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发展生态农业及开办生态农场的理论指导书和操作指南
民以食为天。在生态环境恶化,大众为食物安全所困扰的今天,有机概念层出不穷,生态农场遍地开花。可什么是真正的生态农业?什么是真正的生态农场?什么是真正的生态产品?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如何经营生态农场?对于如上问题,真正认真思考并实践的人并不多。
十年前,一位生态学教授带着几个学生在山东沂蒙老区承包了十几亩贫瘠的土地,与农民一起,展开了艰苦的生态农业实验。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地膜,不用除草剂,不用人工合成激素,不用转基因技术,不但让土地增产,还保证了所有农畜产品达到了欧盟国家的有机标准。
今天,弘毅生态农场已经全国闻名,指导和培育农场数十家,面积约20万亩。本书即为弘毅生态农场的发展纪实,全面阐述了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元素的循环以及农业互作等技术问题,兼述了生态农业管理问题。无论是对有意发展生态农业的各级政府和组织,还是对生态农场的经验管理,本书都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蒋高明,山东平邑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常年致力于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研究,特别是在陆地生态系统生理学过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近些年,积极投身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探索,从科研入手,产学结合,在农业领域,把生态农业从理论落到实践,最终证明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第2版前言
序一:尊重历史与科学证伪(温铁军)
序二:我的生态农场实践(蒋高明)
第一章 为什么要发展生态农业
第一节 当今食物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节 生态学主导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第二章 生态种植:植物要怎么种
第一节 “充满杀机”的农田
第二节 农田害虫管理
第三节 果园停农药啃最硬的骨头
第四节 如何控制杂草
第五节 如何控制庄稼病害
第六节 生态种植的产量问题
第三章 生态养殖:动物要怎么养
第一节 从养牛开始
第二节 农区为什么不能养牛
第三节 引进“面包草”设备及技术
第四节 建立生态农场
第四章 禽粮—林禽互作
第一节 养鸡,从除草开始
第二节 禽粮互作的效益
第三节 生态农场为什么需要生态群落
第五章 让生态循环起来
第一节 元素循环一笔账
第二节 热心人送来蚯蚓种
第三节 教授的黄粉虫
第四节 沼气池的故事
第五节 加拿大博士的堆肥技术
第六节 牛粪发酵与施肥
第六章 生态农场的超值效益
第一节 显著的生态效益
第二节 发达国家农业学者的认可
第三节 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
第四节 十五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参观弘毅生态农场
第五节 农民喜签有机种植合同
第六节 合作农户喜购家庭轿车
第七节 产品走向全国
跋:在文明的转折点上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300多年前,曾子说这句话时,肯定想不到今天的中国会发生什么。古代思想家,往往从哲学角度探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是社会发展的轨迹离他们的期望越来越远了。
今天,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越发恶化,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在消失,食物安全受到影响。我们这支小小的研究团队,不顾自身渺小,从点滴做起,从一个小农场做起,希望能带动一个村落、一个乡镇、一个县域,发展生态循环型有机农业。我们利用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原理进行农业生产,希望为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的粮食、蔬菜、肉蛋等食物,希望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也希望为农业高校学生创造就业岗位。
弘毅生态农场创立至今,已经10年,目的就是依靠科研的力量,从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的源头寻找人类社会和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希望让生态文明由理论变成现实。
弘毅生态农场严格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尊重所有物种的生存权利。“害虫”和“杂草”是人类从自身利益角度创造的叫法。作为自然界的物种,“虫”和“草”无所谓“好”和“坏”,跟人类一样,有生长、生存、繁殖和享受阳光、空气、水分的本能。在弘毅生态农场,我们用生态平衡的方法管理生物多样性,利用物种的天敌来控制对农业“不友好”型种群的扩张,利用物理与生物相结合的方法管理物种。我们彻底告别了农药和除草剂,还将对危害农田的物种当作资源利用起来,保持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二,保证耕地的高生产力,用地也养地。我们知道,化肥可以在短期内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但是过量使用化肥会损伤耕地,化肥中不含土壤内的动物和微生物生长需要的养分;农膜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土壤温度,但农膜焚烧会产生致癌物;高毒性农药的使用,对害虫的作用有限,却威害人类的健康。化肥、农膜和农药的使用,是典型的用地不养地的做法,地越种越“薄”,不可持续。我们的生态农场将过去被焚烧的秸秆通过大型反刍动物转化,产生有机肥回田,从而保持土壤的水、肥、气、热和生物多样性,边用地边养地。我们还拒绝转基因产品进入食物链。“杀鸡取卵”的转基因技术,会对耕地造成新的威胁,绝对不是可持续的做法。
第三,带动农民充分利用家门口能源,远离煤炭、天然气,甚至电力,尽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知道,今天的农民已经与城里人一样,大量使用煤炭、液化气和电力,这可以说是社会的进步,但也是环境恶化的开始。我们利用秸秆、粪便进行生物发酵,产生沼气,供农民做饭、取暖和照明。
第四,耕地固碳。我国有18亿亩耕地,除了基本满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外,还有一个巨大功能被忽略,就是埋藏温室气体。如果我们恢复了生态循环,植物秸秆固定的碳,还有大部分粮食中的碳,经过人类和动物循环后,再通过有机质还田,可以固定在土壤中。如果将土壤有机质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年有10~30亿吨的二氧化碳埋在土壤里。耕地固碳是利用有机质养地,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副产品。
