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优选”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目前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本册为第29部《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精)》。 李敖 主编 李敖(1935.4.25-),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地区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地区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地区“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当我转到《史记》的部分时,那种阅读体验简直是荡气回肠!太史公的笔法之妙,简直是后世所有传记文学的巅峰。他写人物,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你看他对项羽的描绘,那种匹夫之勇与妇人之仁交织的悲剧色彩,让人读来扼腕叹息;再看他对刘邦的刻画,那种市井气和政治家的狡黠被拿捏得恰到好处。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史记》,我们对秦汉之际的那段历史会是多么的模糊和单薄。司马迁用他自身的苦难和坚守,为我们铸就了这座史学的丰碑。那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抱负,透过每一个字眼都能感受到。书中的人物传记,读起来简直就像在看一部部精彩绝伦的大戏,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跃然纸上。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公允和深刻,不偏不倚,直指人心,令人信服。
评分进入《汉书》的部分,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官方史学的严谨与规范。如果说《史记》是散文诗般的激情创作,那么《汉书》则像是一部精心绘制的宏大历史地图。它对西汉王朝的制度沿革、职官变动、郡国封禅等细节的梳理,是极为详尽和系统化的。对于研究汉代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的学者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替代的原始资料库。我个人比较偏爱它那种“纪传体”的结构,将皇帝的功业与臣僚的传记并行,使得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正是因为有了前代《左传》和《史记》打下的叙事基础,后人才能如此系统地构建起一个朝代的完整面貌。虽然它的文字相较于前两者少了一丝灵动,但那种史料的饱和度和对制度的深入剖析,为理解大一统王朝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视角。每读一章,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密的外科手术式分析。
评分《资治通鉴》的出现,无疑是将这部系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策略指导手册的境界。司马光打破了传统的断代史模式,以时间为轴线,将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的漫长历史编织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这种“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的编年体,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整体感和连贯性。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对“得失”的犀利洞察力。书中对于历代君王和权臣的决策失误,往往会配以极为精炼的评语,直击要害。它不仅仅是在“记述”历史,更是在“论断”历史的成败得失。读起来让人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决策者,必须在复杂的局势中权衡利弊。这种历史的教训被提炼得如此精当,让人在面对当代问题时,总能从中找到历史的影子,避免重蹈覆辙。
评分《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史学盛宴!我刚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给镇住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和生动的人物群像。读《左传》,我仿佛置身于春秋战国的烽火硝烟之中,那种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通过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典故,比如“城濮之战”的谋略较量,或者“晋楚争霸”中的权谋博弈,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更绝妙的是,它将政治、军事、外交熔于一炉,让你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人那种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智慧。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精辟的议论,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多少史实,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运作逻辑的绝佳钥匙。我特别喜欢它那种“述而不作”的克制中蕴含的强大力量,历史的真实感呼之欲出,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将这四部巨著汇集一册阅读,给我带来的感受是结构性的震撼。它们就像是中华文明史的四根擎天巨柱,分别代表了历史叙事的四个不同维度:早期的事件记录与人物命运(左传)、开创性的个人史学与传记艺术(史记)、制度与体制的规范化梳理(汉书),以及对宏大历史进程的战略性反思与总结(资治通鉴)。这种阅读体验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层次的递进和视角的不断开阔。从春秋的礼仪秩序到汉代的帝国初建,再到司马光对千年历史的俯瞰,读者仿佛经历了一场史学思想的“史诗级升级”。我感觉自己不仅读完了四部书,更像是参与了一场中国古代精英阶层思维方式的深度训练营。这种整合的价值,远超任何单一文本的价值,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参照系,让人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