我希望它能阐述一些关于电梯的承载能力、抗震性能、防火安全等方面的设计规范,以及这些规范是如何影响建筑整体安全性的。在“控制”方面,我更关注的是电梯在整个建筑交通系统中的优化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探讨电梯的群控系统如何与楼宇管理系统(BMS)相结合,实现更高效的交通流管理。例如,如何在高峰期优先响应低楼层需求,或者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来预测乘客的出行模式,从而提前进行电梯调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电梯技术如何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案例和思考。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精密的机械装置都有一种莫名的喜爱,而电梯无疑是其中最能体现工业美学和工程智慧的典范之一。《电梯结构原理及其控制》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我期待它能在“结构原理”部分,详细阐述曳引机、制动器、导靴、轿厢导轨等关键部件的设计精髓,比如曳引机是如何通过巧妙的齿轮减速和摩擦力来实现牵引的,制动器又是如何依靠液压或电磁力实现精确可靠的制动的。我希望书中的插图能够清晰地展示这些机械零件的构造和相互配合的关系,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另外,对于安全装置,如安全钳和限速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讲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失效模式,以及工程师是如何通过冗余设计来确保其万无一失的。在“控制”方面,我更关心的是电梯的平稳性和舒适性是如何实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变频调速技术在电梯运行中的应用,比如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电机的转速和扭矩,实现轿厢的平稳加速和减速,以及如何通过消除低频振动来提升乘客的乘坐体验。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精密机械世界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