当国内很多人鼓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高补贴”的农业生产模式时,我们却坚持推进“低投入、高产出、零污染、负排放”的农业模式。有人认为我们搞的是乌托邦式的农业,但我们坚信这条路是可持续的,是行得通的。最初,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推广这种零污染农业,对这种农业模式进行补贴,但我们并没有一味地等、靠、要,而是用我们自身的力量,发挥科研的优势,用事实和数据、用产量和安全的农产品证明,生态农业的路子是既能高产,又能稳产,还能保证食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拿出两到三年时间给大自然一个调整的机会,在等待过程中产生的损失,弘毅生态农场已经承受了。我们要用生态学的办法,打败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等6项技术,效益还要翻倍,乃至翻三到五倍。有人说我们不自量力,痴人说梦,但是,我们坚持真理,坚持信念,坚持实践,用了10年的时间,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并把弘毅生态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弯路我们来走,技术我们来突破,作为一个研究性农场,弘毅生态农场的使命就是为中国农业探寻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健康的农业模式。
弘毅生态农场是科技型农场,研究员、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留学生以及本科生等,与农民一起劳动,做试验。我们要向土地要效益,向生物多样性要效益。我们杜绝急功近利,我们相信农民的力量,相信物种的力量,相信消费者的明智选择。虽然弘毅生态农场是名副其实的有机农场,可我们宁愿用“生态”这个词汇,而不用“有机”这个术语,因为有机毕竟是生态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
目前,在全国,我们已经建立和指导的生态农场逾30家,面积最大的过万亩,小的也有一两百亩,核心技术都是“六不用”。从寒带、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直到热带;从干旱区到半干旱区;从半湿润区到湿润地区,都有弘毅生态农业模式的成功案例。我们指导的生态农场有机产量不低于传统的化学农业模式,质量达到“零农残”标准,产品也几乎都有了固定的消费群。因为生态学的原理是相通的,弘毅生态农场在山东取得了成功,在其他地方,如果找准了方向,采取科学的生态技术,一样能够成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的事业才刚开始,要走的路还很长而且很艰难,但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寻找一条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生态循环型农业之路。
本书首次出版后,受到了社会各界读者,特别是对生态农业感兴趣的推动者们的极大欢迎。农业的生产力是无穷尽的,作为科研团队,我们的研究和实践也是不断深入的,生态农业的成功,是产和销的成功。前几年,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攻克生态农业的技术难题上,放在了破除大化肥、大农药对农业捆绑的魔咒上,这几年,我们兼顾了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应用和管理,也获得了一些可惜的成果。因此,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加入了我们新的理念和方法,以让有志于生态农业的各界人士少走弯路,希望与我们一道,为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障消费者饮食的健康和安全共同努力。
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杨虚杰主任,她对生态农业和人类生态文明的深刻理解,让本书最终得以问世。感谢我的研究生们,他们用汗水、智慧和毅力,破除了大化肥、大农药对农业的束缚,换来了“六不用”的生态产品,他们是冯素飞、乌云塔娜、吴光磊、郭立月、曾祥伟、甄珍、孟杰、刘海涛、李静、李霄、李勇、李彩虹、博文静、曾彦、徐子雯等。感谢社会各界的支持,10年来,弘毅生态农场得到了无数朋友的关心和关怀,有专家学者,有普通老百姓,有官方机构,有民间团体,甚至还有来自国外的友人。
弘毅农场的初步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希望更多有志于生态农业的朋友加入到这一事业中来,只有人人参与,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
《生态农场纪实(第2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到了最纯粹的生命力。它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不像一般的科普读物那样板着脸讲道理,也没有那种过于煽情的抒情。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坐在门前的老树下,一边品着茶,一边娓娓道来他与这片土地的故事。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传统耕作智慧的传承。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动植物的描绘,它们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仿佛能听到它们的呼吸,感受到它们的喜怒哀乐。例如,对蜜蜂的迁徙习性的描述,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强调,对不同作物之间共生关系的解读,都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与精妙。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往往低估了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也往往过于依赖科技而忽略了最基本、最朴素的规律。它引导我去思考,在追求效率和产量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停下脚步,倾听土地的声音,感受植物的生长,与万物建立一种更加友善、更加平衡的关系。读这本书,让我对“农场”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食物的生产基地,更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生命的共同体。
