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数学家

论中国古代数学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书春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数学史
  • 古代数学
  • 数学史
  • 数学家
  • 中国文化
  • 历史
  • 科学
  • 教育
  • 学术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ISBN:9787511033444
版次:01
商品编码:1217383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页数:3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郭书春先生是中科院博士生导师,他浸淫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领域逾半个世纪,治学严谨,研究成果丰硕,多部著述和主编的作品获得国内外专业奖项。
《论中国古代数学家》论述了中国古代六位数学家其人其学术思想,逻辑严谨,学术观点新颖而有独创性,且有充分的论据做支撑,更正了清中叶以来中国数学史界对某些所谓“史实”的误解,对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史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同时肯定了中国古代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论中国古代数学家》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颇具可读性,读者可以将其当作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知识的科普读物,在潜移默化中被这些数学家忧国忧民的人文思想所感染。

内容简介

《论中国古代数学家》汇集了郭书春先生对张苍、刘徽、王孝通、贾宪、秦九韶、李冶等中国古代六位重要数学家的研究成果,既反映了郭书春不同于清中叶以来学界的某些看法,带有拨乱反正的性质,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研究数学史的某些方法。
例如秦九韶,自余嘉锡依据刘克庄和周密对秦九韶的指责,于1946年发表《南宋算学家秦九韶事迹考》之后,秦九韶成就大而人品坏的观点在学术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郭书春将刘、周与秦的言行放到南宋末年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并征引秦九韶的长期被学术界忽视的九段“系”文,认为秦九韶是一位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数学家,同时是一位主张施行仁政,支持抗金、抗蒙战争的正直官吏,刘克庄、周密对他的指责是颠倒黑白。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是一位学者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的中国数学史研究工作的一个侧面的总结。

作者简介

郭书春,1941年生于山东胶州。1964年山东大学数学系毕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导师。曾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著汇校《九章算术》及其增补版、《九章筭术新校》、《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九章筭术译注》、中法对照本《九章算术》(合作,获法兰西学院学士院奖)、汉英对照《九章筭术》(合作)、点校《算经十书》(合作)、汉英对照《四元玉鉴》(合作)、《中国古代数学》、《中国传统数学史话》等学术著作,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合作,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获第四届郭沫若历史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合作)等学术著作,主编的《中华大典?数学典》在排印中。