评分《生态农场纪实(第2版)》带给我的体验,可以用“宁静而深刻”来形容。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就是这样一种平淡的叙述,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能够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走进农场不同角落的探索。我跟随作者的脚步,看到了春耕时的播种希望,夏耘时的辛勤劳作,秋收时的喜悦满溢,冬藏时的休养生息。这种顺应自然的节律,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安宁。我尤其被书中对“匠心”的描绘所打动。无论是耕种的技艺,还是对土地的养护,亦或是对动物的关怀,都体现了农场主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与专注。他们不仅仅是在经营一个农场,更是在守护一份事业,一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事业。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生态”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它鼓励我们去尝试,去改变,去用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互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家”的概念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更是与土地、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评分这本《生态农场纪实(第2版)》所呈现的世界,让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描绘了土地、阳光、雨露这些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元素;陌生的是,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将这些元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命网络。我之所以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城市居民,与自然的连接已经变得越来越薄弱。我们习惯了超市里整齐摆放的商品,却很少去思考它们是如何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到农场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书中关于“生态”的阐述,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让农场成为一个自给自足、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比如,如何利用动物粪便来制作肥料,如何吸引益虫来控制害虫,这些巧妙的设计都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有机”概念的细致解释,它不仅仅是没有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更是一种对土地、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的负责任的态度。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食物、与土地的关系,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是否可以更加贴近自然,更加尊重生命。
评分这本《生态农场纪实(第2版)》简直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初拿到书,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种充满生命力的插画所吸引。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纸墨香混合着泥土的芬芳似乎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生机勃勃的田园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的那些照片,它们不是那种经过过度修饰的商业广告片,而是真实记录了农场运作的点点滴滴。阳光洒在绿油油的菜叶上,露珠在晨光中闪烁;勤劳的农夫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小鸡在泥土里欢快地啄食,羊群悠闲地在草地上漫步……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故事感,让我不禁放慢了阅读的节奏,细细品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文字叙述也同样引人入胜。作者用朴实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生态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它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也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娓娓道来关于土壤、关于植物、关于动物、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切。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克服重重困难,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这片绿色奇迹的过程。这本书真的让我重新认识了“农场”这个概念,它不再是冰冷的机器和化学药剂的代名词,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充满爱的有机整体。
评分读完《生态农场纪实(第2版)》,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可持续”理念的深刻实践和解读。书中提到的那些具体的农事操作,比如轮作、堆肥、生物防治等,虽然听起来可能有些“复古”,但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蕴含着与自然对话的智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土壤改良的部分,作者详述了如何通过添加有机质,让贫瘠的土地重焕生机,这比单纯地依赖化肥来得更加根本和长远。而且,书中并没有回避生态农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比如病虫害的防治、市场接受度的问题,甚至是家庭内部的沟通与协调。这些真实的记录,让整本书显得更加可信和有血有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与人之间关系时的细腻。农场里的成员,他们之间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更像是家人,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那种信任、协作和互相扶持的精神,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农业,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指南,它告诉我们,在追求物质丰裕的同时,也可以兼顾对土地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关怀,创造一种更加有意义的生活。
评分看起来挺好的。
评分前面描述我国农业污染现状,后面记录各路领导考察占据了很大篇幅,其他内容也时常叙述冗余的故事。无论文学、思想、学术,均无深度。作为参考工具书,该书通篇引用数据又无一处标明可靠来源。结论是,买了一本某农场的宣传册。
评分好书,很有思想和实践经验
评分非常满意
评分看起来挺好的。
评分看起来挺好的。
评分前面描述我国农业污染现状,后面记录各路领导考察占据了很大篇幅,其他内容也时常叙述冗余的故事。无论文学、思想、学术,均无深度。作为参考工具书,该书通篇引用数据又无一处标明可靠来源。结论是,买了一本某农场的宣传册。
评分习惯性好评
评分非常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