目录

目录

前言
张苍
刘徽——总算术之根源
王孝通
贾宪
秦九韶——将数学进之于道
李冶
《光影流转:世界电影史纲》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视角和严谨的学术态度,系统梳理了世界电影自诞生以来的发展脉络、美学演变以及文化意义。全书分为八个主要部分,从默片时代的先驱探索,到有声电影的革命性变革;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叙事范式,到欧洲艺术电影的先锋实验;从东方电影的独特美学构建,到当代电影在数字技术浪潮中的多元转向。 第一章:光影的诞生与早期的实验(1885-1918) 本章深入探讨了电影作为一种全新艺术媒介的起源,聚焦于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实性捕捉与梅里爱的魔幻叙事之间的分野。详细分析了乔治·梅里爱如何利用蒙太奇和特殊效果,奠定了电影作为幻想表达工具的基础。同时,考察了美国早期电影工业的草创阶段,特别是大卫·格里菲斯在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进行的开创性工作,尽管其内容和立场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对现代电影语法的奠定作用不可磨灭。本章重点分析了早期电影对大众心理的冲击以及其作为一种“奇观”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默片时代的巅峰与类型确立(1918-1929) 在这一关键时期,电影艺术达到了高度成熟。本章将重点剖析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内阁》)如何通过扭曲的布景和强烈的视觉风格,表达战后德国的集体焦虑。对比分析了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对“知性蒙太奇”的理论建构及其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的实践。此外,还详细考察了卓别林、基顿等喜剧大师如何在没有对白的情况下,通过肢体语言和精妙的节奏感,塑造出具有深刻社会洞察力的角色,将喜剧提升至哲学层面。 第三章:有声、色彩与好莱坞的崛起(1927-1945) 有声电影的引入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制作与观赏方式。本章探讨了技术变革如何促使好莱坞制片厂制度(Studio System)的成熟,使得电影工业化达到空前规模。重点分析了三大类型片——西部片、黑色电影(Film Noir)的早期形态以及歌舞片——如何在既定的工业框架内发展出复杂的叙事模式和独特的视觉美学。特别是黑色电影对战后社会阴影的预示性探讨,展现了其超越娱乐属性的深度。 第四章:战后欧洲的艺术觉醒与反思(1945-1960) 二战后,欧洲电影界对传统好莱坞叙事模式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与反叛。本章聚焦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兴起,分析其如何将镜头转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贫困与道德困境,追求一种“在场感”和道德上的即时性。随后,将目光投向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探讨特吕弗、戈达尔等人如何解构电影语法,强调作者论(Auteur Theory),并将个人视角和即兴创作融入到电影制作中,挑战既有的叙事逻辑。 第五章:全球视野下的电影革新(1950s-1970s) 本章拓展到非西方世界的电影先锋运动。详细考察了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如何将东方哲学融入到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描绘中。同时,分析了瑞典导演伯格曼对信仰、死亡和人际关系进行深刻的哲学拷问,其强烈的内心独白和极简主义美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部分也涉及东欧电影(如波兰学派)对历史创伤和集体记忆的沉重书写。 第六章:新好莱坞与电影的自我解构(1960s-1970s) 在社会动荡和审查制度松动的背景下,美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实验性的“新好莱坞”时期。本章探讨了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斯科塞斯等一代导演如何将欧洲艺术电影的技巧与好莱坞的商业包装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深度又具票房号召力的作品。重点分析了反英雄叙事、对社会体制的质疑,以及电影对自身媒介特性的不断反思。 第七章:商业大片与全球化叙事的兴起(1980s-1990s) 随着家庭录像和数字特效技术的进步,电影的商业模式开始向全球化迈进。本章分析了以特效驱动的“大片”如何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以及这种趋势对电影叙事结构的影响。同时,本章也考察了独立电影(Indie Film)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它们作为对主流商业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批判,持续探索边缘主题和非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 第八章:数字时代的碎片化与未来展望(2000至今) 进入新千年,数字摄影、后期制作以及流媒体平台的崛起,彻底重塑了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消费方式。本章探讨了电影叙事如何适应短小精悍的媒介环境,以及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的流行。分析了超级英雄电影的全球文化霸权,以及艺术电影在当代如何利用新兴平台进行传播和实验。本书最后对未来电影艺术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冲击下的可能性进行了审慎的展望。 本书特点: 本书不仅梳理了时间线索,更着重于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电影美学风格的内在逻辑及其与社会、政治、技术环境的互动关系。它力求在详实的史料基础上,提供富有洞察力的艺术评论,是电影专业学生和电影爱好者理解世界电影复杂面貌的理想参考读物。本书避免了对单一国家或流派的过度偏爱,旨在呈现一部真正具有“世界性”的电影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历程的独特视角。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数学家本身,深入挖掘了他们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秦九韶《数书九章》的介绍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其内容,而是费尽心思地去剖析其背后的思想逻辑,解释为何这样的方法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解读方式,让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复杂数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此外,书中对一些著名数学定理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的梳理,也让我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发现,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数学概念,在古代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孕育过程。这本书就像一位引路人,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智慧的闪光点,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它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水墨晕染的山峦与古朴的竹简元素巧妙融合,仿佛带我穿越回了那个辉煌的数学时代。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流畅而富有历史感的笔触所吸引。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的数学专业人士,但书中对于古代数学思想的阐述,丝毫不显得晦涩难懂。作者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生动的故事和清晰的逻辑,引领我一步步走进那些伟大头脑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祖冲之圆周率计算方法的解读,那种层层递进的推理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非凡智慧,让我忍不住惊叹。而对于刘徽割圆术的介绍,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本书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作者的思考和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代数学发展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背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着那些数学家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如何用智慧的光芒照亮黑暗,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数学,更是关于哲学、关于历史、关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和哲学都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份意外的惊喜。作者在论述古代数学家的成就时,并没有忽略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我发现在书中,数学家的个人命运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例如,在介绍一些数学家在官方机构任职的情况时,作者巧妙地分析了这种体制如何既能为他们提供研究条件,也可能限制他们的思想自由。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饱满和立体。我对书中关于《九章算术》的探讨尤为赞赏,作者不仅分析了其内容,还深入探讨了其在古代社会的应用价值,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数学发展。这种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的强调,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现实意义。它让我看到,科学研究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古代数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

我一直认为,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其背后的人物故事,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人物传记式”科学读物的期待。作者在描述数学家的生平时,采用了非常细腻的笔触,将那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他们伏案疾书的身影,听到他们深夜中的灵感迸发,感受到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书中对于早期数学家的介绍,尤其让我着迷。在没有先进工具和理论体系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一步步探索数学的奥秘,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作者在分析他们的数学思想时,常常会引用当时的书籍和文献,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这使得书中内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可读性。读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精神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中国古代数学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作者并非孤立地介绍每一位数学家,而是努力勾勒出他们之间思想上的联系和影响。我发现,很多数学思想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例如,在介绍宋朝数学家的成就时,作者会回溯到唐朝甚至更早的时期,指出他们思想的渊源。这种历史脉络的梳理,让我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此外,书中对于数学工具和计算方法的演变过程的描述,也让我认识到,即使是最基础的数学概念,其背后也蕴含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古代的数学研究,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智慧的传承和升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